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为谈幽默(七)幽默的常用技巧之二

 学村 2012-01-08

有为谈幽默(七)幽默的常用技巧之二  


 二、逻辑圈套,荒谬玄虚
  1.机械模仿
  机械模仿法就是在瞬息万变的生活中,不管情境如何变化,把运用于某一事物的东西生搬硬套在另一事物上,只是机械地模仿,使其笨拙可笑。这种方法是因呆板而产生的幽默。
  柏格森在他的《论笑》一书中指出,滑稽是“镶嵌在活东西上的机械的东西”。在瞬息万变的生话中,突然插进一个机械死板的表现当然好笑。在卓别林表演的喜剧中,利用人物的机械僵化表现出来的笑话,俯拾即是。像《摩登时代》表现在高度机械化、自动化的流水线上,一个工人的全部动作都被扳螺丝钉的动作同化了,以至于他看到女人衣服上的纽扣也要当螺丝钉去扳一下,结果笑话百出。
  IBM制造了一台测试智商的新机器,叫做“更更更更更更深的蓝”。然后找来了一个本科生、一个硕士生和一个博士生来检验。本科生把头放了进去,机器发出了一阵悦耳的音乐,说道:“恭喜你!你的智商是150!你是个天才!”  硕士生把头伸了进去,机器平淡地说道:“你的智商是100,你是个人才。”最后博士生把头也伸了进去,机器叽里咕噜地响了一阵后说道:“不许往机器里乱丢石头!”博士生气愤极了,他找到管理员要求看程序的源代码,管理员满足了他的要求,博士生认真的检查并修改了程序,直到他满意为止。这一回博士生谨慎多了,他没有直接把头伸进去,而是先找了一块石头摆了进去。机器又是一阵叽里咕噜后说道:“啊!原来您是位博士,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
  有一学生,这天先生教给他三个字“你、我、他”,并让用它们造句。先生举例说:“你,你是我的学生;我,我是你的先生;他,他是你的同学。”学生回家后高兴地把这些告诉了父亲,指着父亲说:“你,你是我的学生;我,我是你的先生。”他又指了指他的母亲说:“她,她是你的同学。”父亲听了很气愤:“我怎么是你的学生呢?我,我是你的父亲;你,你是我的儿子;她,她是你的妈妈。”受了委屈的学生,来到学校,责怪先生:“先生,您教错了,应该是这样的:你,你是我的儿子;我,我是你的父亲;她,她是你的妈妈。”这位学生与他的父亲都傻到家了,不懂得情境的变化应导致语言表达的变化,机械刻板,乖傻可笑。
  有一个小伙子不善于说话。一天,邻居家生了个儿子,大家都去祝贺,他也去了。父亲特地叮嘱他,千万不要在席间说出不吉利的话,他高兴地答应了。席间,他一言不发,只管喝酒吃肉。直到吃完了,有人问他为何不说话,他说:“你们看见了吧,我今天可什么也没说,这个孩子要是死了,那可不关我什么事!”小伙子虽然席上什么也没说,可结尾处的假设还是没有顾及到“此时不该说的话”,叫人哭笑不得。
  孩子们的思维一般是简单的平面型,表现出一贯性,也常常因此而闹出笑话来。(不深入,不横向)
  汤姆:“我看这位新来的数学教师不怎么样。”比尔:“为什么?”汤姆:“昨天他对我们说5+1=6。”比尔:“错在哪儿呀?”汤姆:“可他今天又说4+2=6。”
  威利的儿子到姑姑房间里去玩,回到爸爸身边时拿着一小袋糖,说是姑姑给的。爸爸问:“你说‘谢谢’了没有?”“啊,忘了。”儿子马上又跑到姑姑房里去道谢,回来以后对爸爸说:“其实我不用去谢姑姑。”“为什么呢?”爸爸问。“姑姑说,‘好孩子,不用谢’。”
  一次,音乐家鲁宾斯坦在波士顿举办个人演奏会,演出的票在几天前就售空了。这天演出前,一个自命不凡的贵妇人来到了后台,二话不说,就问鲁宾斯坦要票。鲁宾斯坦很瞧不起这种浅薄无礼的女人,便冷冷地说:“对不起,夫人,我现在只有一个座位了。”“没关系,一个座位也行!”贵妇人喜出望外。接着,她又头一扬,对鲁宾斯坦说:“不过,我想要的是一个前面的座位!”“错不了,是前面的,而且绝对前面!”鲁宾斯坦一边说,一边用手一指,“看见了吗?就是钢琴旁边的那个座位!”
  2.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幽默法就是通过言行不一、言语的前后抵触和行为的相互矛盾,有意造成反差,构成荒谬。
  自相矛盾法是人们运用幽默的重要手法,有着鲜明、强烈的幽默效果。因为大家都知道,说话是不能自相矛盾的,这是逻辑思维得以成立的起码条件。
  自相矛盾是智力上低能的表现,然而,逻辑上的自相矛盾,往往却可能产生幽默的趣味,而幽默的趣味恰恰从逻辑上不通的地方开始。这种不通的逻辑作为一种结果引起了人们的震惊,推动我们去想像它的原因,而这原因往往是十分有趣味的。
  在生活中,我国自古就有许多精彩的自相矛盾的幽默。
  有个笑话说,一个人被妻殴打,无奈钻入床下。
  其妻喝令:“出来!”
  其夫曰:“男子汉大丈夫说话算话,说不出来就不出来。”
  这种自相矛盾的幽默,讽刺了表面上气壮如牛,实际胆小如鼠的行为。最为精彩的是以大丈夫的坚决性做出怕老婆的勾当。
  自相矛盾幽默就其功能来分有两类:一是讽喻他人的,一是自我暴露的。
  有个做县官的最怕老婆,经常被老婆痛骂,有时还被老婆打几下。有一次,他的脸被老婆抓破了。第二天到衙门上班时,被他的顶头上司州官看见了。州官便问道:“你的脸怎么破了?”
  县官不敢讲实话,只好对州官说:“晚上乘凉时,葡萄架倒了,砸在头上,脸也被葡萄藤划破了。”
  州官大笑:“不要瞒我,一定是给你老婆抓破的。天底下就数这种女人可恶,这回我非要治治她,快派人去把她给我抓来!”
  谁料想,这话偏让州官的老婆在后堂听见了,一脑怒气地冲了出来。州官一见老婆,没等她开口,赶紧对那县官说:“算了,算了,这事先缓一缓,你也暂且退下,我后院的葡萄架也快倒了!”
  自我暴露往往有故作蠢言、自我调侃的特点,纯属调笑,常用于融洽人际关系,所以人们在社交场合特别喜欢加以应用。
  一位朋友起身要回家去,而外面正下雨,他向主人说:“下雨了,请把雨衣借我用一用,好吗?”
  主人说:“可以的,不过你要留心点,千万别把我的雨衣弄湿了。”
  明明下雨,把雨衣借给朋友,却又不让打湿,这不是自相矛盾吗?这种幽默是戏谑性的,之所以幽默,是因为所说的所谓条件不可能办到。
  在社交场合就有这样一种规律,越是生疏的人,越是彬彬有礼;而越是关系亲密,越是可以开一些过头甚至荒谬的玩笑。由于是自相矛盾的、玄虚的,因而无攻击性,反而显得风趣可笑。
  自相矛盾幽默法,除了自我暴露一类以外,也有带讽刺型的。其特点是把矛盾的不相容性以夸张的形式突出出来,以显示其荒谬性,以此来批评或讽刺某种对象。
  有个法官断案的故事,说的正是一个聪明的法官以自相矛盾法查明了事实的真相。
  有一次,两个争讼者来见法官。一个说另一个欠他许多黄金,另一个硬不承认,坚持说:“我是第一次见他,从来没有同他共过事。”
  “你要他还的黄金,当时是在什么地方借给他的?”法官问原告。
  “在离城3里远的一棵树下。”
  “你再去一趟,把那棵树上的叶子带两片回来,我要把它们当见证人审问一下,树叶会告诉我真情的。”法官提出了这样一个荒诞的建议。
  于是,原告去摘树叶了,那个叫喊冤枉的被告留在法庭上。法官没有和他谈话,却在审理别的案子。这位被告作为旁观者正津津有味地看着法官审案。正当案子审理到高潮时,法官突然回头向他轻轻问道:
  “他现在走到那棵树下没有?”
  “依我看,没有,还有一段路呢!”
  “好吧,既然你说没跟他一起去过那儿,你怎么会知道还有一段路呢?”法官严肃起来。
  被告顿时惊惶失措,知道说漏了嘴,不得不承认诈骗罪。
  自相矛盾带给人们的幽默效果,立足点在语言学和逻辑学的交叉点上:言谈符合逻辑规律,言语在正常的轨道上运行,是人们能够顺利交流思想,实现彼此交往的起码条件,但其中并不存在半点幽默价值。而逻辑上的自相矛盾,却可能产生幽默的趣味。因为在自相矛盾的情况下,言语失衡,逻辑错位,于是,逻辑上的相悖,言语的倾斜,带给我们震惊,幽默趣味便在其中孕育了。
  有一个老头今年60多岁了,退休在家闲着没事。一天突然心血来潮,想为小孙女做个小板凳。可是事情非常不凑巧,老头请来的木匠,半路出家,又不肯认真学艺,活做得很糟。
  木匠在老头家干了一整天,忙完了去主人那里讨工钱。老头说:“你做的活太慢了。”木匠说:“你没听说吗?慢工出细活。”老人说:“你做的活不光慢,更重要的是质量太差,让我白贴了三顿饭。这样吧,就把这只板凳给你抵工钱吧。”木匠不干,分辩道:“别把人当傻瓜。几块钱我不要,谁会要你这个丑凳子?缝又大,板又斜,四只脚都不一样,能值什么?”
  如果是老师教小学生肯定会这样提问:木匠是聪明,还是愚蠢呢?毫无疑问,偏执一端的回答,都是不能得满分的。应该这样回答,木匠是聪明的外表包着愚蠢的内核。当然,读者朋友看了这则幽默后,没有谁会去探讨这个问题。但是这个问题肯定是会在你的无意识中生出的。因为是木匠的貌似聪明实则愚蠢的辩白,使你的欢颜绽开了。
  3.延伸推理
  延伸推理就是根据别人言行举止中的事理或一般的道理、规则,似乎合逻辑地推理出含有新义、具有幽默感的结果或命题。它就好像一棵桃树上结出的果实,不是桃子而是梨子,这不符合大自然的规律,但对园艺家来说却是技术高超的证明。
  有这么一组漫画,主要人物是一个小乞丐,这个漫画的场景大致是这样的:一位阔太太牵着一条哈巴狗上街,见了小乞丐,想拿他开心取乐,就对小乞丐说:“只要你对我的狗喊一声爸,我就赏你一块大洋。”
  小乞丐敲了敲脑袋,想了想道:“喊一声一块,喊十声呢?”
  “给十块!”阔太太很大方地吼道。
  小乞丐躬下身,摸着狗,一连喊了十声“爸”!阔太太大笑一阵,真的给了小乞丐十块大洋。
  这时周围挤满了看热闹的人,小乞丐向阔太太点了点头,故意提高嗓音,拉长声调喊道:“谢谢你,妈———!”
  有爸有妈才有儿子这是常理,而这里小乞丐一声“妈”,把情节向前推理成狗和阔太太是夫妻,这就比小乞丐和狗是父子关系更荒唐,虽然小乞丐没直接说出来,但已是一闻即知的事了。小乞丐是一报还一报,为了保护自己。只不过,阔太太呢,是功败垂成,自食其果,而导演这一结局的是推理幽默术。
  人们都知道正常情况下,相同的原因会产生相同的结果,不同的原因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如果同样一个人、同样一件事,在同样的条件下,却产生不同的结果,从常理上讲,这不合逻辑,做这样的推理,则是一种弱智的表现。然而前者对于幽默来说,情况则完全相反。在许多情况下,越是同因异果,越能构成幽默。
  某人自称会看相。对他的朋友说:“哎呀!我的朋友,你将来会没什么福气,也不会长寿。”
  朋友一惊,问道:“你怎么知道?”
  那人说:“你的耳朵特别小,自古以来,相书上都说耳朵大的命长、福气好。”
  朋友笑着说:“你的意思是说,猪的福气大、寿命长喽!”
  这“耳朵大小”是前提,而这个前提有变幻性,不单是对人而言,因此,朋友的推理就转移到了猪的身上,显示出了荒唐性。
  在这位朋友的推理术中几乎看不到攻击性,只是以延伸推理法攻破了对方的所谓高论,是属软性的,是宽容大量的表现。当然,也可以创造出有攻击性的推理幽默,若有必要保护自己的话,在人际关系中幽默的功能就是使双方力量平衡,对方给你多少,你就给他多少,这时紧张的关系才能松弛。
  课堂上,小刘低着头在那儿睡觉,班主任走到他的课桌旁,小刘醒来,班主任问:“小刘,你为什么闭着眼睛?”
  小刘答:“我在思考问题。”
  班主任又问:“你为什么老在点头?”
  小刘答:“我认为你说得对!”
  班主任再问:“那你为什么流口水?”
  小刘答:“您课讲得好,我听得津津有味。”
  打瞌睡的状态和听讲入迷的状态被这位学生巧妙地剪辑在了一起,就像是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这也是延伸推理常用的手段。
  一位教授在上课,他告诉同学们如何提醒别人一些尴尬事情:“比如说,如果你们看见女孩子屁股上有草屑,你们应该委婉地说:‘姑娘,你的肩上有草屑。’女孩子往肩部看,然后向下———看见了。”这时一个女学生举手站了起来,说:“教授,你领带的拉链开了!”
  女学生现学现卖,指出了教授的尴尬事,是顺着教授所讲的逻辑推理。
  延伸推理法在社交活动中极有实用价值,它能让你在情况不断变幻的条件中,总是能找到有利于自己的理由,哪怕互相对立的理由,也都能为你所用。
  阿凡提是一位大家都很熟悉的人。一个演讲俱乐部想吸收他为会员,但他也必须和其他会员一样演讲一次。刚开始大家都希望他能上台讲,于是规定他最后一个上台,大家满怀期待地立于台下。
  阿凡提登上了演讲台,开口便问:“各位,你们知道我要讲什么吗?”
  大伙异口同声地说:“不知道!”
  “怎么,你们竟不知我要讲什么,如此无知,那我讲了还有什么用?”说着便走下了讲台。大家一时哑口无言。
  第二天,他又登上讲台,对听众说:“各位,你们知道我要讲什么吗?”
  “知道!”这回大家吸取了教训,异口同声地答道。
  “好啦,”阿凡提说,“既然大家已经知道了我要讲什么,那我重复一遍又有什么用呢?”说完又走下了讲台,大家再次哑然。
  他总是这样,大家便商量了一个办法,待他下次演讲时,有一部分人说知道,而另一部分人说不知道。这样,阿凡提就没法下台了。
  第三天,阿凡提又登上了演讲台,当他再次像前两次一样发问后,台下便有人喊“知道”、有人喊“不知道”。
  阿凡提一笑:“那好吧!那就让知道的人讲给不知道的人听吧!”
  说完一甩袖子走下演讲台,扬长而去。大家一时间目瞪口呆,然后又忽然“轰”地大笑起来。
  阿凡提的过人之处在于他利用“知道”与“不知道”这两个不具体的、虚幻的概念,因而推理出与大家希望完全相反的结果,以不变应万变,不管对方怎么变幻情况,理由也总会跟着变幻,而行为却一点不变。
  在这里,阿凡提给大家讲的不是长篇大论,而是风趣和幽默智慧。同时也让人们领悟出演讲的概念要清楚、具体,不能含糊不清。因此,人们在“上当”之余,也受益匪浅。
  由此可见,延伸推理法主要是利用对方不稳定的前提或由自己假定的前提,来推理引申的某种似是而非的结论和判断,它不是常理逻辑上的必然结果,而是走入歧途带有偶然性和意外性的结果。
人们的言论和行为在一般情形下,不可能像科学推理那样严密、周全,一般都有其变幻性和动摇性。它不属正常的逻辑推理程式,而是一种合情而不合理的诡辩推理。有幽默感的人,大都是善于抓住这点推理出变化莫测的花样,去调侃对方或调侃自己。因此,推理幽默术是很容易找到其逻辑的前提,顺理成章地往下推理,得出其前提的荒谬性。
 4.将错就错
  用对方的错误前提引导出一个荒唐的结论。假如你遇到某人说出一个荒谬的论题,正面否定又似乎缺少反驳力,这时你不妨先假装肯定它,然后沿着他的错误论调推下去,推出另一个连对方自己也不能接受的荒谬结论,那么对方那个谬论也就不攻自破了,这种方法就属于幽默的将错就错法。这一法与连锁归谬法的区别在于其前提一定是错的,其论证步骤一般较短。在运用这种方法的时候,所引申出来的谬论要求越荒谬越好,越荒谬幽默色彩越强烈。这种方法从表面上来看是荒谬的,但实际上通过智慧的转化,往往能够谬中求胜。从这一点来看,它一点也不荒谬;而且处处闪耀着智慧的灵光。以谬对谬的幽默,要面对他人的言论不加反驳,而是增加了荒谬的程度,等到对方质疑时,再运用模拟推理,否定对方。生活中,面对侃侃而谈、漫无边际的人,我们也不妨以谬对谬,肯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笑”果。
  宋朝时有一位假道学家的僧人,整天到处宣扬不可杀生论,要求人们凡事忍耐,慈悲为怀,理由是今生杀一牛或一猪,来世就会变成牛或猪。一位旁观者对他说:“你说得真是千真万确,的确如此,所以我们为了让自己的来生再变成人,最好是生前杀死一个人”。
  这位假道学的僧人听了后哑口无言,狼狈而去。上例中的那位旁观者对僧人的错误结论并没有从正面同他辩驳,而是避开锋芒,沿着错误的前提推出了“为了让自己来生再变成人,最好是生前杀死一个人”的荒谬推论,从而迫使对方逃之夭夭。
三国时,刘备入主蜀地,为整顿社会治安,严肃法纪,下令禁止私自酿酒、喝酒,并且规定凡有酿酒者皆杀。百姓对前者尚能接受,但对后者颇有微词。一日,大臣简雍陪伴先主登楼巡视时,见一少年与妇人同行,便对刘备说:“那两人想要行奸事,何不将他们抓起来呢?”刘备一时不解,问:“你凭啥知道?”简雍回答说:“彼有淫具,何故不知?”刘备这才明白他真实意图,乃大笑。不久之后,禁酒的法令有了明显的减缓。
故事中的简雍可谓聪明至极,面对刘备过于严苛的禁酒令,他没有从正面去争论是非,而是有意避其锋芒,通过将错就错,以谬导谬的幽默方法令刘备明白自己禁酒过于苛刻的错误做法,这便是简雍的聪明之处。
  一场可怕的暴风雨过去后,一位大腹便便的暴发户对阿里斯庇普说:“刚才我一点也没害怕,而你却吓得脸色苍白。你还是个哲学家呢,真不可思议。”阿里斯庇普回答说:“这并不奇怪,我害怕,是因为想到希腊即将失去一位像我这样的哲学家……但是,你有什么可担心的呢?你如果淹死了,希腊最多也不过是损失了一个白痴!”
  故事中,阿里斯庇普没有否认自己的害怕,他的聪明之处是在暴发户结论的基础上另辟路径,为暴发户的结论做出了一个更加幽默的解释,从而将暴发户的结论推上不打自败的境地。
  有一个人特爱吹牛,一天他说道:“我见过一面大鼓,正月初一敲一槌,能一直响到八月十五,你们猜猜看,这鼓有多大?”一个叫胡乱侃的人说:“不大,不大,我见过一大木盆,黄河水流到里面,流了九九八十一天,只流了半盆。据说曹操的80万大军在里面洗澡,谁也没碰到谁。”一白胡子老汉说:“这不算大,我有一头牛,牛嘴在长江渴水,尾巴在内蒙古乘凉,一口啃了300亩庄稼。一农民拿了根竹子来赶牛,不小心把天戳了个大窟窿。玉皇大帝很不高兴,派天兵天将来捉他呢……”吹牛大王和胡乱侃不相信,白胡子老头说:“你们不相信?那么,哪有这么大的牛来做你的大鼓,这么长的竹子破成长长的篾子做成大箍,箍那么大的盆呢?”  
  5.连锁归谬
  利用连锁反应“一是百是,一非百非”的特点,推出荒唐的结论。我们通常用“连锁反应”一词来表示一事物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严格因果联系,其实在幽默的具体应用中往往也有相同的情况。然而简单而一般的因果推理并不见得就有出其不意的幽默功能,为了将幽默的主题不断推向高潮,强化幽默的效果,还必须将连锁推理与归谬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归谬是就推理的结果而言的。在具体推理过程中用连锁法,在最后结论上用归谬法,这就是这里所说的连锁归谬法的基本程序。从理论上来看,连锁归谬术似乎神乎其神,叫人难以把握,但在方法的具体运用中,相信即使原先对此闻所未闻的读者也会对该技巧心领神会。连锁归谬法与诡辩中的循环论证在本质上是一样的。论据的真实性不能依赖论题来证明,否则就要犯“循环论证”的逻辑错误。但是诡辩者在为其谬论辩解时,常常有意识地制造循环论证。
  鲁迅的《论辩的魂灵》是专门揭露诡辩方式的,论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卖国贼是说诳的,所以你是卖国贼。我骂卖国贼,所以我是爱国者。爱国者的话是最有价值的,所以我的话是不错的,我的话既然不错,你就是卖国贼无疑了!”这段话中,“你是卖国贼”是论题,“我是爱国者”是论据,而“我是爱国者”的真实性又是依靠“你是卖国贼”来证明。鲁迅所揭露的这种诡辩方式,正是“循环论证”。
  有一天,有个地主在家里喝酒,正喝得高兴的时候,酒壶里没有酒了,他连忙喊来长工去给他打酒。长工接过酒壶问:“酒钱呢?”地主很不高兴地瞟了长工一眼说:“有钱能打酒算什么本事?”长工没有再说什么,拿着酒壶就走了。过了一会儿,长工端着酒壶回来了,地主暗自高兴,接过来就往酒杯里斟酒,可倒了半天也没倒出半滴酒,原来酒壶还是空的。地主冲着长工喊叫:“怎么没有酒?”这时长工不慌不忙地回答道:“壶里有酒能倒出酒来算什么本事?”长工为了反驳地主“有钱能买酒来不算本事”的观点,先假设地主的观点是正确的,然后由此推出一个新的“有酒能倒出酒来不算本事”的观点,给了地主的观点以沉重的一击。像这样先假设对方的观点是正确的,再由此推出荒谬的结论来反击对方的方法就是连锁归谬法。
  根据由论敌的观点推出新的论点时所采用的不同推论形式,连锁归谬法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种。
  (1)条件归谬式
  条件归谬式是在由论敌的观点推出新观点的过程中使用条件推演方法。
  东汉哲学家王充,曾和一些有迷信思想的人发生过一场论辩。有人说:“人死了,人的灵魂就变成了鬼,鬼的样子和穿戴跟人活着的时候一模一样。”王充反驳道:“你们说一个人死了他的灵魂能变成鬼,难道他穿的衣服也有灵魂,也变成了鬼吗?照你们的说法,衣服是没有精神的,不会变成鬼,如果真的看见了鬼,那它该是赤身裸体,一丝不挂才对,怎么还穿着衣服呢?并且,从古到今,不知几千年了,死去的人比现在活着的人不知多多少。如果人死了就变成鬼,就应该看到几百万、几千万的鬼,满屋子、满院子都是,连大街小巷都挤满了鬼。可是,有几个人见过鬼呢?那些见过的,也说只见过一两个,他们的说法是自相矛盾的。”
  有人辩解说:“哪有死了都变成鬼的?只有死的时候心里有怨气、精神没散掉的,才能变成鬼,古书上不是记载过,春秋时候,吴王夫差把伍子胥放在锅里煮了,又扔到江里。伍子胥含冤而死,心里有怨气,变成了鬼,所以年年秋天掀起潮水,发泄他的愤怒,可厉害呐,怎么能说没有鬼呢?”
  王充说:“伍子胥的仇人是吴王夫差。吴国早就灭亡了,吴王夫差也早就死了,伍子胥还跟谁作冤家,生谁的气呢?伍子胥如果真的变成了鬼,有掀起大潮的力量,那么他在大锅里的时候,为什么不把掀起大潮的劲儿使出来,把那一锅滚水泼在吴王夫差的身上呢?”
  王充在这里反驳论敌时就是使用了条件归谬式。他先假设论敌的观点是正确的,由此推出了一系列的荒谬结论,这就给了论敌当头一棒,使他们张口结舌,哑口无言。
  使用条件归谬式时必须注意,在由被反驳的论点推出新的论点的过程中,必须遵守条件分离术或条件拒取术中的有关规则。如果违犯了有关规则,这种条件归谬式就是错误的。
  有一人家家里有人去世,居丧期间,偶然吃了一餐红米饭,有人对此发表议论:“家里死了人是不能吃红米饭的,因为红色是喜色。”
  这家主人反驳道:“难道吃白米饭的就是家里死了人吗?”这家主人反驳对方使用的条件归谬术的形式是错误的,因为他由对方的观点推出新的观点时使用的是由肯定后件到肯定前件的错误形式。一些诡辩者往往喜欢用这种错误的条件归谬式来刁难对方,我们可以通过指出诡辩者的这种错误来进行反击。
  (2)类比归谬式
  类比归谬式,是指在由被反驳的论点推出新的论点时使用类比推演方法。某城汽车站候车室内,有一个男青年把痰吐在洁白的墙壁上,车站管理员对他说:“小伙子,不准随地吐痰的标语你看到了吗?”“看到了,我是吐在墙上,不是吐在地上。”“如果依你这种说法,那么我有痰就可以吐到你的衣服上,因为衣服上也不是地上。”男青年哑口无言了。
  这位车站管理员反驳男青年的谬论时用的是类比归谬式,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并以此为前提运用类比推论方法推出“有痰可以吐到你的衣服上”的结论,而这种结论显然是荒谬的,这就有力地驳倒了对方。我们应该特别注意的是诡辩者常常利用类比归谬式来为其错误辩护。他们的错误主要在于由被反驳的论点推出新的论点的过程中犯有机械类比的错误。我们要揭穿这种诡辩,就必须将其机械类比的错误揭示出来。
  一个人看中了广告中心的那种新颖美观的自行车,他专程找到做广告的这家商店,但挑选时发现实际出售的自行车上没有车灯,而广告可是有的。顾客指责店主骗人。店主平静地解释说:“噢,先生这灯是额外的东西,没有计入车子的售价。广告里还有一位骑在车上的女郎呢,难道我们也要随车提供一位吗?”
  虽然这位店主使用的类比归谬式犯有机械类比的错误,因为车灯可以成为车子的组成部分,而女郎却不可能。店主的说法虽逻辑上有误,但这样说也同样具有幽默的效果。 
  6.借力打力
所谓借力打力法,就是在应对时,引用对方言论,以其人之语还治其人之身,在诙谐机智中致对方于尴尬之地。这种方法多用于攻击性应对中。当对方从某一角度、某一方面对你进行嘲讽、侮辱时,你可以抓住其话语中的某个破绽,按照对方的逻辑推下去,从而得出一个令对方无地自容的自然结论。既使自己脱离了困境,又给对方以有力的回击。“借力使力”的要诀,就在于把对方丢过来的球,借其本来的力量弹回去,就像柔道一样巧妙利用对方攻击的力量,再借其本身力量予以还击。这就叫以其矛攻其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借力打力法,并不同于延伸推理法。延伸推理法只是顺对方的话推理,而借力打力法,是借对方的破绽攻击对方。
  我们经常掉进一个陷阱,就是“争论必有输赢”。不管自己有理无理,都要“争赢”,结果常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对,也许你说得没错,但有些人实在很过分,非得好好教训不可。但你有没有想过,当你把自己搞得怒气冲天,把双方都搞得水火不容,最后你真的“赢”了吗?那该怎么办,难道要“逆来顺受”?许多读者可能会想:“又来了,又要叫我们忍气吞声,退一步海阔天空……”不,正好相反,当然不会让自己的读者“任人宰割”,而且还会教大家如何骂人骂得很有气质,修理人修理得很有格调;如何“借力使力”,用简单的一句话,就把整个情势逆转过来的。
  在2000年前,希腊的大哲学家就曾“借力使力”,轻松幽默地打败恶人。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天,一名秃头男子挡着戴奥真尼斯并说道:“你这老家伙,成天言不及义地空谈些理论有什么屁用。”“我是还很羡慕你的头发呢?”“怎么说呢?”秃子大惑不解。“多么机灵聪明的头发啊!竟然知道早点告别你的脑袋。”
安徒生一天跟往常一样戴着一顶破旧的帽子在街上散步,一位戴着新帽子的富豪嘲笑他说:“你脑袋上面的那个玩意,算是帽子吗?”安徒生马上回答道:“先生,你的帽子下边的那个东西,也算是脑袋吗?”
  吴太太产后日渐发福,先生见了就当面取笑:“太太!你真是越来越‘突出’了。”太太听了顺势回答道:“这么突出的女人,也只有像你这样‘中厚’的男人才配得上啊!”
  另有一个长得非常瘦的男子,在街上碰到了胖子朋友。胖子说:“看到你,就知道世界正在闹饥荒。”瘦子说:“看到你,就知道世界为什么会闹饥荒。”
  一对情侣在一起聊天。男的对女的说:“我觉得你各方面都很棒耶!”女的叹口气道:“要是我也能对你有相同的评语就好了。”男的说:“这很简单,只要你和我一样精于说谎就可以啦!”
  有一次,马克?吐温和一个经常批评他文章的批评家相遇。马克?吐温很有礼貌地向他点头问候:“很高兴看到你。”批评家仰着头神气地答道:“很遗憾,我一点都不觉得高兴。”“那你可以学学我呀!”马克?吐温笑了笑说:“说谎嘛!”这样既讽刺了对方的无礼,又表明了自己刚才的话其实是个“谎言”,在谈笑中回敬了对方。
  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有一次在演讲时,有个人竟跑到讲台上指责他“狂妄”,这个人挑衅地说:“我跟你说,马雅可夫斯基你可不要太得意,拿破仑有句名言:‘从伟大到可笑,只有一步之差。’”显然这个人引用了拿破仑的名言来挖苦马雅可夫斯基,是希望羞辱他,把他贬低。然而,马雅可夫斯基只是“借力使力”地说了一句话,整个情势马上逆转。他目测了一下自己与那个人的距离,突然用手指指向自己和对方,说道:“不错,伟大到可笑,的确只有一步之差。”顿时,全场听众恍然大悟,哄堂大笑,那个人则瞠目结舌、狼狈不堪。   
  7.机变仿答
  机变仿答式幽默术就是根据对方问题的方式、方法或语言形式,随机应变来构思自己的回答。一般说来,这种方法多适用于一些特殊的场合。在这些场合中,或者出现了不便于直接回答的问题,或者出现了别有用心的议论,或者出现了暗含侮辱的诘难……倘若应对不当,常常会使自己陷于难堪的境地。于是,“敏捷含蓄,机变仿答”式幽默术便成了这时候必不可少的武器,它在回避、辨辱、规劝、解窘等方面,能发挥出一些特殊的作用。“敏捷含蓄,机变仿答”式幽默术的关键点在于“仿”字。掌握这种方法,必须首先掌握如何“仿”。在“仿”的方法上,一般有两种有效可行的方法。一种是在思考方法上的仿。当对方用一种方法分析某事物或提出问题时,不妨模仿其方法分析别的事物或回答问题。形成仿答的另一种方法是在语言形式上进行模仿,即根据对方的语言表达方式构思回答。首先是在语气上保持一致,其次是在语句结构上完全一致。这种方法也不同于机械模仿法,机械模仿法只是呆板地幽默。
  一个人的庭院中长有一棵千年古树,每逢炎夏来临,它都会用它满头的绿叶罩起一把宜人的绿伞,给人以美妙绝伦的凉爽之感,但树的主人坚持要把此树砍掉。一天,他对妻子说:“宅院正方如口,口中有木,恰是‘困’字,不吉利吧?”他的妻子坚决反对,接口反问道:“宅院正方如口,口中有人,恰是‘囚’字,是不是吉利呢?”主人无言以对。妻子的回答完全模仿对方提问的方式,纯朴自然,简明有力。  
  一次,苏东坡问王安石,“波”字应当如何解释?王安石回答说:“波者,‘水’之‘皮’也。”苏东坡马上反问道:“如此说来,‘滑’者即‘水’之‘骨’了?”王安石无言以对。这里,苏东坡即是模仿了王安石错误地解释“波”字的方法,来解释“滑”字。一旦连对方都认为结论荒唐可笑,那么他自己的前提也就不攻自破了。
  一位牧师向一位美国黑人领袖提出诘难:“先生既有志于黑人解放,非洲黑人多,何不去非洲?”这位机敏的黑人领袖马上反驳道:“阁下既有志于灵魂解放,地狱灵魂多,何不下地狱呢?”此例中,黑人领袖根据牧师的思维方法“非洲黑人多,应去非洲”的诘难进行仿答,“地狱灵魂多,何不去地狱”将对方逼入话题的死角。
 古时候,有姓王的和姓范的两位大臣,因排名次而互不服气。姓王的被排在后面,于是他讥讽姓范的说:“簸之扬之,糠秕在前。”姓范的立刻回答道:“淘之汰之,沙砾在后。”这里,姓范的在回答时,既在形式上模仿了对方的语句结构,又有效地抓住了对方的缺陷。
  8.语言圈套
  语言圈套就是一种刻意设计的幽默的语言诡计,适合在关系特别好的朋友间进行玩笑取乐。语言圈套是事先通过你完全可以相信的话题为你设置一个陷阱,让你在毫不设防时掉进去。
讲述者:“什么东西最喜欢问为什么?”(神秘的模样)
回答者:“不知道。”(很好奇的样子)
  讲述者:“猪!”(肯定且果断)
  回答者:“为什么?”(天真加可爱)
  讲述者:“相当明显,当然是猪才最喜欢问为什么啦。”(故弄玄虚的模样)
  回答者:“为什么?”(还是不明白)
  小基德有两门功课考了不及格,他回到家对爸爸说:“爸爸,当别人心里难受的时候,是不是不应该再给他的肉体或精神上的刺激。”爸爸回答说:“那当然。”小基德马上说:“我这次考试,有两门功课没及格,我现在很难受。”爸爸哑口无言。
  小基德真是狡猾,为避免父亲对自己的责骂,他巧言设计了一个圈套,待父亲钻进套中后,方才言归正传。父亲如责怪小基德,那么无疑将要推翻自己的论断,势必会影响自己的威信。父亲当然不会这么做,这就是小基德的用意,真是既可爱又可笑。
  一位牧师在讲坛上说教,马克?吐温对此十分讨厌,便想与其开一个玩笑。他对牧师说:“牧师先生,你说得妙极了,不过,你所说的这些好像在哪本书上看到过,你说的每个字都在上面。”牧师听后一脸的不高兴。“我绝对不是抄袭的。”他争辩说。 “但是那本书上确实和你讲得一字不差。”马克?吐温说。 “那你把书拿给我看一看。”牧师也感到费解。没过几天,牧师收到了马克?吐温邮寄给他的书,他迫不及待地打开一看,原来是一本字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