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中医五脏病论之二:脾胃病论治初识:

 淄水渔夫 2012-01-23

关于中医五脏病论之二:脾胃病论治初识:

1】医家吴崑说:脾胃者土也。土为万物之母,诸脏百骸皆受气于脾胃,而后能强,若脾胃一亏,则众体皆无以受气,日渐赢弱矣,故治杂症者,益以脾胃为主。脾胃有五脏之母说。

2】医家李东垣指出:“元气是决定健康的关键。”“而脾胃是决定元气虚实的关键。”他在“脾胃论”中云:“真气,又名元气,乃先生身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

3】医家刘完素(刘河间)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土。

4】医家李东垣说:内伤脾胃,乃伤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

5】医家李东垣认为:“内伤病的形成,是体内气不足的结果,而气不足,又是脾胃不损伤的结果。”

6】“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诸病则生也。”这是李东垣的基本论点。

7】医家黄文东十分重视保护脾胃(调理)他说:“脾胃乃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久病体质虚弱,如治疗不当,容易积虚成损,所以必须时时注意,照顾脾胃,且忌妄施苦寒克伐,或进大剂腻补。”

8】医籍曰:脾阴虚(胃阴虚)主证口干唇燥,不思饮食,大便燥结,舌干少津,甚则干呕,呃逆,脉细数。(理-23负)分析由于脾胃虚,饮食衰少不能化生经微阴液来源渐竭,或虚火扰动,浊伤脾胃之阴,故见口干唇燥,不思饮食,大便燥结,脉细数等。虚劳后期,且见舌干少津,干呕呃逆,乃是阴液枯凅,胃气垂绝的危侯。

9】“内经”认为:“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脾生肉,肉生肺。”“脾胃虚损,不能滋养肺气,叫做土不生金。”心肾虚衰,肾水不能上升,或心火不能下降,势必引起气血失调。因阳气不足,故脉微;阴血不足,故脉细。气血虚衰,精神萎靡不振,故但欲寐。

医家方药中著:《辨证论治研究七讲》曰:

脾所胜者为肾,所不胜者为肝,因此,凡属脾(胃)病,除考虑治脾以外,还必须同时考虑肾和肝的问题。

1脾气有余,则传肾侮肝:

传肾即在脾气有余时,其邪气首先传变至肾,使肾气失常,例脾胃湿热呕吐,常常继发尿少,尿黄,过食辛辣常常引起梦遗滑精;

所谓侮肝,即在脾气有余时,其邪气亦可影响到肝,如暴饮暴食伤胃,常常继发胁肋满痛,严重吐泻时,可引起痉挛拘急,胃不和则寐不安。因此,对脾气有余患者,其病机分析,不仅要考虑肾、肝,在治疗上,不仅只治脾胃,同时还要考虑治肝和肾,以加强肝肾正常职能,及对脾胃的制约,从而有利于脾胃本身的治疗。例方剂胃苓汤中,平胃散与五苓散同用;如越菊保和丸之川芎,香附,均其范例。

2脾气不足,则肝乘肾侮:

所谓肝乘,即脾气不足时,肝脾之间正常关系被破坏,而出现肝气偏胜的情况,例脾气虚时,常常合并胸胁满痛或失眠;

所谓肾侮,即脾气不足时,肾脾之间正常关系被破坏,而出现肾气偏胜情况,例脾虚时常常出现浮肿,小便不利等症状。

由此可知,对脾气不足患者,在病机分析上,不仅要考虑脾,必须同时治疗肝肾,例舒肝利湿等,以加强肝肾功能,治疗未病之先,以及减少肝肾对脾的不利影响,这样有利于脾本身的治疗和恢复,例方剂香砂六君子汤之香砂,茯苓等,均其范例。

例如气有余者其所传,所侮之脏腑病变,均多属虚证;而气不及者,其来乘,来侮之脏腑病变,则多属实证或虚中挟实,临症表现可以完全相同,但在治疗上,选方用药上,可以完全不同,这里是指被乘,被侮或来乘来侮之脏腑,是指已有临床表现者而言,若尚未出现症状,而纯系预防传侮,或作为配合本脏治疗时,则被传,被侮之脏腑,一般则以增强其正常作用为主。来乘,来侮之脏腑,一般则以清平或安养,使不致偏胜成邪为主。应该说明的是,即在清平之时,应注意到清而不伤,平而不害,最好是在养的基楚上进行,绝对不能因补此而伤彼。

至于乘侮关系,亦不必机械的对待,总精神是说明人体五脏相关,不能孤立看待一个脏器,要根据其相互之间的影响,综合考虑,杜渐防微,这样才能较妥善地处理疾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