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是杀害晁盖的凶手
梁山有一百单八将,这是每个中国人都知道的事,但在这一百单八将中,却没有晁盖的名字,许多人感到不平,毕竟晁盖曾经的梁山之主,怎么会没有他的一席之地?要说是因为晁盖在排座位之前就已经不在了,是他的运气不济,但在征讨方腊之前,无论其他梁山好汉经历怎么样的磨难,都能保住自己的性命,石秀和卢俊义在大名府中坐了梁中书那么长时间的牢房,最后都能安然出狱,为什么不轻易下山的作战的晁盖,好不容易争到一次打曾头市的机会,却死在了史文恭的毒箭之下,作者这样安排,是不是对晁盖太不公平了? 从梁山好汉后来所走的路线来看,作者这样的安排是有苦衷的,也是迫于无奈。也可以说让晁盖死在曾头市,是给他一个最好的结局,否则晁盖的下场就会和王伦一样死在火并之中,因为宋江容不下他,有他存在,宋江就会处处受限制,他以后的招安大计也会难以实现,所以说要想让梁山招安,就必须安排晁盖死亡,这是他所处的地位决定的。虽然李逵武松也反对招安,但他们毕竟只是一名头领,最多发发牢骚,掀不起大浪。假如是晁盖反对招安那就不一样了,那一定会在梁山内部形成两股势力,到那时不用高俅童贯来征讨,梁山自己就会打个头破血流。 对于安排晁盖的死,作者也是颇费了一番脑筋的,可以说从晁盖一出场,作者就在为他的后事做准备。晁盖一出场就做了一件大事,就是智取生辰纲,可以说这件事做得相当漂亮,不伤一人、不露痕迹,就把活做完了。要不是白胜拿着珠宝显摆,这件事可能就是一件无头案了,正是因为白胜的暴露,让宋江逮住一个让自己扬名江湖的机会,那就是给晁盖通风报信,让他成为了梁山上的大恩人,这就使得晁盖在道义上先输了一筹。因为在义气里面,救命之恩是要用命来还的!后来宋江上梁山,晁盖就情愿让出头把交椅让宋江来坐,这样的做法在众头领的认识中,也觉得是应该的!这是为晁盖之死埋下的第一个伏笔。 《水浒》中的宋江是一个复杂的人物,身在官场时和绿林中人勾勾搭搭,深陷绿林又想着招安朝廷,不想深陷绿林却把众多的好汉送上梁山入伙。花荣、秦明、王英、燕顺、吕方、郭盛是他为梁山招募的第一批人马;在江州劫法场后,他由带来了李逵李俊等二十几位好汉,梁山俨然就成了他的天下,特别是李逵,眼里只有宋江,总头领晁盖倒成了可有可无的人。其实不只是李逵,宋江为梁山带去的那些头领又何尝没有这样的情绪?这是为晁盖之死埋下了第二个伏笔。从宋江一上山,就在人数上占有了优势,晁盖的贴心兄弟也只剩下了三阮、刘唐几个人,林冲、杜迁、宋万、朱贵是王伦留下的旧人,可以加入晁盖帮,也可以加入宋江帮。林冲暂且别论,因为他当初受到了王伦的排挤,杜迁、宋万、朱贵是一定对晁盖有怨言的,因为他们毕竟和王伦兄弟一场,对王伦间接死于晁盖之手,会心生芥蒂,加入宋江帮的可能性大。偏偏宋江得到的无字天书只有吴用可以共享,这无意中又把晁盖最重要的智囊拉到了宋江这一边,公孙胜算得上是晁盖的人,却又暂时离山,就更减弱了晁盖势力。所以宋江初始上梁山,就已经把晁盖架空了,此时的晁盖就已经败局已定。 稳超胜卷的宋江并不急于夺权,而是继续走对围堵晁盖的第三步,就是每有战事,自己去打前锋,不让晁盖下山立功。这样做的好处有三个,第一可以证明自己的能力,确定自己的威信;第二可以加深同众头领的感情,因为在战场上建立起来的战友情,比在酒桌上建立起来的“酒肉情”深厚得多;第三个,在战斗中争取过来的新头领,会认同宋江,而不会去认同晁盖,宋江的人脉关系将越来越胜过晁盖。这三条对宋江的有利,就是对晁盖的三条不利。 也许是晁盖没有心机,也许是宋江伪装得太好,从书中可以看出,开始之时晁盖并没有对宋江采取防范措施,等他感到自身的危险时,便开始采取补救,就是拒绝宋江打曾头市的请求,而是自己带队下山。但此时已经人心向宋,曾经最贴心的吴学究,都没有随晁盖出征,别的头领更有应付公事的嫌疑。晁盖在作战中急于想表明自己的能力,才犯下了急躁的兵家大忌,最终死在了史文恭之手。 晁盖的战死虽然是不幸的,但从另一方面来考虑,却又是值得庆幸的,无论对他个人还是对整个梁山泊来说,晁盖的战死都是一件好事!因为宋江是坚定要走招安路线的,而晁盖是反对招安的,假如晁盖不战死,他们俩的矛盾早晚会公开化,到那时等待晁盖的命运,不会比王伦好到哪里去,那时梁山也会分成两个派系,付出的代价会更大,三阮和刘唐说不定也会搭进去。与其死在自相残杀中,还不如战死沙场更好,既能得到众弟兄的祭奠,还能保全梁山的完整性。 晁盖的战死虽然有点庆幸,但这样的庆幸毕竟有点凄惨,造成这个凄惨的人就是宋江,是他 的处心积虑推动了晁盖的早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