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中兽医诊察疾病的方法 中兽医诊察疾病的方法主要有望,闻,问,切四种,简称“四诊”。望,闻,问,切四诊。是调查了解疾病的四种方法。各有其独特的作用,不能相互取代。四诊之中,察口色和切脉是中兽医诊断学的特色。察口色包括观察口腔各有关部位的色泽,以及色苔,口津,色形等变化;切脉是用手按患畜一定部位的动脉。根据脉象了解和推断病情的一种中兽医诊断方法。 ②六大纲脉和临床意义 脉象就是脉搏应指的形象,包括动脉波动显现的部位,速率,强度,节律,流利度及波幅等,切脉是中兽医诊断方法的特色。六大纲脉是指动物常见的六种基本病理脉象。 浮脉与沉脉:浮脉主表证,浮而有力为表实证,浮而无力为表虚证。沉脉主里证,沉而有力为里实证,沉而无力为里虚证。 迟脉与数脉:迟脉主寒证,迟而有力为寒实证,迟而无力为寒虚证,数脉主热证,数而有力为实热证,数而无力为虚热证。 虚脉与实脉:虚脉主虚证,多为气血两虚及脏腑虚证。实脉主实证。 ③八纲辩证 八纲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辩证:就是将四诊搜集到的各种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对疾病的部位,性质,正邪,盛衰等加以概括,归纳为八个具有普遍性的证侯类型的诊治方法。 八纲就是把疾病的证侯分成四个对立面,成为四队纲领,用以指导临床治疗,其中阴阳两纲可以概括其他六纲,即表,热,实证为阳,里寒,虚证为阴。阴阳是八纲的总纲。 ④临床上常见的脏腑辩证 心与小肠病证:主要有心气虚,心阳虚,心血虚。 心气虚主证心悸,气短乏力,自汗,运动后尤甚,舌淡苔白,脉虚。治则养心益气,安神定悸,方例为养心汤。心阳虚主证形寒肢冷,耳鼻四肢不温,舌淡或暗紫,脉细弱或结代。治则温心阳,安心神,方例为保元汤。心血虚主证心主血而藏神,心血不足,心神失养。治则补血养心,镇惊安神,方例为归脾汤。 肝与胆病证:主要有肝火上炎,肝胆湿热,肝胆化风,肝血虚。 肝火上炎多由外感风热或由肝气郁结而化火所致,主治两目红肿,羞明流泪,晴生翳障,视力障碍,或粪便干燥,尿浓赤黄,口色鲜红,脉象弦数。治则清肝泻火,明目退翳,方例为决明散或龙胆泻肝汤。 肝胆湿热多因感受湿热之邪,或脾胃运化失常,湿邪内生,郁而化热所致,主证黄疸鲜明如橘色,尿液短赤或黄而混浊,母畜带下黄臭,外阴瘙痒,公畜睾丸肿胀热痛,阴囊湿疹,舌苔黄腻,脉弦数,治则清利肝胆湿热,方例为菌陈蒿汤。 肝阳化风多因肝肾之阴久亏,肝阳失潜而致。治则平肝息风。方例为镇肝息风汤;肝血虚多因脾肾亏虚,耗伤肝血,或失血过多所致,治则滋阴养血,平肝明目,方例为决明散或龙胆泻肝汤。 脾与胃病证:主要有脾气下陷。 脾气下陷多由脾不健运进一步发展而来,见于久泻久痢,直肠脱,阴道脱,子宫脱,等证。主证久泻不止,脱肛,子宫脱或阴道脱,尿淋漓难净,并伴有体焦毛瘦,倦怠肯卧,多卧少立,口色淡白,苔白,脉虚等。治则补气升阳,方例为补中益气汤。 肺与大肠病证,主要有大肠湿热,风热犯肺,肺热咳喘。 大肠湿热多为外感暑湿,或感染疫疠之气,或喂霉败秽浊的或有毒的草料,以致湿热或疫毒蕴结,下注于肠,损伤气血而发病,主要见于急性胃肠炎,菌痢等的病程中。主证发热,腹痛起卧,泄泻,泻粪腥臭,尿液短赤,口津干黏,口渴贪饮,口舌红黄,舌苔黄腻,脉象滑数。治则为清热利湿,调气和血,方例为白头翁汤或郁金散。 风热犯肺多因外感风热之邪,以致肺气宣降失常所致,见于风热感冒,急性支气管炎,咽喉炎等病程中。治疗原则为疏风散热,宣通肺气,方例为表热重者用银翘散,咳嗽重者,用桑菊饮。 肺热咳喘多因外感风热,或因风寒之邪入里郁而化热,以致肺气宣降失常所致,见于咽喉炎,急性支气管炎,肺炎,肺脓疡等病。治则清肺化痰,止咳平喘,方例为麻杏石甘汤。 肾与膀胱病证:主要有膀胱湿热,肾阴虚。 膀胱湿热由湿热下注膀胱,气化功能受阻所致,主证尿频而急,淋漓不畅,疼痛,尿液排出困难,常作排尿姿势,或尿淋漓,尿色浑浊,或有脓血,尿色赤黄,口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则清热除湿利水,方例为八正散。肾阴虚多因伤精,失血,耗液而成,或急性热病耗伤肾阴所致,。主证形体瘦弱,腰胯无力,低热不退或午后潮热,盗汗,粪便干燥。公畜举阳滑精或精少不育,母畜不孕。治则滋阴补肾,方例为六味地黄汤。 ⑤气分病证辩证 气分病证是指温热病邪深入脏腑,正盛邪实,正邪相争激烈,阳热亢盛的里热证。常见的有温热在肺,热入阳明,热结肠道三种证型。其中热结肠道最为常见,主证发热,肠燥便干,粪结不通或稀粪旁流,腹痛,尿短赤,口色深红,舌苔黄厚,脉沉实有力。治疗原则为滋阴,清热,通便。治疗方例为增液承气汤加减。 ⑥疾病防治的主要法则 疾病防治的主要法则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病求本等。其中治病求本是指在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求出疾病的本质,针对本质进行治疗,“治病必求于本”。基本原则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另外,注意同治与异治,即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 ⑦疾病内治八法 内治八法是指汗,吐,下,和,温,补,消八种药物治疗的基本方法。药物治疗是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治疗方法,八法是其中最为主要的内容。 汗法:又称解表法,是运用具有解表发汗作用的药物,并开泻腠理,祛除病邪,解除表证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用于治疗表证,汗法分为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两种。 吐法:又称涌吐法和或催吐法,是运用具有涌吐性能的药物,使病邪或有毒物质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误食毒物,食积胃腑等证。 下法:又称攻下法或泻下法,是指运用具有泻下通便作用的药物,以攻逐邪实,达到排除体内积滞和积水,以及解除实热壅结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里实证。下法分为政下,润下和逐水三类。 和法:又称和解法,是指运用具有疏通,和解作用的药物,以祛除病邪,扶助正气和调整脏腑间协调关系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病邪既不在表,又未入里的半表里证和脏腑气血不和的病证。代表方为小柴胡汤,后者为逍遥散。 温法:又称祛寒法或温寒法,是指运用具有温热性质的药物,促进和提高机体的功能活动,以祛除体内寒邪,补益阳气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里寒证或里虚证。温法分为回阳救逆,温中散寒,温经散寒三种。代表方分别为四逆汤,理中汤和黄芪桂枝五物汤。 清法:又称清热法,是运用具有寒凉性质的药物,清除体内热邪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里热证。清热法分为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清热燥湿,清热解暑五种。 祛法:又称补虚法或补益法,是指运用具有营养作用的药物,对畜体阴阳气血不足进行补益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一切虚证。补法分为补气,养血,滋阴,助阳四种。代表方分别为四君子汤,四物汤,六味地黄丸和肾气丸。 消法:又称消导法,是指运用具有消散破积作用的药物,以达到消散体内气滞,血淤,食积的一种治疗方法。消法分为行气解郁,活血化瘀,消食导滞三种。代表方剂分别为越鞠丸,桃红四物汤和曲蘖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