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怎样理解国医大师李士懋“平脉辨证”?看完本文就有答案

 弗兰奇将军 2019-05-15

国医大师 李士懋

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从事中医教学、临床工作50余年,经验丰富,坚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辨证论治,尤其重视脉诊,李士懋教授根据自身多年脉诊经验,并借鉴张仲景平脉辨证思想,逐渐形成了“溯本求源,平脉辨证”的思辨体系,李士懋教授临证时,通过对患者脉象整体上的把握和分析来评估患者的病情,并结合脉象上的特殊来获得所在之邪、病机,据脉以处方用药,从而逐步形成了李士懋教授“平脉析独”的经验。

《素问·方盛衰论》曰:“诊有十度,度人脉,度脏,度肉,度筋,(度腑) 度俞,度阴阳气尽,度民,君,卿。”强调诊病必先诊脉。从中医本源来说,“平脉”是“辨证”的主要依据。《尚书·洪范》:“王道平平。”孔传:平平,“言辨治。”孔颖达疏《诗·小雅·采款》亦曰:“平、辨义通。”考古学有“平章学术,考镜源流”之说。其中“平章”即“辨章”。故“平脉”可以理解为“辨证”。

而脉诊有着悠久的历史,《难经》弘扬“独取寸口”脉法,东汉.张仲景确立了“平脉辨证”的原则,西晋. 王叔和著《脉经》确立了24种脉象,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对脉神、正脉十六部、脉之常变、脉之顺逆与丛舍等论述,李时珍《滨湖脉学》提出27脉。李士懋教授在临诊时注重四诊合参,尤重脉诊。他在《脉学心悟》中曾说“望、闻、问、切只是诊断过程中运用的顺序,而不是重要性的先后排列⋯⋯若论四诊的重要性,当以脉诊为主”。“脉诊,在疾病的诊断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若用数字来估量,大约可占50% -90% ”。《脉学心悟》中提出“中医的一个完整诊断,有三个要素:一是病性,二是病位,三是程度。这三个要素可概括为“三定”,即定性、定位、定量。”因此,诊断的正确与否,需要临床效果为实践,在此基础上,脉诊是尤为重要的,甚至是至关重要的关键一步。

李士懋教授的平脉辨证,重视理论基础,只有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辨证论治才能称之为中医。中医理论是 《内经》《难经》《伤寒》《金匮》中的经典理论。脱离了这些理论的指导,就不能称之为中医了。才能胸有全局的全面分析患者病情,四诊合参,同时从脉象上找问题,寻答案。李教授还强调“脉无假说”,即脉断然无假,不存在舍脉从证、舍证从脉的问题,出现分歧,只是医者认识方法的问题。张仲景提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则强调了证依脉定,法随证立,方依法出的特点,体现了脉是辨证论治的灵魂,证是平脉辨证的核心。李教授认为,平脉析独就是医者在平脉辨证的观念指导下,充分重视脉诊,利用脉诊所得的信息,对脉象进行整体和局部的双向分析,进而分析出疾病的性质、病位、病势等,从而指导临床治疗用药的一种思维方式。

李士懋教授以脉诊为纲,平脉辨证,以脉解症,以脉解舌,以脉定证。《伤寒杂病论·序》中言: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其重点强调了“平脉辨证”。

例如一男子,头晕项强,两太阳穴处胀,胸闷,余无明显不适。脉沉弦拘紧,舌暗红苔白,唇紫暗。中医诊断:眩晕;证属:寒凝脉痉。对于眩晕脉沉弦拘紧的脉象,一般多本虚标实为患,多以镇肝熄风、滋阴潜阳治疗,而李教授不循常法,据平脉辨证之理分析病情变化。张景岳认为:“虚实之要,莫逃乎脉”。《素问·举痛论》说:“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踡,缩踡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寒主收引凝泣,血脉不畅,则脉之应指沉弦拘紧,其为阴寒郁闭凝涩之理明矣。脉之见沉弦拘紧泣滞,逆袭李教授谓之痉脉。沉主气,邪实者,阻遏气机,气血不能畅达以充盈鼓荡脉道,脉虽沉,然必沉而有力;阳虚者,无力激扬气血,脉亦沉,然必沉而无力。拘紧则为寒邪贼寇束缚正气之象,分析所得,一个寒凝脉痉的独处之邪明矣。以脉解症,其头晕项强、胸闷者,俱为寒邪束缚气血运行。以脉解舌,患者舌质暗红为受拘之脉道不利,血行滞涩之象,苔白则为阳气不足,无力化热之征,故而综合分析认为患者为寒凝脉痉无疑。

谨守病机

李士懋教授以“谨守病机”为核心的辩证论治,在辩证中首分虚实,虚实之分,以脉之沉取有力无力为据。虽然“辨证论治”已是中医人事看病诊治只是的准则,但在具体运用之中,很多人的辩证并非“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而是“内外妇儿,各科疾病,按病分型”。而他谨遵“辨证论治”对单纯病机给出了辩析指征,也对病机组合——具体方证给出了辩析指征。大致包括:

实证类(阳气盛、阴津血盛)、虚证类(阳气虚、阴津血虚);表证(太阳病)、里证(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半表半里证(少阳病,如小柴胡汤证)、虚实错杂类(厥阴病之虚实错杂、寒热错杂,如乌梅丸证)。

比如,实寒证的指征为:“一是脉沉弦拘紧;二是疼痛;三是恶寒。依其在辨证中的权重划分,脉沉弦拘紧占80%,疼痛占10%,恶寒占5%,其他舌征、体征、症状,可占5%。”

比如,小柴胡汤证的应用指征:1、非必七症(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皆具。七症中,最具特征意义的症状,依次排序为脉弦,胸胁苦满,往来寒热,呕吐,不欲饮食。2.热型非必寒热往来,亦可见发热、潮热。3.小柴胡汤证若兼表热,或三阳合病,以少阳证为主者,可予小柴胡汤统治。4.其脉当弦,或兼细、沉、紧。因少阳病性质半阴半阳、半虚半实,故其弦必不劲,当弦而按之减。

比如,乌梅丸的应用指征:一是脉弦不任重按或弦而无力,肝脉弦,无力乃阳气不足;二是出现肝病的症状,两胁胀痛,肝经所循部位的胀痛,如胸闷,少腹痛,腿痛,头痛,冠心病心绞痛的心前区痛,寒热错杂,精神不振,懈怠无力,转筋,痉挛,头痛,吐利,胃脘痛,经行腹痛等等,见一二症,又有脉弦无力,即可用乌梅丸加减治之。

平脉辨证思辨体系的核心是平脉,平脉的目的是证。证,是一个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总和,也是论治疾病的依据。李士懋教授认为一个证的完整诊断,要有四个要素即病性、病位、疾病的程度和疾病发展变化的趋势。李士懋教授简称曰:“四定”,即定性、定位、定量和定势。而在明确诊断的过程中,脉诊起着非常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总之,李教授在临床上根据平脉析独这条主线,平脉辨证,脉是辨证论治体系的灵魂,证是平脉辨证思辨体系的核心;李士懋教授认为“平脉辨证”在中医学思辨体系中处于的灵魂和核心地位,是中医学生生不息、兴盛发展的源头和内在动力。因此,我们要熟读经典,在经典理论,中医理论基础的作用下去认识疾病的病机、病因,以脉辨证,以脉组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