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十德(4)

 秀水拖蓝 2012-01-30

论十德(4)

第四部分  我们为何选择十德?

——仁 孝 忠 信 礼 义 廉 耻 智 勇

  一、为何是“十”德,兼论其由来?

  1、数字十的意义

  关于十,《说文解字》“十,数之具也,一为东西,丨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备矣。凡十之属皆从十”据《古文字诂林 卷二》(691页):“郭沫若:'中国以一掌为十,故金文十字(像掌),…一竖而鼓其腹,亦象形也。”很多学者考察,在西周之前的金文和甲骨文中,十字只是一竖,中间鼓起,或有一圆点,后来引申为向四面八方扩大而以一横代之。

  然而,十字从其本来表示手掌的十的数字,延伸了,据《金文诂林 卷三》(38页):“高田忠周曰:'(原字形)以象中央指事,又按数始于一,终于十,盖一与十为同意……然十字固大成之数,四方中央即十宫之意,具足也。'”又按《说文解字诂林》(949页):“徐笺注:'十,数之成也,从横相乘,以明数之备也'”。

  可知,十是完全之数,万事万物达到完全圆满的状态,可谓十也,可谓大成也。事情能办成,我们可以说十拿九稳,这比八成更可靠。我们说十分漂亮,这种词汇让我们知道似乎没有比这更漂亮的了。再有,地有十方,即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下;人有十义,即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天有十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可见,“十”的数字很有意义,因为它能包罗万象,是完全之数,完美之数,一提到十,我们多数会想到,成全了,完美了,很满足了,是十全十美了。这样我们认为十具有这些内涵。

  2、十与其他数字的对比。

  1)十德与一德

  从前面的介绍可知,“一”有冠,有首,有原始的意义,“一”同样可以包罗万象,因为它是原初的,一切是由它而出,但是没有强调其成全,全面的意义。万有包在其中,并没有显露出来。而我们所希望的是对素质品德教育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概括,并且诸德看起来都具有可操作性与一定的关联性。而如果是单纯的一德就很难看不出这些来,因此我们没有采用。

  2)十德与三德

  从前面的论述中,我们知道三在中国也有特别的意义,三也是成数,贯通天地人三才,是从三生出的万物。可见,三已经初步显露出万物的原始形态了,但三很难全面的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且也具有相应的局限性。相对十德而言,确实有很多东西光从三德里不能很快看出来。

  至于范洪的三德,我们知道这是古代治国举任贤才用的。到了现代,相隔遥远,与我们素质教育的目的自是不同,故不能采纳。关于周代的至德,敏德,孝德,首先在至德而言,“仁”“智”两德基本可以概括了,敏德在“勇”德中可以体现出来,我们同样有“孝”德,并且当时教学基本是那时的皇亲国戚,与我们的目的亦不同,故不采纳。关于《中庸》中三达德,我们知道这三德是专门进入中庸之门而设的,又少有涉及人伦方面的具体美德,无论从时代,目的,全面性上都不太合宜,故我们亦不采纳。也因此没有采用三德。

  3)十德与五德

  从前面的介绍可知,五字对中国人具有特别的意义,五初具全面的样式,数字从五开始运行,凡物都可以从五个方面来看和讲,能基本概括全体。然而当我们一提起五德时,就不得不提到五常,一提到五常,就想起三纲,五行等概念来,因为汉代的“三纲五常”影响很深远,因此后人没有人提出什么新五德的,很显然,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很核心和精要的概括了中华传统美德,是前人伦理思想的总结,很难出现五常以外的德行可以概括到五常中。再者,汉代把五常归结到五行中,又配之以要求人伦单向服从的三纲,这种伦理体系相对现代而言明显带着迷信和封建统治意味。因此中国的前人也对此进行了反思,并在宋代提出了八德,以平衡这种消极意味。这样,我们也不提出什么新五德了。

  4)十德与八德

  八字对中国人同样具有很深的意义,八有分别的意思,因而万物开始有分别,可以辨认了,并且带着趋近完全,接近根本之意。这样宋代就提出了八德,而这八德的提出不是没有缘由的。从前面的介绍可知,在宋代是针对当时“家固”则“国宁”的思想出发的。因此以孝悌代替仁,先注重家庭伦理,然后以忠信来表现出对国家的忠诚,以礼义廉耻四维来表示以德治国的伦理政治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后来提出的新八德也是如此,在国家危亡的当口,针对中西文化的碰撞,提出了强调忠于国,孝于家,然后求和的八德,同时还用了比较西方的美德,即爱与平。这种针对时代提出的新八德的精神当然是可以学习的,但它们并不一定合乎我们现今的时代要求。从上可知,八德的提出是具有时代性,是符合提出者目的的。

  “八”这个数字虽然不错,但我们为何选选十德呢,十德相对八德有何优势呢?理由如下:

  首先:我们的目的是提炼出能基本全面概括中华传统的核心美德,并弘扬和发扬这些美德,用于我们现代化的素质教育中。因此,我们的十德中,并没有“平”“爱”等具西方倾向的美德,也没有在传统中不常提到的,可以包容在“孝”与“仁”之中的“悌”德。

  其次:我们在寻找中华传统美德过程中,我们发现八德不能全面,完全的概括中华传统的具有代表性的美德。于是我们提出十德,因为十这个数字在中国人也有特别的意义,有十全十美,成全之意,这与我们的初衷相符。

  再次:我们的十德涵盖了孔子的三达德,孟子的四德,管仲的四维,汉代系统提出的五常,除“悌”外的宋代的八德。可以说在中华传统中历世历代具代表性,有深远影响力的美德都包含在其中了。这也正好符合十全十美的含义。是中华传统美德的良好总结。

  3、十德在中国古代有由来吗?

  在中国古代,十德确实少见,不过,并不是没有,只是没有被正式提出来过,按较为权威的文献,在《礼记·聘义》中,以古代君子戴的玉的十种特质,用来比喻君子的十种美德。不过原文没有出现十德两个字。此十德即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原文如下:

  “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揜瑜,瑜不揜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

  可见这十德的提出,只是以玉之特色来配君子之德行而言,并未去针对治国的伦理道德思想方面延伸,也没有针对天道的宇宙本体论、人道的内圣外王论,人性论等的发见。因此,对后世并没有产生很大影响。

  此外在一些古诗文中也出现过十德,但具体是指哪十德,我们不得而知了。如:

  唐太宗 《执契静三边》诗:“戢武耀十德,升文辉九功。”

  宋 范仲淹 《铸剑戟为农器赋》:“务三时而仓箱日益,却十德而华夷草偃。

  综上述,中国传统文化中尚未形成一个较为有影响力的十德观念。

  二、十德何以能较为全面的涵盖其他美德?

  也许有人会问,十德并没有全面的概括中华传统美德,还有很多其他的德行你们并没有提到,如悌,圣,乐,善,美,道,德,和,谦,温,良,恭,俭,让,敬,敏,惠,刚,爱,慈,诚,恕,毅,忍,慎独,劝学,正己,无私,正直,修身,克己等。

  我们论证如下:

  1、道、德、善、美、圣、乐、和、悌

  关于道与德,我们可知,道是万事万物的起源与总规律,是万事万物行动的依据。它含义广泛,包容了天道,地道,人道。而德来源于道的运行和施予;德使万物皆有所得;它是众善的总称;是修身的原则;它使万物各得其宜,是成道的途径。而我们的十德关于人的道德的,显然道德也被包含在其中了。

  关于善与美,善有佳良,美好的意思,美有美好,令人喜爱之意。显然十德也是必然是美善的。因为善与美可以同意。

  关于圣,圣从原意来说,与智相近,从引申而言,圣通行于诸德,所谓圣人就是各种德行都具备的人了。而十德显然包含了圣的品德在其中。

  关于乐和和,乐的原意是五声八音的总名,和的原意是人声乐声不相杂。后来,乐有了喜乐,教化,美好之意,和有了和睦,和平之名。因而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可见仁,智均包含了乐的特色。又说“礼之用,和为贵”。可见礼亦有和乐的因素在其中。

  关于悌,从家庭人伦说,现有父子,才有兄弟,因此,悌是从孝发展而来的。再者,“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可见,孝,仁也包含着悌的含义。

  2、谦,温,良,恭,俭,让,敏,惠,刚,爱,慈,诚,恕,毅,忍

  “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论语o学而》)

  孔子作为一个提倡仁学的人,他的接人待物,言行举止提出温和,良善,节俭,谦让的品德,其中,温和,谦让表现出礼,义的德行。良善表现出仁的德行,节俭表现出廉洁的德行。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论语o阳货》

  可见,仁已经包括了恭敬,宽大,诚信,敏捷,恩惠了。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

  如此,可知,仁亦包括刚、毅、木、讷的品德。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日:“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o里仁》)。

  可见,孔子的仁道亦有恕的内容。

  又说:“仁者,爱人”,朱熹集注:“仁者,爱之德,心之理也”。从而可知,仁已经包含着慈爱的内容了。

  在这,在《说文解字》中,诚信互训,可见信有了诚,在《玉篇o心部》中释忍为:“含忍,仁也”。可见,仁亦含有忍之意。又《管子o水地》中:“折而不饶,勇也”可见,勇中亦含忍也。

  3、慎独,劝学,正己,无私,正直,修身,克己

  其中克己,慎独,以及在大学中出现的致知格物,正心,诚意,修身等讲的都是修身方法的问题,他是将一件事分为几个部分来讲。至于大学的八条目这里不再细说。

  关于克己: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

  可知,仁有克己之意。

  关于慎独: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庸》)

  又从上面关于三达德的论述可知,知仁勇是进入中庸的品德,从而可知,知仁勇贯穿了慎独的内涵。

  关于劝学:

  “好学近乎智”(《中庸》),从而可知,智含有好学之意。

  关于无私:

  何谓无私,不苟取,不贪为无私,可见与确定利益的义有关,也与讲究内心清洁的廉有关。

  关于正直:

  董仲舒说:“义之法,在正我。”(《春秋繁露》),又“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易经》),可见正直与义有关,也与敬有关的仁和礼有关。

  至于还有没有论及的其他德行,不能一一细说,然而若一一加以举证,亦不会超出十德之外了。这就好像我们详细的述说了一个大树的根基与主要枝干,至于细枝末叶亦不会出离于这些根基与枝干之外了。

  三、总结

  总上所述,我们基本知道:

  1、关于中华传统美德,中西方文化是持肯定赞扬的态度的。

  中西方文化是基本认为中国是一个以伦理政治为体系的文化,因此道德因素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如今的西方更是对中国文化持肯定态度,而对于身为中国人的我们也基本认为应该吸收中国文化的精华部分用以传扬。

  2、简略的了解了中华道德文化的起源与过程。

  我们从中华道德体系的起源与形成,到各种品德的起源与意义引申,到中华历世历代中用来治理国家或有名思想家提出的伦理道德政治体系作出了基本可概述。

  3、我们论证和总结出了可以合宜概括中华传统美德的“十德”

  我们从了解到的中华道德起源与发展,结合主流的政治文化等因素,考察出十个具有传承意义的中华核心美德来概括五千年来中华的道德文明,并且论证其全面性与包容性。从而使得十德提出是合乎且能反映出中华文化基本道德情况的。

  愿中华文化中那些曾经闪耀者无比光辉的美德,能再一次的闪耀在我们当今社会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