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主题:经验 | 医源世界

 杏林博览 2011-12-28

孙桂芝治疗食道癌经验

国家级名老中医孙桂芝教授治疗恶性肿瘤40余年,尤擅消化肿瘤的诊治,学验俱丰,临床疗效显著,深受广大同仁尊敬、患者信赖,笔者有幸跟师学习、随师侍诊,受益良深,为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孙师经验,现予浅析老师治疗食道癌经验如下。

1 脾胃为本

孙师认为,从临床症状及发病特点来看,食道癌多属“噎膈”之证,古代医家多有类似描述,如《医贯》中就曾指出“噎膈者,饥欲得食,但噎塞迎逆于咽喉胸膈之间,在胃口之上,未曾入胃即带痰涎而出”,《医碥》中也说“酒家多噎膈,饮热酒者尤多,以热伤津、咽管干涩,食不得入也”,准确指出了病变部位在于食道。

孙师通过总结临床经验,认为食道癌虽病在食道,但其种种病症仍主要缘于脾胃,本质上还属脾胃病变;原因就在于食道癌的众多病因学因素[ 1 ] ,如食物中潜藏的亚硝胺、霉菌、苯并芘、多环芳羟化合物等物质的损伤,以及吸烟饮酒、热辣食物的刺激,和营养元素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的缺乏等等,本质上都与脾胃损伤、脾胃亏虚和胃失和降、胃酸反流有关;尤其食道癌之癌前状态、反流性食道病变———barrett食管更是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进而长期胃酸反流、灼伤腐蚀造成的典型后果。故调理脾胃才是治疗食道癌的根本

孙师认为,调理脾胃应首重健脾升清,其次在于健胃消食、和胃降逆,以最大限度减少和抑制胃酸反流造成食道损伤的机会。因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水谷化生之所,所以要求“四季脾旺不受邪”(《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后病脉证》) ,以保持正常的消化功能和满足人体基本生存需求,但脾胃又易与食物中的各种有毒、刺激性物质,或有损伤脾胃功能的物质相接触而“受邪”,因此脾胃又易遭受损伤,导致脾失健运升清、胃失腐熟和降,进而胃气上逆和胃酸反流反复损伤食道。故孙师组方往往以黄芪为君,健脾升清;以党参太子参白术茯苓为臣,辅助黄芪健脾、升清、运化;而白术、茯苓还具有渗湿化痰、导水利尿之功,可辅佐黄芪祛除胃脘因脾失健运而积留的痰饮水湿之弊;佐以赤白芍,生化血液、缓急止痛,又兼有“除血痹,破坚积”(《神农本草经》) 、“通顺血脉,去水气”(《名医别录》)之功。在此基础上,运用经验组方“金麦代赭汤”- - 即重用生麦芽鸡内金代赭石以健胃消食、和降胃气。其中生麦芽、鸡内金合用可提升胃气、健胃消食、除壅化积,生麦芽并可“温中,开胃, 消痰,破癥结”(《日华子本草》) ,鸡内金并可“宽中健脾”(《滇南本草》) ,均属一药多用、脾胃并调,代赭石则可“驱浊下冲,降摄肺胃之逆气”(《长沙药解》) ,与生麦芽合用,可升降枢机、调理气机。此三药合用,不仅可使积滞之食物加快消化而和降入肠,减少停留于胃的时间,亦减少了胃气上逆和胃酸反流继而损伤食道的机会。

针对一些胃酸反流、刺激食道征象明显,具有吞酸嗳腐、呕恶痰涎或胸骨灼痛、烧心、吞咽干涩而虚烦莫名的患者,孙师根据《伤寒论》所载“心中懊恼,虚烦不得眠”、“小结胸病,正在心下”等论述,认为属“吞酸”、“嘈杂”范畴,师其法而变其方,分别按“肝胃郁热”、“痰热互结”,予左金丸小陷胸汤分证处理,取效卓然。

 

2 抗癌解毒

孙师认为,食道癌主因脾胃亏虚,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胃酸反流,浸润腐蚀食管,进致气滞、血瘀、痰凝、肉败于食管,蕴生热毒所致。因此在健脾和胃基础上运用抗癌解毒法,多选用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之品;孙师尤喜用石见穿,《本草纲目》中说“石见穿,主痈肿”,其主产地药志《苏州本产药材》云“治噎膈,痰饮气喘”、《江苏药材志》云“治瘰疬”,足见其具有清热解毒、化痰消饮、软坚散结之功,且由于能治痈肿,故具有祛腐肉而生新肌之作用,此点对于同为血肉腐败的食道癌来说,亦非常重要。此外,食道癌常向管腔内浸润生长,导致食道狭窄、阻塞,因此患者常感吞咽困难,咽食甚至咽水即可诱发剧烈疼痛,极大地影响生活质量、打击患者生存信心,故孙师常将威灵仙与石见穿合用;由于威灵仙亦具有主治“积聚”(《唐本草》) 和“去癥瘕痃癣气块, 宿脓恶水”(《开宝本草》) 、“通经活络止痛”(《广西中草药》)之功效,因此不仅可以辅助石见穿软坚散结、祛腐生新,且能缓解平滑肌痉挛、止痛,进而缓解吞咽困难,增强患者战胜肿瘤的信心。除以上二药外,孙师还喜用天龙治疗食道癌。天龙又名壁虎、守宫,《本草纲目》指出其“咸,寒,有小毒”,主治“血积成痞,厉风瘰疬”,产地药志《四川中药志》中说其能“破血积包块,治肿痛”,《医方摘要》中甚至单用一味“壁虎焙干研末,油调敷之”以治疗“痈疮大痛”,说明其具有软坚破结、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效,而现代研究表明天龙具有广泛的抗癌作用[ 2 ] ,孙师认为其用于治疗食道癌效果尤其显著,因此孙师常选用之。

3 祛瘀生新

孙师认为,欲使食道癌“腐肉尽”而“新肉生”,须予以“祛瘀生新”、“祛腐生肌”治疗,才能使新生的正常组织代替坏死癌组织。对此,孙师运用对药“白芷露蜂房”拔毒祛腐,“血余炭生蒲黄”祛瘀生新,四药并用,取效明显。白芷、露蜂房均具有拔毒溃脓之功,《本草纲目》就曾说过白芷能治“刀箭金疮”,而露蜂房为“阳明药也,外科用之者,亦皆取其以毒攻毒”,《日华子本草》也说露蜂房可“治痢疾乳痈”,可见二者比较而言露蜂房主要偏于解毒、白芷主要偏于拔毒,二者同用,可奏拔毒祛腐之功,现代医学也证明二者均有抗肿瘤作用[ 3 ]。血余炭和生蒲黄均属化瘀止血药,化瘀即是“除腐血”,而止血则能使血液中的精华不致流失,具有“藏精”、“长肉”之作用。孙师巧妙地将四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兼顾祛腐、祛瘀、止血、生肌长肉,故能有效抑制肿瘤,改善症状,延长生命。除以上四药外,孙师还常用穿山甲鳖甲,其中穿山甲在《本草纲目》中指出其能“消痈肿,排脓血”,《本草再新》说其可“解热败毒”,《日华子本草》则明确指出其能治“恶疮”,可见穿山甲亦有祛腐生肌、解毒抗癌的作用;鳖甲在《神农本草经》中指出其可主治“息肉、阴蚀、痔核、恶肉”,《日华子本草》认为其可“去血气,破癥结、恶血,消疮肿并扑损瘀血,肠痈”,足见鳖甲亦具有祛瘀生新、祛腐生肌作用。由于二者均属甲类、质重内潜,又善走串,故能深入癌毒潜伏之所,拔毒而出,且均属血肉有情之品,兼有补益作用,故为孙师所喜用。

4 疏肝解郁

 

自古以来,历代医家治疗“噎膈”证无不重视疏肝解郁,如张景岳就曾说过“噎膈证,必忧愁思虑,积劳积郁”,李中梓也认为“大抵气血亏损、复因悲思忧恚”,故孙师十分重视疏肝解郁在治疗食道癌中的作用。由于食道癌早期症状不典型,往往出现症状就诊时,多已发展到中晚期,特别是食道上段病变手术切除比较困难,有相当一部分病人只能采用放射治疗,效果欠佳,患者往往出现复发或远处转移,因此影响患者情绪,导致悲观、失望,挫伤患者生存信心。孙师针对这种情况,除予以一定药物治疗外,尚需予以适当心理疏导,给予患者适当的同情与安慰,鼓励患者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强调心情舒畅有利于疾病预后,使患者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药物治疗。药物方面,孙师喜用逍遥散合二术郁灵丹化裁,或于补益脾胃主方中酌加郁金延胡索香橼佛手苏木莪术之类,以行气活血、疏肝解郁,取得较好疗效。

 

5 结 语

孙师治疗食道癌以脾胃为本,重视调理脾胃枢机,予以健脾升清、健胃消食、和胃降逆治疗,调动并协调脏腑机能,积极防止胃酸反流加重食道损伤,在此基础上运用抗癌解毒、祛腐生肌、祛瘀生新等法,有效缓解症状、抑制肿瘤生长,并重视情志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予以疏肝解郁、调理气机,辅以疏导心理,增强患者抗癌信心,多管齐下,故疗效显著。孙师用药总体上平实和缓,自成特色,体现了老师对食道癌病机的深刻认识,在临床上经得起考验,实际疗效证明老师的学术思想是贴合实际的。

 

日期:2011年3月3日 - 来自[名家医案]栏目

顾植山用资生汤治小儿多动综合征经验

小儿多动综合征又称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是一种较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其指征是智力正常,而在行为上出现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等脑功能失调的表现。本病不仅影响患儿的学习、生活,给患儿心智的健康发展带来严重影响,也会给患儿家庭带来种种烦恼。

顾植山认为本病的主要证型之一为阴虚火旺,涉及心、肝、脾、肾四脏。临床上该病除有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多动外,多兼有健忘形体消瘦,烦躁易怒,纳差,眠差,盗汗大便干,舌红苔少,脉细数。心主神明阴虚火旺,心无所主,则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眠差;肝阴虚肝风内动,则多动;脾为后天之本,脾阴不足,生化无权,则纳差、形体大多偏瘦;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骨生髓,肾阴虚,则易健忘,而盗汗、大便干、舌红苔少、脉细数均为阴虚火旺之象。

对本证型小儿多动综合征的治疗,顾植山以养阴健脾为主,佐以安神定志。虽然本病涉及心、肝、脾、肾诸脏,但可抓住“脾为后天之本,脾能健运,则气血津液生化有源,与之相关的诸症皆能随之痊愈”这个关键点入手,以求收“纲举目张”之效。在选方上,以资生汤为主。该方出自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由生山药(一两),玄参(五钱),于术(三钱),生鸡内金(二钱,捣碎),牛蒡子(三钱,炒,捣)组成。在情志方面症状较突出时,顾植山多合孔圣枕中丹之意,加炙远志石菖蒲,花龙骨,化痰宁神。现介绍笔者在跟师门诊时亲历的两则验案。

案1

刘某,男,13岁。2010年1月3日初诊。患者自幼多动,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已影响到学习,平素纳差,眠差,便燥,舌红苔少,脉细偏数。处方:生于术10克,怀山药15克,生内金8克,炒牛子7克,京玄参8克,炙远志6克,石菖蒲7克,青龙齿先煎)10克,左牡蛎(先煎)10克,益智仁8克。14剂,水煎服。

二诊:服上方后食欲明显增加,睡眠好转,大便亦调。近有轻度感冒鼻塞,咽痒,咳嗽舌尖红,先拟解表止咳,另初诊方续服7剂。

金银花8克,连翘壳6克,炙桑皮8克,冬桑叶6克,杭菊花6克,玉桔梗5克,光杏仁6克,粉甘草5克,薄荷叶(后下)4克,炒乌梅6克。5剂,水煎服。

三诊:服药后感冒已愈,已能静心学习,记忆力增强,饮食和睡眠已佳,大便亦畅,唯舌尖红仍未退,原方加清心之品,以巩固疗效。处方:生白术10克,怀山药15克,生内金8克,炒牛子6克,京玄参8克,炙远志5克,石菖蒲6克,青龙齿(先煎)8克,左牡蛎(先煎)10克,宣木瓜8克,川雅连(姜汁炒)2克,紫油桂(后下)1克。7剂,水煎服。

案2

关某,男,9岁。2010年4月3日初诊。平素多动,好发脾气,易眨眼,注意力难集中,纳差,盗汗,便干,舌红少苔,脉偏细数。其母认为儿子不听话,也经常发火,甚是烦恼。处方:生白术6克,怀山药10克,生内金6克,润玄参6克,炒牛子5克,火麻仁6克,石菖蒲5克,炙远志4克,左牡蛎(先煎)15克,花龙骨(先煎)15克,生川军(后下)2克。14剂,水煎服。

二诊:服药后多动、脾气、注意力难集中、盗汗均好转,便干前几天好转,近稍有反复,上方加焦山楂续进。生白术6克,怀山药10克,生内金6克,润玄参6克,炒牛子5克,火麻仁6克,石菖蒲5克,炙远志4克,左牡蛎(先煎)15克,花龙骨(先煎)15克,生川军(后下)3克,焦山楂8克。7剂,水煎服。

三诊:现已能安静,脾气亦稳定,盗汗已愈,大便正常,仍有少次易眨眼情况。上方去生川军,加决明子10克,干生地10克,继服7剂。

在上述两例中,用于术以健脾阳;山药以滋胃阴;鸡内金善化有形郁积;玄参不致令寒凉伤脾胃,又可去上焦浮热,且其色黑多液,能补肾气,故治阴虚者尤宜;牛蒡子体滑气香,能润大肠;远志能强志益志;石菖蒲开心利窍;龙骨镇肝安神,从而都收到了较满意的疗效。

日期:2011年2月25日 - 来自[名家医案]栏目

钟志明辨治腰椎病经验

腰椎病(含骨质增生、退行性变、腰椎间盘突出症等)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不论性别、年龄均可罹患,但以中老年人为多。究其原因可能与气候条件、居住环境、个人体质和抗病能力有直接关系。中医认为,本病属“痹证”范畴。《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济生方》更明确地指出:“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

江西宜春市中医院教授钟志明认为,治痹的关键,要把握一个“通”字。要辨清寒热真假,标本虚实,必须综观脉证,权衡轻重,兼顾各方。治疗原则是以祛邪通痹为主,益气和营、扶正固本为辅。

基本方:独活寄生汤化裁。药用独活桑寄生秦艽防风细辛当归川芎杜仲、川夕、黄芪、生牡蛎、刺蒺藜、甘草。

方中独活、寄生、秦艽、防风、杜仲、当归、黄芪、甘草祛风除湿、养血和营、强筋壮骨、补益肝肾。细辛一味外解太阳之表,内散少阴之寒,与独活相配,可搜风通痹,有寒必用。生牡蛎软坚散结,削减增生之赘物,刺蒺藜搜风散邪。诸药相合,共图祛邪通痹、益气和营、扶正固本之功。

加减法:寒盛加制川乌制草乌全蝎;热盛加生地黄牡丹皮葛根,去细辛;湿盛加苍术黄柏猪苓泽泻;痛盛加白僵蚕地龙、玄胡。

典型病例:彭右,56岁,本市袁州区彬江镇农民,2006年11月8日初诊,主诉腰痛,着定不移,双下肢麻痹酸胀两天,转侧屈伸不利。伴恶寒、纳差、神疲,舌红苔白,脉弦紧。综观脉证,此属风寒湿痹寒邪偏重之痛痹症。治宜温经散寒,通痹止痛。予以独活寄生汤化裁。药用独活15克,桑寄生15克,秦艽15克,防风10克,细辛3克,当归10克,桂枝8克,杜仲20克,川夕6克,制川乌5克,制草乌5克,玄胡20克,生牡蛎30克,刺蒺藜20克,甘草5克。6服,每日一服,水煎服。

二诊:服6服病减,恶寒已去,腰腿痛减轻,舌红苔薄黄,脉弦。守方去桂枝、细辛、制川乌、制草乌,加赤芍15克,葛根60克,虎杖30克。调理月余,诸症悉除。随访6月,安然无恙。

日期:2011年1月9日 - 来自[名家医案]栏目

总结经验推进老中医药专家经验继承工作

□ 欣霞 晨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

编者按:在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与会领导与专家分析了当前中医药事业和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良好机遇,交流了第四批继承工作的进展情况,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研究和部署。本版刊登了大会的会议总结和部分发言,希望能从多个侧面反映第四批继承工作的成果。

近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召开了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经验交流会。会议从四个方面明确了认识、总结了经验,对顺利开展第四批继承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

认清了形势

当前,中医药事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提出了促进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文化“六位一体”全面发展的思路,出台了一系列符合中医药特点、有利于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的政策措施,对中医药的投入大幅增加,为中医药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各地党委、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医药工作的领导和体制机制建设,大力推动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信中医、用中药,对中医药知识和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中医药发展的群众基础日益扎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全面发展中医药事业带来了新机遇,为解决制约中医药发展的关键问题、促进中医药事业科学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中医药系统在深化医改、应对玉树地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了中医药作用,展现了良好的精神风貌。

交流了经验

本次会议上,来自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承担临床医学(中医师承)专业学位培养工作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学位管理部门负责人及带教单位、指导老师和继承人代表从各个角度总结和交流了经验。

黑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在交流发言中,重点介绍了该省开展的“名老中医带高徒,培养高级中医药人才”、“集中办班做学徒,充实乡镇卫生院中医队伍”和“村医普遍当学徒,探索农村中医人才培养新模式”、打造三徒工作,以“高端研修、基层培训、政府扶持”为抓手,强化了师承工作,创新了工作机制,全面提高了中医药人员业务素质

中国中医科学院积极探索开展了师承和学位教育有机结合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多种模式。2007年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以著名中医药专家为合作导师、体现中医师承特点的传承博士后工作,得到了国家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支持和肯定。在第四批继承工作中,该院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既突出中医师承专业学位特点,又符合临床学位要求的相关制度与要求,为继承人开展继承工作和攻读临床学位提供了有力保障。

此外,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绍贵教授、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李世懋教授就如何带教作了大会交流发言。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谢慧副教授、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高晓静主任医师作为第四批继承工作的继承人代表,也道出了自己的感悟与体会。

明确了责任

针对第四批继承工作中期督导检查时发现的问题,与会代表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与分析,并提出了对策。

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代表一致认为,要进一步加强第四批继承工作,牢牢把握“继承发展指导老师学术思想、注重培养临床实践能力”这一主线,把它贯穿于继承工作的各个环节。进一步组织学习继承工作文件精神,明确工作要求,强化过程管理,为师承工作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学位授予单位的代表们表示应兼顾学位教育与师承工作的双重特点,在临床医学(中医师承)专业学位的培养方案制订、临床能力考核及学位论文指导等方面做出具有开创性的工作。

指导老师代表认为,指导老师一定要增强责任意识,不遗余力、倾囊相授,严格保证带教时间,及时批阅继承人撰写的学习心得、临床体会和医案等,不仅要传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更要为继承人起到示范带动作用。继承人代表表示,尊师爱教、刻苦研修是继承人的责任和义务,要加强经典理论学习,保证跟师时间及独立临床实践时间,如期保质保量完成跟师学习任务。

强化了措施

代表们一致认为第四批继承工作应进一步强化管理措施,提高过程管理质量;规范跟师笔记、月记、医案等格式及内容要求;严格考核标准,完善淘汰机制;根据临床医学专业特点与要求,把握第四批继承工作特色,做好授课、开题、答辩与辅导工作,严把学位授予质量关。

日期:2010年12月30日 - 来自[科教新闻]栏目

百岁老人分享养生经验:每日喝6杯巧克力奶

  101岁老中医姜通,虽然已经超过百岁,身体仍然非常健康,姜通虽然个子瘦小,但身形健朗、神采奕奕,更难得的是,他的腰杆挺直,步伐清爽不缓滞,且不需持拐杖或仰赖他人搀扶,虽已高龄101岁,却丝毫不见老态。

  他不仅眼睛炯炯有神,也没有高血压糖尿病前列腺炎便秘等常见的老人问题。

  他从25岁行医迄今已74年,但一点都不显老,精神好、腰杆直,看来仿佛只有70多岁。有何养生要诀?姜通笑说,他的家族个个长寿,应该是遗传好。不过,从他的饮食起居,可看出老中医养生真的有一套。

  他每天力行早睡早起,清晨6点起床,晚上8点半至9点左右入睡,而且一觉到天亮,在床上做些伸展吐纳再起身;平时除了看诊,就是写书,目前著作已达60本。

  饮食清淡,少外食

  他从小养成不外食的习惯,偶尔有应酬或亲友聚餐,也只意思意思吃一点,如此可避免吃下过多油脂、盐分和糖分,减少身体负担,摄取加工食品的机会也大大降低。

  他平时也吃得清淡,他的理论是,浓淡合宜的饮食不但有益健康,更能迎合大众,他也不喝十全大补汤等重口味的药膳,而是炖煮清淡的鸡汤,全家一起喝、一起补。

  一天6杯巧克力牛奶

  由于曾在美国进修十几年,他养成以牛奶加可可粉变成巧克力牛奶为主食的习惯,到现在仍旧一天喝六大杯,或许正因牛奶喝得多,长年摄取充足钙质,因此骨质强壮,至今仍健步如飞,也没有驼背困扰。

  蛋白质摄取则以鱼肉为主,黄鱼、鲳鱼鲈鱼的肉质软而鲜甜,是他最常吃的鱼种,通常一餐吃半条鱼;水果则以多水又富营养的西红柿、木瓜最合他胃口,整体饮食均衡,少量多餐。

  每天喝绿茶,数十年不变

  他嗜喝浓茶,从年轻时就养成习惯,每天早晨必定泡一杯龙井绿茶,为一天的忙碌拉开序幕,到现在仍是如此。不过他也说,因为年纪增长,平日饮食少油,所以现在习惯将茶泡淡一点,以免胃痛

  绿茶有抗氧化、抗菌、美容、瘦身功效,从中医观点来看,能利尿、化痰、解毒、清热、宁神,还可消除疲劳,是现代人的保健圣品。

  阅读打牌活化脑

  随时保持求知精神,是他的活力泉源。他的记忆力好得惊人。诊间桌上堆满一叠叠书报资料,看似凌乱,却有一定的放置逻辑,当我们询问是否有相关资料时,姜老先生竟然转了个身,在后方资料堆中抽出正确的文件,让人称奇。

  工作之余,星期四、日休诊时,早上在家阅读写作,下午和朋友相约打牌,既可休闲娱乐,又有活化脑力功效,或许这也是姜通记忆力超级好的妙招!

  情绪平和睡得好

  “我的个性不喜欢计较,有事也不会记挂太久,自然很易入睡。“他笑着说,“这或许是我活了一世纪领悟到的智慧。”

  不事事计算,更能性情平和,他认为不大喜大悲,生理上就不会因情绪起伏而受到不良影响。

日期:2010年12月28日 - 来自[关爱老人]栏目

刘弼臣教授用“角药”治疗肺系疾病经验

      临床上将常用的、相对固定的两味药物的配伍形式,称为“药对”,这是中药配伍的最常用的形式,而三味药一组的配伍也是很常见的,并且源远流长,能够弥补“药对”所不能满足的临床病症,有人将此种配伍形式称之为“角药”,并认为它的组方意义远比“药对”广泛深厚[1]。刘弼臣教授为享誉全国的儿科专家,从事临床工作60余载,经验丰富,常善用“角药”来治疗儿科各种疾病,疗效显著。我们曾有幸随刘老侍诊抄方,并整理其临诊病历千余份,收益甚多。现将刘老运用“角药”治疗肺系疾病的经验整理如下,以飨同道。

  1  作为主药部分之“角药”

  1.1  辛夷苍耳子板蓝根
   
  辛夷辛、温,入肺、胃经,具有散风寒、通鼻窍之功。苍耳子辛、苦、温,有毒,入肺、肝经《本草备要》载其“善发汗,散风湿,上通脑顶,下行足膝,外达皮肤。治头痛,目暗,齿痛鼻渊,去刺”。板蓝根味苦,性寒,归心、肾经,为清热解毒、凉血利咽之品,《本草便读》言其“清热解毒,辟疫,杀虫”。
   
  刘老认为辛夷、苍耳子皆辛散性温,能入肺经,善散肺经风邪而通窍;板蓝根清热解毒利咽喉,能祛邪护肺安内宅。三药相配既能疏散风热、通鼻窍,又能内解热毒,清热利咽。同时刘老认为小儿“肺常不足”,不耐寒热,易为外邪所侵,而鼻咽为肺之门户,往往同时受邪,表现为鼻塞鼻痒、咳嗽咳痰、咽痛咽干等。对此刘老常以辛夷、苍耳子、板蓝根作为主药,与玄参、山豆根、牛蒡子、大青叶等同用,共奏疏风透邪、清热解毒、利咽通窍、防邪传变之效。此法也是刘老“精于五脏证治,突出从肺论治”思想的具体体现。

  1.2  生黄芪、白术、防风
   
  此三味药的配伍取自《世医得效方》中的“玉屏风散”,黄芪味甘微温,归脾、肺经,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的作用,为补气升阳的要药;防风辛甘微温,性浮升散,善行全身,白术味苦、甘,性温,归脾、胃经,有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本经》称其可“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
   
  刘老认为小儿肺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小儿易受外邪侵袭,常常前邪未去又添新邪,黄芪能补肺气、益卫气、固表止汗,配伍白术健脾以资气血之源,佐以防风走表而祛风邪。三药合用既可固表以止自汗,又能实卫而御外邪,使玄府闭合有度。故临床常作为主药治疗表虚卫阳不固的自汗及易受外邪、反复感冒的患儿。

  1.3  南沙参桑白皮地骨皮
   
  南沙参甘润而微寒,能补肺阴、润肺燥、清肺热,兼有补脾肺之气,清肺生津,补气化痰。桑白皮性味甘寒,归肺经。《本草纲目》曰:“桑白皮长于利小水,乃实则泻其子也,故肺中有水气及肺火有余者宜之。”故桑白皮具有泻肺平喘、利尿消肿之功。地骨皮甘、寒,入肺、肝、肾经,能直入阴分,泻肺中伏火,并退虚热王好古称其“泻肾火,降肺中伏火,去胞中火,退热,补正气”。
   
  此三味药的配伍是由泻白散变化而来,刘老认为桑白皮专入肺经,清泻肺热,平喘止咳;地骨皮甘寒入肺,清降肺中伏火,对于阴虚有热者尤宜,两药相合,清泻肺热,以使金清气肃;用南沙参代替原方中的甘草、粳米,在于增强方药的养阴清肺之力。三药相配清中有润、泻中有补,既可清泻肺中伏火以消郁热治其标,又能滋阴润肺治其本,对小儿“稚阴”之体起到标本兼顾的功效。临床中常用于咳嗽时间较长、痰多、痰不易咯出、舌红苔黄等病症的患儿。

  1.4  葶苈子紫苏子莱菔子
   
  葶苈子入肺、膀胱经,《药性论》记载其功效能“疗肺壅上气咳嗽,止喘促,除胸中痰饮”。紫苏子味辛,性温,无毒,归肺、大肠经。《本经逢源》载其:“性能下气,故胸膈不利者宜之……为除喘定嗽、消痰顺气之良剂。”故紫苏子善降气消痰、止咳平喘,并有润肠通便之功,利于肠中痰浊下降而利肺气;莱菔子味辛行散,即可消食导滞,又能降气祛痰、止咳平喘。
   
  此三味药的配伍是由三子养亲汤变化而来,刘老用葶苈子代替原方中的白芥子,意在取葶苈子苦降辛散,性寒清热,专泻肺中水饮及痰火而平喘止咳,以增强泻肺平喘之力。三药相配,泻肺平喘,降气消痰,同时兼顾健脾消食。临床上症见咳嗽、气喘、痰多、纳差时,刘老常用葶苈子3 g、紫苏子5 g、莱菔子10 g作为主药,以泻肺平喘、化痰止咳。

  2  作为次药部分之“角药”

  2.1  前胡、杏仁、桔梗
   
  前胡味苦辛,性微寒。辛能宣肺散风,苦能降气祛痰,性寒能清热。具有散风清热,降气化痰之功。桔梗辛宣苦降、开宣肺气、祛痰利气,同时能利咽、排壅肺之脓痰。杏仁味苦、微温,入肺、大肠二经。《本草纲目》称“杏仁能散能降,故解肌散风、降气润燥、消积治伤损药中用之”。杏仁能“宣”能“降”,且其辛温能祛肌表之邪,其味苦能令上逆之气肃降,有止咳平喘的功效。
   
  刘老认为前胡可降气祛痰,桔梗可排痰利咽,两药相配止咳祛痰利咽的功效较好。而桔梗既升且降,以升为主,杏仁辛散苦降,以降为主,二药配伍,一升一降,升降调和,祛痰止咳之效甚佳。前胡能疏散风热,桔梗为开提肺气之药,可为诸药舟楫,载药上浮,两药相配,使邪从表而解。刘老在临床上治疗痰热郁肺,症见咳嗽、痰多伴鼻塞、咽干等症时,常化裁杏苏散来宣肺散邪、止咳化痰以调肺,方中就常用了前胡10 g、杏仁10 g、桔梗5 g以宣肺化痰

  2.2  芦根竹叶、牛蒡子
   
  《玉楸药解》言芦根的功效为:“清降肺胃,消荡郁烦,生津止渴,除烦下食,治噫膈懊侬。”既能清透肺卫气分实热,还可生津止渴、除烦、利尿。竹叶甘寒入心经,长于清心泻火以除烦,并能清胃生津止渴,兼能利尿。牛蒡子辛散苦泄,寒能清热,升散之中具有清降之性,功能疏散风热、宣肺祛痰、清热利咽、透疹
   
  刘老用这组药主要取芦根清肺胃之热,同时芦根配竹叶清热生津、除烦利尿,再加牛蒡子外散风热、内解热毒。临床症见发热、咳嗽、有痰、咽红、咽痛、口干、口渴,舌红、苔黄等,刘老常用止嗽散加鲜芦根30 g、竹叶10 g、牛蒡子10 g以疏风宣肺、止咳化痰、清肺生津。

  2.3  枇杷叶紫菀百部
   
  枇杷叶性味苦平,入肺、胃经。《本草纲目》曰:“枇杷叶气薄味厚,阳中之阴。”具有和胃降逆、降气止咳之功效,是治疗肺逆咳喘良药。紫菀性味苦甘,微温,归肺经。《本经》载其“主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能温润肺气、开泄肺郁,具有下气化痰之功,为止咳要药。百部味甘,性微温,归肺经。《本草纲目》载:“百部亦天门冬之类,故皆治肺病杀虫。但百部气温而不寒,寒嗽宜之。”具有润肺下气、止咳、杀虫功效。
   
  刘老认为枇杷叶苦平泄热,长于降逆;紫菀功善祛痰止咳,温而不燥,润而不腻,长于开泻肺郁、降逆定喘;百部甘润苦降,微温不燥。三药相用,降气祛痰,止咳润肺,化痰中寓润肺之意,润肺又不碍祛痰。临床症见咳嗽阵发、痰多、痰黄、咽红、舌红等时,刘老常用止嗽散或泻白散等配以枇杷叶15 g、紫菀10 g、百部10 g清热化痰、润肺止咳。

  2.4  紫石英秦皮钩藤
   
  紫石英甘温,能温散肺寒、止喘嗽、降逆平喘、温养肾阳,《药性论》言其主养肺气。据《本草汇言》记载, 钩藤能祛风化痰。秦皮归肝、胆、大肠经,《本草纲目》言其“气寒, 味苦, 性涩”, 苦寒可清利大肠, 性涩又可防止宣散太过, 有清热燥湿、平喘止咳之效[2]。
   
  刘老认为, 小儿肺常不足, 肾常虚, 痰虽源脾驻肺, 与肾阳虚而不能暖土息息相关, 故用紫石英温养肾阳,以蒸运脾土, 土旺则金生, 无区区于保肺, 有治哮求本之意。秦皮、紫石英、钩藤既能温养肺肾,又能平喘止咳,是刘老推崇的治哮良药[2],常与金银花、乌梅、紫菀、五味子等药配伍,用于哮喘、咳喘等疾病的治疗中。

  3  讨论
   
  角药是临床中药配伍中的一种方法,它源自于《内经》“一君二臣,奇之制也”的基础理论,始见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3]。刘弼臣教授在选取药物组成角药时有以下几个特点。(1)运用独立成方之角药,此种角药在从前的经方中就常运用到,如前文中提到的玉屏风散,常见的还有很多,如四逆汤、小陷胸汤小承气汤茵陈蒿汤[4]等。(2)由独立成方之角药化裁而来,是将原有的药换用其他药物,是根据小儿发病特点及生理病理特点,选取性味归经主治更有效的药物来配伍。(3)注重药物间相互配伍的关系,首先注重功效间的配伍,功效要能相互配合,不仅强调合用增强某方面的疗效,同时也强调顾护到疾病发生时会出现的兼证;其次注重性味间的配伍,做到升降得宜,宣散得度;最后是注重剂量间的配伍。从刘老的经验中看到,合理运用角药,在临床中能起到方便、有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发贵.“角药”启微.河南中医[J].1999,19(2):55.
  [2]于作洋.刘弼臣教授治疗小儿哮喘的经验[J].山西中医,1998,14(2):6.
  [3]魏文浩.姜良铎教授论角药的理论基础及配伍特点[J].环球中医药,2009,2(2):137
  [4]楼友根.浅谈经方中“角药”的配伍应用[J].河南中医,2003,23(8):3.

日期:2010年12月23日 - 来自[名家医案]栏目

借鉴说:中药可借鉴针灸经验

明年,欧盟于7年前颁布的《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将正式生效,中药将面临一次生死劫难。而与中药的遭遇正好相反针灸近年来在国外受到热捧。同样是来自中国的医疗手段,缘何一冷一热?中药如何才能打开国际化大门

中药推广首先要过“标准关”

实际上,欧盟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虽然提出了严格的申请注册条件,但却是第一次赋予中药合法地位。中医药要想更好地走向世界,就必须积极在中医药的标准化方面加强探索和研究,尝试更好地融入到世界各国的医疗体系当中。

针灸之所以在海外发展得这么迅速,业内专家认为一个很大的原因就在于针灸的标准化。

与中药标准的匮乏相比,针灸标准相对完善得多。目前我国已制定发布的针灸国家标准有20余项,以及艾灸、耳针、穴位敷贴基本手法等18项有关规范和图例,另外,还有6项针灸国家标准正在报批中,有望在明年正式颁布。

因此,要把中药的优势通过实验医学等方式形成实验报告,通过确凿的实验数据和报告让别人信服,提供安全、优质的临床服务,这是中医药打入国际市场的前提,而且也必须这么做,才能消除别人的顾虑,加快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

中医药推广需要更多时间

外国人之所以这么迷针灸,就是因为他们确实看到了针灸的神奇疗效。目前,国际上有100多个国家都很流行针灸疗法,并且是具有合法地位的医疗手段,纳入了各国的医疗体系。针灸能够这么快传播出去,跟它的简便易学、见效快的特点也是有很大关系的。相比针灸而言,中医药的复杂程度要大得多,不仅在配方、药物用量等方面不好掌握,而且中药的种类特别多,这对于不懂中文的外国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中药在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需要一定的时间去普及和传播相关的理论和文化知识。

与西医结合,中药的未来会更光明

和中医药相比,针灸在西方与其他补充替代医学的一个显著区别在于从一开始就有很多西医参与针灸的临床应用与研究。

以美国针灸发展为例,坐落在美国西海岸的医学针灸学会30多年来几乎每年都组织一批美国西医到中国大陆学习针灸,其足迹踏遍中国各大中西医院。此外,针灸进入美国后在规范化、现代化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华人医师和社团的积极推动下,针灸在美国的许多州正逐步纳入美国正规医学教育的轨道。就连针灸用针也被纳入受美国食物与药品管理局监管的第二类医疗用品的范畴,出现了更细、钢质更好的针灸用针。

中药要想在国外取得和针灸一样的成功,必须让广大西医师认识并逐步在医疗诊断中使用中药。

中药在国外的发展,必须通过多种方式的结合才能更快,而不能单打独斗。比如,可以与具备一定基础的针灸结合,还可以与西药结合,甚至是通过中药与西药等的结合开发出一些新的药品,这些都是很好的办法。

实际上,国外的很多针灸所在给患者诊疗过程中,已经开始尝试辅以部分中药的方式提高疗效,在一定程度上推广了中药的使用。

(摘自《科技日报》作者: 韩士德 杨朝晖)

日期:2010年12月16日 - 来自[中医药行业]栏目

河北 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班促人才培养

本报讯 (记者杨鸿恩 通讯员李玲 高春玲)近日,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在石家庄举办了为期三天的河北省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讲习班,旨在继承发扬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临床人才。国家第四批和省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学术继承人、国家和省第二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项目培养对象及全省县级以上中医机构的中医药、中西结合业务技术骨干等200余人参加学习。

讲习班邀请了国家第四批和省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指导老师杨牧祥、李士懋、李佃贵等专家,结合中医四部经典医籍,讲授了他们数十年的临床经验和经典医案,深受学员欢迎。

讲习结束,还对154名项目学员进行中医四部经典理论和临床病案分析考核。并授予培训人员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I类继续教育学分12分。

据悉,该省自2003年以来,每年都举办一次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讲习班。

日期:2010年12月15日 - 来自[科教新闻]栏目
共 70 页,当前第 6 页 9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