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验证教学有效性的三个问题

 行在今天 梦在明天 2012-01-04

     验证教学有效性的三个问题(赵福楼)

时下,教学有效性成为了一个研究热点。其实,这不是课改所依托的主要理论——建构主义这条藤上结出的果。

建构主义教学观更多强调学习中人的本位,主张知识内化和自主构建,于是格外关注学习者个体能力的发展。也就是说,学生在不同的学习起点上起跑,最终并不是都到达一个集合点。建构主义认为没有这个学习的集合点,所以也就无法衡量最后是不是完全和多大程度上实现了学习的预期,即教学的效率和效益是很难测量的。

正是在与建构主义的论战中,反对者敏锐地省察到了这一问题,于是主动出击:我们重视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讲授法,你认为是缺乏意义的,教学中多为无效行为;你以为学生具有主动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构建的能力,也只有依靠学习主体的自觉才能构建有效的教学。那么,经过实验你应用建构主义所发展的教学,是不是有效的呢?我要用测量的办法进行验证。

强调有效性,更多体现了一种科学价值导向的教学理论。我国引入科学价值的教学论,时间还很短。从孔子到陶行知,形成的一脉教学研究理论都是基于哲学和经验基础的。国外也情况类似,直到1969年才出现“教育心理学”这个专门名词,一种可测量的科学研究的方法才应用于教育。此后斯金纳、布鲁纳、奥苏泊尔、加涅等都为构建科学价值的教学论做出了积极贡献。依靠哲学和经验构建教学理论的主导地位才有所摇撼。

研究教学的有效性,不可回避三个问题:要到哪里去?如何去那里?是否到了那里?

1.要到哪里去?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可以使我们明确教学的目标在哪里,即找到学生学习发展(多指的是学科学习)的定位。布鲁姆把目标进行分类和细化,以为有三个领域(认知、情感、动作技能)、六级水平(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而加涅预期学生的学习结果有五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目前因为缺乏研究还不清晰。因此关于教学目标的确立还没有一个可操作的科学化的标准。况且,具体到学科教学和每一节课的教学,其完成目标又怎样确定?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我们也会注意到,在布鲁姆和加涅的目标分类中,不包括过程目标。即明确“到哪里去”和“怎样到哪里去”是两种不同的关注。

目前课程改革中,课程论专家不能很好回答“要到哪里去”的问题,所以确定的学科课标就不是科学界定的一种教学应用标准,即这种关于要到哪里去的目标确定是描述性的,不能清晰化。

2.如何去那里?回答这个问题导向于寻找最佳的教学策略和最优化的教学设计。换句话说,你要去的地方与你的现时所在之间,用什么教学方法可以最为经济有效地到达,这是问题的关注所在。例如,知识目标,大约有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类。之于前者,讲授就是最好的选择;有关程序性知识来自学习实践,是一种发现的知识,需要学生的主动探究。再如能力。有一般性的技能和知识转化的生成智慧,后者也叫智慧技能。一般技能来自训练,熟能生巧嘛;而智慧技能则需要掌握核心知识,并进行知识编码,形成应用能力。后者用什么办法教学,其实建构主义也无法做出清晰回答。现在强调有效教学,必然需要分析学生的所在和要到的地方,有多少的距离,用什么策略和方法最为优化。

3.是否到了那里?回答这个问题,即要对于目标完成度进行测量。所谓有效与否是测量后的评判。即如我们现行的考试,需要有一个测量标准,而这个标准一定与预定的目标是相关联的,并以学习目标为测量标准,就最终效果进行考查。基于课标的评价标准应该是统一的确定的标准,而不能是不确定的,多元的。所以,在教学实践层面,课改推进中我们还不能做出有效回答的问题很多。

    刚刚转载了一篇《遭遇美国教育》的文章,大概在美国人们不用过于关注效率的问题,即教师不太研究有效性。因为这种研究会给课堂带来时间的分段切割,不仅规划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尤其约束教师的言行。不是非常自由的教学,而且非常看重学生的知识学习和能力应用。而中国是一个考试大国,教师在考试的环境中不能不重视目标的完成度。即对于学习效率是非常重视的。因此,中国的教师要研究有效性。以上三个问题,不可不想。若能促进科研的进步,尤其在科学意义的教学论的构建上有一些进展,是可庆幸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