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士懋:辨证论治的理解和运用?(下)

 汝州中医王国营 2016-10-11
 四、首分虚实?
疾病有成千上万,临床表现纷纭繁杂,治疗方药亦数以万计,难以驾驭。如何能找出疾病的规律,纲举目张,乃是为医者的迫切愿望。历代医家都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总结归纳、概括提炼出许多辨证规律,这些规律的提出,使祖国医学得到了极大提高、升华,创立了辨证论治体系。这个辨证理论体系,包括了八纲辨证、六经辨证、脏腑辨证、病因辨证、经络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正局与变局辨证、津液气血辨证等。这诸多辨证方法中,应用范围不同,价值权重有别,但又互相补充,往往几种辨证方法共同应用,以完成辨证论治的思辨过程。诸辨证方法中,六经辨证为纲中之纲,它涵盖、融合了其他辨证体系,故为纲中之纲。?
(一)为什么以虚实为纲?
阴阳为万物之纲,在辨证论治中,阴阳亦为纲中之纲。然阴阳辨证,虽高度概括,但也过于笼统。临床上辨明是阴证或阳证之后,还须进一步辨明其表里、寒热、虚实的属性,故吾不以其为纲。?
寒热亦为八纲辨证之一纲,但寒热辨证,只适用有寒热之病证,若无寒热则不适用,应用面较局限,因而吾不以寒热为纲。?
表里亦为八纲之一,主要作用是辨别病位,病在表还是在里。欲确定表证和里证的性质,还要结合虚实、寒热辨证。因其应用范围较局限,故不为纲。?
八纲为一完整辨证体系,相互为用,相互补充,不可分割。但依其普适性、实用性,吾以虚实为纲,无论何病、何症,皆首分虚实。?
人体的所有病证,无非是邪正的相互斗争,在不断的斗争中,产生邪正的进退、转化,从而决定病证的性质是虚、实,还是虚实相兼。?
《素问·调经论》曰:“百病之生,皆有虚实。”景岳独具慧眼,提出以虚实为纲。曰:“千病万病不外虚实,治病之法无逾攻补。”分清虚实,就把握准了大方向,不会实其实、虚其虚。大方向对了,还要进一步细化,分清实者何者实,虚者何者虚,其病位、程度、兼证等,要一一辨明,才能丝丝入扣。?
如发热,首先要分清是实热或虚热,然后再分实者何者实,虚者何者虚,以及病位、程度、兼夹。又如痛证,首先分辨实痛还是虚痛,然后再分孰实孰虚,以及病位、程度、兼夹。凡病,皆如此辨证,首分虚实。?
(二)如何分虚实?
    病有虚证、实证,虚实可相兼,可转化,且虚实有真假,所以,临床上能正确区分虚实,绝非易事。为能正确辨识虚实,历代医家都进行了大量探讨,提出了许多判断虚实的指征或标准,我遵而行之,但还是难于把握,常犯虚虚实实之误。?
如何分虚实?《灵枢·经脉》曰:“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灵枢·逆顺》云:“脉之盛衰者,所以候气血之有余不足。”《难经·六十一难》谓:“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仲景提出诊脉之纲要,曰“脉当取太过与不及。”太过者实,不及者虚,脉实证实,脉虚证虚。景岳更明确提出:“欲察虚实,无逾脉息。”?
在长年临床的磕磕绊绊中,我逐渐体会到,虚实之辨首重于脉,不断学习经典名著的基础上,脉诊判断虚实的关键,在于沉取之有力无力。沉取有力为实,沉取无力为虚。如《医宗金鉴》曰:“三因百病之脉,不论阴阳浮沉迟数滑涩大小,凡有力皆为实,无力皆为虚”;《医家四要》云:“浮沉迟数各有虚实,无力为虚,有力为实。”《脉学辑要》载:“以脉来有力为阳证,脉来无力为阴证。”诸家虽明确指出,虚实之分在于脉的有力无力,但是未进一步明确脉之有力无力是浮取、中取,还是沉取。我强调的是沉取有力无力以分虚实,因沉为根,沉为本,故有力无力以沉候为准。?
一般较典型的沉取有力无力尚好分,但有两种脉象却颇费踌蹰,极易混淆。一种弦长实大搏指,已无和缓之象者极易误为实脉而泻之,实则为胃气败,真气外泄的大虚证,如真脏脉之如循刀刃、如弹石、如循薏苡子,皆为胃气败,真气外泄之脉象,法当急予扶正,潜敛浮越之真气。一种是邪气闭郁殊甚,脉沉细小涩迟,极似阴脉,然按之必有一种躁动不宁之象,此非虚脉,乃大实之脉,法当泻之。?
五、动态地辨证论治?
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之一是恒动观。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阴阳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的结果,“动而不已则变作矣”。人体的生理、病理,也是阴阳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的结果。在临床上,恒动观指导着辨证论治之始终。?
疾病的性质、病位、程度、病势是不断变化的,这其中,有量变、也有质变。我们如何把握疾病的不断变化,《内经》提出的原则是:“谨守病机”。而病机的把握关键在脉,以脉定性、定位、定量、定势,这四定,归结起来就是证。临床依证来定治则治法,再依治则治法定方药。仲景提出辨证论治大法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疾病的不断运动变化,如何把握呢,当然要辨其证,证明确了,方能立法、处方。可是证如何确立呢?当然要四诊合参,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分析归纳,最终确定证。虽云四诊合参,但仲景着重点出的是观其脉证,把脉放在证的上面,这就突出了脉的重要性,是以脉定证,亦即“平脉辨证”,这与贯穿《伤寒论》全书的精神是一致的。?
各脉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有着不断的运动、转化。脉的运动变化,反映了疾病的运动变化。有时脉象不一定能准确描述为何脉,但只要明于理而不拘于迹,就可活泼地看待诸脉,守绳墨而废绳墨,驾驭整个疾病进程及脉象的各种变化,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
例如风温初起,脉可沉而数,可用升降散、银翘散之类。邪热进一步亢盛,激迫气血外涌,则脉由浮数变为洪数,可用白虎汤治之。若邪热亢盛而耗津伤气,则脉由洪数变为芤数,可用人参白虎汤。若津气被壮火严重耗伤,则脉由芤而转为虚大乃至散,可用生脉散。若正气浮越而脱,由阳证转为阴证,脉转为沉微欲绝,可用参附汤、四逆汤回阳救逆。若邪热由卫分逆传心包,脉见沉数细而躁急,当用清宫汤、安宫牛黄丸之类。若温病后期,邪退正衰,肝肾阴伤,脉转细数无力,可用加减复脉汤。若阴竭阳越,脉当浮大而虚,可用三甲复脉主之。?
再如,邪气阻遏,气机郁滞,气血不能畅达以鼓荡血脉,随郁滞程度不同,脉可逐渐转沉、弦、迟、涩、细、短、结、伏乃至脉厥。这些虽各不相同的脉象,但由于病机相同,可知上述诸脉是有机联系的,是一种病机动态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程度所出现的不同变化。这样,就可以将诸脉以一理而融会贯通,就可以守绳墨而废绳墨,辨证地、灵活地看待各种脉象,而不必机械地、刻板地死于句下。?
秦伯未老师讲课时曾云,一个医生能守善变,是炉火纯青的境界。守得住,就是治病时一时未效,只要病机未变,就要守原法原方,不可见一时不效,就变法更方,转去转远,心无准的,导致茫然不知所措。善变,就是脉变、病机变了,就要据其所变,变法更方,不能囿于效不更方,而仍予前法前方治之,否则将功亏一篑。变与不变,皆依病机为转归,此即“谨守病机”之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