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无为即有为——《论语》学习382-383

 背后国文 2018-09-11
 

卫灵公篇第十五·三(382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钱穆译先生说:“由呀!对于德,知道的人太少了。”

杨伯峻译孔子对子路道:“由!懂得‘德’的人可少啦。”

【傅佩荣译】孔子说:“由,了解德行修养的意义的人很少啊!”

孔子说,由啊,了解德行修养的人很少啊!孔子一生致力于他的教育,他的思想的传播,就是想让更多的人修养有所提高,使天下人能够有仁、为仁。他发出这样的感叹,是他发现他身边致力于德行修养的人真的不多。

这正是孔子所担心的,他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3》)如果人们都不能好好地修养自己的德行,要想达到邦有道或无为而治简直是天方夜谭。他的这种担忧也是忧国忧民的一种表现,无奈的社会现实也没有让他放弃他毕生的追求,所以他仍然“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2》),一生都在想改变这种局面。

 

卫灵公篇第十五·四(383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钱穆译先生说:“能无为而治的,该是舜了吧!他做些什么呢?只自己恭恭敬敬,端正地站在南面天子之位就是了。”

杨伯峻译孔子说:“自己从容安静而使天下太平的人大概只有舜罢?他干了什么呢?庄严端正地坐朝廷罢了。”

【傅佩荣译】孔子说:“无所事事而治好天下的人,大概就是舜吧!他做了什么呢?只是以端庄恭敬的态度坐在王位上罢了。”

孔子说,能够无为而治的大概只有舜吧?那么他做了些什么呢?他只不过是庄严端正地坐在朝廷上罢了。这里舜他能实现无为而治,是因为他庄严端正的行为。他的无为表现是,他自己修养有德,再用德行来影响民众。他知人善任,让手下各司其职,所以他的无为就是把自己做好。

先于孔子的老子也讲无为,他的无为和孔子所说的无为是一样的吗?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他认为世事万物都有其遵循的自然规律,他的无为是一切顺自然之势,不强加主观意志而改变自然,做到自我实现。但又不是什么也不做,对于那些符合道的事情,则必须要有为为之。

从二者对比来看,儒家的无为侧重人,希望人们德行修养的普遍提高,做到人心所向,天下大同。而道家则侧重物,希望人们按照自然法规,顺势而为,不刻意干涉和改变,做到自我修复,自我实现。这二者有相通的地方,都是希望通过无为而得到天下大治,无为之中有有为。

当然“无为而治”是一种理想化的境界,孔子说舜能“无为而治”,但“恭己”、“正南面”就是他的“有为”,他继承发展尧的教化,他推贤举能,这些都是他的“有为”。关键在于我们从他们理想的“无为”中看到他们“有为”什么,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要想通过“无为”达到这种理想的境界,我们要认真考虑一下该在什么地方下功夫,既达到目标,又云淡风轻,不着痕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