分享

扶阳法在中风病中的临床应用

 昵称6678449 2011-12-22

扶阳法在中风病中的临床应用

336*280
扶阳法在中风病中的临床应用
 刘  琼  秦卫民  内蒙古中蒙医院中医脑病科(010020)
摘要:中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风一病,虚是其发生的根本病理因素,因虚而生风、生火、生痰、生瘀等诸邪。治病必求于本,故在临床治疗中,应在准确辨证施治的基础上,适当应用扶阳法。
关键词:扶阳法;中风;中医药疗法
 
中风病相当于现代医学急性脑血管病,是中老年多发病,病机多由风、火、痰、瘀、虚、气、血等致病因素,导致脏腑阴阳失调,气血脉络痹阻;或痰瘀互结,流窜经络,蒙蔽清窍而发卒中。在回顾以往运用扶阳法治疗中风病的经验基础上,通过分析中风病的发病机理,探讨了中风病治疗过程中应用扶阳法。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合理应用扶阳法于中风病的治疗过程中,提高中风的治疗效果。现分述如下:
1  从发病机理上讨论扶阳法的临床应用
扶阳法,是扶助补益人体阳气、治疗因体内阳气虚弱或阴寒所致病症的大法。重视阳气的思想早在《内经》中就明确体现,《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在阴阳的关系中,认为阳气是主要的,阳气不足,人体卫外功能就下降,百病乃生。
清末名医郑钦安继承《内经》、《伤寒论》的学术思想,以阴阳为纲,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进行辨证,识病,选方,用药等。郑钦安提出在阴阳两纲中“阳统乎阴,阳主阴从”。他认为“阳者阴之根”,“有阳则生,无阳则死”。推崇辛热扶阳治法,擅用姜附等药,并且进一步的提出“人生立命全在坎中一阳”,“坎中一阳”即肾阳,为人身阳气之本,立命之根。人身阳气有上中下部位之分,上焦有心肺之阳,中焦有脾胃之阳,下焦有肝肾之阳,但“下阳为上、中阳之根”,在诸阳中肾中之阳是真阳,元阳。
郑钦安在治疗疾病中,依然以元气为本,倡导扶阳。“外感内伤,皆本此一元损耳。”“病有万端,亦非数十条可尽,学者即在这点元气上探求盈虚出入消息,虽有千万病情,亦不能出其范围 ”。他对中风一症专门论治,“众人皆作中风治之,专主祛风化痰不效。予经手专主先天真阳衰损,在此下手,兼看何部病情独现,用药即在此攸分。要知人之所以奉生而不死者,恃此先天一点真气耳。真气衰于何部,内邪外邪即在此处窃发。治之但扶其真元,内外两邪皆能绝灭,是不治邪而实以治邪,未治风而实以祛风,握要之法也”(《医理真传?卷二》)。也就是说,并非见风祛风,见痰化痰,而是“专主先天真阳衰损,在此下手”。
2  从不同分型上讨论扶阳法的临床应用
脑出血与脑梗死为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1],其病死率和致残率均高。现代医学认为[2],脑卒中是指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可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两类。中医又称为:“中风”,是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独立的疾病。现代医学传入我国之前,中医未予区分。直到晚清时期,随着现代医学的传入,中医逐渐接受西医的观点,方认识到有络瘀阻窍和血溢脑外之不同。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分为脑贫血证和脑充血证,即相当于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3]。
2.1  缺血性中风
2.1.1  论治  在临床治疗中,应辨其病因,审因论治,病机乃肾之阴阳不足,阴阳失调,故治疗当滋阴补肾,温补肾阳,活血通络为治则。应用附、桂、姜等温补之品及仙灵脾,山茱萸,枸杞子,龟板等药物,佐以活血通络药物如全蝎、蜈蚣、地龙,水蛭、桃红、川芎等,搜剔络道之邪,补肾添精益髓,髓海得充,脉络畅达,则能发挥其正常功能。
2.1.2  典型病例  患者周某,男,65岁,2008年5月4日晚突然昏仆在地,右侧肢体偏瘫,于5日早晨前来就诊。症见: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伴沉重无力,腰膝酸困,喜温恶寒,纳呆,神疲,大便干五日未解。舌淡,苔白,边有齿痕,脉沉而无力。查体:右侧上肢肌力0级,下肢肌力Ⅱ级,右侧巴氏征阳性。血压170/80mmHg。头颅CT示:双侧半卵圆中心多发腔隙性梗塞。诊断:中风中经络,脾肾阳虚,脉络瘀阻。治宜温补脾肾,活血通络。方药:附子80 g,干姜60 g,肉桂15 g,砂仁30g,黄柏20 g,云苓30 g,炒白术30 g,仙灵脾30 g,肉苁蓉30 g,川牛膝20 g,杜仲30 g,山萸肉30 g,蜈蚣2条(研末冲服),地龙15 g,乌梢蛇30 g,炙甘草15 g,水煎日一剂。十剂后,患者右侧上肢肌力达Ⅱ级,下肢肌力达Ⅲ级,纳寐均可,二便如常。又再服10剂后可自行下地行走,症状好转出院。
2.2  出血性中风
2.2.1  论治  近年来出血性中风的治法研究主要集中在通腑法、活血化瘀法和温阳扶正法。“扶阳”一法在治疗出血性中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张景岳《景岳全书?非风》谓:“有邪者,邪必乘虚而入,故当先扶正气,但通经逐邪之品不得不用以为佐。”路志正先生提出[4],“高年中风宜邪下兼治”,王左[5]认为,脑出血病位在肝、脾、肾,病机以阴阳失调、脑窍闭塞为主,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治疗总以温补益气,扶正祛邪为本。
扶阳法于出血性中风的临床应用中,并不排斥其他诸法依证立法,可单独应用,且多与诸法联合应用。本是亏虚之体,临证多见气阴俱虚,血瘀互结,邪热腑实等症,故要辨证准确,谨守病机,精选方药,恰当配伍,而达扶正祛邪,邪去正复之目的。
2.2.2  典型病例  患者杜某,女,59岁。2008年4月12日因十天前脑出血于当地医院治疗,恢复不理想,前来就诊。症见:左侧肢体偏瘫,发凉,伴头痛,头晕,周身乏力,舌质淡,苔白微腻,脉沉细无力。查体:左侧下肢肌力Ⅰ级,上肢0级,针感减退,巴氏征阳性。头颅CT示:右侧基底节区高密度影像。诊断:中风中脏腑,阳虚脉络瘀阻。治宜温阳益气,活血通络。方药:附子60 g,干姜45 g,肉桂12 g,砂仁30 g,黄柏20 g,仙灵脾30 g,补骨脂30 g,菟丝子30 g,枸杞子30 g,山萸肉30 g,蜈蚣2条(研末冲服),地龙15g,鸡血藤30 g,炙甘草15g,水煎日一剂。十剂后,左侧下肢肌力达Ⅲ级,上肢肌力达Ⅱ级,复查头颅CT,出血基本吸收;附子量加至80g,山萸肉加至40g,再服10剂,可下地行走。
3  小结
中风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6],中风后多伴见畏寒肢冷、周身乏力,又多见以痰多、流涎、排尿不畅,甚至反应迟钝,行动迟缓,下肢水肿等,主要是由于阳虚不能把物质转化为功能。任应秋[7]认为“阳能生阴,阳来则生,阳去则死”,温阳药能鼓动气血,调畅气机,如“阳光普照、阴霾四散”。
现代医学认为老龄、血液黏度、血脂、血压增高等是中风的高危因素,温阳药对血液循环的影响,多数能扩张血管,对血压有双向调节作用,不仅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脏排血量,提高脑部血流量及耐缺氧能力,亦能推动血液运行,减少瘀滞现象的发生。
因此扶阳法治疗中风病,根据辨证佐以益气、活血、散寒、通络、化痰、通腑、醒脑等方法在临床应用上取得较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魏建功.浅述脑卒中的中西医结合诊断和治疗[J].甘肃医药,2008,27(3):38-39.
[2] 王新志.中华实用中风病大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4-l8.
[3] 朱文锋,马滴滴.中医“国标”内科病名的出处[J].山西中医,2001,17(3):47-49.
[4] 路志正.路志正医技集腋[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159-165.
[5] 马承泰.王左教授辨治脑出血急性期经验[J].四川中医,2001,19(2):5-6.
[6] 罗祖明,蕾佑忠,彭国光.脑血管疾病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40.
[7] 任应秋.任应秋论医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255-25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