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玉出口联珠玉
唐代诗人李群玉,字文山,湖南澧州人,工诗文,善书法,爱吹笙,性情旷达。唐代大诗人杜牧有次游澧州,曾劝他赴京应试,未中。从此,他一试而止,再未应试。回到家乡后,他在仙眠洲垒土筑屋,四旁广植竹木,号曰“水竹居”。从此便吟咏自适,纵情山水,寄意田园。到了晚年,在宰相裴度和名臣令狐的举荐下,进京向朝廷献诗300 篇,被授以弘文馆校书郎,随之声名大振。 相传李群玉年轻时进京赶考那天,途中遇雨。由于大雨倾盆,他疾步赶到一家屋檐下躲雨。这时,有一个挑运食盐的盐客也和他在同一块屋檐下躲雨,屋檐水如束如注般泄入两只盐筐中。盐客见李群玉是书生打扮,料定他是进京赶考的。便说:“我出一上联,你对对看。”说着,吟半联道: 盐客挑盐檐下站,檐水滴盐。 李群玉初听此联句,觉得肤浅易对。可一经仔细琢磨,方知颇有讲究,其中有3个“盐”字与两个“檐”字同音迭用,非常难对。李群玉虽搜索枯肠,反复试对,均不如意,心里万分惭愧:“说什么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竟然连个挑盐的脚夫出的联句都应付不了,还考什么京试?就是考了,恐也无望。”遂放弃了进京应试的念头。雨停后,他硬要和挑盐的盐客结伴而行,重回旧路。虽经盐客再三劝说,他执意不肯上京赴试。摆渡的船夫见李群玉进京赶考又折了回来,觉得奇怪,问他怎么南辕北辙,又回转来了。他便把盐客出联相试一事述说了一遍。摆渡的船夫一听,朗声笑道:这有何难,我替你对—— 舟人驾舟洲上来,洲岸停舟。 盐客一听,连连叫绝。船夫对李群玉说:“这下你可以宽心地去应试了。”盐客也再三相劝。谁知李群玉不仅未能宽心,反倒越发觉得自己才疏学浅,竟说连家也无颜面回去了。盐客和船夫深感内疚,再三苦苦相劝,李群玉说什么也不愿回去,下决心从此过流浪苦学的生活。由此,他饱尝了生活的艰辛。 一个炎热的夏天,李群玉游学到湖南梦溪一带,天黑了,才找到一所破庙作为栖身之所。他睡在庙内一条破木凳上,蚊子满屋飞舞,在他周围盘旋,他只得用蒲扇一个劲地扑赶,因而睡不安稳。 隔壁房内住着一位私塾先生,在灯下批改学生的作业,哼哼哼地念叨不止。李群玉更觉烦躁,便结合自己的坎坷遭遇,高声吟上联道: 什么蚊(文)子,哼来哼去,欺我未曾设帐。 批改作业的私塾先生听他把自己喻为嗡嗡不止的蚊子,大为恼火,又不便直接发作。恰好他此时看见一只老鼠贼头贼脑地钻进了书箱,便顺手抛去一本书赶老鼠,随口吟对道: 何方客人,跳进跳出,谅你不能吃书! 原来,澧县方言把老鼠称为“高客”,故有此句。 真是不打不成交。庙里的和尚听了他们的对句,很赞赏他俩的才华,第二天便主动出面,使二人得以结识,并说起修缮寺庙之事,请他们二位拟副对联。和尚说:“这寺庙名叫大安寺,希望联首能嵌入‘大安’二字”。李群玉听罢,又出口成联: 大将蔺相如,完璧归赵;安邦班定远,投笔封侯。 此联巧妙地运用了两个历史典故,既符合主人的意图,又含蓄地寄托了自己的志向和抱负。那位私塾先生自愧弗如,甘拜下风。 私塾先生因佩服李群玉之才,便请李群玉到他房中作客。李群玉进到房内,见先生藏书极丰,喜不自胜,便拿起书贪婪地翻看起来。先生本想与李群玉倾心一谈,不料李群玉却只顾看书。先生便风趣地说: 何必读尽天下书?能以致用,便为实学。 李群玉也不抬头,一边翻书,一边脱口对道: 纵然周知世上事,不识时务,总是愚人。 内含自责之意,但意犹未足,又出上句道: 话虽到口边,三思更好。 私塾先生宽容地笑答道: 事纵放得下,再慎何妨! 表示自己已经谅解,不应针锋相对。接着又出句夸赞李群玉说: 大本领人,当初不见有奇异处。 自责眼珠无光,小看了人。李群玉却连连摆手:不敢,不敢!有言道 真学问者,终身无所谓满足时。① ①民间传说中,此联有异文。作:真本领人,当初不见有奇异处;敏学问者,终身无所谓满足时。 通过答对,二人越说越投机,相见恨晚,从此结为忘年之交。私塾先生便恳请李群玉到自己家中去作客。李群玉见盛情难却,只好答应。因庙里的和尚是两人的引见人,也随同前往。 时值盛夏,行至正午,热不可耐。先生说: 前路赤日炎炎,试问能行几步? 李群玉扬手一指前面不远处路旁一棵亭亭如盖的大松树道: 这里凉风习习,何妨暂坐片时! 树下歇息时,私塾先生说,有一比下联,据说至今无人能对,请你属对。句云 今夕何夕,两夕已多。 李群玉思索良久说:“好,我们继续赶路吧! ”说着,便与先生和长老一同起身赶路。当他们行至田埂小道上时,三人走成了一条线,先生在前边领路,和尚居中,李群玉押后。 这时,李群玉想出了妙句,脱口对道: 前人后人,三人成众。 到了私塾先生的家,他们便饮酒闲谈起来。因天气酷热难耐,酒亦带温,先生风趣地吟上联道: 酒热无须汤盏烫。 李群玉正在松衣宽带,只觉得一阵穿堂风徐徐袭来,分外凉爽,应声对道: 厅凉不用扇车扇。② ②民间又传于谦幼时曾与钱塘太守对过此联。 他们一边饮酒,一边闲谈。私塾先生又以屋外景物为题,出了个字谜上联: 东生木,西生木,掰开枝丫用手摸,中间安个鹊窝窝。 “我不绕弯子。这是个‘攀’字。” 李群玉说:“好!我也用字谜联对你这句”。说着,他扬手一指屋外树枝间的大蜘蛛网道: 左绕丝,右绕丝,爬到树间抬头看,上面躲一白哥哥。 “我也不绕弯子。这是个‘ ’字”。 晚上,李群玉和塾师、长老和尚在院内纳凉。塾师从屋内拿出两把折扇,双手抖开,做了个“抛水袖”的动作,把腰一躬,分别递给李群玉和长老,道: 揖让月在手。 长老不禁叫好:“好一个‘月在手’,诗意特浓!”李群玉接过扇子,扇了两下,对道: 摇动风满怀。 长老更是拍手叫好:“妙!有气势!” 塾师笑着手指天空中的一弯明月道: 片月为船,撑入银河七姊买。 李群玉也仰头望天,看见满天明朗的繁星直朝他眨眼睛,仿佛是在提醒他。便也笑着对道: 繁星布局,变成棋子八仙移。 此时,忽听远处响起寺庙的钟声,悠扬悦耳。微风拂来,花香扑鼻。塾师禁不住脱口出句道: 风吹钟声花间过,又香又响。 李群玉环顾四周夜景,但见月光如水,竹林里萤火虫忽明忽灭,遂灵机一动,对道: 月照萤灯竹边明,且亮且凉。 李群玉同长老和尚在塾师家一场饮酒对句,甚觉惬意,兴尽而止,便想同长老同归寺庙。 塾师挽留不住,一直送到小桥边。 塾师见李群玉与长老走远了,顾影自怜,口中喃喃吟道: 独立桥头,人影不随流水去。 李群玉闻句,停下脚步,联想到自己的漂泊生涯,禁不住对下联道: 孤眠野馆,梦魂常往故乡回。 塾师见李群玉有些黯然神伤,起了归家之念,联想到三人两天来以文相交,联对唱和,忽又天各一方,不免执意挽留。长老也从旁苦留。李群玉见拗不过2 人,只好同意再住几天。 这一住,直住到临近春节,他们才放李群玉起程回归故里。塾师因舍不得离开李群玉,便决意要一同前往。长老将两人送到涔水河边,等两人上船之后,还千叮咛,万嘱咐,道不尽的离别之情。船夫此时正在吹火煮饭,弄得烟气四散,呛得他们个个流泪。李群玉把塾师拉向一边出句道: 流泪眼对流泪眼。 塾师接口对道: 断肠人送断肠人。 长老擦了一把眼泪,呵呵笑道:“这是烟薰的。”李群玉却语意双关地说: 因火成烟,若不撇开终是苦。 塾师正要开口应对,不料却被长老制止。长老抢先对道: 欲心为欲,各宜捺住早成名。③ ③又有民间传说称,鸦片战争期间,有人出此上联征对,宣传戒烟,一时应对者甚众。这比下联,即当时评选的冠军对。 李群玉和塾师见长老如此情深意切,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自从李群玉和塾师2 人与长老和尚分手之后,便结伴而行,乘船沿涔水而下,返归故里。 却说小船行至津市,天已傍黑,船夫便将船靠了岸。吃过饭后,船家提议上岸到街上看看。李群玉与塾师欣然同意,整好衣冠,上得岸来,到街上一看,见街上正在演戏,便禁不住一起向戏场走去。 戏场不大,看戏的人也不很多,他们赶到时,戏刚刚开演。塾师指着舞台感慨地说: 不大点地方,可家、可国、可天下。 李群玉指着舞台上的演员对道: 这几个角色,能文、能武、能圣贤。 随着戏剧情节的展开,观众深深为剧中人物的遭遇不平。塾师说: 故意装腔,炎凉世态。 李群玉劝塾师道: 现身说法,游戏文章。 塾师禁不住又评论道: 台上莫漫夸,纵做到厚爵高官,得意无非须臾事。 李群玉也止不住评论道: 眼前何足道,且看他抛盔卸甲,下场还是普通人。 塾师意犹未尽,又出句道: 人情到底好排场,耀武扬威,任他放开眉眼做。 李群玉接口对道: 世事原来多假局,装模做样,唯吾脚踏实地观。 这时,陆续又有些人进场,嫌前面的人站得太高,挡住了他们的视线。顿时,戏场里不禁有些骚乱。李群玉劝道: 看不见莫吵,请问前头高见者。 塾师也应声附和说: 站得住便罢,须留余地后人来。 人一多,嘴就杂,免不了对戏文评头品足,妄自推断,直搅得台下一片闹哄哄。李群玉忍耐不住,出句禁劝说: 且莫说谁奸谁雄,看他如何结果。 塾师又应声附和: 亦只在或歌或舞,劝你不必盘根。 散戏后,李群玉与塾师、船家一边走,一边议论,谈得津津有味。船家说:还是老话说得好—— 唱字两个曰,曰喜怒,曰哀惧,无妨借口传话。 李群玉接口道: 戏字半边虚,虚山河,虚社稷,谁知动干闹戈。 船家因对剧中的一些情节持怀疑态度,觉得戏既像真又像假,一时竟弄不明白。说: 想当年那段情由,未必如此。 李群玉笑着用胳膊碰了碰塾师,对道: 看今日这般光景,或者有之。 上了船,他们仍在争论不休。塾师觉得饿了,连声催促船家上酒上菜。道: 东不管,西不管,酒管! 李群玉端起酒杯,说:先生可还记得去年夏天在贵府那句—— 酒热无须汤盏烫?现在是:酒凉无须汤盏烫,热也罢,冷也罢,喝罢! 他们一直喝到酩酊大醉,方才躺下,塾师竟不顾时令,抖开折扇,一边扇,一边对道: 热也罢,冷也罢,扇罢! 惹得李群玉和船家大笑不止。 睡着睡着,塾师竟醉眼朦胧地又出上句: 幽情自向闲中学。 李群玉闻句,睡眼惺忪地对下句道: 佳句能从枕上来。 这一觉,他们直睡到天放大亮,日上三竿。出舱一看,昨夜竟下了一场大雪,经太阳一照,舱顶的积雪消融,水滴自舱顶直落入江水之中,叮咚作响。塾师触景生情,又出句说: 日晒雪消,檐滴无云之雨。 这不禁使李群玉想起赶考途中路遇盐客斗对之事来。他一面回忆往事,一面听着江中哗哗作响的流水声,放眼岸上,但见阵阵冷风吹过,卷起一股雪烟。他把塾师的袖子一拉,用手一指,对道: 风吹尘起,地生不火之烟。④ ④民间另传,此联系王汝玉幼时对乃父出句。 塾师笑道:“好你个李群玉,这可真叫天助你也!” 赏罢晴雪美景,两人又到船主处闲谈,看到船上新装了许多木桶,便问船家装运何物。船家告诉他们,是今早才从津市上船的桐油和生漆。塾师凝神默想了一会儿,道:“我出一比更绝的上句,看是否还有天能助你?”说完便吟上句道: 船装油漆桶,油七桶,漆八桶。 此句出得实在奇绝,“漆”、“七”二字同音,语音双谐,使李群玉着实有些发慌。但他却不动声色,放眼四周,搜寻一番,微笑着说:“天不助人助!”塾师不解其意,也向四周扫视一番,仍觉茫然。李群玉指着岸上一个手提菜把的买菜者对下句道: 手提葱韭把,葱九把,韭十把。 塾师不禁惊呼:“绝妙,妙绝!” 船行至关山,李群玉见左岸群山连绵起伏,林木苍翠,山溪汩汩,景色如画,便提议船家停岸登山游玩。当他们登上一座山岗,放眼眺望,只见高树隐映之中,有一高阁,飞檐翘角。塾师禁不住出句道: 高阁高悬,低阁低悬,僧在画中看画。 李群玉看着奔来眼底的无数山岗,对道: 远峰远看,近峰近看,人上山上观山。 塾师又道: 有景有情,君休忙,坐坐再走。 李群玉劝道: 好山好水,我只想,看看重来。 这一玩,直到尽兴,他们三人才回到江边。塾师感慨地说: 鸿是江边鸟。 李群玉归心似箭,道:我的水竹居四周尽是桑林,恰可对你: 蚕为天下虫。 塾师看着江边一涨一落的浪头,道: 少水沙即现。 李群玉说: 是土堤方成。 上船之后,船主见他们两个出口珠玉,很是佩服,又见那边码头上几个人在和船夫为船钱而讨价还价,便说:“我是个粗人,不会你们的文雅话。我出个白话上联,你们对对看: 港口讲口,港口因船钱讲口。 原来,澧县方言中,“港”、“讲”同音。塾师吟咏了两遍,说:“这是同音异字对,最难对,我是无能。看看我们这位诗人本领如何?” 李群玉想了一会儿,也觉甚难,便对船主人说:“容我再想想。”船行了约四五里路,李群玉发现山坡上的砖瓦窑边,有几个人围在一起指手划脚,心中一动,说:你们看,下联有了: 窑头摇头,窑头为瓦价摇头。⑤ ⑤据民间传说,宋代大文豪苏轼曾对过与此类似的对句。 众人闻句,齐声叫绝。 塾师随李群玉走完水路,告别船主,登上仙眠洲,只见桑林深处透出一片绿雾,那便是李群玉的水竹居。走进绿雾,只听得鸟声呢喃,竹枝扶疏,塾师禁不住赞叹说:“好一个百鸟朝凤之处!” 李群玉用手扳弯一竿竹子,一边示意一边说: 栖凤枝头犹软弱。 塾师接口说: 成龙形象已依稀。 此句一出,早惊得李群玉张惶四顾,连连摆手说:“龙是皇上形象,不是你我随便可比。快快住口!” 塾师哈哈大笑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说说无妨。” 走进竹林深处,便是李群玉居住的仙眠洲水竹居。塾师道: 三分水竹三分屋。 李群玉看着从竹林中射进的阳光,照耀得满地晃动如金,深有感慨地说: 一寸光阴一寸金。 说完,忙让塾师进屋,吩咐书僮去烹茶。 书僮提着竹篮,到竹林里捡了些竹叶,生火煮茶。塾师见状,笑道: 扫来竹叶烹茶叶。 李群玉当时正在院子里劈柴,闻声对道: 劈碎松根煮菜根。⑥ ⑥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曾书写过此联。本事如何,尚待考证。 对毕,他拾柴进屋,对塾师说:“先生切勿见笑,到我这里,只有粗茶、淡饭、薄酒。不过,饭管饱,酒管足,联管对!” “无妨,无妨。”塾师截断李群玉的话道: 晶字三个日,时将有日思无日,日日日,百年三万六千日。 李群玉对道: 品字三方口,宜当张口且张口,口口口,劝君更进一杯酒。 随即唤书僮提来酒壶,二人开怀畅饮。正饮间,塾师感慨道:“比不得你了,吾垂垂老矣,想过去: 客来醉,客去睡,老无所事殊可愧。 李群玉说:先生此言差矣!我是: 论学粗,论政疏,诗不成家聊自娱。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三杯酒下肚,狂劲上来。塾师出句道: 入座三杯醉者也。 李群玉连忙去扶先生,接口对道: 出门一拱歪之乎。⑦ ⑦关于此联来历,民间传说不一。有说是魏晋时名士刘伶与友人所对(一说系刘伶对花匠李春出句);有说是明代唐伯虎与文友见有人醉酒戏对;有说某翰林巧对。钱泳在《履园丛话·笑柄》中称,他曾在河南永城、睢州一带的酒店里见到过此联,且有“足可喷饭”之评。 李群玉和塾师两人饮酒毕,才到卧榻去休息。坐于榻上,塾师举手一拂,顿有灰尘弥漫而来。李群玉正待要唤书僮前来训斥,被塾师拦住,劝道:“我们回来得突然,书僮年幼,不必怪他,我出一上联,解你此烦: 茅舍无人,难却尘埃生榻上。 李群玉这才消了气,双手抱在胸前,在榻前踱步,踱到窗前,推开窗户,深深吸了一口扑进屋来的新鲜空气,沐浴在如水的月光里。然后退到榻前,对塾师道: 竹亭有客,尚留风月在窗间。 对毕,坐于榻上。塾师笑问李群玉:“可有妻室?”李群玉摇摇头。塾师又问:“可有意中人?”李群玉仍是摇摇头道: 小屋三间,坐也由我,睡也由我。 塾师呵呵笑道:我在家时是: 老婆一个,左看是她,右看是她。 “如今老矣,再说也毫无浪漫气息。要是年轻时,那可是‘红袖添香夜读书’呢!”说完,躺在榻上,高声道: 放胆文章拚命酒。 李群玉与塾师抵足而卧,在另一头对道: 无腔曲子断肠诗。⑧ ⑧我国现代著名戏剧家洪深30年代在重庆书写过一副与此近似的对联。作:大胆文章拚命酒;坎坷生涯断肠诗。 第二天,两人对坐窗前,谈诗饮酒。塾师道: 但倾酒壶哪计盏? 李群玉对道: 偶题诗句不须编。 塾师转口道: 诗甘称弟子。 李群玉一听,赶忙起身离座道:晚生出言不慎,如有冒犯,还望先生海涵。没有您的出句,哪有我的对句?您自称弟子,那晚生该如何称呢?在下我惟一敢在先生前夸口者: 酒不让先生。 塾师高兴地指着窗外的竹林,夸赞李群玉道: 虚心竹有低头叶。 李群玉看着竹林边那株铮铮铁骨般的腊梅对道: 傲骨梅无仰面花。⑨ ⑨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亦曾写过此联。 二人携手走出屋门,来到竹林,见阴面处的残雪上留有鸡犬的足迹。塾师出句道: 鸡随犬行,遍地梅花竹叶。 李群玉禁不住赞道:“好句,好句!只可怜我又要搜尽枯肠了。” 他俩来到大路上,见人来人往,李群玉见路上有如松子的羊粪和核桃般的马粪,便以此为题对句道: 羊跟马走,连路松子核桃。⑩ ⑩民间另有传说称,此联是一位近视眼秀才所作。此联民间又传作:鸡犬过霜桥,一路竹叶梅花;牛马行雪地,两行蚌壳团鱼。上下联末字两平,不足取。 当他们绕过竹林,向回转时,但见竹林上空,炊烟缭绕,书僮也正在屋内预备早饭。塾师赞叹道:“好一幅水墨图,亦是一比好上联。”于是,拉长调子吟哦道: 竹疏烟补密。 李群玉反复推敲,不得好句。待回到屋前,又一眼看见梅花。只见梅枝横斜,雪裹其上,在深绿色的竹林衬托下,越发楚楚动人,好一幅雪里梅花图!李群玉禁不住心中赞叹,忽有灵感突来,兴奋地对下句道: 梅瘦雪添肥。 塾师击节赞道:“好!你对的下联后劲十足,不愧澧州才子! ”他走到一株特别粗直的竹子前,用手抚摸着竹干道: 根生大地,渴饮甘泉,未出土时先有节。 李群玉赞道:“既是实写翠竹,又是巧抒胸臆,语意双关,好句,好句!”他循竹梢望去,也高声吟哦出有所寄托的双关下联: 枝横云梦,叶拍苍天,到凌云处更虚心。 塾师又道:为人亦应如此—— 无贪心,无私心,心存清白才快乐。 李群玉随声附和道:是啊—— 不寻事,不怕事,事留余地自逍遥。 就这样,二人你出我对,我唱你和,饮酒烹茶,虽然粗茶淡饭薄酒,却也其乐无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