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冈——诗人的家园

 南烟舍 2012-01-28
 黄冈(史上亦称黄州)是一座风光秀丽的城市,也是一座诗情画意的城市。她的一街一巷、一山一木、一楼一宇无不放射着诗词的灿烂,跳动着诗词的韵律。她的街道是一行行流动的诗,她的楼宇是一首首凝固的诗,她的广场是一页页雄浑的诗。徜徉在步行街上,闲聊在茶楼里,相聚在酒店里,随时都会有书法劲秀的诗词映入你的眼帘,让你顿时赏心悦目,有如美食可餐。

    黄冈有着近两千年的历史,在此之前,她偏安一方,名不见经传,名字也改来改去。直到东汉末年,历史老人在黄冈导演了一出火烧赤壁的大戏,从此黄冈便名声大振,一代代文人骚客不辞千里劳顿走进黄冈,谱写出一篇篇名传千古的美诗豪词华章。自唐代以来,李白、元结、杜牧、王安石、苏轼、王禹偁、黄庭坚、张、秦观、陆游、辛弃疾、文天祥、解缙、李梦阳、袁宏道、赵翼、张之洞、黄炎培、董必武、秦兆阳、周而复等著名诗人,与黄冈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以东坡赤壁为切入点,或放歌大江东去,或吟唱清风明月,或把酒临风,或泛舟江湖,造就出洋洋大观的黄冈诗词文化现象。对这种文化现象,我称之为三个少有:一是一个地级市吸引如此众多的文学大师是少有的。仅据东坡赤壁诗社编著的《古今诗人咏黄冈》统计,自晋代以来游历黄冈并留下精品诗词的重量级人物就达一百多人。二是在一个地级市产生如此众多的文学精品是少有的。在《古文观止》110篇古典散文中,产自黄冈的有5篇,在《唐诗三百首》中产自黄冈的有其四。三是一个地方的文化魅力在全国造成如此重大影响是少有的。千余年来,东坡赤壁诗词已成为黄冈的文化符号,深深地吸引着无数文人墨客来此漫游、吟咏,就是一些诗词高手未曾来过黄冈,在欣赏赤壁图之后也留下许多杰作。综合三个少有由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黄冈市中国诗词文化重镇之一。这里要回到本文的主题上来,为什么黄冈这块土地会成为诗的沃土、诗人的家园?兹探讨如下。

 

一、    赤壁之战是一个激发文人灵感的不朽主题

 

    黄冈之所以情系着历代文人墨客,主要得益于一个屹立长江左岸的叫赤壁矶的地方,而这个惊涛拍岸的地方又是当年造成三分天下火烧赤壁的古战场。尽管历代学者对赤壁之战的地点仍争论不休,但是诗人们还是宁可相信黄州是赤壁之战这出大戏的舞台。一个在地理上无甚名气的山坡,与历史上一次重大事件联系在一起,从而使黄冈身价百倍,闻名遐迩,为文人雅士留下了一个发思古之幽情的主题和环境,他们可以借此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或凭吊古人,或点评史迹,或借古讽今,或以史言志,把一个临江三四楼的东坡赤壁渲染得令人心驰神往。明代本土诗人朱明睿把胜迹与名人的关系说得非常透彻:古来胜迹原无限,不遇才人亦杳然。开吟咏黄冈之先的应是唐代的大李小杜大李即李白,李白在《赤壁送别歌》中极有气势地再现了赤壁大战的当年场景: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这首诗以艺术方式首次把东坡赤壁推向全国,让读者从诗的意境中领略到赤壁作为兵家纵横战略要地之风采。接着晚唐的小杜杜牧的《赤壁》绝句再吟赤壁之战: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在这里,杜牧把一个关系魏、蜀、吴三国命运的历史事件,写得如此厚重而又飘渺。说其厚重是战争双方折戟沉沙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说其飘渺是一次有影响的战争自将磨洗之后成为过眼云烟,甚是无足轻重。杜牧从这里所引发出的战争观却有独到之处,在他看来,决定赤壁之战胜负的并非正义与非正义之争,而只是东风给了周郎的便利而赢得战争,反之胜者则可能是曹魏,而吴蜀所付出的代价则是铜雀春深锁二乔。这首诗杜牧在黄州刺史任上所作,可以说他对赤壁之战比李白认识得更深刻,因而在给黄州留下历史厚重感的同时也添加了几分神秘感——这是一块福将的风水宝地,从而更吸引了无数文人骚客驻足与探秘。

    这种吟咏与探秘到了宋代,以苏轼的出场为代表而达到了高潮。在借赤壁咏史的诗词中,堪称巅峰之作的是《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人苏轼以磅礴之势、大气之笔、开阔之像,极力渲染赤壁之战的宏大,其环境,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其人物,羽扇纶巾雄姿英发一时多少豪杰;其时空,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其落笔之处,则是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整个词章跌宕起伏,气象万千,在给人以无限美感的同时,揭示出一个千古不变的哲理:任何伟大的事件都不过是历史长河之一瞬,任何伟大的人物都不过是人世沧海之一粟。这与他在《赤壁赋》中所感慨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人生哲学归于一体。这首词把赤壁之战这个主题运用到极致,寥寥百字,就深刻揭示出宇宙观、历史观、人生观等重大命题,也把东坡赤壁提高到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度。

    名人与名胜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名人因名胜而出佳作,名胜因名人而声名远播。苏轼之后,吟咏赤壁之战和东坡赤壁的诗词便一发不可收拾,不断推陈出新。正如金代诗人元好问所言:可怜当年周公瑾,憔悴黄州一秃翁。一个赤壁之战把历代诗词大师搅得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写出无数美好的诗词佳作,以至感到江郎才尽。到了明清时期,吟咏东坡赤壁开始让位于吟咏苏轼词赋,故有战穴至今高壁色。次元终古大江声(王世贞),周郎事业坡公赋,递与黄州作主人(袁宏道),”“虽无一炬周郎烈,却有三秋苏祠子(刘子壮),康熙重臣于成龙说得更直接:至今传二赋,不复说三分。尽管如此,赤壁作为古战场仍不减其当年魅力。

 

二、    江山如画为文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

 

    黄冈地处中原,山水秀丽,风景如画。州府所在地黄州南有长江,北有禹王城遗址,东有白潭湖、遗爱湖,西有龙王山,既有山的雄浑,又有水的灵秀,更有东坡赤壁、安国寺等名胜的文化底蕴。州府周边,大别山险峻雄奇,长江一泻千里,河湖澄碧清秀,沿江平原灿烂旖旎,还有那婀娜多姿的鄂东风情,把黄冈打扮得分外妖娆。这些风光和风情给人以美的享受,更给诗人以美的灵感。

    山水美。黄冈境内峰峦叠嶂,群山逶迤,自北而南,绵延不断,州城内也是山峦起伏,赤鼻山、龙王山、聚宝山、玉儿山等,翡翠般地镶嵌在州府周围,白潭湖、遗爱湖、青砖湖、南湖,珍珠般地洒落在近郊;更有长江浩荡东去,三台河静静流淌。可以说黄州既得山之雄伟,又兼水之柔美。古人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黄州既可乐山又可乐水,智者仁者都可于此找到精神的共鸣。在他们的笔下,黄州长江绕廊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苏轼);江声六月撼长堤,雪岭千重过屋西(苏辙);山川郁盘行,欧鹭浩天没(陆游);芦洲渺渺去无极。数点断山横远碧(戴复古);日落清江远,光摇赤壁山(李梦阳);日落寒江动,青山断岸悬(何景明),一幅幅清秀淡雅的山水画,让人目不暇接。山水美既有其阳刚之气,又有其阴柔之丽,豪放诗人取其阳刚之气,婉约诗人用其阴柔之丽,无不吟颂出千古绝唱。

    花木美。黄冈兼有南北气候之利,适宜生长的花草林木品种很多。春天杨柳依依,桃李芬芳;夏天杜鹃似火,梨花如雪;秋日丹桂飘香,莲荷烂漫;冬日菊花斗霜,梅花傲雪;樟、桂、松、竹四季常青,绿遍州城。面对大自然,诗人物我两忘,吟兴大发。苏轼春日郊外踏青,已完全忘却官场失意的烦恼,发出遥知二月王城外,玉仙洪福花如海的感叹。对于黄州的各种名画,他如痴如醉,咏梅数枝残绿风吹尽,一点芳心雀啅开,咏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咏秀色洗红妆,暗香生雪肤。杜牧从北方来到南方,对黄州的景物耳目一新,寄情于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陶醉于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缠绵于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留下很多优美的诗句。王安石对黄州的花木情有独钟,故有风暖紫荆处处开看尽梅花看竹来之雅兴。王王禹爱莲,在他眼里,黄州是一座被瑞莲包围的小城:江城五月江雨晴,荷花到处红交横

    黄庭坚于崇宁元年春日来黄州拜访张耒,发出试问淮南风月主,新年桃李为谁开的心声,既有对苏轼的怀念,又有对张耒的同情,还有对黄州景物的眷恋。以诗人的视觉看黄州,黄州无疑是一幅淡妆浓抹总相宜的风景画,它清新、浪漫、芬芳,无论哪种花木,总能撩起文人们的联想和兴奋,皆可入画入诗。

    风情美。黄州虽属汉人群聚区域,但也有它所独有的风情,如农事、婚嫁、祭祀、宴请、家庭等等,都形成了一套别有风味的习俗。饮酒与诗人有着难解之缘,有的是借酒消愁,有的是借酒抒情,有的是借酒愤世。苏轼在黄州日欲把盏为乐,留下许多酒的佳句: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数亩荒田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料峭春风吹酒醒,山头斜阳却相迎,真实地记录了他与友人狂饮的情形。张耒也是饮中君子,虽因贬至黄州别任监酒务税而不快,但却因祸得福,近水楼台先得酒,以至心情开朗起来:去国一千里,齐安酒最醇。失火而得雨,仰戴天公仁。祭祖也是诗人吟咏的主题之一,杜牧在住黄州刺史期间,留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张耒在清明时节,也写道:旧坟新冢累累是,裂钱烧酒何人家?都是再现当时清明祭祖的盛大场面和还念先人的习俗。对黄冈的家庭生活苏轼也是观察细致,其忽闻河东狮吼,拄杖落手心茫然。的佳句,以幽默的手法把鄂东男人怕女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还有抗旱、种菜,渔樵、交友等很多农事民情都进入诗人的视野,成就了不少优美诗作。

 

三、荒凉偏僻之地铸就了灿烂的贬官文化。

 

    黄冈历史上有五水蛮之称,交通阻塞,人烟稀少,土地贫瘠,经济落后,到了明代,在刘伯温眼中,黄冈还是一片孤城寥落片偏蒿芜,万里萧条近楚符的荒凉之地。唐代之前,这里一直战乱不断,从战国时期的秦楚之争到秦末的楚汉相争,到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到汉代的七国之乱,到东晋南北朝干戈相见,黄冈一直处在战祸的前沿,为兵家必争之地,直到隋唐才渐渐安定下来。对于这样的一块不毛之地,在和平年代,朝廷并不重视,但却成为乱臣贼子被贬谪安置的首选之地。这里离京城不近而又不远,便于朝廷对贬臣既惩戒又控制。自晚唐以后,就有杜牧、王禹偁、苏轼、张耒等一大批遭受朝廷政治打压的官员被贬流放到这里。他们既是政治中坚又是文化精英,一旦在政治上不得志,却可以在文化上找到一块精神家园。这种精神需求与黄冈大江东去清风明月的环境结合到一起,便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创建出一种独有的贬官文化现象。他们以诗词言志,或寄托对历史的反思,或充满对朝廷的期待,或开拓队人生的探索。令这些贬官意想不到的是,在他们政治上难有作为的时候,却在诗词文化上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正如南宋诗人王十朋所言:在闰黄州正坐诗,诗因迁谪更瑰奇。

    在这批文化经营中,第一个被贬到黄州的是晚唐诗人杜牧。杜牧出身名门,而又经历坎坷。他抱负远大,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但由于生性耿直,嫉恶如仇,在政治上屡不得志,遭到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被贬到偏远的黄州做刺史。当时的黄州孤城大泽畔,人疏烟火微,初到这个野鸡不生蛋的地方,杜牧的心情可想而知。他的《兰溪》诗道出了这种凄苦的心情: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水兰花雨发香。楚国大夫憔悴日,应寻此路去潇湘。杜牧以屈原的遭遇而影射自己的政治黄精,表现出他的那种幽兰高洁、怀才不遇而又无奈的心情,瞻念前途,屈原的憔悴之日就在眼前。这个憔悴可能有着双重的含义,一为忧国忧民而憔悴,一为人生际遇而憔悴。在《题齐安晚秋》中,杜牧的思想表现得更加低沉。金秋时节,应该是天高云淡、风光无限,可在他的眼中却是柳影渐疏、家门野局、雨暗灯残、孤枕雁飞,完全是一派萧条愁杀的景象,可见其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压抑。最后他从这种心境中自我解脱出来:可怜赤壁争熊渡,唯有蓑翁坐钓鱼。就是当年雄姿英发的周良,不也是匆匆过、昙花一现吗?在昔日烈火张天的古战场,今天所看到了只有钓鱼翁,我辈也就没有必要为沽名钓誉所累了。

    第二个被贬到黄州的是王禹偁。王禹偁是宋杰出的文学家,颇受宋太宗赏识,但由于生性刚烈,敢于直言,常常得罪同僚于无形之中,以至连续四次遭贬,先贬为商州刺史,再贬徐州,又贬黄州,最后任于蕲州并卒于刺史任上。王禹偁来到黄州,脱离了官场的纷扰,而赢得了一个宁静的文学创作空间,于是便有《黄冈竹楼记》的问世。在古代文人中,特别钟情于竹的是王禹偁和郑板桥二人,他们之所以爱竹、咏竹,实则是从竹的身上寄托了他们高风亮节、坚忍不拔的性格,这就是贬官们屡遭磨难而一身浩然正气动力之所在。

    第三个遭贬来到黄州的是苏轼。苏轼本来就有宰相之才,但无为相之福。在那个党派相争、体制相倾的封建社会,一个具有独立人格、不愿随波逐流的人,自然被抛弃于体制之外,最终成为政治牺牲品而被贬到黄州这个不毛之地。就是这种巨大的精神失落和地位反差,促使他完成了人生观的巨大转变。在黄州这片落后而又宁静、闭塞而又包容的土地上,苏轼开始静下心来思考人生,于消沉中见旷达,于寂寞中见开朗,从而进入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这种人生观集中体现在他的两赋一词上。对于名利,他看得非常淡然: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他更加坚守人格的纯洁: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他把人生际遇已融入大自然之中: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

    第四个进入黄州的贬官是张耒。张耒为苏门四学子之一,因党锢之祸的株连而被贬到黄州做个监酒务税的小吏。张耒一生三贬黄州,前后达六七年。初到黄州心情极为沉闷,对黄州印象很差,誓言百年生老向中州,千金莫作齐安游,时间长了,他慢慢认识了黄州爱上了黄州,并在世界观上完成了一次飞跃,达到了一种无为的思想境界:莫笑江城大如斗,桃花如烧酒如油。人生无病即为乐,莫诵离骚泽畔愁。他以咏柳絮而喻高洁之志:轻清洁白非尘物,寄语桃杏莫相猜。油漆令他庆幸的是失火而得雨,做了监酒务税小吏之后,天天觥筹交错,以酒会友,以酒成诗,不亦乐乎?

    辛弃疾才华横溢,文武兼备,但屡屡得不到南宋朝廷重用,空有一腔报国之志,他虽不属流放黄州的贬官,但其怀才不遇的心境较之那些贬官有过之而无不及,一到黄州便与史上的贬官们找到思想上的共鸣,高吟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其悲壮、空灵之感实在令人震撼。

    贬官文化可以说是黄冈诗词文化的一大奇观,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一是文人雅士云集。这些贬官都是当朝大臣或是文化精英,他们的到来有如一花引来百花开,使黄州顿时热闹起来。尤其是苏轼流居黄州期间,王安石、黄庭坚、苏辙、秦观等诗文高手前来探访络绎不绝,以至使黄州成为当时的文坛中心。二是诗文名篇迭出。这些贬官到了黄州之后,聪明才智得以尽情发挥,似乎井喷一般地创作出了前后《赤壁赋》、《黄冈竹楼记》、《黄州快哉亭记》、《赤壁》、《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篇,如同余秋雨先生所言,苏东坡等人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三为艺术意境空灵。这些文化大师经过政治风云的洗礼,反思人生哲学,达到一个新的精神境界,突出表现为旷达无为、志存高洁。如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的历史观;苏轼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无为观;王禹偁寓形朝籍中,毁誉任啁啾的名利观;张耒不践前人旧行迹独惊斯世擅风流的人生观,等等。

 

四、良好的文化生态与灿烂的诗词文化共生共荣。

 

    黄冈的诗词文化之所以流传千古、经久不衰,这与黄冈良好的文化生态息息相关,这种生态适宜于诗词文化的生长,即使遭遇电闪雷鸣、风霜摧残,仍生生不息。这种文化生态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外来文化开放包容的人际生态。从历史的大视野看,与其说是苏轼等文人雅士唱响了黄冈,还不如说是黄冈成就了外来文人雅士,这就是当时尚不开化之地的黄冈人给他们创造了一个赤壁之游不亦乐乎的生态环境。黄冈人民风淳朴,热情好客,对远道而来的文人尤其是对到黄冈为官的州吏富有包容心和人情味。苏轼作为朝廷案犯,出狱后被贬到黄州,当时汴京人唯恐避之不及,但黄冈人却开门迎客,在四年多的时间里,苏轼与一批田夫野老何本土文人结下了患难之交。这些好客的黄冈人为苏轼辟东坡,筑雪堂,植菜蔬,送酒肉,帮他摆脱了生活的窘困;与他同游赤壁,共泛扁舟,醉饮江月,使他很快消除了政治上的郁闷。有了好的物质条件,有了好的心情,苏轼才写出了一鸣惊人的作品。张耒被打入旧党之列而流放到黄冈,贫困交加,也是黄冈百姓们以开阔的胸怀接纳了他,为他找到栖身之所,为他送来粗茶淡饭,使他摆脱了省会上的艰难和心理上的压抑,从而促成他完成了《柯山赋》和《齐安行》等一批杰作。

    二是根基深厚的本土诗词文化生态。黄冈历史上就崇文重教,文风昌盛。唐宋以来,百姓以读书为要,管家以办学为责,办学就学之风兴起,仅明代就建书院30多所,清代建书院60多余所,更有数不清的私塾义学。就是这种浩浩文风,培养了大批人才,深深播下了传统文化的种子,产生出一批本土诗词文化精英。这些本土诗人很快成了苏轼等一批外来文化精英的知音,甚而成为至交。他们经常邀约,一起,或登山玩水,享受大自然的情趣;或开怀畅饮,不知东方之既白,或即景生情,吟诗作赋,妙语连珠。就是这种天与人、情与景、人与人之间交流,引起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共鸣和融合,从而生产出入两赋一词等千古绝唱。可以说,这两种文化是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融合,使黄冈诗词更加显得于朴实中见高雅,于厚重中见空灵,于豪放中见婉约,从而达到思想深沉、气韵生动、回味无穷的美学意境。

    三是儒、释、道集于一处的宗教文化生态。黄州在唐宋时期就兴办书院,建有文宣庙,儒教文化传承久远。同时,佛教也香火不断,有名的佛寺就有安国寺、承天寺等多处。安国寺建于唐高宗年间,因北宋名相韩琦于此读书发迹而名扬天下,使安国寺成为江淮名刹,其规模宏大时有男女万人会庭中。元、明、清时期,安国寺时兴时衰,屡毁屡建,至今又恢复昔日景象,香火十分热闹。黄州的道教也很兴盛,历史上建有天庆观,雪堂在苏轼离开后也曾改作道观。许多外来官员和文化精英游览黄州必游寺庙道观。那些在黄州为官者更是常到寺庙道观参禅、修炼、与主持、道长谈经说道。可以说佛、道理念在黄冈诗词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尤其是老庄哲学味道更浓。如苏轼的我生天地间,如蚁寄大磨不如鱼蛮子。驾浪浮空虚,陆游的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文天祥的今古兴亡真过影,乾坤俯仰一虚舟,解缙的昨从赤壁矶头过,水冷鱼惊月一钩等等佳句,无不透出空灵虚无之感。可以说,正是佛道哲学理念从美学艺术上升华了黄冈诗词的意境。

    在黄冈这块诗词文化的生态绿洲上,已经结出了名冠中华的诗词文化之果。放眼未来,我们更要精心保护和建设这种良好的文化生态,让黄冈诗词文化再造新的辉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