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古才情万古对之 李调元妙对称巨擘

 爱雅阁 2015-10-31
 
 



清代著名文学家、戏曲理论家和学者李调元(1734—1802年),字羹堂、赞庵、鹤洲,号雨村、童山蠢翁,绵州罗江( 今四川德阳市) 人,是当地颇有盛名的才子,与彭端淑、张问陶并称清代文坛的“蜀中三杰”,后于乾隆年间中进士,历任广东学政、直隶通永道等。他博学多才,著作等身,共计达50种之多,长于趣对,人称“联坛巨擘”、“唐伯虎式的才子”。民间至今仍流传着许多关于他智对奇联妙对的故事。李调元天资聪颖,好学敏求,5岁入私塾读书,听老师教诵《四书》、《尔雅》,即能过目成诵,7 岁时开始写诗,所写五绝《疏雨滴梧桐》云:
浮云来万里,窗外雨霖霖;滴在梧桐上,高低各自吟。
很为老师赏识。乡人均称他是“小神童”。
传说李调元小时候很顽皮。有一年春天,他随父亲李化楠和老师赵亮外出踏青春游,走到一个名叫百花渠的地方时,老师赵亮见有人正在碾米,触景生情,想到半副好上联,便把李调元拉到跟前说:“我就眼前碾上情景出半联,你敢对否?”李调元很有礼貌地回答说:“请示出句,敢不从命?”老师当即吟半联道:
一木压滚调圆(元)。
李调元听出老师有意将自己的名字用谐音嵌入句中,便认真思索着下联。说来也真巧,他猛一抬头,看见不远处的半山上有一座古庙,庙门前的大木杆上挂着一盏九莲彩灯,于是脱口对道:
两石夹柱照(赵)亮。
父亲李化楠听罢暗暗称奇,但觉得儿子直呼老师的名字未免失礼,便斥责道:“怎么如此不懂师长之礼?”老师赵亮倒并未介意,笑了笑说:“师徒对中有师徒名,好,好!只要对句好,并不妨事。”见老师没有生气,李化楠放了心,不过,他还想再考考儿子,便说:“我也出半联。若对不出,一并受罚。”说着,便以农家屋檐下的蛛网为题,念出上联:
蜘蛛有网难罗雀。
意思是说,蜘蛛虽善于牵丝结网,但这种网只能网住蚊蝇之类的小虫,怎能网住鸟雀呢?而且语带双关,意在训戒儿子,你小小年纪有多大学问,竟敢对老师不尊不敬?李调元当然明白父亲出句的含义,但他并不示弱,理直气壮地对下联道:
蚯蚓无鳞欲成龙。
父亲和老师听罢相视而笑,连夸李调元胸有大志,将来前途无量。
李调元小时聪明顽皮。有年夏天,他和两三个学童趁私塾老师午睡之机,爬上桑树偷吃桑椹,将桑树枝桑树叶抛得满地都是。老师醒来发现后勃然大怒,手拿戒尺猛拍书案,学童们一看不好,拔腿就溜。唯独李调元走到老师面前认错。老师问:“哼!你知道桑叶作何用?”他回答说:“喂蚕。”老师追问:“蚕又何用?”李调元见老师的口气有所缓和,心中一动,说出半比联句来:
蚕作茧,茧抽丝,织就绫罗绸缎暖人间。
老师闻句,果然消了气,道:“那好,你今天就给我对出这副对子吧!”李调元早就在等这句话了。老师的话音刚落,他就提笔书对上联道:
狼生毫,毫扎笔,笔写锦绣文章传天下。①
①民间流传着不少与此相似的对联故事。一说宋代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幼时曾对其舅父出句。一说明代“两脚书柜”丘琼山在潘员外家教书并向潘员外的女儿求婚时对潘夫人出句。另一说称从前四川北部安乐镇李林求婚时对女母出句。
老师看罢,连忙放下了手中的戒尺。
乾隆某年,李调元上京赴试。船出三峡,乘骑北上,来到一州,正逢州官设宴传经书院,宴请名人学士,为赴考举子送行。李调元仰慕此州山水人物,也乘兴前往书院。进得院来,只见人人衣冠楚楚,个个笑语频频。院内正厅上悬一匾额,大书“起凤来龙”4 个大字。右厢题名“大块”,内引当地名士文章;左厢题名“玉珠”,内藏州内墨客诗词。李调元正浏览间,酒宴开始。李调元正欲抽身离去,众人见他是文士打扮,便邀他坐在末座,李调元并不推辞,随和入座,以广见闻。饮酒间,大家谈论诗文,酒酣耳热,旁若无人,大有“天下奇才尽此州,此州奇才唯我独”之慨。座中忽有一人谈到蜀中李白、三苏,意颇推崇。忽一人随口吟道:“'白也诗无敌’,我看亦平平。”另一人接口道:“三苏文浅薄,不如《三字经》。”众人拍手称是。这时,又有人说道:“近来听说四川出了个李调元,很有才气,诗文两绝。”首席一人哼了一声说:“我见过。实则文乃胡说,诗如放屁耳!”引得众人哄堂大笑。李调元却不动声色,耐心观看他们的“表演”。这时,州官命人拿出文房四宝,请众人题诗作对。并规定对联上联以右厢“大块”2字起句,以厅匾“起凤”的“起”字落末字。下联以左厢“玉珠”2 字起句,以“来龙”的“来”字落末字。众人闻言,均欲逞能,急忙搜肠刮肚,抓耳挠腮,跃跃欲试。但却个个无从下笔。不料李调元从容来到桌边,挽袖挥毫,立时写成一联:
大块投河,方知文从胡说起;玉珠击鼓,始信诗由放屁来。
众人一看,明知被骂,又奈何他不得。一时间羞、惭、愧、恼交集一起,只好硬着头皮询问他的姓名。李调元更不答话,挥笔写成一首诗:

李白诗名传千古,调奇律雅格尤高。元明多少风骚客,也为斯人尽折腰。
写毕,将笔一掷,飘然离去。众人相对愕然。忽一人发现这是一首藏头诗,连起来是“李调元也”4字,不觉失声惊呼:“天哪,原来他就是李调元!”
大家又重新品味他写的对联,但对“大块投河”与“玉珠击鼓”仍茫然不解,不知出自何典。正纷纷推敲苦索,书院守门人在一旁插道:“这有啥难解的?'投河’'击鼓’的声音都是'噗通’——不通。李调元是笑你们那些'大块’'玉珠’都不通啊!”满院的名人学士一听,个个涨红着脸,羞惭得无地自容。
李调元上京赶考,考前雇了一乘大轿在北京城里游玩,途中和另一乘大轿相遇,各不相让。只听那个大轿上传出问话:“对面何人?”李调元回答说:
骑青牛,过函谷,老子李。
接着转问:“问话者何人?”对面轿主人高声回答:
斩白蛇,跨邙砀,高祖刘。②
②民间另传,古时有“神童”刘靖宋曾对一人称“李歪才”的李富阳出句。又传清代平江人李元度( 字次青) 工文学,颇有文名,四川人刘乃香慕名前去拜访,二人见面后互相答问,乃成此联。还有民间传说称,有李、刘二人路遇,互问互答以斗对,不知其名。此联民间传说有异文。一作:骑青牛,过函谷,老子姓李;斩白蛇,入淞吴,高祖是刘。一为:骑青牛,过函谷,老子姓李;斩白蛇,入武关,高祖是刘。一传作:贵姓?骑青牛,过函谷,老子姓李;转教!斩白蟒,定天下,高祖是刘!
李调元闻句,急忙命仆人调转轿头回客店,还连声称赞:“此人才高,此人才高!”那一年,李调元在北京参加会试,3场考完,好像放下了一副重担一样感到轻松愉快,中与不中,只等放榜了。他是个闲不住的人,客栈内寂寞无聊,便带上书僮上街闲逛。京城之地确实繁华非凡,店铺商号陈设琳琅满目,车水马龙,南宦北旅川流不息。李调元避开拥挤的人流,专拣冷清的街道走,不觉间来到一街角转弯处,见粉墙上高高贴着一张醒目的招贴,一大群人正在围观。李调元也挤进人群观看。原来是新建的四川会馆落成,在悬赏征求正门楹联呢。李调元看罢招贴,灵机一动,急忙拉着书僮返回客栈,命书僮备好笔墨纸砚,他在房中踱步沉吟。不一会,李调元构思成熟,用恭楷写了两张花笺,分别用两个封套封好,然后找到店东家,问明四川会馆地址,又吩咐书僮如此如此前去投送。书僮来到四川会馆,按主人吩咐将第一个封套交给门差传了进去。会馆的会董们,正在一大叠应征稿笺中遴选楹联。应征对联着实不少,有的文理深奥,有的空洞玄虚,有的平淡俚俗,有的缺少文采,会董们边选边摇头。正在这时,门差送进来一个应征楹联封套。会董们忙拆封一看,见写的应征联是:
此地可停骖,剪烛西窗,偶话故乡风景,剑阁雄、峨眉秀、巴山曲、锦水清涟,不尽名山大川,都来眼底;
入京思献策,扬鞭北道,难忘先哲典型,相如赋、东坡文、太白诗、升庵科第,行见佳人才子,又到长安。
会董们看罢,禁不住拍案叫绝!因为此联不仅对仗工稳典雅,立意清新,更可贵的是把四川的地理、人文巧妙地融汇其中。这样的对联,用在四川会馆正门上,真是绝妙好联。北京城里,各个省份几乎都设有会馆,正门上也都少不了楹联。相比之下,他们认为这一联可压倒任何一家会馆正门上的楹联,且无不为撰联者的才华而惊叹,忙看联末,仅有“癸未秋撰写”5个字,没有署名。会董们忙问门差:“此封是何人送来的?”门差说:“看样子是一个年轻书僮,现在门外等候回话。”会董忙命门差将书僮带进来,问道:“此联系何人所写?”书僮答:“我家主人!”“你主人姓甚名谁? ”书僮又答:“我家主人命我送来应征对联,说若是你们选中了,就请把奖银带回。若不中意,请将原联退回以便呈还主人。别的不曾吩咐。”会董忙问:“好,好!”一边说着,一边开了一张20两纹银的银票,交给书僮道:“请问你家主人高姓大名。”书僮这才不慌不忙地将纹银揣好,从怀中掏出第二个封套,交与会董说:“这里面写得清清楚楚,请过目。”说罢,头也不回地走了。会董拆开封套,乃是楷书七绝一首:
李白诗名传千古,调奇律雅格尤高;元明多少风骚客,也为斯人尽折腰。
会董细细把玩,蓦地发现是一首藏头诗,将4句诗的头一个字联起来,便是“李调元也”4 个字。
李调元此次赴京会试,虽未名列榜首,仅中进士,但由于他才华横溢,诗文高雅,士林倾倒,名满京华。不久,被放为两江主考。消息传出,两江士林,议论纷纷。这些人,或由于习性狂傲,或出于地域偏见,对李调元本就不服,又听说他是蜀人,更加轻慢。

李调元到了州地,刚一驻马,便去探视他少年时的书友刘某,行走在街上,听到了很多对自己的议论。一书生说:“哼!只读过一本'人之初’的四川人,也要来当主考!”另一举子模样的接口道:“怕连'人之初’也未必读懂了呢!”李调元心想,你轻慢我倒不要紧,轻及全蜀之人,也未免过狂了!岂不知蜀地出过多少文章巨擘、诗词泰斗啊!想到此,便存心要教训教训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士子们。边走边想,不觉间已来到刘某家门首。一打听才知道,刘某不幸已经谢世,仅遗一子,靠刻版印书过活,日子过得十分清苦。李调元极感悲痛,满怀凄楚,他抚慰刘子一番后,问他所售木版书中有没有《三字经》。刘子从架上取下仅存的一本交给李调元。李调元说:“我拿去作批注,明早你来取回,立即刻印数千册。切记,切记!”李调元回到衙院,连夜挑灯,引古论今,旁征博引,将《三字经》逐字逐句详加批注,真个是立论宏奇,释解透辟,令人叹为观止。次晨,学友刘某之子来到衙院取书,李调元又在封皮上写道:“虽乃启蒙学,义理贯史经。凭将书一本,拔尔出清贫。”刘子不解其意。李调元说:“你只管将书刻印出来就行。”考期一到,众秀才考场开卷一看,考题竟是“人之初”3字,禁不住个个哑然失笑,以为浅俗易作。哪知提起笔来,却又不知从何写起。一个个这才慌了神,绞尽脑汁,勉强成篇,可心里却还糊糊涂涂,不知说了些什么。
二场开卷,考题为“性本善”,是《三字经》的第二句。众人苦思冥想,只凑了几行便交了卷。三场考题“性相近”,乃是《三字经》的第三句,直考得秀才们个个垂头丧气,叫苦连天,翻肠倒肚,才勉强挤出几句。出场后,秀才们都埋怨主考出题不正,存心不公。李调元说:“可笑你们连'人之初’都未读懂,也来赶考?回去好好读上3年再来吧!”众秀才不得已,只好到各书坊去购买《三字经》。别的书坊无书,竞相将刘子新刻印的《三字经》抢购一空,使他盈利不少。尤其是购得此书的两江秀才们读完此书,细细品味李调元的批注,这才惊了、服了,长了不少见识和学问。
李调元出任两江主考,三场考题及其范文传出后,两江士林大哗,当地一些文人学士及官僚豪绅十分嫉妒他的才学。一天,知州设宴,事先就密谋策划要在宴前出句讥讽李调元,让他当众出丑。果然,宴会上知州手指着一盆事先摆好的棕树说:“今天以这棕树为题,我出一比上联,特请大人赐对!”李调元不知是计,说:“请教了! ”那位知州出句道:
蜀西老棕,枝长叶大根基浅。
语带双关,话含讥讽。李调元当即警觉到今天这个宴会来者不善,特意沉着应战。这时,正好有一道名菜“金钩兰片”端上桌来。李调元也不打话,抢先尝了一口,连称:“好菜,好菜!怪不得敝地人都夸江南嫩笋。”知州全然不知此乃李调元施计,问:“怎么个夸法?”李调元笑对下句:
江南嫩笋,嘴尖皮厚肚腹空。③
③民间故事传明代“神童才子”解缙曾有联句: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以此嘲不学无术者。与此联有异曲同工之妙。
对得工稳、贴切,形容生动,且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知州自讨没趣,只好苦笑两声,不再吭气。
一日,一位朋友请李调元前去他家里作客,用珍贵的纹江鳜鱼招待他,他吃得很满意。这鳜鱼嘴大、四鳃、背黄绿、腹灰白,肉细嫩而味美,且无飞刺。正如苏东坡《赤壁赋》所言:“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在送他回归的路上,朋友对李调元说,这鱼是他自己养的,而且养得不少,可以天天给李调元送一些这种鱼,但必须要答应对一副对联。李调元欣然同意。朋友便领着李调元来到鱼池边,指着水中游鱼,吟出早已琢磨好了的半联:
青草塘内青草鱼,鱼戏青草,青草戏鱼。
李调元反复吟咏试对,却难有满意的对句。朋友见状,忙说:“你先把鱼拿去,改日再对不迟。”李调元却说:“多谢年兄,等我对好下联,再来取鱼。”说罢便告辞回府去了。
冬去春来,眨眼间半年过去了。一天,李调元出城游春,只见满地油菜开花,一片金黄。黄花丛中,人影晃动,忽见一农家姑娘在田埂上疾行,满身都是金黄色的花瓣。李调元不禁触景生情,顿生灵感,匆忙回到家中,很快写好下联,命人送到那位朋友家中。那朋友展纸一看,见书对的下联是:
黄花田中黄花女,女弄黄花,黄花弄女。④
④民间另有传说称,清代才子蒋士铨曾替一因无法对出打鱼草人出句而冤死之秀才足对,平息了当地的“闹鬼”风波。其联为:青草鱼塘青草鱼,口衔青草;红花村庄红花女,头戴红花。民间另传,说此联成了“绝联”,后世为对者甚众。
朋友看罢感慨地说:“一比对句,如此认真,真是一个虚怀若谷的有心人!”

乾隆四十二年(1777 年),李调元奉诏出任广东学政。这一日,李调元途经湖南。湖南巡抚在洞庭湖畔为他设宴接风洗尘。宴席上,一位候补道想在巡抚面前卖弄才华,便即席向李调元施礼道:“学政大人,久闻巴山蜀水,诗人辈出,才子云集,不唯能诗善文,而且长于趣对。不才敢求教于学政大人,不知大人肯否赐教?”
坐在首席的湖南巡抚,知道这位候补道肚中确有墨水,只是捻须微笑,任凭幕僚和属下的文人打趣相邀。李调元含笑道:“学生才疏学浅,但众位盛情实难推却,不才只好班门弄斧了。还望诸公不要见笑。”那位候补道见有巡抚大人默许,又自恃自幼善对,便吟半联道:
四维罗,夕夕多,罗汉请观音,客少主人多。
这半联刁钻古怪,而又含挖苦刻薄之意。李调元知道候补道是把自己比作观音,而把他们一伙比作罗汉,似乎罗汉强于观音,明明是把自己比作观音女流了,这在男尊女卑的当时,是属于正统派思想的,因而这半联一出,巡抚面带喜色,众属下也都交口称赞,都认为析字巧妙,又很不易对。哪知李调元冷冷一笑,脱口对道:
弓长张,又又双,张生戏红娘,男单女成双。⑤
⑤民间又传陈毅元帅当年转战泰州时曾与人斗对,妙对过此联。
这半副对句,不仅用典有据,对仗工稳,而且针锋相对,反讥对方是女流之辈,是配张生的红娘。这么神速地对出联句,而且反唇相讥,乐得巡抚也忘了身份,要敬李调元双杯。候补道顿时被噎得瞠目结舌,但他仍不肯善罢甘休,随手在湖畔的一棵果实累累的李子树上摘下一颗李子,扔在洞庭湖中,笑出半联:
李打鲤,鲤沉底,鲤浮李沉。
吟罢,候补道又补充道:“学政大人,这半联叙眼前之景,抒胸中之情,对句若能如此,在下甘拜下风。”当时,正值仲夏,瓜花献蜜,蜜蜂飞来飞去,李调元眼观此景,对句道:
风吹蜂,蜂扑地,蜂飞风息。⑥
⑥相传唐代诗人李群玉曾路遇一塾师,结为知己,一路斗对,千里归家,对过此联。
半联一出,众皆叹服,连巡抚大人和其他幕僚也暗暗责怪这位候补道多事。候补道至此方知人上有人,天外有天,据说竟因此无心仕途,乃一面养花养蜂,一面习文。
李调元任广东学政两年间,搜集民歌民谣,进行了大量的民间文化和民俗采风。
一次,李调元进一家小吃店喝茶。这是一对老夫妇开的店,生意不好。李调元请老伯拿出纸笔,要为小店写副对联招徕顾客。铺好纸,蘸足墨,刚要下笔,老婆婆给他端来一碗荷包蛋,请他先趁热吃了。李调元一时走了神,竟挥笔写下5 个大字:
两个荷包蛋。
写完才发觉有误,禁不住哈哈笑道:“我怎么随笔写了这几个字?不妥,不妥! 请再拿纸来吧!”老大伯忙说:“我只有一张万年红纸,裁成三条了,没有多余的。”李调元略一思索,心想,索性写个现成的话吧。又挥笔写道:
一张万年红。
老伯伯一看是非常吉利的话,连声夸赞说“好,好!”李调元又写出了横披:好好
自从小店贴出这副对联后,人们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争相观看李调元的墨宝,门前热闹非凡。看过名人题写的对联之后,又不免要进店里打听李调元的故事,自然还要吃上“两个荷包蛋”,从此小店的生意越做越红火了。
四川汉州名士张云谷的二儿子张怀,9 岁能诗,且“略谙字学”,有神童之称。有一次,他好奇地问塾师:“矮字委矢也,宜音射;射字寸身也,宜音矮。古人反以矮为射,以射为矮,何故也?”塾师无言以对,但却对9岁小儿竟能提出如此深奥有趣的问题而感到十分惊异,从此格外器重。一天,塾师出了一比成语下联,让张怀集句对出上联。下联是:
清风徐来。
张怀听罢,即知系借用苏东坡《赤壁赋》中的句子,略加思索,妙对上联道:
明月正上。⑦
⑦据李调元《雨村诗话》。⑧⑨同此。
此联乃《琵琶赏荷》的成句。这集句联乃是对联中难度较大的体式。一般说来,应对者若没有丰富的阅历和深厚的学识,则很难对出佳句。而张怀小小年纪不仅应对敏捷,而且选句工妙准确,与出句天然合璧,塾师连夸奇才不已。稍顷,再出半联:
树怜平仲绿。
张怀听后,轻展秀眉,对出妙句:
草爱寄奴青。⑧
塾师闻句欣喜非常,急忙告知其父张云谷,并预言说:“此子日后必以诗名。”
说来凑巧,正当他们谈笑时,与张云谷交往甚深的李调元来到张家,塾师又将张怀之才向李调元学说一番。李调元听罢也感到惊奇,顿生爱心,也出句让张怀当场应对。时值春花烂漫季节,李调元便以花为题出句道:
雨过花始放。
张怀面对名士出句,镇静自若,只见他精明的眼珠机灵地转动着,一比下联如同流玉吐珠:
春来鸟自鸣。⑨
李调元听后也连连夸奖:“此子非同一般,将来不鸣则已,一鸣必定惊人也! ”遂转身拱手向张云谷作揖道:“我李某高攀贵府朱第,愿将小女许配令郎,乞张兄允诺。”张云谷与李调元乃是莫逆之交,便当场谈定了这桩婚事。

常言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话一点不错。李调元虽然博学多才,聪敏非凡,却也有被考题难住之时,就在他任广东学政的时候,就被难倒过一次。说来也真叫人难以置信,把他难倒的既不是横纵善辩之人,也不是经纶饱学之士,而是一个不过7岁的小小孩童。
原来李调元在任时,家并不住在衙门里,而是住在离城数里的郊外。他每日上衙或回家,都要经过一座由3 块巨石彻成的石桥,名叫磊桥,取3 石搭磊之意。一天,李调元乘轿回家过桥时,有一孩童在桥上磊石块玩耍。随从喝道急,轿夫走得快,孩童刚一闪开,轿夫便将他用小石块搭成的小桥踏倒了。孩童不依,拉住轿夫索要赔偿。轿夫吆喝道:“放手,轿内坐的是学政大人!”孩童一听,反倒把轿夫拉得更紧了,提高声音说:“好呀!听说这位学政大人很会对对子,我今天要他与我比试比试,如果对得出,就放他过去,若对不出,就得赔我的桥!”李调元忙从轿内探出身去,见孩童天真活泼,眼含机智,满脸稚气,十分可爱,便温和地说:“你且出上联来。”孩童说:好,就以刚才之事为题出半联:
踏倒磊桥三块石。
李调元起初以为不过是随口俚语,觉得易对。不料一想再想,一时竟对不出来。沉吟甚久,仍难成对,便歉然地对孩童说:“我一时还想不出好句,待我回去想一想,明早桥上答对。”小孩点头应允。
李调元回到家里,左思右想,仍对不出好句,苦思冥想,茶不思,饭不想,坐立不安,在房里踱来踱去。他夫人在一旁剪花样,见丈夫心神不安,眉头紧锁,问他有何难事。他便把桥上遇到的事简述一遍。夫人一听,笑道:这有何难,可对以:
剪开出字两重山。⑩
⑩民间传说此联来历甚多,流传颇广。并说李调元所遇这个“神童”名叫傅嘉。另有一说,称明代徐渭挡道难窦太师;有说是一无名童出句难某知县;有说是宋朝时磊城县令杜文走马上任之日路遇神童出句,遭童子奚落;有说是江南某府贾文通遭“神童”出句讥笑。联文与此稍异。作:踢开磊城三块石;剪断出字两重山。或作:踢破磊桥三个石;分开出字两重山。亦传作:踢破磊桥三块石;剪开出字两重山。但据《八闽志》载:有个叫宋翁点的人在福建莆田凤凰山广化寺读书,夜醉击钟。一人呵之,问宋能属对否,语以出句曰:拆破磊文三石独。宋翁点足对以:分开出字两山单。其人闻而颔之,曰“正郎”,言毕不见。后宋翁点果然官至正郎。《八闽志》还特为注明,石独、山单皆闽中花名。足见联作者匠心独运,不同凡响。
李调元一听大喜过望,连声称妙。
第二天一早,李调元欣然前往赴约,过桥时,见那小童已在桥上等候多时了。李调元说:我已对出来了——
剪开出字两重山。
没料到这孩童拍手笑道:“这不是你对的,不是你对的!”李调元听罢更是吃了一惊,忙问:“你怎么知道不是我对的?”孩童说:“男子汉气度大,当用劈、砍之类有气魄的字来对。你又不用剪刀,不会想到'剪’字,岂非妇人之所为也?”李调元又问:“那么你猜是何人所为?”小童说:“多半是你夫人所对。”李调元一听,面红耳赤,只好承认,且深为叹服。
李调元见这小孩悟性过人,十分喜爱,道:“你真聪明。我也出个对头,你试对对。”顺手指着桥头大树出句道:
老树千年。
话音刚落,孩童即顺口答对:
昙花一现。
李调元一听,默然良久未语,隐约感到有一种不祥之兆。回衙后,便命人把孩童的父亲找来,拿出自己的俸银百两,要他送孩子入学,并说这孩子将来定可超过自己,必成大器。
离任后,李调元仍时时惦念着这个孩童。数年后,因公外出,李调元又绕道广东去探望这孩童,不料这个“神童”竟因平时太不注意身体而患病,过早地夭折了,李调元唏嘘不已,又专程到孩童的坟上吊唁,并续前对为挽联,抒发感慨,给孩童立在墓前。联曰:
昙花一现,怜尔有才偏早逝;老树千年,愧我无能却后凋。
爱才谦逊,推人自抑之情,溢于言表,至今仍传为美谈。李调元在广东学政任上,着意设立书院,传播文化,培育人才,使重行好学风尚在广东蔚然成风。加之他为官清正,体恤民情,因此,不仅深为士林推重,而且备受老百姓爱戴。

 李调元因故流放伊犁,不知不觉间已过一年。这日李调元正在营房枯坐,忽边官派人来传。李忙整衣入营,边官破例含笑起迎,告知李调元说:“圣上有旨,命使者送来画卷两轴,御酒一坛,敕你分别在画幅上题诗属对,诗须入画,对要切景。现击鼓三通,音落题成,赐御酒一坛。如有延误,革去功名,从此不得再谈诗论文属对!”李调元长期来停废吟咏,听了不禁神情为之一振。边官命人排好书案,将画卷恭摆案上,李调元整冠肃立案旁。一切就绪,边官传令起鼓,同时命人展开第一幅画轴,但见画幅上一片茫茫沙海,沙海中一峰骆驼在缓缓前行,一人蜷伏驼背,似已入睡。李调元看罢画卷,顿觉孤独悲凉,于是提笔濡墨,落卷成诗。乃是一首五言绝句:
  瀚海无春色,沾衣总是沙。驼铃沉旷漠,随梦到天涯。
  首幅刚一题成,侍者忙又展开第二幅画轴,只见画幅上莽莽接天处,隐隐现出一抹远山和依稀可辨的一角边城,天空中有一行雁群正向远处飞去。李调元临画凝视,心事浩茫,触动乡思,不禁怆然于怀,立得一联:
  野阔云垂关塞远;天高风紧雁行斜。
  据说当地仰慕李调元才学的士人,曾将此联镌刻于新疆伊犁一古亭楹柱上。
  李调元将两幅画题完,第三通鼓尚未过半。众人从未见过如此捷才,惊叹不已。特别是京中来使,更是赞叹连声,誉为“神笔”,并高声对众人说:“难怪纪晓岚大学士在圣上面前极力推举,说李学士'信手拈来都是对,随声吟出也成诗’,真是名不虚传!”说完,忙捧上御酒,奉给李调元。李调元听来使言及纪晓岚,十分惊讶,忙将来使邀至营房,促膝交谈,详问究竟。这才了解到这次圣上下诏命他题画的由来。
  原来这两幅画都是塞外进贡皇宫的古画,乾隆十分珍爱。因画上无题,召令纪晓岚题画。纪晓岚奏称自己离边塞回京多年,对塞外景物已无实感,无实感则不易生情,无情则题不中意,因此,他举荐李调元题写,定能称旨。并说:“李调元才名,天下倾服,士林交口赞誉'信手拈来都是对,随声吟出也成诗’。如得李调元题写诗、联,当成双绝。”乾隆听后也记起了李调元前次批讽和义子文卷和集句成诗之事,欣然准允了纪晓岚的奏荐。这才有了遣使下诏敕李调元题画之事。李调元听完来使的叙述后,不觉肃然起立,步出营房,翘首东望,凝神久思,心想,纪晓岚博学通才,海内咸钦,题此两画,何难之有?明明是他也曾与我同样受过沉沦,推念及我,有意借此相援,竟不惜自抑! 况彼此虽同列翰苑,实在是素昧平生,如此推爱,真令人感戴无涯了。李调元联想至此,又返身营房,对来使深深一揖,说:“敬烦转致纪学士,'一语如春暖,吹送到寒边’。学士一片心,我李调元拜领了。”这时,风定沙落,天高云淡,四野茫茫,远处笳声又起。李调元奉旨题画和击鼓成诗之事,震惊伊犁,忽然身价百倍,以致边塞大小文武官员,争相延揽,都以一识为幸。
  伊犁有个边防总兵,名叫罗三才,武榜出身,生性骄横,自恃位威权重,经常逞威骂座,弄得人人怨恨,个个惧怕,却又无可奈何。当他听说了李调元的才名,便派人来请李调元写寿联。李调元鄙其为人,以“圣上曾有旨禁”为由,拒其所请。罗总兵无可奈何,但又不肯就此罢休,便借口军需,下令将李调元的坐骑充入马队,作为报复。李调元从此无论闲游忙出,只得步行了。
  一日,忽报朝廷遣使者到,特旨召李调元回京。原来上次题写的两幅画送回宫中,乾隆看后大为赞赏,加上纪晓岚从旁说项,乾隆竟动了惜才爱士之心,以“调元亲老,侍奉需人”为词,下诏遣使入疆,召李调元回京。使者除带来圣旨外,还捎来纪晓岚写给李调元的一封信,信上除向李调元祝贺外,还特别嘱托李调元于离开伊犁之前代续半联,以了却一桩心愿。
  原来纪晓岚充军伊犁时,因心情郁闷,曾去城外散步,那日信步行至南亭,见四处景色有江南绿意,禁不住触动乡情,独坐亭中,遐想往事,不觉入睡,竟于梦中回到故乡。醒来一看,眼前景色虽略似而实全非,不禁悲从心底涌出,于悲戚中偶得半联:
  梦送客魂归故里。
  可对句却一时续对不上。后因时过境迁,便将续对之事搁置下来。此次特意将这半联写好带来,求李调元代续下联,同贴亭上,以作纪念。李调元看过出句7 个大字及旁款“上联纪晓岚句并书”,随即带上纸笔,来到南亭时,已近黄昏,但见新月在天,李调元触景生情,展纸落笔续对半联:
  日移花影上栏杆。
  下款落上“下联李调元遵嘱代续并题”。上句下联,入情切景,意境含蓄,启人遐思,百吟不厌。名士、名字、名联,留下一段佳话,为南亭增色不少。
  再说罗总兵得知李调元续对了纪晓岚出句,大喜过望,忙派人来说:“李学士既能'违旨’为纪某续对,亦请'破例’为我罗某写联。”李调元见无法推脱,便铺开红缎,信手一挥,立成一联:
  麾下威严无天地;堂上高风礼义廉。
  罗总兵得联,喜出望外,将寿联悬挂正厅,大排筵宴,以示炫耀。众人看了,对李调元前次拒绝太过,此次又吹捧过火惶惑不解。正疑惑间,忽座中一人击节叫道:“李学士才敏,我这才真服了! ”众人忙侧身探询,他才细语说出对联含义:总兵名叫三才,三才者,天地人也。上联却说“无天地”,隐讽“三才不是人”。罗总兵姓罗,四维应为“礼义廉耻”。下联只写“礼义廉”,缺“耻”,暗讥他“四维无耻”。统观上下两联,意即“罗三才无耻不是人”也。此义一出,众人方才恍然大悟,无不掩口窃笑。可怜罗总兵尚蒙在鼓里,依然在那里昂首阔步,神采飞扬,怎知自己已成笑料,寿联成了笑谈。
  李调元奉诏回京,自离开伊犁,走沙漠,过草原,翻山越岭,一路晓行夜宿,不觉已到热河,眼看离京城已渐渐近了,一种久别归乡之感,激荡于怀,催人急步,劳苦全忘。不料行至一座州城,随行老仆因感风寒竟突然病倒。李调元只得找家客店住下,延医调治。这日,李调元出店为老仆配药,行至街头,见迎面走来一位秀才,口中不住地念叨,手也在不停地比划,神情如痴如醉,状态十分可笑,秀才身后跟随着一群人在看笑取乐。李调元甚感奇怪,经向路人打听,方知究里。原来这秀才在城内颇有文名,尤善对对。因城外青溪沟黄铁匠家有一女,美丽端庄,贤慧大方,秀才十分倾慕,多次托媒人前去求婚。不料这女子虽出身寒微,却知书识礼,回话说秀才素以善对自鸣,今有半联,如能对上,才可允婚,不计彩礼。媒人将这半联带回,不料这秀才竟久思无对,从此痴痴呆呆,终日吟诵推敲,形同失魄。李调元觉得这倒是件雅事,便趋前叫住秀才,向他探询是何出句。秀才见李调元也是文士打扮,便吟出出句:
  青沟溪,黄铁匠,扯红炉,烧黑炭,坐南朝北打东西。
  并说:“看似俚简,无奈总不成对。”李调元说:这也难怪!恰巧我家乡一带有个紫竹坝,坝上有家朱裁缝,可以此为题足对之:
  紫竹坝,朱裁缝,穿金针,弹灰线,度短量长分大小。
  民间又传此联乃清初贵州“神童才子”周渔璜出句,至今无人能对。出句作:白铁匠,打黑铁,挈红炉,穿青衣,坐南朝北打东西。又传此句乃一铁匠所出,难住了不少士子。
  对毕,李调元问秀才:“如何?”秀才闻听大喜若狂,向李调元一揖,撩起衣衫匆匆去了。
  次日,李调元在街头又遇见秀才。秀才兴致勃勃,面带喜色,尽扫昨日痴呆之态,一把拉住李调元,千恩万谢之后,告以昨日别后情形,说他得句后径去女家,将对句吟出。这女子听后笑道:“亏秀才想得出!”秀才毫不隐瞒,如实将自己久久苦思不得,街头遇李调元代对之事和盘托出。黄女见他诚朴,当即应允了婚事。叙说毕,秀才又向李调元称谢。李调元道:“没什么。只不过偶合触机罢了。”正待分手,不料秀才又说出一桩奇事来。原来城外坝桥桥头有家酒店,店内曾悬出半联,已历两年,无人能续对,为此招徕游人食客不少,个个都摇头而去。秀才说:“先生高才,何不前往一试?”李调元为好奇心所驱使,又正逢初雪,动了游兴,便欣然偕秀才来到坝桥酒店。一路上漫空雪舞,林野萧疏,令人心旷神怡。进入店内,见壁上果悬半联,上写:
  黄狗过霜田,点点梅花落地。
  不仅字迹劲秀,句意尤为新巧,细细品味,更觉其诗意盎然,非同凡响,李调元不禁暗暗吃惊,心想,此句必定出自名家之手,不然无此境界。据酒保说,两年前,也是初春,一儒士路过此地,偶见黄狗过坝桥,便得此句,属对不得,只得书柬一封,嘱咐交与续对者拆阅。李调元停杯寻思,一时也难以对出。凝神向店外眺望,但见寒鸦数只,在雪地上跳跃觅食。李调元不禁怦然心动,忙唤酒保取纸笔来,立即将对句写出:
  乌鸦跳雪地,片片竹叶朝天。
  民间传说又称,此联乃唐代诗人李群玉对一塾师出句。另传某秀才痴迷对联,某日初冬外出赏玩,得出句:犬过霜桥,点点梅花落地。久思对句不得。几年后,某日冬雪初晴,痴秀才外出赏景,见雪上鸡足留痕,喜欲狂,足对为:鸡行雪上,片片竹叶朝天。亦传作:犬过霜桥,点点梅花落;鸡行雪地,片片竹叶生。又传作:鸡犬过霜桥,一路梅花竹叶;牛马行雪地,两行蚌壳团鱼。
  秀才在一旁看了,佩服得五体投地,连称“奇才,奇才! ”酒保见他续出对句,忙取来书柬呈上。李调元拆开一看,仅白纸一张,上写诗一首:
  偶然得一句,续对总难工。海内无高手,留以待李公。
  诗旁有数行小字:“海内能续此对者,不过三二人。调元充军,还京有日,或能过此,续此对者,当为李公。钱塘儒生白。”李调元看后,百感交集,喟然对秀才说:“此人必是袁枚也!”忙步出酒店,望雪怀思,心波荡漾,如浴春风。
  李调元自从离开伊犁,因思家心切,一路兼程,风尘仆仆,历时3 个月,方才回到京城。回到家中,夫妻相见,恍如隔世,悲喜交集。当晚,夫人备酒为他洗尘。当他谈起充军颠沛及边塞凄苦境况,痛定思痛,不禁停杯遐思。夫人怕他过于伤感,便转过话题,问及奉旨题画之事。这才引得李调元眉开泪止,并将沿途联对之事叙述一番。说到兴浓处,顿觉满室生春。夫人对这番悲欢离合,有感于心,不觉也动了兴情,便说:我也偶然思得半联,请君一对:
  月圆月缺,月缺月圆,年年岁岁,暮暮朝朝,黑夜尽头方见日。
  李调元听罢,高兴地举杯对夫人说:“夫人此句,意蕴情深,遣词典雅,如此妙绝,亦非夫人莫为,亦非调元莫对。”夫人含笑说:“既如此,你且对来。”李调元朗声对道:
  花落花开,花开花落,夏夏秋秋,暑暑凉凉,严冬过后始逢春。
  切情切意,亦稳亦工,夫妻相视而笑,十分惬意。丫环在一旁侍立已久,见状十分高兴地说:“夫人出句好,老爷对得妙。何不用毛笔写在红绫纸上? ”丫环的一句平常话,不料却触动了李夫人,激发了灵感,禁不住细声沉吟:
  羊毫笔写红绫纸。
  “妙!就以此为句,请学士再对一联。”李调元说:“似这等随口话,何用对句?”李夫人说:“你先别把话说得太死,且试对来。”李调元不忍拂夫人的雅意,正待启口,不料却出不来词。停杯思索,越发觉得难对。吟坐深夜,仍不得句,只好怏怏罢酒。
  第二天,李调元在房内徘徊踱步,继续思索对句,虽得数比,终觉不如出句工称巧趣。心想,一个驰名天下的学士,竟像前次磊桥遇阻一般,又被半联口语所挫,真是始料不及。李调元踱步沉思,不觉来到前厅,忽然听到丫环与几个家人正在议论此事。只听得正在晾晒刚洗好的衣服的丫环一边干活一边说,对句可为:
  鹿角杈晾紫罗裙。
  厨子正在灶前收拾柴禾。接口道:这样对也行——
  牛鼻索捆青柴。
  正在收拾轿子的轿夫们听了,也对出半联来:
  虎头靴套麻草鞋。
  李调元的书僮闻声也探头说:老爷常取笑我是“猪拱嘴”,我看也可以对作:
  猪拱嘴吃青海椒。
  坐在大门口正在补鞋的鞋匠也插嘴说:你们对得都不错,只是念起来拗口,不如我的:
  马蹄刀切黄牛皮。
  匠仆们的对句,虽也算不错,终不如出句绝妙。出句末3 字为同部首(纟)字,对句亦当尽擅其妙。不然,不能算“难对”。
  李调元听了众家人的对句,很受感动,听在耳中,愧在心里,惶愧之余,深感文出于理,诗发于情,对句生于触景,此话的确真切。光靠苦思冥想,无病呻吟,或闭门造车,雕字琢句,是对不出好对联的。这些丫环、厨子、轿夫、鞋匠、书僮,论文墨确实没有多少,但他们有生活,有感情,因而一个个的对句都是那么贴切自然,敏捷奇巧。想到这里,他禁不住自言自语叹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夫子之言,诚不虚也。”回到房中,李调元对夫人说:“对句有了。”随即吟出鞋匠所对半联。夫人听罢,疑惑不解地问:“学士何时学过补鞋?哪会想到'马蹄刀’?”李调元闻言,先是一惊,之后便如实将上述所见所闻对夫人述说了一遍,同时也谈了自己听到这些对句后的感想。夫人见丈夫这种不耻下问、谦虚好学的精神仍不减当年,越发敬重李调元。李调元也对这位既贤且慧的夫人更加体贴入微和爱怜了。自遭受充军变故,李调元便已灰心宦海。回到京城,便以亲老为由,上表辞归故乡。乾隆不便自相矛盾,只得准请。李调元辞朝下殿后,特意绕道来到南书房拜会纪晓岚,二人相见,推心置腹,互道倾慕之情,深恨相见之晚。正谈得热烈而投机,不料乾隆皇帝因退朝无事,也信步来到南书房。好在乾隆曾多次微服游访,不甚拘于常礼,大臣下朝后在他面前,也不感过分拘束。乾隆坐定,对李调元勉慰一番后,便又谈起诗来,说:“朕最喜欢唐人边塞诗。因为边塞诗大气磅礴,毫无媚意。二卿都曾去过边塞,想必都有佳句吧?”纪晓岚与李调元都说,因当时心情惶郁,确实无心及此。乾隆说:“今日心情当不惶郁了,何不追怀往日情境吟一首?”二人承命,互相推让,谁也不肯占先。乾隆见状,又说:“都不肯占先,那就合咏一首。请以'河’字过韵,以'过’字落尾。纪卿年长,不妨起韵。”二人承旨,一吟一续,音连句贯,有如串珠悬垂,交映生辉。其诗如下:
  (纪)绝城千山复万河,流人入梦泪犹多。
  (李)蓬莱水弱愁青鸟,银汉星遥怅玉梭。
  (纪)大漠飞沙迷落日,荒原驻马听悲歌。
  (李)传闻驿馆新来使,几度徘徊不敢过。
  乾隆听罢,禁不住为之击节,赞赏不已,说:“果然是真情出好诗,不想珠联璧合竟至于此! ”乾隆心中欢喜,又谈起对联来,并问李调元联对中有哪些得意之作。李调元答道:“微臣所对,多为一时乘兴之作,或取巧以成绝,或寓讽以讥人,或戏语于双关,或弄言于崖险,美于情词者少,涉于戏谑者多,大多俚俗庸陋,不堪圣听。”不料乾隆说他整天听到的多是歌功颂德、吟风弄月之句,有如餐餐吃肉,烦腻已极,很想听听俚俗之词,以新耳目,并命李调元拣其中最俚俗者,试举一二。
  李调元说:“臣幼年时,一日天暑,有客来访,臣为之奉扇进烟,与家父_闲话。因家父夸臣能对,客亦是蜀中名流,即以:吸烟摇扇,目前风云聚会。为出句嘱对。家父认为出句太绝,估计臣难以为对,正请客人另出句间,臣已得句,朗声对道:屙尿打屁,胯下雷雨交加。因对语过于失雅,遭到家父呵斥。”乾隆听罢大笑不止,说:“虽不雅,但对得工称! ”
  此联民间亦传作:吸烟摇扇,目前风云际会;屙尿打屁,胯下雷雨交加。
  李调元又说:“臣幼年生疥疮,抓搔不已。塾师见状,笑出半联嘱对:抓抓痒痒,痒痒抓抓,不抓不痒,不痒不抓,越痒越抓,越抓越痒。臣闻句既羞又恼,一时忘了尊卑,愤而对以: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有生有死,有死有生,先生先死,先死先生。予以报复。”乾隆听了,直笑得前仰后合,以至失态。李调元继而严肃地说:“臣至今每思及此,愧疚于心,追悔不已。这次回归故里,当长跪师门请罪。若恩师不肯宽恕,臣则长跪不起。”乾隆见李调元说得认真,也当即敛容。纪晓岚深受感动,上前拉住李调元的手说:“得友如君,昀之幸也!”乾隆也说:“得士如卿,国之瑞也!”当即赐玉珠一串,以示嘉勉。
  后李调元回归故里,其师已死数年。李调元为践前言,亲自率儿孙去塾师墓前奠祭悔过,意诚情哀,并以此告诫儿孙,永以为戒。李调元辞官归故乡,取道汉阳(今武汉),打算扁舟斗酒,扬帆西上,一路之上,朝行暮泊,并不忙于赶路程,而是见有好的风景,总要留连一番。一日,舟过洞庭湖口,李调元因过去曾游过岳阳楼,非常喜欢那里的美景,便命艄公转舵,直往岳阳而去。
  小舟行至岳阳楼前岸边泊定,李调元只身上岸,沿石阶登上重台,来到岳阳楼下,举目望去,但见岳阳楼楼高三重,巍峨雄伟,气势不凡,楼上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极目远眺,洞庭湖南极潇湘,北连三楚,秋水长天,烟波万顷,真不愧天下第一名楼!看到这万千气象,李调元急欲再次登楼,饱览风光,不料刚到楼门前,便被两个带刀兵勇拦住了,说今日巡抚大人正在楼上设宴赏景,传谕闲杂人等一律肃静回避。李调元这才注意到,楼外空地上早已围聚了几处人群,正在那里窃窃私议,一个个脸上都流露出不平之色。李调元走近人群一打听,才知道人群中有的是专程远道而来的士子,有的是顺道来游的客商,都是因久慕岳阳楼名胜及洞庭湖美景,特地前来观赏的,不料正碰上巡抚大人在此接受各州府官员的轮番宴请,已独占名楼3 日了。
  李调元打听得这些情况,并不声张,返身来到楼前,对把门兵勇说:“烦请上楼通报,就说李调元来此一助雅兴。”兵勇看他气度不凡,不敢怠慢,匆忙上楼禀报。巡抚和众官员,多为知道李调元大名者,平时倾慕他的,听说他来了,喜出望外;一向忌恨他的,听说他来了,忧心忡忡。巡抚虽知道李调元大名,也久闻李调元才华过人,但也知道李调元是枚酸果,并不那么容易“吃”。但他素以重才爱士自誉,只得堆出满脸笑容,传话相请。李调元上得楼来,一些官员赶忙邀他入座,殷勤寒暄,一时间倒把个巡抚大人冷落一旁,无人理睬。这巡抚大人虽也是进士出身,但除了熟谙八股文外,并无多少实学,见众人如此推重李调元,心里不是滋味,便对李调元说:“久闻学士自幼即善对,今日相会,同在名楼,岂能无联! 不才适得半联,敢请学士一对:
  看洞庭秋水,叹一座风骚,无多少能诗能赋!
  李调元应声接对道:
  读范公遗文,问满楼冠盖,有几个忧国忧民?
  这明明是和巡抚的出句针锋相对,但对得如此敏捷,真好像早就存于囊中,信手探来,使巡抚及满座官员尽皆失色。座中有一个官员,对李调元非常倾慕,忙离座举杯向李调元称贺,并说:“昔日范仲淹一篇文章,致使此楼名传千古。李学士何不题诗一首,也为此楼留段佳话?”李调元正打算说几句谦逊语,不料旁座一人说:“听说崔颢在此题诗以后,连李白来此都不敢题句,只大醉3 次而去,故留下了'三醉岳阳楼’的名儿罢了。李学士虽然有才,难道竟敢不让前贤?”李调元听罢这番话,真是忍俊不禁,再看此人虽有顶戴,但一眼便可看出必定是个不学无术、极喜附庸风雅之辈,竟然把黄鹤楼的典故搬到岳阳楼上,又将吕洞宾三醉岳阳楼的传说硬安到李白头上,因此,李调元决意要嘲弄此人一番。当即问道:“崔颢未曾到此,何能壁上题诗?此楼不是黄鹤楼,请勿信口雌黄!哪曾有吕洞宾饮酒,醉得李太白如泥的荒唐事!张冠李戴,稀奇至极,何无知如此?”众人一阵哄笑,羞得那官员恨不能找个地缝钻进去,慌忙离席,仓皇溜走了。
  巡抚见自己的人当众出丑,满腹羞愤,一脸青霜,但犹强作镇定,正色说:“李学士诗名远播,今日看来,亦不过善于打油而已!”李调元随即吟道:“不打油来学打油,岳阳风景洞庭秋。空留范老文章在,巡抚寻欢独占楼。”巡抚见击中了自己的要害,又无力反驳,气得脸色铁青,一甩袖,由一群官员簇拥着,匆忙下楼去了。李调元见目的已经达到,忙快步走到楼外栏杆处,挥手招呼楼下众人上楼。一时间,欢声笑语响成一片。洞庭景色也似乎变得更美了。
  李调元回到故乡,闭门著述,诗酒自娱,分外逍遥。父老乡亲们对他极为尊敬,遇上新收酒熟,多来邀他尝一尝。李调元总是欣然前往,瓜棚豆架,闲话桑麻。每逢稍醉,便由几个童子扶他回家。这年初秋,他刚写完一部新著,感到有些疲倦。因也常听人称赞嘉州山水冠绝蜀中,便打算乘此机会前往一游。于是,他当即收拾行装,辞别家人,只带一个书僮上路了。到了嘉州,果见三江环汇,水平岸阔,远山重叠,岚翠连云,顿觉连年来伏案笔耕的辛劳一扫而空,旅途的劳累困倦全消。他兴冲冲找到一家僻静的客店,打算稍事休息后,第二天去大佛寺一游,不料听客店中人说,有一位道台进省城路过此地,因嫌城内嘈杂,驻马于对江大佛寺内,已告知当地官员,明日到寺内相见。因此,衙门已四处贴出告示,无论过往商贾或游人、百姓,明日一律不准入寺进香或闲游。李调元听后心中不禁愤怒难抑,心想,名胜古刹又不是衙署馆驿,本是众人游览之地,怎能因逞一人之威而败众人之兴?何况一个道台,官位不过四品,怎可这样作威作福?便决心前去闯一闯。次日一大早,李调元留下书僮,独自一人,青衣小帽,乘船过江,直奔大佛寺而去。到了大佛寺门前,远远就看见一大群地方官早就等候寺外,一个个面带得意之色,等候传见。李调元见其中一位文案模样的人,手捧笔砚,恭候一旁,便上前与他搭话。原来此人就是州衙文牍,他知道官员们每到一地都喜欢题诗留字,特奉命捧砚随侍。正叙话间,忽寺内传出话来,命众位地方官进寺见道台。李调元便乘机夹杂在众官群中,跟进大佛寺。道台接受众官参见毕,才一一寒暄数语。住持僧走近道台身边,说酒宴已备,请道台大人及众位官员到大佛头顶旁边亭内赴宴。宴席间,各地方官员对道台极尽阿谀奉承之词,肉麻至极。道台听了,拈须点头,十分得意。这时,一官员离座躬请道台为大佛寺留幅墨宝,以光沙门。道台毫不推辞,起身离座,提笔濡墨,挥成一联:
  高瞻远瞩;大量宽容。
  众官看罢,连连称赞:“言简意赅,堪称书、对两绝!”住持僧在一旁说:“好,的确是好! 只可惜字少联短,不够楹柱悬挂,请大人再续字句如何?”不料住持僧这句话,竟一时把道台给难住了。原来这8 个字是道台早就打好了腹稿的,要他再添字句,一时间如何能得?他正在苦思冥想,搜索枯肠,众官员也在一旁屏息静候。一时间,亭内鸦雀无声,时光似乎也凝固了。正在这时,李调元站了出来,大声说:“如不见怪,我来代道台代续如何? ”不等道台回话,李调元便高声吟道:
  高瞻远瞩,见世上多少黎民疾苦?大量宽容,装肚内几副菩萨心肠?
  道台觉察到续句中有奚落之意,又羞又恼,一时竟不知所措。住持僧赶忙出来打圆场:“这座长亭,可尽览嘉州景色。可惜仍缺楹联一副。建亭20 多年来,多少骚人墨客都来试过,可惜均无中意者。居士不妨也来试试?”李调元微微一笑,取过纸笔,信手挥成一联:
  鬼斧神工灵古寺;峨嵋秀色染嘉州。
  不仅立意新奇,字也写得出神入化,耀眼欲飞。众人看罢大惊,觉得李调元必有一番来历,正待上前询问姓名,李调元却已悠悠下山去了。
  有一年春天,李调元到锦城成都观赏花会,听人说青羊宫附近的破庙里来了一位老道士,善扶乩请神,他不但能请来历代才子大家降乩题字吟诗,还能请各路神仙临坛论命赐福。一些迷信浅学之辈便将那些诗词辗转传抄,奉为至宝,视若神明。李调元索要传抄的诗词一看,见那些降乩诗词,有的形似华丽,实则浮泛;有的词句虽然也算合律,但格调却低庸不堪;有的看上去似乎很深奥,实际上却是故弄玄虚,不能自圆其说。李调元心存疑虑,决定亲自去一趟,探个究竟。这一天,李调元听说庙里正在设坛,便也跟随众人来到庙前。神坛设在大殿旁的楼上,已有不少乡绅、士子在坛前肃立伫候了。李调元放眼四望,见一方高桌上设一个沙盘,盘上悬一支竹笔,桌前点着一大束香、一对巨烛,满室香烟缭绕,确有一种神秘气氛。不一会,老道登上高桌,坐在一把高靠背椅上,闭目凝神,口中念念有词,似乎是正在作法,众人屏息静气,虔诚等待。突然,老道士双目圆睁,大喝一声:“吕洞宾来也!”接着,道人的神情忽又变得庄严肃穆起来,口音也似乎变了:“我朝发蓬莱,暮过三峡,其间还去游览五岳,在泰山上曾遇见李白,和他饮酒赋诗,酬唱多时,耽误了许多时辰。今夜赤松子约我下棋,不可在此久留。尔等有何难事,快快讲来!”于是乎,有人上前问休咎,有人跪拜求药方。“吕洞宾”一一示教,凡问休咎,示语多模棱两可,所赐药方也不过地黄丸散之类。正在众人争相求问之际,忽见一少年书生挤上前去,说:“敢请大仙,我一不问休咎,二不求药方,只想请大仙即景赐诗一首。”“吕洞宾”将书生注视片刻,说:“我和李白已唱和多时,早已尽兴,不想再吟诗了! ”书生不肯甘休,仍执意央求。“吕洞宾”有些恼了,说:“你们书生,除了做诗,还有何为?”书生颇不识相,说:“做诗原为遣怀,读书原不为此。大仙问我还有何为,我之遵圣人之教,'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吕洞宾”见这书生竟敢顶嘴,挖苦道: “幸亏你尚未达,如若达了,不知要草管多少人命!”书生被激怒了,说:“你既为上仙,不知又能何为?”“吕洞宾”厉声说:“我有广大神通,无边法力,可以发五雷以击妖搏魔,可祭仙绳以搏狐擒怪。”书生毕竟年少,被“吕洞宾”这一声厉喝慑住了,一时无言以对,极为狼狈。
  李调元发觉“吕洞宾”竟将“草菅人命”读作“草管人命”,又将“缚狐擒怪”读作“搏妖擒怪”,在一旁早已看得明白,察觉其伪。他不急不躁,从容上前道:“既然大仙已无诗兴,请对一联如何?我适才偶得半联,敢请大仙对来:
  山管人丁水管财,草管(菅)人命。
  “吕洞宾”张目看着李调元,不知所云,做声不得,因为他不知“草管人命”有什么错。围观众人中有觉察出此句的讥讽味来的,不禁发出一阵笑声。过了好一会,“吕洞宾”一不接对,二不言语,呆在那里。李调元见状,又说:“还是让我来代大仙对吧:
  雷搏妖魔鱼搏浪,绳搏(缚)妖狐。
  汉字字多笔划多,结构复杂,若不下功夫认真学习,马虎大意,难免时常闹出读错或写错的笑话来。据说清代曾任中丞之职的何秋辇(字彦升)一日接到家僮递上的一名归国留学生的书信,开头即称:“秋辈先生阁下”,又见信中将“究”字误写为“宄”,何秋辇感到好笑,立书一联,命家僮送去。联作:辇辈并车,夫夫竟作非非想;究宄同盖,九九难得八八除。民间亦传作:辇辈同车,夫夫竟作非非想;究宄异穴,九九难将八八除。不意家僮回府,又带回一封姓唐的留学生写来的书信。何秋辇自语:“今日留学生之信何其多也!唐生归国后任翰林,想必学识不浅。”但令何秋辇笑掉大牙的是,这位姓唐的留学生同样将“辇”写成“辈”,且信中将“草菅人命”写成“草管人命”。何秋辇有感而发,又书一联命家僮送去。联作:辇辈同车,夫夫竟作非非想;菅管同官,个个多存草草心。另传后有人改前联为:辇辈同车,人知其非矣! 究宄并盖,君其忘八乎?直骂其为“王八”( 亡八、忘八)。又传民初四川军阀孙兆鸾胸无点墨,偏好卖弄,为人祝寿,说人家“人面寿星”;斥责部下做坏事,说“草管人命”;劝人服药说“饱暖思淫欲”;对部下训话,又常喜欢讲“军人当丧命疆场,马革( 与裹相仿,孙未详辨)尸。故在一次宴会上,有人吟一联讽刺孙兆鸾这个“白字将军”:山管人丁水管财,草管人命;皮袍子布腿,马革尸。
  听罢此对,众人已顾不得坛上有“神仙”在座,发出一阵哄堂大笑。李调元接着又吟出一首诗来:
  错将缚认搏,又把菅当管,既然是神仙,根基何太浅?想为降坛忙,无暇查字典。
  在众人的一片哄笑声中,坛上的“吕洞宾”变得哑口无言,呆若木鸡。
  李调元与他的夫人,既是患难与共的夫妻,又是相互切磋砥砺的诗友,一生恩爱,互相唱和,留下了不少诗、联佳话。到了晚年,李调元与夫人形影不离,诗酒酬唱,感情弥笃。这年中秋节,他们夫妻在园中饮酒赏月。夫人因久坐受凉,不料竟一病不起。李调元连日煎汤喂药,调冷尝温,备极爱怜。夫人终日卧床,李调元则时时守坐床边。为排遣病中寂愁,两夫妻免不了经常话旧,所谈话题多是往昔和诗联对之类事情。
  这一天,夫人对李调元叙说一桩往事。
  自从李调元充军新疆后,约有一年光景,毫无信息,她终日思念神驰,忧虑交集,经常彻夜难以成寐。每当她看到李调元平日使用的什物,诸如笔、砚、琴、书之类,总难免睹物伤情,倍感凄切。李调元听了夫人追叙的这段往事,感到夫人所流露的当时那种真挚的感情是何等凄切和珍贵,禁不住满怀凄楚。但他不愿让夫人在病中仍为过去的不幸而伤感,连忙将话题岔开,说:“我也记起一段往事。当我奉诏回京后,一夜曾和你谈起边塞之荒凉,你也对我诉及我充军后门庭之冷落。感慨之余,我们曾联过一对,不知你可曾记否?”夫人说:“怎能不记得?你当时的出句是入梦朔边知己少。我的对句你还能吟否?”李调元接口道:立朝冠盖故人多。吟罢,夫妻相视而笑,顿使病榻之前平添别一种情趣。
  约摸又过了一个月,夫人的病势不但未减,反倒日益沉重。有一天,夫人从昏迷中醒来,侧身时见李调元泪流满面,面容也因长期来的愁累而消瘦了许多。她禁不住心里一阵隐隐作痛,但仍强颜一笑,很平静地对李调元说:“看来我和你快要分手了!生离死别,人所难免,又何必为此而过分悲伤?我们还是再联最后一对吧!”说罢,夫人强支病体,以手托腮,徐徐念出半联:
  生离已是多番,泉下尚须安排,为置桑麻数亩,侬且先归去。
  李调元也强忍心中悲痛,俯身在夫人耳边吟出所对对句:
  死别只此一回,身旁全无牵挂,再教儿孙两卷,我随后就来。
  与此联同义或近义的挽联很多。如刘咸荥挽方鹤斋联:五老中唯余二子,悲君又去;九泉下若逢三友,说我就来。又如国学大师陈寅恪自挽联:涕泣及牛衣,卅载都成断肠史;废残难豹隐,九泉稍待眼枯人。
  夫人听罢,先是微微一笑,略点点头,然后双目慢慢合上。据说这是李调元和夫人所对的最后一联,同时也是李调元一生的最后一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