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和黄兴,是辛亥革命的两位领袖人物,当时并称“孙黄”。在长期的革命过程中,两人风雨同舟,休戚与共,建立了生死不渝的深情厚谊。 黄兴字克强,原名轸,字廑午,1874年生于湖南善化(今长沙),1902年赴日本留学,1905年7月在东京经杨度介绍与孙中山结识,二人志同道合,披肝沥胆,共议革命大计。1903年曾在长沙与宋教仁、章士钊等发起组织反清革命群众团体“华兴会”,黄兴被推为会长。1905 年8 月,在孙中山先生的积极倡导下,以“兴中会”和“华兴会”为基础,联络“光复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民主同盟会,孙中山当选为总理,黄兴为协理(副总理),但当时的同盟会只是各革命团体的联盟,组织还很松散,有些人出于偏狭的成见,攻击孙中山,甚至要求罢免孙中山的总理职务,另举黄兴以代之,黄兴当即表示坚决反对。他说:“领袖唯中山,其他不知也!” 1911 年底,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委任黄兴为陆军总长。在辛亥革命成功前的16 年中,革命前辈先后发动了10 次武装起义,其中大多是黄兴亲自领导和指挥的。他出生入死,身经百战,为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 1912 年,孙中山与袁世凯达成“协议”,辞去临时大总统,并应袁世凯之邀,前往北京会晤。其时安危未决,甘苦未定,前途如何,难以预料。孙中山先生决定让黄兴为留守。临行之前,特地写了“集古句赠别克强同志”的对联: 安危他日终须仗;甘苦来时要共尝。 这副赠联,流露出孙中山先生对时局的估量和忧虑,又表现了他对战友、同志的倚重、信任和勉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