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古才情万古对》之郭沫若高才巧对联

 胖门神 2012-01-13

郭沫若高才巧对联


   
郭沫若(1892—1978)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开我国一代诗风的伟大诗人、作家、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和楹联大家。他原名开贞、鼎堂,四川乐山人,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迄今为止无与伦比的全才。结撰楹联,贯穿了他的一生。
   
少年时代的郭沫若就受到中国古典诗词的熏陶和写作、答对对联的训练。据他关于童年生活的自叙,启蒙之前,母亲就教他背诵唐宋诗词,4 岁半入家塾,两三年后老师便教他对对联。开始是简单的两三个字,渐渐地对到5字、7字以上,然后学作试帖诗。由于他聪明颖悟和刻苦好学,使他在少年时代就掌握了对对联的艺术和技巧,并能够即兴题咏,援笔立就,超绝同侪,闻名于当地。加之巴蜀自古为天府之国,名山大川,随处可见,才人辈出,史不绝书。郭沫若生于斯土,好境天成,陶溶造化,不仅直接影响他的一生,而且体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之中,洋洋乎蔚为大观,可说是其来有尚。
   
郭沫若6岁那年,每天都在私塾里认真练字,写十十丁午天下太平之类。有一次,私塾先生钓鱼归来,在评点学生写的字时戏写了:钓鱼2 字,向学生们索对。郭沫若因不久前刚看了木偶戏《杨香打虎》,灵感忽来,不禁脱口对以:打虎两字。先生又惊又喜,竟禁不住拍案叫绝,把郭沫若吓了一跳。事后,先生常向郭沫若的父亲称赞说:此子出口不凡,将来必成大器!”从此,先生便在他们的功课里增加了一项——对课。
   
郭沫若少年时就读的私塾后院有座寺庙,庙里有一棵桃树。一天,私塾先生因事外出,郭沫若便和同学们翻过后院的矮墙去偷摘桃子吃,被寺里的僧人发现,告到先生跟前。翌日,先生正颜厉声质问诸学生,意欲严格追查。郭沫若和同学们见先生异常严厉,谁也不敢当面承认。于是,先生在恼怒之下,出了一比责备、挖苦学生的出句:
   
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
    吟罢,命众学生对出对句,并说只要对出好句,便可免罚。郭沫若听后略一思索,当即对出对句:
   
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雍容高迈,且必定有我语气坚定,胸怀远大,对句的确不凡,少年才子固不虚也。先生听后,转怒为喜,称赞不已,全体同学也因此而免予惩罚。从此,先生更加器重郭沫若了。
   
郭沫若家乡一带的私塾有一种常俗,即每年中秋节,学生要给先生送一份礼。这一年中秋节前夕,家里交给郭沫若一吊钱,要他按照惯例给先生送礼,他拿着这一吊钱买书、买吃的东西,竟把一吊钱全花光了。先生不见礼物,心中不快,暗想,过去逢年过节,郭家从未失过礼,这次怎么还不见送礼来?一直等到节后,仍无音讯。先生见了郭沫若,便目视庭院中的数竿翠竹,吟诵半联:
    
竹本无心,遇节岂能空过?
    意思是说,竹子固然是中空无心,但是遇到骨节处就不是空的了,怎么会空过去呢?显然对郭沫若家中秋节未送礼物来表示不满。郭沫若听出了先生出句的弦外之音和双关之意,这才想起家里让他送礼的那吊钱,便以,足对下联道:
   
松原有籽,过时尽是干包。

   
①旧时塾师逢年过节索礼、收礼之风盛行,民间谓之。民间还流传着很多关于塾师逢节收礼、索礼之类的奇联妙对故事。《雪涛谐史》载,秀才送县学教官节仪三分银子,教官嫌少,出句道:竹笋出墙,一节须高一节。暗示秀才送礼要一次比一次多。秀才不以为然,借宋人卢梅坡《雪梅》诗中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句意足对作答:梅花逊雪,三分只是三分。《坚瓠集》载:吴广文自署门联曰:唯其青出于蓝,故减一半;即使梅须逊雪,也该三分。民间又传某塾师想索节仪又羞于启口,出句暗示学生: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虾吃泥,泥干水尽。学生对以:朝廷刮州府,州府刮县,县刮民,民穷国危。还有一则塾师索礼宴的故事,可归此类。某主人每年七夕要请塾师吃宴,这一年却因故未请。塾师出句提醒学生:客舍凄凉,恰是今宵七夕。学生不能对,归问其父。其父知塾师之用意,代子足对:寒斋寂寞,可移下月中秋。中秋节时,塾师见主家仍无宴请之意,又出句难学生,以使其传话:绿竹本无心,遇节即时挨不过。学生不能对,又问父亲。父亲心领神会,又代儿子答对:黄花如有约,重阳以后待如何?至重阳,塾师见主人仍无什么动静,气愤地出句再次刁难学生:汉三杰,张良、韩信、狄仁杰。学生还是对不出,再去找父亲。其父看罢塾师的出句,认为先生搞错了,三杰乃汉代人,狄仁杰是唐代人。学生便以此告于塾师,塾师气哼哼地道:我实未搞错!你父亲前唐后汉记得这么清,为何却将一顿礼宴一忘再忘呢? ”又传明代神童才子丘琼山在广州潘员外家教书期间,结识了潘家小姐,二人私订终身,被潘员外察觉,将丘琼山辞退了。后丘琼山得中解元,托媒前来潘府求亲,潘员外于大门上贴出半联,既是解释,又是考试。丘琼山看后当即挥笔书对,求亲成功。所对一联作:绿竹无心难过节;黄花有意候重阳。
    意思是说,家里原本是记挂着先生的,也是打算送节钱的,只是我把钱花光了,节已过去了,就像落了籽的干松包一样,空空如也了。先生听了无可如何,但内心却十分赞赏自己这个学生的天资和才华。
   
郭沫若的家乡有个叫徐品三的恶棍,乡亲们每一提及此人,就无不恨之入骨,少年郭沫若却不畏强暴,针对其品三”2字,作了一副对联:
   
无点骰子不算块;没边梯子有点悬。
   
骰子是赌具之一。字恰好像3 块没有点数的骰子;字好似梯子上的3 个横档,但没有两边支撑的边柱。此联构思新颖,别出心裁,是对恶棍的辛辣嘲讽。
   
郭沫若的回忆录《少年时代》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1907年,郭沫若在四川嘉定上中学堂。中学堂的监学丁平子等几个先生不学无术,却又异常自负,因而不仅在学生中不得人心,而且连老名士辈也厌恶至极。有一次,丁平子等6 人一同游高标山的万景楼,题写了一副对联,挂在万景楼上:
   
六秀才同游一日;万景楼从此千秋。
   
这种旁若无人、自封为老子天下第一的口气激起了民愤,连一贯以温诚敦厚著称的王畏岩先生也激愤异常,这位老先生提笔将丁平子等6 人题写的对联略改数字,变成:
   
六秀才只通六窍;万景楼遗臭万年。
   
并毫不隐讳地注明:改窜者王畏岩。人皆有七窍,说只通六窍,尚余一窍,意即一窍不通,极其诙谐,因而风传一时,人们称赞不已。
    1911
1010日,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成功,接着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湖北、湖南、江西、陕西、四川等省相继光复17省代表会议推举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于191211日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了清王朝的灭亡,这就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辛亥革命。郭沫若时年20 岁,在成都高等分设中学堂读书。这一年的年假,他回到乐山沙湾镇故里,一连为四邻编撰春联二三十副,热烈歌颂辛亥革命的胜利,表达他炽热的爱国激情和内心的狂喜。其中他自认为最得意的几副对联是:
   
桃花春水遍天涯,寄语武陵人,于今可改秦衣服;
   
铁马金戈回地轴,吟诗锦城客,此后休嗟蜀道难。
   
国势已变更,冉冉春回,问东君犹名皇否?
   
天心早眷顾,眈眈虎视,嗟西虏其奈我何!
   
击筑且高歌,英雄意洽三杯酒;
   
弹琴复长啸,壮士胸罗八万兵。

   
极浓重的民族感情,极葱茏的富国强兵之愿,跃然纸上。
   
由于这些春联全是遵嘱替邻人代撰,要符合各家的情况和特点,所以各联的文词和语气各不相同。如:
   
故国同春色归来,直欲砚池溟渤笔昆仑,裁天样大纸横书汉字;
    民权如海潮暴发,何难郡县欧非城美奥,把地球员幅竟入版图。
    杏花疏雨,杨柳轻风,酒兴浓春色饱;
    沫水澄波,峨眉滴翠,仙人风物此间多。
   
郭沫若少年时代的同学、朋友和亲戚吴耦逖,与郭沫若交往甚密,1911 年底去湖南经商。年底,其父病危,他乘船返家时,因船失事落水而死。郭沫若当时在成都高等分设中学堂读书,回乡途中闻讯,曾写《舟中闻雁哭吴君耦逖》诗8 首。是年春节,郭沫若一口气写了10 副挽联,悼念亡友。其中一副是:
    
鼠肝乎,虫臂乎,前缘未尽今身;红颜白发,泣血千行,骂他造化痴顽,专为人间留恨事;
   
凤泊矣,鸾飘矣,壮志永埋长夜;玄鹤青蝇,放声一哭,痛此竞争时代,又教商战殒健儿。
    1915年夏,十七八岁的成仿吾与20多岁的郭沫若同在日本岗山一所大学的预科学校学习,准备考取大学,两人均抱着富国强兵之夙愿,幻想科学救国,郭沫若学医,成仿吾学工,两人又都对文学有很大的狂热,使得他们一见面就很要好。在岗山,他们住在一起,一块到云高去上学,一块登操山,一块到旭川划船,还一块游览了日本四周的栗林园和濑户内海。他们那套小房间里共住了4 个人,成仿吾的那间稍大,他们便常聚在成仿吾的这间稍大的房间里,天南地北地交谈。有一天,他们提议对对联,成仿吾先出上联道:
   
两千米达三千步。
    这是指散步的距离。郭沫若立刻指着大家对道:
   
一个房间四个人。
   
在一起的同学们无不夸赞郭沫若才思敏捷。
    1928
年,为了逃避反动派的追捕,郭沫若被迫离开祖国,侨居日本,在极困难的条件下,从事古文字研究,与当时在国内燕京大学任教并主编《燕京学报》的容庚先生颇多书信往来,商讨学术问题。
    1930
年,容庚先生的母亲邓太夫人病逝,郭沫若闻知此讯,曾撰挽联一副,托杭州的亲戚制好,寄到容庚先生的家乡广东东莞。联曰:
   
警耗破鸿蒙而东来,早岁锡熊丸,敬庐陵有母;
    哀思越岭南以西往,晨昏之鸡黍,倍知颖谷可风。
    1934 8月,郭沫若同夫人安娜及孩子在日本千叶县面临太平洋的一个村庄住了10 天。8 5日夜,他做了一个奇梦,当天头脑异常沉闷,在下海洗身时,想到古人说的无风不起浪一语,于是脑海里忽然浮现出一副颇有哲理意味的对联:
   
举世沉浮浑似海;于无风处浪头高。
   
出亡日本期间,他仍不忘祖国安危,并为中日人民的友谊积极工作。193510月,他应在日华侨之邀,自千叶县乡间居所到东京,在中华青年会就《中日的文化交流》为题发表了精彩的讲演,会场上座无虚席。郭沫若的渊博知识,使讲演一次又一次获得与会听众的热烈鼓掌。这时,日本反动当局收买的几个暗探急了,因为搞不上情报,于是搞来几袋梨子,一只只抛向讲台和正在讲演的郭沫若,企图搞乱会场秩序,迫使讲演中止,当场就被听得正起劲的爱国华侨和日本友人轰了出去。事后,日本友人问郭沫若对此有何感想,他笑了笑,随即作了一联,以志其事:
   
妄把梨儿充炸弹;误将沫若当潘安。
   
当时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多用暗杀等恐怖手段对付持不同政见者和进步人士,所以这里有炸弹一语;潘安句,是借西晋才子潘安的故事。相传潘安少年英俊,乘车外出,很多姑娘向他抛掷水果,往往满载而归。此联以此作比,表现了他的幽默、诙谐和无畏。
    1948
年,郭沫若与著名史学家侯外庐同船由香港赴北京,途经东北解放区时,侯外庐在沈阳一家古玩店购得一枚图章,上刻公生明偏生暗”6字,他觉得字虽不多,但寓意很深,富于哲理,颇堪咀嚼。郭沫若见后,爱不释手,连声称道:有意思,有意思,太好了!”侯外庐见郭沫若如此喜欢,就说:郭老既然如此钟爱,我就奉送了!”郭沫若说:我将金盒贮之!”说罢,两人朗声大笑。郭沫若又说:来而不往非礼也!”侯外庐说:那就给我题副对子吧!”郭沫若一面欣赏图章,一面说:就用这图章上的话配一副对联吧!”说完便挥毫作书:
   
公生明,偏生暗;智乐水,仁乐山。
    侯外庐看罢,高兴极了,说:这是为人处世的格言啊!”遂将此联珍藏了起来。
   
郭沫若一生足迹遍天下,交友遍全球,所到之处,无不留墨纪念;所遇之人,无不斗对酬唱,至于全国无论东西南北,凡所经历,则必题联题诗,留下了许多文翰珍奇,不仅为祖国的大好河山刻画了壮丽形象,增添了绚丽色彩,尤其把革命史事发扬光大,将艺苑佳话垂之久远,其意义远非三言两语所能包容。如挽鲁迅一联:
   
平生功业尤拉化;旷代文章数阿Q
   
如题成都杜甫草堂一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又如题李清照、辛弃疾祠联: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题蒲松龄故居联: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寿杜波依斯91 岁寿辰:
   
替有色人种争光,铁中铮铮钦此老;为世界和平努力,东风习习寿期颐。
   
题我国驻丹麦大使馆:
   
堤外海天催曙色;园中花草颂东风。
    1961年,郭沫若到广东佛山参观了民间艺术研究社,并留下了诗句:
   
凭将秋色千张纸,夺取乾坤万象春;神以人灵神已废,而今百姓尽为神。
    1962
年秋,茅盾也来到佛山参观,也看了艺术社陈列的秋色、灯色、剪纸等民间艺术品,当看了郭沫若留下的诗句,不禁兴致盎然,诗兴勃发,高兴地答应了该社的请求,留下了墨宝。茅公挥笔写道:
    
剪纸斗彩,秋色迷人。
   
并在下面落了款,但却故意留出半幅白纸的空白。大家对茅公这奇怪的半幅题词一时莫名其妙,茅公却笑着说:留着自有妙用。
   
不久,郭沫若第二次来佛山参观,当他看到茅公那半幅题词后笑道:这要考难题了!”说着,他略一思索,便在纸的空白处写道:
   
作字题诗,春风满座。
   
这与茅公的原句,正好配成一副工整的妙联,上下联相对,用于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非常贴切,这一下,大家才明白了茅公故意空出半幅白纸的用意。
    1962
年秋,郭沫若到南海普陀山游览,在梵音洞拾到一个笔记本,打开一看,见扉页上写着一副对联:
   
年年失望年年望;处处难寻处处寻。
   
横披:春在哪里
    再翻一页,是一首绝命诗,署着当天的日子,他看罢非常着急,马上叫人寻找失主,结果找到失主是一个神色忧郁、行动失常的姑娘。经了解,才知道这个姑娘名叫李真真,考大学3 次落榜,爱情也遭受挫折,于是决心魂归普陀。郭沫若听罢,耐心细致地开导她、鼓励她:这副对联表明你有一定文化水平,不过下联和横披太消沉了,这不好!我替你改一改,你看如何?”姑娘点点头。他当即提笔将对联改为:
   
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难成事事成。
   
横披:春在心中
    姑娘看后感佩不已,当即向郭沫若表示,要永记教诲,在人生道路上勇往直前。
   
广州白云山听涛亭的亭柱上有这样一联:
    
旭日朝霞红雨乱;天风海水白云闲。
   
情景交融,颇有意趣。原来这副对联是郭沫若与古大存合对的。
1963
年,古大存登白云山时写过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是:
天风海水白云闲。
   
大家觉得这句诗颇能表现白云山的风韵,便把它挂在白云山松涛里的听涛亭楹柱上,并按照平仄关系作为下联,向游客公开征上联。时隔一年,尚未征到理想的对句。1964年,郭沫若游白云山时,见到了古大存的下联,便根据他对白云山四周景色的观察,对出上联:
   
旭日朝霞红雨乱。
   
上下联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妙趣天成,别有意趣,令人赞叹不绝。
   
这些奇联妙对及其故事,既是郭沫若胸襟抱负、思想情操和精辟见解的艺术结晶,也是他高深的艺术修养、艺术技巧的体现,连同他在其他许多领域的贡献和建树,共同构成了他珍贵而又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