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老中医经验集-俞长荣胃肠病

 昆山同德堂邹羿 2011-12-24
胃肠病方面,俞氏对治疗胃脘久痛、久泻等证有其独到之处。
 
治胃脘久痛,常用“三证三方”。三证即根据长期胃脘痛较常出现的症状、体征,分为脾胃虚寒、肝胃不和、寒热虚实夹杂三种证型。脾胃虚寒由寒凝气滞所致。症见胃脘隐痛,痞满胀闷,食后更甚,喜按抚或有意识的嗳气,呕吐清水或痰沫,喜进温热性食物,便稀溏日多次,舌淡苔薄白或白腻。治宜温中散寒,主方为香砂理中汤,血虚加当归,阳虚加附子。肝胃不和多因肝气郁逆犯胃所致。症见胃脘隐痛或灼痛不胀,善饥能食,易激动或心情抑郁,睡眠不佳,兼见口苦口干、便秘、舌红苔薄黄或少苔。主方为一贯煎,痛甚加百合、乌药。寒热虚实夹杂,大抵有上热下寒或上寒下热,既有虚象又有实象。主方是半夏泻心汤。以上“三证三方”,脾胃虚寒胃脘痛用香砂理中为其所熟知,不赘。肝胃不和胃脘痛用一贯煎,系继承《柳州医话》经验而有所发展。此方原主治肝肾阴虚、肝气郁滞的胸胁痛,俞氏根据方中生地、麦冬、沙参兼有养胃阴作用,应用于肝胃阴虚肝气郁滞的胃脘痛,大量实践证明有效。我们继承俞氏经验并应用于临床,体会此方对慢性胃炎伴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的效果较好。此方尚用于心悸、失眠、肋间神经痛等。半夏泻心汤治胃脘痛,是俞氏30年前的一次偶然发现———原治食入即吐,却连胃痛宿疾也治好,嗣后便依据此方各药寒热消补兼施特点,应用于寒热虚实夹杂的胃脘痛。实践证明,胃脘久痛属寒热虚实夹杂的不少,用半夏泻心汤确有一定疗效,尤其对慢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伴有炎症存在者效果更好。近年来国内期刊亦有这方面的临床观察报道,足以佐证本方的治疗作用。
 
久泻多属脾肾阳虚或脾肾气阴两虚。俞氏辨证施治不越中医常规,如益火生土、健脾益肾等,而善用金匮肾气丸(改汤)与参苓白术散是其长处。他认为,泄泻虽有风、寒、湿、火之分,但缠绵不愈导致久泻,此时正气已虚必须扶正,驱邪不是主要的。脾主运化而司摄纳,肾主二便为封藏之本,故治久泻着重脾肾。他喜选金匮肾气丸的出发点是,肾为水火之脏,兼司阴阳。
 
久泻至肾阳虚往往不止阳虚一端,多有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此方不惟扶阳而且滋阴,使水火既济,开阖得宜;且能引火归原,命门火旺则能生土,脾亦得健运,故可用于脾肾阳虚之久泻。
 
如黄某,腹泻日2~3次,持续10个月,经某医院诊为非特异性结肠炎,服过多种中西药未效。
 
患者平时形寒畏冷、腰痛,腹部微有胀痛,便后可缓解;大便偶含有未消化物或少许粘液,无里急后重,稍进油腻食物则腹泻频剧;面色不荣,舌质淡苔白,脉沉缓细弦。诊为脾肾虚寒,予金匮肾气丸(改汤)去泽泻加车前子,另加益智仁3克,(泽泻与车前子作用相同,后者利中有补并有一定的养阴作用,故改易;加少量益智仁健脾温肾而助气化)连服5剂,大便成形日一次。后仍以原方略事加减,续服两周巩固。随访一年未再发。
 
脾肾气阴虚的久泻,用参苓白术散。此方平淡无奇,而俞氏用之颇得心应手,其中自有一定道理。他认为,虚固宜补,但不宜峻补。久泻至此阶段,脾胃机能已甚衰弱,难期速效。峻补,脾胃无法接受,反而有碍气化运行,故只宜平补,使脾胃逐渐恢复生机。泻虽宜塞,但不宜固涩,因久泻其本在脾肾虚,只要脾肾健运封藏机能恢复,泄泻自能得止。过早固涩,急于图功第一卷346并非良策。至于滑脱不禁,自应另作别论。本方以淮山补脾益肾,莲子交心肾、厚肠胃,砂仁、陈皮健运理气,甘平合微温,不滞不寒不燥,堪称平稳。我们侍诊见到俞氏所治的久泻病者,包括多种类型的慢性结肠炎和肠阿米巴病,若属脾肾气阴虚者均以本方加减。大便含有粘液,加野麻草或仙鹤草;便前腹痛加防风、白芍;下腹虚痛加凤凰衣;大便如水,加姜炭或焦锅巴;伴里急后重加薤白。一般不用苡米,嫌其渗泄;大便不畅则用桔梗,否则不用。加减药物不多,但都收到较好效果。有些颇棘手的病例,俞氏也能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由此,我们深有体会:许多名老中医选方遣药,看似平凡无奇,而奇却就在平凡之中。
 
名案评析
 
一、太阳挟少阴证薛某某,男,72岁。
 
初诊:1973年8月22日。
 
主诉:昨日淋雨,旋即恶寒发热,头眩欲擗地,须扶杖而行;周身肢节疼痛,小便短少。
 
诊查:脉沉而弦缓,舌滑苔微黄。
 
辨证:老人体弱,骤遇暴雨,寒遏经络,营卫失调,乃太阳挟少阴之症。
 
治法:拟桂枝合真武汤治之。
 
处方:附子6克、炙草6克、白芍9克、桂枝9克、白术9克、茯苓15克、生姜3片、大枣3枚。
 
二诊:8月24日。药尽二剂,诸症基本消失,但食欲不振,偶有咳嗽,痰多色白质稀。脉弦缓,舌质正常。
 
处方:细辛2.5克、干姜4.5克、五味4.5克、炙草4.5克、川朴6克、白术10克、党参12克、大枣3枚。
 
服二剂后痊愈。
 
〔评析〕本证诊断为太阳病的根据是恶寒发热,病因淋雨而起,病始一日;诊断为挟少阴病的根据是头眩欲擗地,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脉沉舌滑。因老年阳虚,淋雨感湿,水气内停,故有此症,须用真武汤温阳。但病初起仍发热恶寒,此太阳证未罢,故合桂枝汤。
 
本例病发于暑天,如果认证不明,极易误诊为暑病,必须注意鉴别。如是暑病,应有口干,汗出,头昏但不至于欲擗地;可有身热恶风,但不恶寒。由此可见,临床上详细地搜集患者的症、脉、舌、因等信息,对辨证立法的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三阳合病林某,女,52岁。
 
初诊:1976年11月26日。
 
第一卷347主诉:高热持续四日,经当地医疗站用氨基比林、青霉素等治疗,热仍未退。就诊时,发热(体温39℃)恶寒,头痛,心中懊,不知饥不欲食,恶心欲呕,口干,咳嗽痰白粘,咳引胃脘作痛,大小便少通。
 
诊查:脉弦数,舌质偏红苔薄。
 
辨证:三阳合病。
 
处方:瓜蒌15克、柴胡10克、香豉10克、黄芩6克、黄连6克、栀子6克、半夏6克、甘草3克、生姜3片。
 
二诊:11月27日。上方药服一剂,今晨寒热已罢(体温37.3℃),头痛恶心、懊已解除,但咳嗽、痰白粘。脉略弦,舌淡红苔薄白。
 
处方:柴胡10克、半夏10克、茯苓10克、黄芩6克、陈皮6克、甘草3克。
 
服二剂而愈。
 
〔评析〕发热恶寒,头痛,为太阳表证;恶心欲呕,默默不欲食,为少阳证候;口干,大便少通,此阳明受累。总缘寒邪外受,入里化热,气机怫郁,三焦壅滞,表里不相宣通之故。初诊以栀豉、小陷胸、小柴胡汤三方并一方,以香豉解表,瓜蒌宣肺,芩、连、栀直折其热,而以小柴胡汤和解枢机。复诊余邪未净,故以小柴胡汤清其余邪,合二陈汤蠲痰止咳。
 
三、原因不明发热林某某,男,36岁。
 
初诊:1977年12月26日。
 
主诉:发热8天,傍晚尤剧(39~40.5℃),至夜半渐降;伴微畏寒,口不干,微咳,痰少色白,呕恶,食欲不振,厌恶油腻,短气,疲乏,头痛,腰膝痛,大便溏薄,小便深黄、偶有灼热感。经某医院各项检查,未能找出确切原因。经用各种抗生素及中药治疗,均未见效。
 
诊查:脉细虚数,舌质暗红,苔白而腻。
 
辨证:湿热郁于肝胆。
 
治法:清肝利胆。
 
处方:柴胡9克、半夏9克、黄芩6克、栀子6克、党参15克、茵陈15克、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个。二剂。
 
12月28日二诊:体温降至37.2~37.4℃,其他伴发症亦均减轻,原方续服二剂,热平,6天后,因吃冷食,复发高热,胃脘不适,恶心,食欲不振,便溏。脉象细弦,舌苔白腻。照上方去栀子、茵陈,加川朴、青皮、草果各6克,槟榔9克。服一剂热退,体温正常,余症解除,惟感疲乏,遂以补中益气汤善后。
 
〔评析〕本例西医首先考虑疟疾,但当时福州地区并无疟疾流行,发病季节亦不符,血中并未找到疟原虫;又考虑为急性肝炎,但肝功能检查无异常,乃采取对症治疗加抗生素,未能解决。中医根据所见症状,寒热往来,心烦,喜呕,不欲饮食,与小柴胡汤证相符。宗《伤寒论》“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之旨,予小柴胡汤。因便溏、尿赤、腰膝疼痛,舌红、苔腻,为湿蕴化热之象,故于方中加入栀子、茵陈以清热利湿。药后热退几天后,因吃冷食而致食复,仍予小柴胡汤;其胃脘不适,为食冷伤脾之征,脉不数,舌不红,小便自利,故去栀、茵,而用槟榔、第一卷348草果温运去滞。初诊为少阳挟阳明,次诊为少阳挟太阴,主方不变,加减有殊。
经验方一、尿血方组成药物:豆豉15克、生栀子10克、荠菜30克。
 
制法:将上药先用水浸泡30分钟,再煎煮30分钟,每剂煎2次,将2次煎出的药液混合。
 
用法:每日1剂,日服2次。
 
适应证:尿血(适用于热结三焦,迫血妄行的尿血。若素体虚寒者不宜,对泌尿系统肿瘤、结核所致的血尿效果不佳)。
 
二、肝硬化方组成药物:西洋参30克、滇三七60克、鸡内金90克。
 
制法:将上药分别研细末,混匀,分30包。
 
用法:每日一包,分早晚两次开水冲服。1个月为1疗程,连服2~3个疗程,适应证:早期肝硬化,或晚期肝硬化轻度腹水或腹水消退好转期。
 
三、脱发方组成药物:制首乌25克,熟地、黄精、侧柏叶各15克,骨碎补12克,枸杞12克,当归、白芍各10克,红枣5枚。
 
制法:先将上药用水浸泡30分钟,再煎煮30分钟,每剂煎2次,将2次煎出的药液混合。
 
用法: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30剂为1疗程。
 
适应证:脂溢性脱发。
 
第一卷371四、神经衰弱方组成药物:山萸肉30克,何首乌30克,桑椹子20克,酸枣仁20克,白芍20克,知母15克,远志6克。
 
制法:将上药加工磨成细粉,混合均匀后装入胶囊(福建中医学院屏山制药厂有制成品出售)。
 
用法:口服。1次2粒,日服3次,饭后温开水送服。
 
适应证:肝肾阴虚型失眠,症见失眠、头晕、头痛、耳鸣、健忘、心烦易怒等。
 
五、久泻方组成药物:明党参15克、莲子肉15克、怀山药15克、茯苓15克、野麻草30克、白术10克、扁豆10克、白芍10克、防风6克、陈皮6克、砂仁6克、甘草5克。
 
制法:水煎。或按中药片剂加工工序制成片剂,每片含生药1克(福建中医学院屏山制药厂有制成品出售)。
 
用法:片剂每服四片,日服三次,饭前温开水送服。煎剂,每日一剂,日服2次。
 
适应证:脾胃气虚挟湿,症见四肢无力、形体虚羸、饮食不化、长期腹泻、面色萎黄、舌苔白腻、脉虚缓。若慢性腹泻属脾肾阴虚者,症见长期腹泻,食欲锐减,舌红少苔,脉虚细或虚细数,亦可以本方加减作煎剂服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