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古才情万古对》之孙中山纵横驰才笔

 胖门神 2012-01-12

孙中山纵横驰才笔

    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1866—1925)先生,名文,字德明,号逸仙,广东香山( 今中山市)人。孙中山先生早年即有志反清,1894 年曾北上上书李鸿章,提出革新政治的主张,被拒绝,遂赴美国檀香山组织兴中会,后又在日本组织中国民主同盟会,被推为总理。当时孙中山就明确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之后又提出三民主义学说,对中国民主革命多有贡献,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有《孙中山全集》传世。
   
孙中山先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家、社会活动家,而且是一位才气纵横的神童才子。相传他尚在塾馆蒙学时,就表现出不同凡响的志向和过人的才华,塾师见他聪明伶俐,应对敏捷,十分喜爱。
   
一天,塾师高兴地用手抚摸着他的头,夸赞道:你是小神童。
   
孙中山闻塾师之言,应声对道:我乃大总统!
    巧妙有趣,极见其才气纵横,抱负不凡,因而受到塾师的嘉誉,一时名声大噪。清光绪年间,孙中山从日本等地留学归来,路经湖北武昌(今武汉)总督府,听说当时的湖广总督张之洞对洋人主战,又办洋务,设水陆师学堂,创办枪炮厂,开矿务局,办汉阳铁厂,设织布、纺纱、缫丝、制麻四局,颇有些进步思想,便打算会一会这位总督。于是,他来到总督府门前,递上名片。名片上写着: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名片上印的名字仅3字:孙中山。门官忙将名片送进呈上。接过门官递呈的名片,张之洞便问:来者何人?”门官答道:是一儒生。张之洞心想,一个小小无名儒生,竟敢与我称兄道弟,口气不小,我倒要看看,你凭的什么?也不答话,命人取来笔墨,在那张名片上写了一行字,让门官送了出去。孙中山接过一看,原来是半副联句:
   
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
    孙中山心想,早就听说张之洞是制联行家,果然名不虚传,不过,这也太小看人了。于是,他请门官拿来纸笔,略加思索,也写了一行字,再托门官送进呈上。张之洞一看,见是对自己适才所出的联句的答对: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
    他吃惊之余,深感来者虽名气不大,但口气不小,绝非凡夫俗子,不可轻视,忙传令大开中门迎接……见面一谈,张之洞深感相见恨晚。只可惜张之洞1909年便去世了,没有看到这位儒生当临时大总统那一天。
   
广东省中山市翠亨村,是孙中山的诞生地和故居,里边悬挂着孙中山先生的一副手书对联:
   
一椽所得;五桂居安。
   
翠亨村之西是群山起伏、连绵不断的五桂山脉,东临珠海。中山先生故居的建筑是中西结合的赭色砖二层楼房,其图样及庭院中的水井均系孙中山先生在1892 年亲自设计的。庭院左边的酸子树,也是他从南洋带回种子亲手播种的。
   
孙中山和黄兴,是辛亥革命的两位领袖人物,当时并称孙黄。在长期的革命过程中,两人风雨同舟,休戚与共,建立了生死不渝的深情厚谊。
   
黄兴字克强,原名轸,字廑午,1874年生于湖南善化(今长沙)1902年赴日本留学,19057月在东京经杨度介绍与孙中山结识,二人志同道合,披肝沥胆,共议革命大计。1903年曾在长沙与宋教仁、章士钊等发起组织反清革命群众团体华兴会,黄兴被推为会长。1905 8 月,在孙中山先生的积极倡导下,以兴中会华兴会为基础,联络光复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民主同盟会,孙中山当选为总理,黄兴为协理(副总理),但当时的同盟会只是各革命团体的联盟,组织还很松散,有些人出于偏狭的成见,攻击孙中山,甚至要求罢免孙中山的总理职务,另举黄兴以代之,黄兴当即表示坚决反对。他说:领袖唯中山,其他不知也!”
    1911
年底,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委任黄兴为陆军总长。在辛亥革命成功前的16 年中,革命前辈先后发动了10 次武装起义,其中大多是黄兴亲自领导和指挥的。他出生入死,身经百战,为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
    1912
年,孙中山与袁世凯达成协议,辞去临时大总统,并应袁世凯之邀,前往北京会晤。其时安危未决,甘苦未定,前途如何,难以预料。孙中山先生决定让黄兴为留守。临行之前,特地写了集古句赠别克强同志的对联:
   
安危他日终须仗;甘苦来时要共尝。

  
 孙中山先生还曾以此联书赠蒋介石等多人。
   
这副赠联,流露出孙中山先生对时局的估量和忧虑,又表现了他对战友、同志的倚重、信任和勉励。
    1914
年,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积极筹划反袁运动。黄兴当时虽对袁世凯还存在幻想,但仍表示尊重和拥护孙中山的主张。他在赴美考察时,积极为革命募捐。后来,蔡锷将军在云南成立讨袁护国军,黄兴闻讯后即决定回国,全力协助孙中山先生进行讨袁革命。
    1916
6月,黄兴经日本抵达上海,不久,因积劳成疾,胃溃疡复发,致使胃血管破裂,遂成不治,是年10月不幸在上海病逝,时年仅42 岁。
   
黄兴去世,孙中山先生悲痛欲绝,亲书挽联悼念:
   
常恨随陆无武,绛灌无文,纵九等论交,到古人此才不易;
   
试问夷惠谁贤,彭殇谁寿,只十载同盟,有今日后死何堪?
    秋瑾就义后,孙中山先生亦以联挽之云:
   
江户失丹忱,感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流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

   
②秋瑾女士就义后,孙中山先生题写了第一副挽联。第二副挽联据说是秋瑾被害当晚有人贴在古轩亭上的。此联又传作:悲哉秋之为气;惨矣瑾其可怀。③同此。
   
高度评价了秋瑾女士的革命精神和无畏壮举,感情真挚,同志之情溢于言表。
   
秋瑾的遗骨移葬杭州西湖之侧后,孙中山又为其墓柱书联曰:
   
悲哉秋之为气;惨矣瑾其所怀。

   
全联以悲哉惨矣冠上下联首,以为气所怀作结,又巧嵌秋瑾于联中,是一副一唱四叹、情辞并茂的嵌字挽联。
   
早在1913321日,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在沪宁车站遇刺受重伤,经抢救无效,不幸逝世,孙中山先生对宋教仁的逝世十分悲痛,亲书一联悼念,寄托无限哀思:
    
三尺剑,万言书,美雨欧风志不磨,天地有正气,豪杰自牢笼,数十年季子舌锋,效庄生索笔;
   
五丈原,一土,卧龙跃马今何在?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洒几点苌泓血泪,向屈子招魂。

  
 ④宋教仁被刺后第三天,孙中山即从日本赶赴上海,亲致诔词云:作民权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这个诔词,也有人当作对联收入专书,但一因孙中山先生原本就用的是诔词这个名称,二因此词不是严格遵守平仄相对的联律写成的,所以不能视为挽联。
    对宋教仁先生一生的功绩,给予高度评价。
   
孙中山先生生前曾亲笔书写过这样一副堂联:
   
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四十州。
   
书法劲秀,对仗工稳,观者无不称妙。
   
其实,这副对联中还包含着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
   
唐末,藩镇割据,天下大乱。黄巢起义之后,李唐帝国也随之瓦解。杭州人钱缪,从镇压黄巢起义起家,据有西浙土地,被封为吴越国王。有一位名叫贯休的和尚,俗家姓姜,字德隐,浙江婺州人,能诗善画。当时的婺州正好在钱缪的治下,因此,贯休想去找钱缪,求一席卓锡之地。他先写了一首七律诗,托人送给钱缪,作为进见之礼。诗的颈联写道:
    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
   
钱缪非常喜欢这首诗,但他希望把十四州改为四十州,以作为他拓地开疆的祥符,并说诗改好之后,才答应同贯休和尚见面。贯休听后对来人说:州亦难添,诗亦难改,闲云野鹤,何天下不可飞耶?”他不愿见钱缪,觅路到四川去了。
   
贯休和尚入川后,极受蜀主王建的重视,称他为禅月大师,他由此以诗、书、画著称于世。他的诗,很能反映当时的现实;他画学阎立本,现存世的《十六罗汉图》,据说就是他的作品;他的书法尤长草书,时人比之怀素,足见其造诣之深。他活了70 多岁去世,著有《禅月集》35 卷,上面所引的诗,即见于此诗集中。
   
这一故事见于明代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全》。这是一本闲书,知者不多。孙中山先生早年颠沛流离,奔走革命,其后则戎马倥偬,日理万机,但他连这样的掌故都如此熟悉,足见他用功之勤、涉猎之广、学识之博。于此亦可窥见孙中山先生的博大与精深。当然,孙中山先生将十四州易为四十州,并不是为了满足钱缪生前的愿望,而是展示革命党人气吞万里如虎,决心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实现天下大同的远大理想,一字之易,气魄顿生,才志皆出。
    1918
年夏,孙中山先生到广东梅县松口地区视察,住在同盟会会员谢逸桥先生家的爱春楼上。当时,孙中山先生应主人之请,兴致勃勃地为这座取名为爱春楼的楼房题写了一副对联:
   
博爱从吾好;宜春有此家。
   
书后,联兴未尽,又撰书一联相赠:
   
爱国、爱民,玉树芝兰佳子弟;
   
春风、春雨,朱楼画栋好家居。

   
两联均巧妙地嵌入爱春二字,既切楼名,又表达了自己的博大胸襟与恢宏气魄,也展示了孙中山先生的博学多才以及对同志的良好祝愿,深为谢逸桥先生喜爱,视为珍宝。二人一直畅谈到深夜。
    1925
3 12 日,孙中山先生不幸因病在北京逝世,噩耗传来,举国震惊。全国各地以及日本、南洋群岛、菲律宾、越南、美国、英国等地的1425位华人、华侨、国际友人和555个单位、团体,奉献的挽联多达1905 副共49万言(仅目前有载统计。有人估计实际数量可以十万计)。这些挽联,短则4言,多则数百言。他们中既有各党派领袖人物、各界名流、失意政客、新老军阀、海外侨胞、国际友人、工农商学兵,也有持不同政见者,更有他的敌人。这些挽联,有的含蓄典雅,工浑豪迈,典重堂皇;有的语言质朴,格律严谨,意境深远;有的气魄宏大,雄伟壮丽,旨趣高远;有的以典喻人喻事,以经文排句,作联如作赋,挥洒自如,落落大方,简捷健兀;有的则不受固有艺术规范约束,用白话文不事雕琢,读起来悲壮苍凉、遒劲;还有的前部分句中自对,后部分上下联相对,构思奇妙,用词独特,凡此种种,真可谓五花八门,无所不有
   
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写了一副长达214 字的长联,挽、悼兼备:
    
广东是现代思想汇注之区,自明季迄于今兹,汉种孑遗,外邦通市,乃至太平崛起,类皆孕育萌兴于斯乡;先生挺生其间,砥柱于革命中流,启后承先,涤新淘旧,扬民族大义,决将再造乾坤;四十余年,殚心瘁力,誓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唤起自由独立之精神,要为人间留正气;
   
中华为世界列强竞争所在,由泰西以至日本,政治掠取,经济侵凌,甚至共管阴谋,争思奴隶牛马尔家国;吾党适丁此会,丧失我建国山斗,云凄海咽,地黯天愁,问继起何人,毅然重整旗鼓;亿兆有众,惟工与农,须本三民五权,群策群力,遵依牺牲奋斗诸遗训,成厥大业慰英灵。

   
全联蕴含丰富,气势磅礴,结构缜密,情理并茂,行文流畅,对仗工整。上联赞孙中山先生一生的不朽功绩、浩然正气和崇高品德;下联写在中华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孙中山溘然仙逝,亿万工农将化悲痛为力量,继续完成革命大业。此联不仅是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料,而且是当时收录的1900多副挽联中,公认写得最好的一副。
   
章太炎先生当时担任追悼会筹备处干事员,具体负责筹备追悼活动,他也写了两副挽联。一是:
   
孙郎使天下三分,当魏德萌芽,江表岂曾忘袭许;
    
南国本吾家旧物,怨灵修浩荡,武关无故入盟秦。
    另一副是章太炎先生在安葬孙中山先生遗体时写的:
   
洪以甲子夭,公以乙丑殂,六十年间成败异;
   
生袭中山称,死傍孝陵葬,一匡天下古今同。

   
他还写了《祭孙公文》,文中写道:天生我公,为世铃铎,调律专一,吐辞为
   
杨度早年在日本结识了孙中山先生。第一次北伐战争中,当陈炯明叛变,孙中山处境困难时,他曾帮助孙中山解围。他写的挽联是:
   
英雄作事无他,只坚忍一心,能成世界能成我;
   
自古成功有几,正疮痍满目,半哭苍生半哭公。
    台湾同胞所送挽联中,有一副写道:
   
二百万台湾刚醒同胞,微先生何人领导?四十年祖国未竟事业,舍我辈其谁分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