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厥证

 淄水渔夫 2012-01-15
一、定义

厥证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病情轻者,一般在短时间内苏醒,但病情重者,则昏厥时间较长,严重者甚至一厥不复而导致死亡。

   范围

中医——内伤杂病中突然发生的一时性昏倒不省人事为主症,伴四肢厥冷的病证

西医——癔病、高血压脑病、脑血管痉挛、低血糖昏迷、排尿性晕厥、直立性低血压、出血性或心源性休克、精神性疾病患者所出现的厥证

   二、诊断依据

   1. 临床表现:患者在发病之前,常有先兆症状,如头晕、视力模糊、面色苍白、出汗等,而后突然发生昏仆,不知人事,呈一时性,“移时苏醒”,发病时常伴有恶心、汗出,或伴有四肢逆冷,醒后感头晕、疲乏、口干,但无失语、瘫痪等后遗症,缓解时和常人一样。

  2. 病史:应了解既往有无类似病证发生。发病前有明显的情志变动、精神刺激之因素,或有大失血病史,或有暴饮暴食史,或有素体痰盛宿疾。注意询问发作时的体位、持续时间以及厥之前后的表现。

  3. 脑电图、脑干诱发电位,心电图、颅脑CT、MRI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三、证候分类

   1、寒厥

   手足厥冷,爪甲青紫,手足心冷,无热恶寒,或恶寒身倦,吐利,汗出,口不渴,舌淡苔白而润,脉沉微细等。

   2、热厥

   四肢虽冷,而胸腹扪之灼手,或见扬手掷脚,恶寒口渴,烦躁不宁,甚或神昏谵语,小便赤涩,目合而赤脉灌睛,脉沉滑实有力,舌黄苔燥,或舌焦黑甚起刺。

   腹满拒按,不大便

   3、水厥

   四肢厥冷,心悸,头眩、背恶寒、肢厥。

   4、痰厥

   素有咳喘宿痰,多湿多痰,恼怒或剧烈咳嗽后突然昏厥,喉有痰声,或呕吐涎沫,呼吸气粗、舌苔白腻,脉沉滑。

5、气厥

   1)实证

由情绪异常、精神刺激而发作,突然昏倒,不知人事,或四肢厥冷,呼吸气粗,口噤握拳,舌苔薄白,脉伏或沉弦。

2)虚证

发病前有明显的情绪紧张、恐惧、疼痛或站立过久等诱发因素,发作时眩晕昏仆,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汗出肢冷,舌淡;脉沉细微。本证临床较为多见,尤以体弱的年轻女性易于发生。

6、血厥

  1)实证

多应急躁恼怒而发,突然昏倒,不知人事,牙关紧闭,面赤唇紫,舌暗红,脉弦有力。

2)虚证

常因失血过多,突然昏厥,面色苍白,口唇无华,四肢震颤,自汗肢冷,目陷口张,呼吸微弱,舌质淡,脉芤或细数无力。

7、蛔厥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8、脏厥

   肤冷不烦而躁,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躁无暂安,干呕、吐涎沫,吐利、汗出(特别是鼻尖上出现汗珠)等。

   9、食厥

   暴饮过食之后,突然昏厥,气息窒塞,脘腹胀满。苔厚腻,脉滑实。

   10、暑厥

   发于暑热夏季,面红身热,俄然昏仆,乃至谵妄,眩晕头痛,舌红干,脉洪数。

   四、入院指征

 

   五、治疗常规

   1、寒厥

   治法:回阳救逆

   方例:四逆汤

   2、热厥

   治法:达热出表

   方例:白虎汤

   3、水厥

   治法:散水利水 温通心阳

   方例:茯苓甘草汤

   4、痰厥

   治法:行气豁痰

   方例:导痰汤  陈皮、枳实、半夏、胆南星、茯苓、苏子、白芥子。若痰湿化热,口干便秘,舌苔黄腻,脉滑数者,加黄芩、栀子、竹茹、瓜蒌仁

5、气厥

   1)实证

治法:开窍,顺气,解郁

方例:通关散合五磨饮子加减。皂角、细辛、沉香、乌药、槟榔、枳实、木香、檀香、丁香、藿香。

2)虚证

治法:补气,回阳,醒神。

方例: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四味回阳饮。

首先急用生脉注射液或参附注射液静脉推注或滴注,补气摄津醒神。苏醒后可用四味回阳饮加味补气温阳,药用人参大补元气,附子、炮姜温里回阳,甘草调中缓急。

6、血厥

  1)实证

治法:平肝潜阳,理气通瘀。

方例:羚角钩藤汤或通瘀煎加减。

可先吞服羚羊角粉,继用钩藤,桑叶,菊花,泽泻,生石决明平肝熄风,乌药,青皮,香附,当归理气通瘀。

2)虚证

治法:补养气血。

方例:

1.主方人参养营汤(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人参12克(另炖),黄芪30克,当归10克,熟地黄15克,白芍12克,五味子9克。水煎服。

汗出肢冷、呼吸微弱者,可加熟附子12克、干姜10克。

2.中成药参麦注射液(或生脉注射液),用20毫升加入25%葡萄糖液20毫升中静注,隔10~15分钟1次,连续3~5次。或以50-100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或盐水250~500毫升中静滴,直至病情好转为止。

7、蛔厥

   治法:温脏驱蛔。

   方例:乌梅丸  乌梅、川椒、黄连、黄柏、桂枝、附子、干姜、细辛、人参、当归。

         阿苯达唑片(肠虫清)一次400mg顿服。

8、脏厥

治法:散寒止厥  回阳救逆

方例:吴茱萸汤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

9、食厥

治法:和中消导。

方例:主方保和丸(朱丹溪《丹溪心法》)

处方:神曲12克,山楂18克,莱菔子15克,藿香12克,苍术10克,厚朴12克,法半夏12克,茯苓12克,陈皮6克,砂仁6克(后下)。水煎服。

若腹胀大便不通者,可用小承气汤(张仲景《伤寒论》)导滞下行。

   10、暑厥

   治法:清暑益气,开窍醒神。·

   方药:清开灵打针液、万氏牛黄清心丸或紫雪丹、白虎加人参汤。

   首先将患者迅速移至阴凉透风之处,吸氧,输液,采纳物理降温。用清开灵打针液静脉推注或滴注,灌服万氏牛黄清心丸或紫雪丹以开窍醒神。继而服用白虎加人参汤或清暑益气汤。前者用人参益气保津,白虎汤清热解暑;后者用太子参生津益气,麦冬、知母滋阴清热,黄连、竹叶、荷梗、西瓜翠衣清解暑热。

  

其他疗法 

1.外治法  凡属气厥、血厥、痰厥之实证者,均可用生半夏末或皂荚末,取少许吹人鼻中,使之喷嚏不已;或以石菖蒲末吹鼻中,桂末纳舌下。均有通窃醒神之效。

2.针灸疗法

(1)针刺:针人中、内关、百会、素髎、十宣、十井等。实证者,可十宣少量放血。

(2)灸法:灸百会、神阙、关元、气海、足三里等。用于虚证。

(3)耳针:针皮质下、肾上腺、内分泌、交感、心肺、升压点、呼吸点。

六、出院标准

 

   七、康复指导

   1、平时要注意加强思想修养,遇事不要急躁,避免恼怒忧思等。

2、对气血虚弱者,要注意劳逸结合,不要过度饥饿等。

3、饮食要忌酒酪甘肥之品,不要暴饮暴食。

4、一旦厥证发生,应让患者平卧,注意保暖和安静。密切观察气息、脉搏、血压的变化。要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

   八、疗效评定标准

   (1)治愈:神志转清,症状及体征消失,有关实验室检查指标恢复正常。

(2)好转:神志转清,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有关实验室检查指标好转。

(3)未愈:昏厥不复,症状及体征无好转,有关实验室检查指标无改善。

   九、住院天数

 

   十、住院费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