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女皇帝武则天——读《蒙曼说唐武则天》有感(1-6)

 松影融雪 2011-12-31

 

    写在前面的几句话:中国是长期受封建礼教束缚的国家。妇女从小就受到“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男人要刚强,女人要柔顺;男人可以张扬,女人必需收敛;…”等等的思想教育。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代有贡献的唯一女皇,历来也是毁多于誉。《古文观止》收编了骆宾王写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文》的全文,说武则天《…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简直把武则天说成魔王一般。《古文观止》是一部流传极广,影响很深的古文选本,和《唐诗三百首》的发行面差不多,可见影响深远,直到现在。

    年轻女教授蒙曼同志,从漫长繁杂的中国历史进程的人和事中,从浩瀚的史籍中,经过分析,全面地讲述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著有《蒙曼说唐武则天》。正如蒙曼教授感慨地说,女皇武则天传奇的一生,给后人带来无限的怀想和思索。我读完听完《蒙曼说唐武则天》后,也引起我无限的思索。我不是研究历史的,主要依据蒙曼教授书里的资料,摘录少部分,谈谈我怀想中的武则天为何超越了时代的传统成为一位杰出的女皇!

 武则天简历

公元623年  出生在山西文水县。即现代女英雄刘胡兰的故乡。、

公元635年  12岁时,父母去世。

公元637年  14岁被选入宫当才女。唐太宗赐名武媚娘。

公元649年  26岁时。唐太宗去世。武则天被送入感业寺当尼姑。

公元651年  28岁。唐高宗诏武则天回宫。不久晋位昭仪。

公元655年  32岁。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

公元659年  40岁。高宗与武则天并称二圣。                                                   

公元670年  50岁。武则天被尊为天后。                   

公元680年  60岁。唐高宗病逝洛阳贞观殿。武则天改称皇太后。

公元687年  67岁武则天称帝,君临天下。

公元705年  82岁。病逝于洛阳上阳宫仙居殿。中宗李显遵照母亲武则天的遗嘱,亲自护送灵柩到长安,启开乾陵,安放武则天与高宗合葬。

 

武则天的童年

    武则天的父亲武士鹱是个有理想的农民,他弃农经商,做木材生意发了财。当时商人的社会地位是最低,他又弃商从军。在军中认识了李渊,他拿出大量的财产支持李渊起兵造反。公元615年李渊当上大唐皇帝,是为唐高祖。士鹱被任命为工部尚书。                                                                      

    母亲杨氏是隋朝四贵之一的观王的后代,从小是个好读书,又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女孩。到四十多岁才与武士鹱结婚。生三个女孩,武则天行二,从小就显示出刚强性格,父母就把她当男孩抚养,教她攻读经史,她悟性极强,诗词经史无一不知。武则天的长相,据说,洛阳奉先寺里十七米高的卢舍那大佛,是根据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的。反应出一代女皇方额广颐,慈悲与庄严并存的气质。

     童年时,武则天随父亲官位的不断升迁,走遍了半个中国。她深受家庭的教育影响,可说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她的见闻、知识、才华都非同一般。武则天的童年经历,加之优良的基因,为她非凡的性格打下基础。

武则天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了。母亲带着三个女儿住在堂哥家里。在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里,她们母女受到刻薄、恶劣的待遇。唐太宗听说武则天长得才貌双全,要召她进宫。为了改变境遇,杨氏决定让武则天应召。公元637年,十四岁的武则天开始了她的宫廷生涯。

   武则天进宫,初见太宗时,落落大方,应对自如,太宗很喜欢她,把她调入御书房侍读,是唐太宗身边的“才人”(宫中女官名,是妃嫔的一种等级的称谓)。太宗在这里批改公文,召见大臣议事,她常在场。耳濡目染,使她对政治有了较多认识,开始走上关心政治之路。但太宗喜欢的女人,是摆正自己位置,恪守妇道,温柔贤淑的女人。而武则天完全不符合这个要求。例如有一次,宫女们陪太宗去看一匹烈马,没有人能驯服它。武则天却挺身而出,声称能驯服它。太宗一听很吃惊,说了一声,了不起。事后也没奖励。太宗酷好王羲之书法。武则天也苦练书法,想讨好太宗,但这只是太宗业余爱好,不是他看好的女子的主要条件。所以,十二年过去了,武则天在宫中的地位始终没有得到提升。

 

青春华茂却陷入低谷

    公元649年唐太宗去世。按皇室规定,武则天随嫔御之例出家,被送到感业寺当尼姑。这年武则天26岁,正是风华正茂的时期,却走向人生的低谷。但武则天不屈服命运的安排。她寻找着可能改变命运的机会。

武则天在唐太宗晚年当才人时期,太子李治常来拜望太宗。李治是个很孝顺、很聪明、很有艺术气质的人,特别对年长的妇女有依赖性。他母亲去世时,他才九岁,就痛哭不巳。后由薛婕妤照管他。李治登基后,按例薛应出家,李治也依依不舍,专为她在宫内修建寺庙,让她在这里当尼姑,以便随时能看见她。                               

    太子李治常来看望太宗,当然也常看见武则天。李治看着武则天长得宽阔的额头显得很智慧,丰满的下巴显得很坚毅。武则天虽比李治大四岁,却显得很年轻。李治心里对武则天很有好感。武则天对李治也很爱慕。

武则天到感业寺后,她不甘于寂寞,不屈服一辈子过尼姑生活的坚强性格,自然地思念起太子李治。此时,李治巳接位,称高宗。她写了诗《如意娘》,以抒发内心的期待: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公元650年5月26日是唐太宗逝世一周年忌日。按规定,皇帝要去寺庙上香。去哪个寺庙由皇帝自己指定,长安城里寺庙很多,高宗李治决定去感业寺。显然是想借此机会去见武则天。武则天听说李治要来上香,喜出望外,想尽办法接近李治。两人相见时,相对无言,热泪盈眶。在众目之下,高宗喜爱武则天已是公开的秘密。

 

武则天重返宫廷

  高宗李治的王皇后,出身望族,端庄稳重,长得也很美,但不会刻意去迎合人。这与高宗多情浪漫的性格不合,她又长期没有生过孩子。高宗喜欢的是萧淑妃,她生了一男二女。高宗封萧淑妃的儿子李素节为雍王,显然就是将来的太子。王皇后对此事感到恼火。当王皇后得知高宗喜爱武则天之后,就想把武则天要回宫来,一是讨好高宗,二是可与萧妃抗衡,三是武则天对她会感恩戴德,一举三得。公元651年高宗服丧期满,王皇后向高宗请求召回武则天。这年武则天28岁。

 

后宫风云,高宗决策立武后

    武则天经过在宫内十四年的磨炼,变得成熟多了。生性坚强泼辣,也懂得沉着冷静,能屈能伸。公元651年武则天回到宫里,首先想的是兢兢业业侍侯好高宗和王皇后,也注意与宫内各方面的人处好关系,广结善缘。在众人认可下,不到一年,武则天晋升为昭仪,地位仅次于皇后。更可喜的是,公元652年武则天生了儿子,名李弘。这样武则天在宫里的地位就稳定下来了。

    皇室内的争宠斗争日益激烈。王皇后没有孩子。萧淑妃虽有一男二女,长得也漂亮,但她长期在顺境中生活,虽具有武则天爽朗泼辣的性格,但不具备武则天经过残酷生活的磨炼、沉着冷静、才华和智慧群超的优点。因此高宗更爱武则天。他突破传统礼教不畏,乱伦的非议,终于决意要立武则天为皇后。任何人在面临人生的幸福和权力的机遇时,必然奋力争取。武则天更是个敢作敢为的人。有高宗支持,她当然更是志在必得。

    历代皇室要改立皇后,都是件大事。高宗和武则天策划,多次以不同方式征求国舅长孙无忌的意见。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哥哥,也是太宗指定的顾命大臣和首辅。高宗废王立武的意愿,遭到长孙无忌的反对。高宗又多次征求四位主要大臣的意见,顾命大臣褚逐良自告奋勇代表发言,坚决反对废王立武,理由是:王皇后是世家身份,是太宗为高宗指定的婚姻等等,因而绝不能废。褚逐良甚至跪在地上磕头至流血,以死来相胁。把高宗气得快吐血,叫人把他拉下去。这时堂后传出武则天声音:“何不扑杀此獠”!武则天强悍性格的表现,使在场的人们感到很不自在。一二天之内,七位宰相中又有两人上书反对改立皇后。

    在改立皇后的斗争中,《新唐书》还记载,武则天亲手杀死小公主以嫁祸于王皇后。《唐会要》记载,小公主不知怎样死的,可能是自然死亡。各种说法,都没有证据证明是武则天亲自杀死自己的女儿。王皇后的性格也不可能杀害小公主。高宗也没有以此事作为废王皇后的理由之一。

    高宗和武则天在改立皇后进程中,遭到一些老臣的反对,出现了君臣之间的裂痕。改立皇后的性质变成了高宗与元老大臣们争夺权力的斗争;高宗与武则天的关系,从单纯的恩爱夫妻关系,又多了一层战友的关系。

高宗改立皇后的决心几经阻挠中,想到元老中还有李勣。几次召见元老时,他都称病不来。李是太宗时期的将军。唐太宗说过,有了李勣,就不用修长城了。李勣战功卓著,道德高尚,是军方代表人物,他在元老中比较年轻。他不愿和长孙无忌等掺合在一起。高宗就个别召他来,试探他对立武为后的态度,他微笑着说: “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此话说得轻快,实际很有分量,有举重若轻,震聋发聩之效。高宗和武则天心中有底了。

    古往今来政治斗争的规律,都有支持的、反对的和中间派。在立武则天为皇后的斗争中,以国舅长孙无忌为首的反对派,多是贵族世家,既得利益的保守派。挺武派多是出身寒门,怀才不遇,官职也不高,这类人数众多,他们希望变革。中间派多是保持沉默,出身不高,有才干,忠于职责,没有政治野心。李勣属于中立派。

高宗有了军方的支持,並掌握了中下级官员的意向,愈来愈意识到武则天能协助他巩固政权。终于在公元655年十月十二日下诏:王皇后、萧淑妃废为庶人,母及兄弟免职,流放岭南。十八日颁布诏书:立武昭仪为皇后。并指出,武皇后才德兼备,深得众望。武则天进宫十八年,一路坎坷,不断抗争,大落大起,至此,终于成为六宫之主。

女皇帝武则天——读《蒙曼说唐武则天》有感(二)

(2010-06-05 15:26:45)

稳定政局

       武则天成为皇后,她开始专心致力协助高宗稳定政局。先是稳定内宫。首先,处置王皇后、萧妃,是按高宗的聖旨办的,武则天怎么也无权自己去处死这二人。有的史书记载,武则天像吕后那样残酷对待她们。现在有些学者认为,是史学家把吕后的事信手拈来,安在武则天身上。          第二是,立李弘为太子。原任太子李忠,是王皇后为不让萧妃的儿子成为太子,而收养了个普通宫女的儿子为长子,名李忠,立为太子,时年十四岁。此时,李忠只能默默地离开长安城。武则天的长子李弘被立为太子。高宗为此大赦天下,改元“显庆”。

                      重组外廷

    高宗本性温厚,但他很爱权力,要维护他至高的皇权。他大半生都受人控制。当太子时生活在父亲太宗的阴影中。当皇帝了,还受制于父亲任命的顾命大臣国舅长孙无忌等元老。高宗决心重振皇杈,重组外廷。

高宗和武则天共同策划,如何处理反对他们的贵族官僚保守势力。决定先易后难,由内而外。武则天上书高宗:“建议对韩瑗、来济二人给予褒奖,她说:“虽然他们反对过我,这也是不容易,是对皇帝的忠心”。这样做,武则天树立自已宽容待人的形象。韩瑗认为改立皇后的风波过去了,就上书高宗,要求招褚遂良回来,说他是有功的重臣。高宗一看非常愤怒,反而将褚遂良贬到更远的桂州。褚遂良曾上书高宗要求回京,高宗置之不理。一年后病死,享年63岁。不久,韩瑗贬为振州刺史,来济贬为台州刺史。褚遂良等三人离开了中央领导地位。补上来的是武则天的支持者,于是许敬宗、李义府等进位为宰相。               

    唐高宗和武则天决心建立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权力机构,最大的障碍就是国舅长孙无忌。但他是顾命大臣,三十年的宰相,位高权重。不能急于轻易处置。这期间,唐朝建立了史馆。由长孙无忌领衔修史。显庆四年即公元659年间,共修了粱、陈、北周、北齐、隋五代的志三十卷,还有武德和贞观两朝的国史八十卷。有他的功劳。也许他想离开政治,但他职位未变。

   显庆四年四月,洛阳人李奉向高宗告状说:韦季方与监察御史李巢,结交权贵,共结朋党。高宗派新提升的宰相许敬宗去查此案。许先抓了韦季方,逼他交代结交那些权贵?并暗示他是不是结交长孙无忌!韦不招认并自杀,被救活。许敬宗向高宗和武则天汇报时,高宗疑惑地脱口而出:“舅为小人所间,小生疑阻则有之,何至于反!”。许敬宗就把反字,定为谋反案。

    在审查长孙无忌谋反案中,高宗回忆起,永徽三年,高宗派长孙无忌去处理唐太宗的女儿高阳公主谋反时,长孙无忌说:“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于是,大批与长孙无忌不合的宰相、将领、宗室都牵连到谋反案中来,使高宗惊心落泪。高宗回想到此,于是下令削去长孙无忌的太尉头衔和封地,押到黔州,给都督头衔,但念及是舅舅,仍按一品大臣饮食待遇。

    三个月后,高宗又下令追查长孙无忌谋反案。长孙无忌看到大势己去,就自杀了。随着这些老臣死去,他们的家族也遭到灭顶之灾,贬的贬,死的死。经过这次大清洗,贵族官僚势力逐渐丧失。皇权得到空前提高。

    中国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一直是皇帝和贵族官僚联合治理天下,所以皇帝改立皇后的事,都要征求权臣的意见。高宗重振皇权,早就想变革了。有了武则天的协助,经过四年的内外整肃,贵族势力削弱,新的寒门出生的大批力量补充上来,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不仅意味着武则天的势力上台,同时还意味着整个社会的重新组合,这对唐朝乃至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都有深远影响。

 

树立国母形象

    武则天协助高宗重振皇权后,她的政治才能,得到朝廷内外的公认。武则天在协助高宗处理朝政,重整山河的同时,进一步树立她作为皇后的国母形象。这期间,她做了四件大事。

一,修改《姓氏录》:唐朝的官僚制度分为九等,五品以上为世族,改为有功劳的就可以升为五品,进入世族。若旧贵族中没有能力达到五品的人,就不再是世族。广大寒门子弟经过努力就上升到五品,成为世族。由此,皇权打破血统论,扩大了阶级基础。武则天修改《姓氏录》是政治变革发展的需要,不是因为武则天不是出生世族才修改《姓氏录》的。

二,理顺家庭关系:武则天聪明过人,她花了很大精力,理顺繁纷的家庭关系。亲生子与庶子,李家与武家,婆媳等关系。她对孩子很疼爱,要求也很严。希望培育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楷模。李弘立为太子,李贤封为雍州牧,李显封为洛州牧。高宗的其他儿子都任地方刺史。曾当过太子的李忠,离开宫庭后,曾犯过死罪,武则天要求高宗免罪,贬为庶人。    

武则天在处理婆家和娘家关系堪称表率。她和太宗的两个妃子的关系很好,其中纪国太妃的女儿临川公主,喜欢书法,武则天视为闺中密友。对太宗谋反的女儿高阳公主,也重新封为合浦公主。这样安排,大大改善姑嫂关系,受到赞誉。

三,武则天对武家的亲属显得特别严格,亲自编写《外戚戒》。以示裁治武家势力。武家兄弟官职虽得到提升,但工作不好就贬职。高宗看在眼里,感到很欣慰。

四,中国古代是农业立国,国家典礼中有皇帝亲耕,皇后亲蚕大典。举行皇后亲蚕时,前五天就要戒斋,当天很早就要率领所有太妃、宫妃、公主等等妇女参加典礼。这是很辛苦的活动。过去皇后很少举办。王皇后一次都没有办过。武则天从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开始,就躬行亲蚕五次。武则天不怕吃苦、守职尽责的精神,提高了在公众中的威望。

    武则天对高宗在生活上是伴侣兼姐姐,在政治上是参谋和战友。新皇后树立起大公无私的国母形象。

开始理政

    显庆四年,即公元660年,高宗患了叫做风疾的病,经常头痛,不能正常处理政事。太子年幼。高宗吸取长孙无忌臣权过重的教训,对大臣的权力有戒心。于是高宗把国务交给才能出众、文化素质很高,且能一秉大公的武皇后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武则天被推向政治舞台,是高宗的选择,也是巩固皇权的需要。

    武则天协助高宗处理朝政,并称为二圣,后又称天后,此时,武则天五十岁。此间,武则天不负高宗信托,对社稷尽责。凭着她的政治才能智慧,向高宗提出建言十二事,也就是武则天的政治纲领,十二条改革措施的主要内容大致分为四个方面:一是施惠百姓;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息兵、轻徭、薄赋;二是提高官员待遇,特别是中下级官员的待遇;三是广开言路,要求大小官员对朝廷都有发言权;四是提倡节约,她自已带头实行。12件事每件都有具体落实的措施。非常得人心。为此,高宗下诏赞美武皇后:“远见卓识”。

    高宗独揽皇权的局面来之不易,为了维护皇权,甚至贬死了亲舅舅顾命大臣长孙无忌。现在身体不好,自愿让武皇后理政。但看到武皇在朝中势力影响愈来愈大,权力过多,他又感到受制。他想要制约武皇后,又拿不定主意。高宗找到新提宰相上官仪,他是第一批科举选出来的,儒家思想很深,恃才傲物,对女人当权有抵触。当高宗召他来商议武后事时,他对皇家复杂的政治情况并不深入理解,脱口而出:“皇后专恣,海内所不与,请废之“。高宗都还不敢想的事,这不知轻重的儒相说了。但这出人意外的话倒也激发了高宗的怨气。本来没有主意的高宗,没有像武则天处事周密筹划的智能,就仓促命令上官仪草拟废武后诏书。

   武则天二次进宫时,就特别注意搞好各方面关系,当皇后之后,又下大力理顺家庭关系,所以宫内的人都对武则天很贴心。当高宗要废武皇后的事一出,高宗身边的宫人“左右奔告于后”,这是《资治通鉴》纪载。宫人们以百米的冲刺速度跑到后宫报告武则天。                 

   武则天突然面临灭顶之灾,她没有犹豫一分钟,直向高宗奔去。高宗一见像从天下降的武后,气势汹汹,本来就心虚的高宗吓傻了!武则天太了解高宗的性格了。先诉十多年夫妻感情;又历数自已的对家族的贡献;再质问高宗她犯了什么错?说得高宗连自已为什么废皇后都不清楚了。面对多年来依赖惯了的妻子,深厚的夫妻感情,高宗害怕了。吐出一句“我初无此意,皆上官仪教我”。其实,高宗和武则天谁也离不开谁。

    当然,上官仪大祸临头。他死后,他家的女眷留在宫内当女婢。刚出生的小孙女,名上官婉儿。武则天竟然把她培养成自已的心腹。上官婉儿是有名才女。这件事说明武则天真是有容人之量。女皇帝武则天——读《蒙曼说唐武则天》有感(三)

(2010-06-05 15:29:52)

为国家安危,为孩子操碎了心

    公元675年上元二年,太子李弘随父母去东都洛阳。李弘是高宗和武则天最疼爱的长子,性格很象高宗,温厚、仁孝、爱好文学。但从小就多病,患肺结核。这年24岁,病情也不轻了。高宗想安慰他,对他说:等你病好些,就传位给你。太子一听,又感动又伤心,反而病情加重。不幸就去世了。武则天有了李弘才保住她皇后的地位,父母都悲痛不已。高宗封李弘为孝敬皇帝。太子李弘本是长期肺病死亡。但《新唐书》中,却诬陷说是武则天毒死的。

    太子李弘死后,高宗立二子李贤为太子。李贤性格很像武则天,聪明、精力充沛。武则天对他教育很严。送《少阳正范》、《孝子经传》等书给他学习,他不感兴趣。李贤生活上搞同性恋,宠爱一个奴隶张道生。武则天多次亲自写信给他,指出他的失德行为,他也置之不理。

公元679年,洛阳发生了一起人命大案。高宗和武则天宠信的术士明崇俨被刺身亡。武则天命三位宰相追查此案。审案时,张道生招认了与太子的同性恋关系,还供认他就是刺杀明崇俨的刺客。刺杀的原因,是他听说明崇俨在二圣前说他的坏话。在搜查太子府时,更惊人是,发现太子住地东宫马坊中存有几百领甲胄。

唐朝制度规定,任何人不得私藏甲胄一类军用物资。于是这人命案变成谋反性质。高宗不想按谋反处理。武则天认为,“为人子怀逆谋,天地所不容,大义灭亲,何可赦也”。李贤被贬为庶人,押到长安囚禁起来。将甲胄当众烧毁,以昭示天下。

    第二天,高宗立三儿子李显(即李哲)为太子。李显天性任性荒唐,爱斗鸡走马。他自己从来没有想过要当太子。尽管大臣、老师们劝导他,他都当耳边风。高宗对太子李显很失望。

公元683年,即唐永淳二年十二月,高宗病逝于洛阳,享年56岁。太子李显继位,是为中宗。这时,武则天60岁。高宗临终时,对李显接位不放心,在遗诏最后说:“军国大事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高宗把国家大事的决定权交给了武则天。

   太子李显守丧27天后。公元684年农历正月初一正式亲政。他想大干一番,但他对朝中的人和事都不熟悉,第一个措施就错了。他马上立妻子韦氏为皇后,韦氏虽是贵族,但已没落;中宗提原为芝麻大的小官老丈人为豫州刺史,不久,再提拔为侍中;还把韦后的远亲直接升为宰相;甚至任乳母的儿子为五品官。皇帝这样任人唯亲,引起众臣不满。

   老臣裴炎首先提出反对,不草拟任命诏书。李哲大发雷霆说:“就是我把天下交给韦玄贞有何不可!”。这话是不是气话且不论,作为皇帝,思想这样昏庸,很危险。武则天听到裴炎禀报后,就决定废掉李显。

684年二月六日,武则天打破单日上朝惯例,在洛阳宫正殿召集文武百官上朝,大家都不知道是怎么会事!到时,裴炎率领两位羽林将军和身后杀气腾腾的羽林军士兵。当廷宣布:“皇帝无道,奉太后旨,废中宗为庐陵王”。话音一落,羽林军就把皇帝拉下宝座。皇帝喊:“我犯何罪?”,武则天在帘后厉声说:“汝欲以天下与韦玄贞,何得无罪?”。一场兵不血刃的宫廷政变结束了。朝野没有人为当了36天皇帝的李显惋惜。

    江山不可一日无主,废李显后第二天,武则天就立小儿子李旦为皇帝,此时,李旦22岁。他没当过太子,就直接当了皇帝。高宗和武则天都偏爱的小儿子,从未离开过父母身边,受父母的教育影响较深,李旦性格文静柔顺、为人谦逊和蔼,有学者气质。                   

    武则天按照李唐王朝的传统,在高宗去世后,把儿子一个个扶上皇位,痛心地送别病逝的长子;但为了江山社稷的安危,又不得不把逆反的二儿子该废就废;荒唐的三儿子该贬就眨。真是为孩子们操碎了心。最后到小儿子李旦匆匆接位,他在思想上、能力上都没有准备。武则天一个在政治上久经磨炼,朝内外享有盛誉,有远见卓识的母亲,面对着自己最后一个皇儿,她必需亲自全力保护李旦,一些重大场合李旦才出面,朝中一切政务都是武则天临朝处理,才使李唐王朝能平稳过渡,持续发展。

                 扬州叛乱

   公元684年二月八日,李旦接位。政局正处在敏感时期。九月,就发生了扬州叛乱。叛乱是几个失意政客发起,挂帅的是曾最受尊重的老臣李勣的孙子李敬业,他原是眉州刺史,因失职被贬为司马,他弟弟李敬猷也是这样。另一个重要人物是初唐四杰的骆宾王,是当时有名的大才子,因贪污被贬为临海丞。他们造反的目标并不明确。但要造反必先打倒有权有能力的武则天。

   由骆宾王写的著名的讨武曌(即武则天)的檄文:首先揭露武则天的罪行,说什么武则天让太宗、高宗父子乱伦;杀死高宗,杀姐屠兄;杀死亲生儿女,杀死…甚至进行人身攻击等等。当武则天在朝廷上边念边笑地念檄文时,百官情绪紧张复杂!念到最后“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天下”时,武则天抬起头来,对大臣们说:这是宰相的责任。这样的人才,怎么没有早发现呢!。武则天每临大事不乱,有静气,举重若轻,稳住了局面,真是帝王气概。  

   武则天对打仗虽无经验,但她用人有术。在七天之内,调集30万大军,挂帅的是李唐宗室中最有威望的长辈李孝逸,他也不熟习军事,武则天给他配备奇才魏元忠。当年,高宗和武则天去洛阳时,武则天就命魏元忠护驾。魏从监狱里找了个绿林大盗来护驾,一路平安到洛阳。扬州叛军虽有七万,多是乌合之众。前后不用一个月时间叛乱就平定了。几个叛乱头目在溃逃中被自己的人杀死。平定扬卅叛乱的胜利,证明武则天善于用人,更重要是她深得官员支持,深得民心,朝野内外都没有骚动。

 

诛杀重臣裴炎

    在扬州叛乱事件中,还牵连出裴炎谋反大案。裴炎是高宗任命的顾命大臣,曾帮助武则天废除李贤、李显两个皇帝。武则天对他很尊重很信任,有事都向他虚心求教。裴炎权力很大。

扬州叛乱开始时,在朝廷上,武则天问裴炎怎样讨伐叛乱!大出人意外,裴炎冒出一句:“只要太后还政皇帝,叛军必然不战自溃。”武则天大为震惊,万万没想到裴炎会在这时,用战事来逼宫。朝廷上一时鸦雀无声。忽然,监察御史崔詧说:“炎受顾托,大权在已,若无导图,何故请太后归政?”。武则天当机立断说:”裴炎谋反,抓起来”。朝廷上没有任何骚动。

    定宰相裴炎谋反罪,还要有更多证据。裴炎是否谋反,有多种说法。叛乱头目李敬业想借助裴炎势力,就找到裴炎的亲外甥监察御史薛仲璋,和他密谋造反安排。当薛要去扬州时,征得过裴炎同意。薛到扬州就冒充是朝廷派来的命官,当即把当地所有官员抓起来。扬州成为叛乱据点。裴炎也正是在此时在朝廷上逼宫,这不能说叛乱与裴炎没有关系。裴炎这样做的目的,不是自己想当皇帝!就是扶软弱的皇帝李旦上台,扩大自己权力,排斥武则天至高无上的权威。

   朝中许多大臣都为裴炎求情,说他不会谋反。武则天在朝廷上说:“朕知裴炎反,知卿等不反。”这话说得绝妙,使大臣们与裴炎划清界线,以安定群臣。公元684年九月,正是扬州叛乱烽火连天的时刻。裴炎被拉到都亭驿问斩。临阵换将本是兵家大忌,但武则天果断处置,恰恰在很大程度上稳定了政局,保证了战争的胜利。真是一个伟大政治家的胆识。

 

沉痛中愤怒了

    公元684年,光宅元年过去了,这一年对武则天是最艰难最沉痛的一年。高宗刚去世;太子仓促接位,天性柔弱,没有理政经验;李敬业叛乱;特别是她最信任的宰相裴炎逼宫争权。武则天经历了一个接一个的惊涛骇浪,使她在深深地沉痛中真的愤怒了。

   武则天登上紫宸殿,向群臣训话,主要内容是:我跟高宗二十多年,殚精竭虑,为天下操心,你们这些人的富贵,不都是我给的吗?老百姓的安居乐业,不都是我赐给的吗?可是,现在握权造反的人,恰恰出现在你们这些公卿之中,你们对我怎么会如此负心呢!

    停一会,武则天进一步质问群臣:你们拍拍脑袋想想,你们还有谁,也是顾命大臣,比裴炎还牛?还有谁是将门贵种,比李敬业还牛?你们扪心自问,如果觉得自己比他们还厉害,好,接着和我斗,不要最后落得天下人耻笑!。群臣面对武则天这一番义正词严的教训,面对她超强的能力,大家都跪在地上连连叩首说:“唯太后所使”。只有无私无畏的大政治家,才能大义凛然,使群臣宾服。

宗室谋反

    政局稳定了四年。到公元688年四月,雍州一个百姓唐同泰说,从洛水捞出一块石头,上面刻有“圣母临人,永昌帝业”。这石头引起朝野轰动。古代迷信天人合一感应。大臣们纷纷上表祝贺“帝业高于补天,母德隆于配地”。把皇帝与圣母混为一谈。武则天封这石头为宝图。

这石头肯定是假的,是武承嗣授意搞的或老百姓私造的,但无人去查考。为了庆祝此事,武则天下诏要亲到洛水举行大典,祭上天赐给这宝图。并要求州以上百官及唐宗室、外戚要在十天前就得去参加大典,她将接受百官朝拜。这一诏令使唐宗室十分紧张,怕武则天要对他们下手!

    其实,高宗去世后,武则天安抚皇室,做到仁至义尽。封唐高祖的儿子李元嘉为太尉,位列三公是最高的官位;封唐太宗儿子李贞为太傅。就是这两个唐室职务最高的人,领头组织谋反。其中还有个核心人物,就是李元嘉的侄子李蔼。当李贞在博州起兵后,在关键时刻,李蔼害怕了,想到起兵失败,想到武则天的威力,不寒而栗!于是向武则天告密。这次宗室谋反,从起兵到失败前后不到十七天。所有涉及谋反的宗室人员二十余人,包括太平公主的丈夫薛绍,他是唐太宗女儿城阳公主的儿子,一律清洗、镇压。

洛水祭宝图大典仍如期举行。

女皇帝武则天——读《蒙曼说唐武则天》有感(四)

(2010-06-05 15:34:45)

声势浩大的请愿

   自高宗公元683年去世到699年,武则天当皇太后十六年间,为唐王朝的稳定,为社稷发展,为百姓安居乐业,付出了很多心血。凭着她的政治智慧、能力、经验、勇气和得民心,战胜了一次又一次血腥的挑战。她的权力一次又一次得到巩固加强。

   公元699年,即戴初元年九月三日,李唐王室老家关中,有数百名老百姓由七品侍御史傅游艺代表上书,请求武则天顺应意民心当皇帝。武则天拒绝了。第二次是洛阳老百姓及番人、道士共一万二千多人,请武则天登基称帝。她还是谦逊地推辞了。第三次是有文武百官参加的请愿队伍共六万人之多,他们“守阙固请”,守在宫门外不走,并派人与武则天对话:“今天命陛下为主,人以陛下为母,陛下不应天,不顺民,独高谦让之道,天所法宪,臣等何所仰则!”在对话时,群众在外嚷嚷,接受我们请求吧!此时,关键人物出现了,就是皇帝李旦,他坚决请求母亲当皇帝,自己降为皇嗣,同时还要求改姓武。中国古代帝王禅让讲三让而受之。这时,武则天终于站起来,说:“俞哉(俞是答应了的意思)!此亦天授也”。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诞生了。这年,武则天已六十七岁高龄。

 

女皇登基

    武则天是杰出的政治家,她不仅有高度政治智慧,而且对历史、经典、地理、文字、诗歌、书法有相当造诣。她当皇帝,改国号为周,原因是,她追溯她家祖辈是周朝人,同时,周朝统治时间最长、达八百多年。她定都洛阳,因为洛阳地理、气候好。她选择九月九目重阳佳节举行登基大典,是因为《易经》里讲,单数为阳,双数为阴,九月九日是最为阳刚的日子。

武则天登基后,按惯例,在洛阳建武氐太庙,武氏家族该封的都封官授爵。同时,她宣称自己皇位是继承李唐三圣的皇位。长安的太庙改名享德庙。继续供奉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

    武则天君临天下,面临着如何巩固政权,稳定社会,发展生产等问题。但更困难的是:中国自汉武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了唐朝,受儒家传统思想影响很深,尤其是男尊女卑的传统。女人当了皇帝,是前所未有的事。自然会有人不顺眼,不习惯,不服气。武则天回忆起,高宗立她为皇后之后,她曾上奏高宗的建言十二事,执行的效果很好。武则天还是继续用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的法子,广选人才,以巩固政权,治理国家。

武则天仍启用匭(音诡)检制度。这是广开言路的一个办法。匭是铜制的有四面的箱子。东面是青色,求功名的人可自我推荐;南面是红色,接受给朝廷提意见;西面是白色,接受百姓伸冤请求;北面是黑色,接受告密。并设知匦使,每日开箱汇总上报,不得有误。

武则天考虑到告密者来洛阳投匦不方便,便下令,各方来告密者,当地官员不得问,并按五品待遇管食行住。虽农夫樵人皆可召见。告的内容查实,可升官,不实者也不问,送回家。这样优厚的告密待遇,一时间,告密者云集洛阳。、

 

                               任用与整治酷吏

   武则天执政初期,为了巩固政权,任用了周兴、来俊臣等27名酷吏。他们的职权限制在监察司法,任务主要是查处谋反者。他们共办了40起大案,有的案件涉及4、50人,其中冤情不少。引起人们的质疑。由于这些酷吏素质低,道德修养很差、且有破坏力。如来俊臣就是在监狱里要求要告密,放出来后被重用的主要酷吏之一。这些人一旦得势,就滥用职权,横行霸道,如霸占有夫之妇,贪污受贿等等。凡不合他们利益的人,就诬告为谋反。重用酷吏对巩固政权也曾起了一定作用。但这些酷吏的行为,破坏了司法制度,造成君臣关系紧张,损坏了武则天的形象,引起民愤。武则天很清楚,治理天下绝不能靠这些小人物。她始终把握着政治进程,保持社会平稳发展。公元697年,武则天开始整治酷吏,该处死的处死,有的畏罪自杀了。结束了酷吏政策,建立起严正的司法制度。

立太子的斗争

    中国封建制度是家天下。皇位只传给儿子。这对武则天成了一个问题,皇位是传李家还是武家。她曾反复思考过。她心里很清楚,她的皇位是继承李唐的。她虽姓武,能传给武家吗?李唐的大臣们主张传给李家,可武家的人千方百计地争夺太子位。

武承嗣是武则天的侄子,曾被封为魏王,官拜首席宰相。他以为自己应立为太子。武则天接位后二年,公元691年,武承嗣就多次催武则天立太子,武则天没有表态。武承嗣认识到要争得太子地位,必须先扳倒支持李唐的大臣。他先从岑长青下手。岑是第二宰相,是劝进武则天登基有功的人,是武则天的心腹,武则天甚至和岑商讨过是否立武承嗣为太子的事,岑坚决反对。武承嗣令岑长青出征吐番。岑刚一出发,武承嗣就上奏说,岑长青谋反。因当时司法部门还掌握在酷史手里,结果,不仅岑长青被处死,还牵连上一些大臣。

武承嗣得意了,不久,派王庆之一次又一次去面见武则天,劝立武承嗣为太子。这把武则天惹烦了,就找来风阁侍郎李昭德杖责王庆之。李昭德是个气势凌厉的人,对李唐很有感情,他得此机会,就把王庆之打死了。李昭德借回报的机会,进言武则天应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这是高宗临终时的托付。武则天听后,心里也明白,也感动。过几天,李又密奏武则天说:“魏王承嗣权太重,自古以来为了权力,儿子杀父亲的事屡屡发生,何况侄子和姑姑之间的这种感情?您看现在武承嗣又是魏王,又当宰相,权力太大了,陛下就不担心江山落入他手中?”武则天听了心里很震撼。事后,武承嗣被罢相了。

    狄仁杰是武则天最敬重的大臣,他足智多谋。此时,他猜透了武则天有关立太子的心事。不等武则天找他,他有准备地主动去找武则天,建议立儿子为太子,具体建议是立庐陵王李显。虽然俩人有争论,但武则天辩不过狄仁杰,没有结果而散。

    公元698年,即周圣历元年三月的一天,武则天召见狄仁杰。她主动谈起庐陵王的话题,狄仁杰又是一番慷慨陈词,要求召庐陵王回来。武则天微笑着说:”你那么想念庐陵王,那我把他给你得了”。说时,庐陵王李显从帘后出来,狄仁杰一看,惊喜得老泪横流,跪倒在地。武则天用这样戏剧性方式,让朝内外都知道庐陵王李显回洛阳来了。李旦太子主动让贤。武承嗣看到自己没有希望,积郁成疾而死。

武则天是杰出的政治家,考虑立太子这一重大问题,首先想的是社稷的利益。立儿子为太子是人心所向;立李显为太子是高宗的意旨;李显十多年在外,与武家及朝内外人员没有恩仇;李显能回来並被立为太子,对母亲会感恩戴德。这一决策可保证平稳接班。就武则天来说,也保持了自己在李唐的地位。

女皇帝武则天——读《蒙曼说唐武则天》有感(五)

(2010-06-05 15:37:29)

武则天的辉煌政绩

    武则天经过半个世纪的殚精竭虑,为天下操心,赢得了民心,她继承、发展了盛唐辉煌的政绩。

一,经济大发展:

武则天一直坚持优惠农民的政策,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生产持续发展。从公元652年即武则天当皇后前二年,全国人口共有380万户,到公元705年神龙元年,53年间,全国人口增加到615万户,增加近一倍。粮食的产量也大大增长。据1971年洛阳考古发掘出唐朝含嘉仓遗址,仓库里有290个储藏粮食的洞窟,每个洞窟能储存50多万斤粮食,那就可能存72500吨粮食,这是很了不起的巨大数字。

二,政治上破除门阀制度,用人唯贤:

武则天最值得后人称道的,就是用人方略,任人唯贤。她完善了科举制度,有三大贡献。一是:提高进士科的地位。科举制度,分为常科和制科,常科每年举行一次,分两方面人才录取,侧重考察文学诗词才华的称进士,侧重考察儒家经典的称明经。过去进士比明经地位低,因为能考明经的人,家里都有经典书籍,而一般老百姓家里没有条件去考。但考进士,只要有才华有天赋,就可能考上进士。这就开拓了寒门子弟上升的道路,选拔人才的面就宽了。

二是:加强制科,制科是由皇帝临时下诏的考试。老百姓和在职官员都可参加,考题是结合现实需要命题。考得好的人,可当即任命官职。武则天临朝称制后,每半年举行一次,亲自主持殿试。690年参加制科考试者达万人,各地精英都云集洛阳。

三是:创建了武举,有武功就可参加考试,没有文化的人,也有出头之日。

武则天完善科举制度及使用铜匦广开言路等办法,以及鼓励自荐和推荐人才等多种措施,选拔了一批又一批人才。每年选拔使用的人才上千上万。官多职位少,武则天又启用试官制度。宽进严出,不称职者,轻则贬职,重则杀头。官员的质量不断得到提高,使国家机器正常兴旺地发展。也为后来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准备了大批杰出人才。

    武则天大量选拔人才,知人善任,识人之智,容人之量,留下了很多佳话。长安二年武则天派侍御史去河北办事,此人能力差,办事理不出头绪,请当地能人张嘉贞帮。办完事后,侍御史也请张写奏文。武则天看奏文时,对侍御史说:”你怎么进步这么快?”侍御史如实说了办事过程,并请把自己的官职让给张嘉贞。武则天对侍御史没有批评,同时两人都升官了。张嘉贞就是后来唐玄宗开元时的宰相。历代称颂的狄仁杰,就是武则天最敬重的当朝宰相,尊称他国老,他不仅是神探,他对国家贡献很大,他向武则天推荐二十多名人才,如张柬之等。其中还有自己的儿子。武则天称赞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

三, 文 风 昌盛:

    武则天自己富有文才,热衷于各种文艺活动。为此还成立专门机构“控鹤监”,吸收一些文人墨客,办理赛诗、书法等文艺活动,有的活动参加者,不分尊卑、身份,官员、商人都有。赛诗会上,让才女上官婉儿当评判,写得好的诗,当众朗诵。称唐朝是诗的国度,武则天是有功的。诗仙李白等众多唐代有名诗人,就出生、生长在武则天时代。她73岁时,两次到嵩山旅游,休闲,在石淙河边建三阳宫。在嵩山上,还为传说中的周太子成仙的地方建庙立碑,亲自书写碑文“升仙太子碑”,笔力雄健潇洒,武则天是历史上草书入碑第一人,是一代书法家。此碑至今还保留在河南偃师猴山上。,                                             

武则天晚年虽沉缅于高品位的休闲生活中。但她首先是一个政治家,对国家安危,始终保持高度政治敏感。在嵩山,她召集太子李显,相王李旦、梁王武三思、还有大臣狄仁杰、姚文崇,另有她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齐集一堂,显示了母慈子孝,君臣和谐。在由她举办的有名的“石淙晏饮”上,她带头赋诗,作《石淙》一首:

    三山十洞光玄篆,玉峤金峦镇紫微。

    圽露圽霜标胜壤,交风交雨列皇畿。

    万仞高岩藏日色,千寻幽涧浴云衣。

    且驻欢筳赏仁智,雕鞍薄晚杂尘飞。

随从人员也纷纷响应,每人都写一首诗,共十六首。刻在石淙河边石壁上。现在还看得很清晰。

四,社会结构的改变:

   高宗统治初期,朝廷还掌握在关陇贵族集团手里,势力很大,甚至不把皇帝放在眼里,高宗对大臣颇有戒心。经过高宗和武则天坚决斗争,以长孙无忌为首的贵族集团受到沉重打击。武则天执政时期,多次清洗倔强难治的元老大臣如裴炎等。与此同时,不断提拔並非名门望族的新锐人才。武则天经过半个世纪的统治,皇权空前提高。平民出身的官员获得很大发展。特别是科举出身的官僚已占了很大比重,社会性流动大大加快,展现了一个,机会均等、生气勃勃、民心舒畅、人民安居乐业、欣欣向荣的社会,为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打下了基础。

    

封禅嵩山 

    武则天称帝后,巩固政权的问题很快解决;广纳贤才,调整朝廷官员,整顿吏治的工作完成;立太子的大事也落实了;持续优惠农民的政策,促进生产发展。在国泰民安的形势下,武则天想要将她执政的胜利成果上告天庭,下诏天下。于是她决定举行封禅大典。

   中国历史上有七位皇帝举行过封禅大典,其中六人都是到泰山,而武则天却改去嵩山。武则天处事都能联系实际需要,不断创新。她去嵩山的理由是:嵩山自然风景条件好;古人认为嵩山是大地的中心;是三教合一的圣地;去嵩山的路程近,只有七十公里,交通方便;也许她心理上认为,公元666年她随高宗去泰山时,她是皇后,现在自己是皇帝了,应有所不同。

   公元696 天册万岁二年腊月初一,武则天率领大队人马,从神都洛阳浩浩荡荡出发。亲行封禅大典。腊月十一日,先祭天。十四日祭地,十六日接受群臣朝觐。二十日回洛阳,历程二十天。回都后,诏赦天下,免百姓一年租税,另赐百姓十天长假,饮酒吃肉,普天同庆皇帝盛典。此时的武则天已经七十三岁,是她一生最踌躇满志,心情舒畅的时日了吧!

公元700年十月,武则天宣布:恢复李唐使用的夏历;迁都长安;立李显为太子。这些行动显示武则天要恢复李唐。她自己也觉得松了一口气。

女皇帝武则天——读《蒙曼说唐武则天》有感(六)

(2010-06-05 15:39:43)

晚年失误

   武则天一生,智慧超群、性格坚毅、精力充沛,胸怀天下,永不言败,战胜了一切艰难险阻。但她无法战胜人体的自然发展规律!她逐渐衰老了!不能像往日勤于政务。圣历二年即公元699年二月,她病了,这年她76岁。

公元699年,孝顺的女儿太平公主,看到母亲在宫中生活寂寞。就将她自己的情人张昌宗送来陪伴母亲。张是官宦人家出身。长得温文尔雅,吹拉弹唱样样精通。武则天甚是喜爱。张昌宗还把他异母生的弟弟张易之也推荐给她。兄弟俩同时伺候女皇。深得她的宠爱,就像疼爱小孙孙一样。还封他们为三品官。

   武则天晚年,身体多病,不能像过去对朝廷的事明察秋毫。但她是政治家,要维护她的政权。所以,她对二张的宠爱,不完全是感情用事,而是把二张作为眼线使用,帮助她了解些宫外的情况。二张有了这种机会,逐渐地突破了男宠的限制,参与了朝政。

   二张参政有三件大事:一是,为自己的前途利益着想。当他们知道狄仁杰等大臣劝武则天召回庐陵王李显,立为太子的意见后。他们也建议武则天立庐陵王为太子。二是,庐陵王回洛阳后,长子、女儿和女婿在一起,议论二张参与朝政的事。此话被同父异母的弟弟李重德听到了。李重德的妻子是张易之的外甥女。张易之得知后,向武则天诉委屈。武则天听后,马上把李显叫来,让李显回去教育孩子。武则天和二张并无处死他们的意向。可李显怕触怒母亲,保不住自己太子的地位,就下狠心,赐三个孩子自尽。这件惨痛的事件,引起朝内外对二张的愤恨。第三件事:陷害大臣。魏元忠是当朝宰相,为人耿直,看不起二张,在武则天面前谈起二张都称之为小人。二张想让弟弟张昌期当雍州长史,魏不同意。二张想到以后老皇帝死了,魏还是宰相,他们就完了。于是就想法除掉魏元忠。为此找机会向武则天告状,说魏元忠和司礼高戬私下议论,皇帝已衰,不如侍候太子长久。还说此话有大臣张说作证。张说是武则天笫一次殿试录取的第一名,是她的嫡系。武则天听二张说后,心里很困惑!为了慎重,武下令在朝廷上当面对质。在没有上殿之前,许多有名大臣如宋谨、刘知几等,拉住张说,力劝他“无污青史,为子孙累”。张说是聪明人,在朝廷紧张的气氛中,张说辩称他是被二张所逼。武则天明白了,感到自己的权威被耍弄、被挑战,但还是把魏元忠贬到南方当县令,张说和高戬被流放到南方,但对二张没有处分,加深了官员们对二张的怨恨。

   二张还要进一步迫害魏元忠。魏起程去南方时,很多人来送行。二张就告魏元忠要谋反,这可是死罪。武则天还是慎重,令监察御史马怀素去调查。武则天结束酷吏政策后,建立了严厉的司法制度。执法人都是执法严谨,鉄面无私。马怀素就是这样的人。武则天亲自催办时,马怀素强调说,必须找到原告和被告人对质,才能结案。尽管武则天心里有问号,但她是个英明的政治家,也希望所有官员都像马怀素一样奉公守法。後来,她没有再追究此案了。但武则天此时,对二张宠信的错误严重性还不清醒。一世英明的武则天,到晚年却犯了错误。本来,帝王晚年往往昏聩,这也许是一种历史的规律吧!

 

唯一的遗憾

    公元704年长安四年,武则天重病缠身。身边主要是二张侍候。二张参政后,政局莫测!为保证李显能顺利接位,二张成为矛盾的焦点。大臣们曾用司法手段,抓到二张贪污罪证,告发二张。但武则天还是维护二张,不予以处理。重臣们意识到这样下去,很危险,最后经过多次密商,决定杀掉二张,以清君侧。      

     公元705年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二日,诛杀二张行动开始了。领导核心人物是张柬之。张是大器晚成,67岁时参加武则天举行殿试时,一举高中。武则天在十多年间,多次要求狄仁杰、姚元之等大臣推荐人才时,都举荐张柬之。武则天就任命76岁的张柬之为宰相。张沉着有谋,能断大事。他对这次诛杀二张的行动计划,从军事、人事、路线都作了细致周密的布置,其中包括李唐王室的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也分担了任务。

    当右羽林李多祚将军领禁军去东宫接太子李显去号令军队时。李显害怕了,不敢走,怕万一失败了怎么办!在这关键时刻,在将士们鼓舞催逼下,将李显推上马,打马加鞭,军队冲到武门进皇宫。当二张披衣来看时,就被杀死在迎仙宫外廊。.武则天惊醒过来,一看,眼前全是她亲信的大臣。此时,张柬之发出苍老而坚定的声音说:“张易之、张昌宗谋反,奉太子令诛之,事前没有告诉殿下,真是罪该万死!”武则天转向李显,说:“原来是你呀!既然说二张兄弟已经杀了,你回东宫去吧!”。李显吓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真要往外走。这时,桓彦范说:“当年天皇托付太子给你,如今太子早已成年,应继承祖业,请陛下让位给太子。”武则天一听,原来是这么回事。她环顾四周说:”你们都是我亲自提拔的,怎么都在这里?”崔玄纬说:”我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来报答陛下啊!”武则天听到这话,闭上眼睛,不说话了。

     这次军事行动,目的是诛杀二张,但形势发展也成为逼武则天让位。事变发生在神龙年,史称为神龙政变。武则天决定让位给儿子李显,原是早已诏告天下的。在政变形势下使武则天被逼提前让位,是她一生政治生涯的唯一的遗憾吧。

 

                            女 皇 永 存

    武则天只能顺应形势的需要。政变后第三天,武则天下制让位李显。之后,迁居上阳宫。这是高宗时修建得很壮丽的宫殿。她和高宗一起在这里生活工作过。迁居时,大臣们都来送别,都深深表现出惋惜眷恋之情,宰相姚元之忍不住还鸣咽流涕,他代表了大臣们的心境。武则天知人善任,君臣之间很有感情。神龙政变是形势使然,並没有反对或报复武则天的因素。

中宗李显接位后,给母亲武则天一个尊号“则天大圣皇帝”。这个尊号对武则天评价很高。在《论语》里说“惟天为大,帷尧则之”,则天就是取则于天,取法于天。武则天原来没有名字,当皇后时,她进行文字改革,自己创造了名字“武曌(同照)”,意思是日月当空,自己像太阳月亮一祥普照万里江山。中宗给母亲这个称号后,史书称一代女皇为武则天。

   中宗还定下规矩,每十天率领文武百官去上阳宫看望武则天。同时,在接位时的敕文中也高度颂扬了母亲武则天,李显说,当年高宗去世后,李敬业在江淮地区造反,程务挺想在塞北接应,国家面临空前危机。武则天在这种情况下,挺身而出,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拯救了国家。这才应天顺人,登基称帝;国家安定下来之后,武则天又“凝怀问道,属想无为”,当皇帝累了,于是主动让位给李显,命他继承祖业。

   中宗李显的敕文是代表官方对武则天的评定。敕文具体说明:武则天称帝不是篡位;周唐是一体;母子相承;武则天“在朕躬则为慈母,于士庶即是明君”。说明李显接位的合法性,同时又保持了武则天的高大形象。

中国古代的皇帝陵寝不立碑。武则天总是不断创新。高宗去世后,她为高宗立了石碑,亲自撰写碑文,表彰高宗的丰功伟绩。武则天去世后,中宗李显也为武则天立了石碑,但没有写碑文,原因是,武则天去世后八年间,发生了七次政变。加之,历代对武则天评价不同。一千多年来,见仁见智的评价,使武则天成为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皇帝之一。但石碑上並没有碑文。现在,高大的无字石碑矗立在长安乾陵,成为重要的历史文物。

武则天是英明的政治家。就在她病危不愉快的心情下,她的政治智慧依然闪闪发光。她对自己的身后事,深思熟虑,安排得非常妥当。她在遗诏中要求:取消皇帝称号,改为则天大圣皇后;要求与高宗合葬乾陵。中宗李显坚决执行了母亲的遗愿,亲自护送灵柩到长安,启开乾陵,将母亲武则天安葬在高宗身边。在安葬时的“则天大圣皇后哀册文”中,重申了对武则天的评价:“英才远略,鸿业大勋,雷霆其武,日月其文”。若武则天地下有知,会感到非常欣慰了!

    武则天在遗诏中还提到两件事:一是赦免王皇后、萧淑妃两族及褚遂良、纬缓、柳奭等人的亲属。二是赐魏元忠实封百户。武则天原谅了所有曾得罪过她的人。魏元忠奉制后感动得哭了。

神龙政变后十个月,神尤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则天走完了她漫长、艰辛、辉煌的一生,病逝在上阳宫仙居殿。享年八十二岁。武则天传奇的一生,生死俱荣。一千多年来,人们怀念她,瞻仰乾陵。这一切源于她杰出的政治智慧,有识人之智,容人之量,用人之术以及她非凡的能力和永不言败的性格,为盛唐,为中华民族作出了贡献。这位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里唯一杰出的女皇武则天是中国妇女的骄傲。

 

                                  后 记

    在写《女皇武则天》的过程中,深感到武则天82年的生涯中,经受了太多太多磨难、惊险、贬抑和诬蔑。她都战胜了。唐朝历史发展形势的需要,给了她机遇,是她的政治家的智慧,胸怀天下,与时俱进的坚强性格铸造她成为杰出女皇。也只有广阔胸襟,才能活到82岁高龄,同时把皇权承前启后,继绪推向盛唐。生死俱荣。真是可歌可颂。

    一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武则天对中国历史的贡献一直得到公认,

但不同时期受到不同的评价或歪曲。1975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廿四史中《新唐书》的“出版说明”中就指出:“欧阳修主编的《新唐书》,“从根本上歪曲了武则天统治时期的真相”。毛泽东主席在抗大时讲过:“从前有一个大英雄,就是唐朝的武则天,后来男子把她的缺点扩大起来,吹得怎样怎样坏,其实,她比其他的皇帝要好”。(引自田逢禄汇编《兰台稿存》第35页)    所以,若只依据史书中的资料,不首先主要肯定武则天对历史的贡献,而过多地夸大和歪曲她的缺点,来评价武则天是不公正的。                             

    我不是研究历史的。写《女皇武则天》,资料主要是抄录《蒙曼说唐武则天》,加上自己的感想,会有不如人意之处。感谢亲友提出宝贵的意见,帮助修词、改错别字。我今年已八十六岁,每每提笔忘字。写这篇拙文,费时不少,只是为了老有所学,写出自己的认识,抒发自己的情怀,老有所乐。       

 

 

                                                   李梅泉写于北京  2010.8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