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观涛:我为什么高度推崇李士懋“平脉辨证”

 思考的蚂蚁qq 2016-05-09
刘观涛原创:我为什么高度推崇李士懋“平脉辨证”?
2014-03-10刘观涛中医师承学堂


今天上午才从河北回到北京。昨天一大早,就奔赴河北石家庄,先与山西中医学院高建忠、张英栋在石家庄火车站回合,然后,一同去拜见河北中医学院教授李士懋老先生(本期微信图片即李士懋老)。
我本人高度推崇李士懋先生,每次去拜访他的时候,总感觉如同时光倒流而去拜见张锡纯先生的感觉。
大家都知道,我从事中医出版工作很多年来,近年来反复对最熟悉的朋友提到:我最为推崇的当代中医大家,只有冯世纶教授和李士懋教授。后面的文章,把我为什么高度推崇李士懋先生表述清楚了。
张英栋先生手里拿着本小册子型的《伤寒论》,我拿着大字诵读版的《伤寒论》,共同向李老请教伤寒论条文中的困惑问题。
好,今天所附两篇文章,一是我眼中的李士懋先生的学说,二是李老学生张再康对李老的回忆。
  日行一善,同修中医,分享欢喜!
好,各位师兄,下面还是“分享欢喜”,把各位朋友的微信来函选登一下,让我们共同分享,相互激励,一路有你!顺便问一句,您今天诵读《伤寒论》了吗?
细: 正于临睡前默诵复习昨日所背伤寒论条文,刘师兄又发来《跟师冯世纶教授六经辨证手记》,不禁欣喜,又可饱读一番。每日期待着刘师兄发的精彩文章,那就是一种幸福!每日诵读伤寒论条文进入第四天。有师兄的督促,继续坚持,为自己加油!谢谢刘师兄,辛苦了!
松空:高建忠老师讲解很棒,对于辩证的梳理很清晰,切合我们的需要,我们需要一段时间这样的同修!我感觉今天进步了!
健康大使:冯老(冯世纶)用经方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对难症怪症能做到应手而愈,这跟其扎实的伤寒基础和多年的临证经验是分不开的。看来做个好医生救人于危难还是该好好背诵伤寒论啊!厚积薄发,才能得心应手,临证再翻书就惭愧啦,书到用时方恨少。师兄倡导每日诵读伤寒伦,坚持日行一善,就是为了将来临证不慌,遇病不急,思路清晰辨六经,辨方证,处经方,出疗效打好基础。在此再次感谢师兄为大家指名了方向,并每天督导大家诵读伤寒论。若干年后大家都成了名医,您可是功德无量啊!建议以后多发些今天这样的跟诊案例会更生动更有乐趣。
百会jin:本人学中医已二十余年,但惭愧的是因为所学为针灸专业,对经典、经方了解很少,近期有意学习又苦于周围无善用经方者。近日看到中医师承学堂文章,十分兴奋,又燃起学习经典的信心,汇报老师我今天诵读伤寒了。
    勤古:分享欢喜第9天复习背诵阳明篇前六十条,继续笔记抄写高立三先生的《针灸古歌配方汇集》。
静深:感恩分享,每日看着各位师兄的欢喜,自己心中也充满力量。每天去迎接全新的自己,感受仲圣的发心,去给身边的人带去温暖,撒下传统文化的种子。身为一名中医的本科生,不妄求成为苍生大医,只愿每日有所精进,活在当下,不负初心。我觉得大家虽然互不相识,但我们却志同道合,百川归海浩浩荡荡,希望能为中医的复兴略尽绵力。我们是师兄弟,我们都是仲圣的弟子!与各位师兄分享一个手机伤寒论软件,有全部原文,可随时阅读,还可以检索方子,条文,中药,十分方便,不敢私藏,与大家分享。 http://www.wandoujia.com/apps/shanghanlun.xiaozhulin.net
    连环套:今天休息,清晨爬山锻炼身体,上山途中背诵伤寒论上篇1--30条,锻炼学习两不误,不亦快哉!不知不觉一星期就过去了,在“中医师承学堂”无声的督促下,不敢偷懒,基本完成了本星期的目标。在众多师兄的陪伴下,学习不再觉得孤单。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下周学习目标如下:一、继续温习伤寒论上篇1--3O条,争取做到背诵从头到尾一气呵成。二、逐条学习伤寒论条文,理解原文意思,以胡希恕先生的《伤寒论讲座》作为学习教材。
 
精审病机,平脉辨证,给邪出路
                 ——我眼中的李士懋、田淑霄学术思想三大特色
 
               刘观涛
 
恽铁樵先生在《伤寒论研究》中说了一段振聋发聩的话:
“我辈于六经不了了,在最初时尚耿耿于心,稍久渐渐淡忘。及为人治病稍久,则不复措意。岂但不措意,亦竟忘其所以,自以为了解。偶值后辈问难,方且多为遁辞曲说,卒至人我皆堕五里雾中。此即所谓‘良医不能以其术授人’也。此中情形,不可谓非自欺欺人!”
这段话堪称对当代中医学界的专家、学者们敲响的警钟。在诸多中医学者、专家“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的现实中,有两位中医临床家、思想家却以一种“沉舟侧旁千帆过,万病前头总是春”的卓立之态,给中医学界带来思想的多重震撼和临床的重大启迪。
这就是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两位老教授——李士懋、田淑霄夫妻。李士懋教授与其老伴田淑霄教授,皆为1956年入学的北京中医学院(现名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中医大学生。1962年于北京中医学院毕业后,夫妻分到大庆油田总院工作。当时正值大庆油田会战初期,条件艰苦,气候恶劣,尤其小儿发病率很高。每年仅儿科死亡约500人左右。李士懋先生任中医专职会诊大夫8年,几乎所有危重患儿都配合中医治疗,累计诊次数万。1979年夫妻一起调到河北中医学院任教,在半个多世纪的不断学习思悟、临床磨砺、相互切磋中,逐渐形成了以脉诊为中心的辨证论治方法。他们的学术思想有三:精审病机(首分虚实,精细探讨,必以规矩),平脉辨证(以脉解舌,以脉解症),给邪出路(热则发之,寒则散之)。可谓“直如华岳三峰矣(张锡纯语)”。
       精审病机:首分虚实,必以规矩
虽然“辨证论治”已成为所有中医人的口头禅,但在具体运用之中,很多人的辩证并非“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而是“内外妇儿,各科疾病,按病分型”。——须知,“谨守病机”为本,“辨病分型”为标。正如李士懋、田淑霄二老所云:“中医治病,不论大病小病,都须辨证论治,都不简单。如感冒,西医诊断、治疗都不难,刚毕业的医生都会治。而中医治感冒,却非易事,毕业后临床20年,亦未必对感冒能恰当辨证,治疗。可是一旦中医大夫能掌握感冒的辨治,那么,内伤杂病的辨治也大致可以掌握,因不论外感内伤,都须要辨证论治的功底。”
以“谨守病机”为核心的辩证论治,长期以来存在着众所公认的特色:对“病机”(乃至细化的方证)的辩析指征较为“感性、笼统、灵活”,离“清晰、规范、精确”的理想状态存在很大距离。
俗云:“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决断,全在灵机”。——李士懋、田淑霄二老,致力于对“病机”的深入思考,并建立病机鉴别、方证指征的“精细规矩”。
在辩证中首分虚实,虚实之分,以脉之沉取有力无力为据。二老认为“阴阳为纲”过于笼统,故尔提出以虚实为纲,也可看成是阴阳为纲的具体化、实用化。
二老对中医学界大多数基本病机进行过深入的“全面独立思考”,给出基本病机和常用方证的“清晰、完整、量化的使用指征”。二老以冠心病、高血压、发热、肝风、咳嗽、头痛、不寐等具体病种的医案为例,阐释了其“谨守病机”而不为病名所束缚的辩证“规矩”。既对单纯病机给出了辩析指征,也对病机组合——具体方证给出了辩析指征。大致包括:
实证类(阳气盛、阴津血盛)、虚证类(阳气虚、阴津血虚);表证(太阳病)、里证(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半表半里证(少阳病,如小柴胡汤证)、虚实错杂类(厥阴病之虚实错杂、寒热错杂,如乌梅丸证)。
比如,实寒证的指征为:“一是脉沉弦拘紧;二是疼痛;三是恶寒。依其在辨证中的权重划分,脉沉弦拘紧占80%,疼痛占10%,恶寒占5%,其他舌征、体征、症状,可占5%。”
比如,表证(太阳病)的指征为:往往不一定脉浮,只要脉紧,又有四个特点的恶风寒症状,即可诊为太阳伤寒表证。若兼见发热、头身痛、无汗三症,则诊断太阳表实证的条件更加完备。至于其他或然之症,则非必见。
   比如,小柴胡汤证的应用指征:1、非必七症(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皆具。七症中,最具特征意义的症状,依次排序为脉弦,胸胁苦满,往来寒热,呕吐,不欲饮食。2.热型非必寒热往来,亦可见发热、潮热。3.小柴胡汤证若兼表热,或三阳合病,以少阳证为主者,可予小柴胡汤统治。4.其脉当弦,或兼细、沉、紧。因少阳病性质半阴半阳、半虚半实,故其弦必不劲,当弦而按之减。
比如,乌梅丸的应用指征:一是脉弦不任重按或弦而无力,肝脉弦,无力乃阳气不足;二是出现肝病的症状,两胁胀痛,肝经所循部位的胀痛,如胸闷,少腹痛,腿痛,头痛,冠心病心绞痛的心前区痛,寒热错杂,精神不振,懈怠无力,转筋,痉挛,头痛,吐利,胃脘痛,经行腹痛等等,见一二症,又有脉弦无力,即可用乌梅丸加减治之。
我认为,且不管李田两位教授的独立思考的结论和给出的使用指征是否完美,单就二老这种独立思考的精神和精细入微的结论,也足以成为中医学界的楷模!
       平脉辨证:以脉解舌,以脉解症
二老以脉诊为中心进行辨证论治,“平脉辨证,以脉解舌,以脉解症”,脉诊占全部诊断的比重高达50-90%。李士懋教授曾有专文论述其由“舌诊为中心”到“脉诊为中心”转变的心路历程,特引述入下:
如何提高辨证论治水平?临床前十几年,主要倚重舌诊。因舌诊比较直观,易于观察,且望舌能洞观五脏六腑,所以辨证中以舌诊为重。然临证既久,发现一些舌证不符的现象,如再障患者舌淡胖大,怎么补也不好,改予凉血散血方愈;有的冠心病患者舌暗红或光绛,滋阴清热活血无效,改予温阳通脉而差;有的舌绛而裂,养阴反剧,温阳舌反渐红活苔布;有的苔黄厚,清热化湿不愈,温阳化湿而瘳。舌证不符的医案,动摇了我以舌诊为中心的辨证论治方法,转而渐渐倚重脉诊。
临床辨证,虽曰四诊合参,但四诊的权重不同。自古皆云,望而知之谓之神,望什么呢?望神、望色、望形态。我现在应诊的患者,急性病及危重病较少,而慢性病及疑难病较多,病人的形色神常无显著变化,望舌又常出现舌症不符的现象,难以将望诊作为辨证的主要依据。闻而知之谓之圣,闻诊无非闻声味,一些慢性病人亦很难出现声味的显著变化,所以闻诊亦难作为辨证论治的主要手段。问诊,那是必须问的,要知道病人之所苦所欲。但是有的病人症状很少,如就是个头痛,没有其他症状,无法仅据问诊辨其寒热虚实;有的病人主诉一大堆,能说上半个钟头,甚至有些怪异的症状,如有一病人从腰至下肢,有流砂,或流粉条之感,从上到下无处不难受,使辨证茫然不知所措。且仅据症状,也很难判定其病机,所以问诊也有相当大的局限。常遇有些人请我开个方子,治疗某病,或说的是一些症状,或说的是西医诊断,我很无奈,未诊脉,寒热虚实不明,确难拟方。
这种“以脉诊为中心”的辨证论治方法逐渐形成后,曾多次反思,这个路子走的对不对?唯恐由于片面,钻进了牛角尖,像统计学说的,带来系统性误差。反复验证于临床,按这种方法辨证论治,多能取得预期效果。尤其对一些疑难久治不愈的病人,常有一些新的见解,另辟溪径,取得突兀疗效。因而更坚定了我们以脉诊为中心的辨证论治方法,且老而弥坚。仲景的辨证论治方法,一言以蔽之,就是平脉辨证。我有一个深切的体会,对仲景所写的每条经文,只要悟懂了其脉象的意义,这条经文也就容易理解和灵活运用。我临床看病也是这样,只要把每个病人的脉象看明白了,对该病也就基本看明白了,治起来心中也就有一定把握。
        给邪出路:见热发之,见寒散之
很多临床医生,对于“效失参半”的窘况百思而不得其解:
为什么明明见实寒而温之、见实热而清之、见气滞而行之、见血瘀而活之、见水湿痰饮食积而化之……,但疗效往往如同《天龙八部》里面段誉的“九指神剑”,有时候效如桴鼓、堪称神效,而有时候则当效不效,效失参半。最让这些医生们尴尬的是,很多时候事后难以找到失败的原因!
为什么呢?因为在临床实践中,绝大多数的疾病,并不是“纯虚无实”,也不是“纯实无虚”,而是“虚实夹杂”(或以实为主,或以虚为主)。
   “纯虚无实”的疾病治疗比较单纯,补虚即可。
而对于“含有实证”的疾病,很多医生容易只重视“正面进攻”而忽视“给邪出路(侧面疏导)”。特别是对于“实热、实寒”的郁结(或实热、实寒而兼气血津液证),不少临床医生经常存在“盲区”:
见到实热只知“清”而不知“透”、见到实寒只知“温”而不知“散”。
结果,“两条腿走路”变为“单腿蹦”。效失参半的局面,于是就这么造成了!
倘若寒热郁结不甚,则单靠“常规套路的正面进攻”也会有效。但若寒热郁结较甚,则必须同时“另辟蹊径”,同时进行“侧面疏导”,才能够确保有效。
换言之,只要“含有实证”(无论是“纯实无虚”,还是“虚实夹杂”以实为主,还是“虚实夹杂”以虚为主皆可。但一定不能是“纯虚无实”),就一定要想到:除了运用辨证论治的“常规套路”(即“正面进攻”之法,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温之、热则清之……)还要同时进行辩证论治的“另辟蹊径”,依靠汗(汗法,以及更广义的“发散宣透”)、吐下(含渗利)诸法给邪出路。
含有实寒,则可同时“以汗解之”。[扩展思考:实寒在里,可以“辛温解表”而疏导,也有用“温下”疏导的可能]
含有实热,则可同时“火郁发之”。[扩展思考:实热在里,可以“清热透发”而疏导,也有用“寒下”疏导的可能]
千古以来,中医临床者都知道“正面进攻”,而有时容易忽视“侧面疏导”,所以,导致很多时候“效失参半”而不知原因。此时,不但要“两条腿”走路,甚至还要贯彻“先礼后兵”的原则,先侧面疏导,再正面进攻,以疏导为主而以进攻为辅。正如赵绍琴先生在论述温病时所云:“郁和热弄不清是,以开郁为主!你治热,先开郁,有热,你开郁也不要紧;郁的时候,开郁也对。”赵老是针对热而言,若针对寒,针对其他病机,亦复如是。
李士懋、田淑霄教授深刻剖析、重点阐释的“论汗法”、“论火郁发之”,恰恰针对当代中医临床界容易忽视的盲区,他们五十多年的临床磨砺和独立思考,给我们丰富翔实的“侧面疏导、给邪出路”临证经验,希望我们医者治疗时能够“两条腿(正面、侧面)”同时走路,在中医临床的路上走得更快更远。
                刘观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