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连载(190)《泰伯篇》第2章,“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

 挑灯看剑AAAAA 2020-09-18

经史合参读经典
日积月累学圣贤

【原文】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xǐ),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原文朗读】

【注释】

:礼节要有适宜的尺度,无过无不及。
:劳心,劳累,烦琐。
葸():畏畏缩缩,胆怯,害怕,畏惧。
:尖刻斥责别人的过失,无情揭发别人的隐私,使人下不了台,像是脖子被绳子紧紧勒住喘不过气来。
:厚,忠实。
:浇薄,不厚道。

【白话翻译】

上一章孔子大力称赞了泰伯的至德,在本章中孔子继续探讨什么是“至德”,既描述普通人如何加强修养以达到“至德”的境界,同时又展现泰伯之德对社会和国家的巨大作用。
首先,“至德”是全德,不是单一的德,况且还要符合礼。比如说“恭、慎、勇、直”都是美德,但离开了礼就会出问题。孔子说“一味恭敬而不知礼,未免会劳倦疲乏。一味谨慎小心而不知礼,便会胆怯多惧畏畏缩缩。一味勇猛而不知礼,就会莽撞作乱。一味心直口快而不知礼,便会尖利刻薄。
其次,“至德”并不单单指个人之德,还要对民众社会和国家有用。孔子说:“如果上层的君子对自己的亲人忠实厚道,老百姓就会兴起仁德之风。君子如果不遗弃自己的故人旧友,老百姓也就不会对人淡漠无情。”

【解读】

1.千百年来对这段话的解读历来不太统一,也令人费解,主要有两点。

其一,第一段的四句话从字面上还好理解,主要阐述“恭、慎、勇、直”这四种美德要用“”来调节才行。
其二,但是第二段话“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就显得比较突兀了,哲理也显得模糊不清。因此有不少学者认为第二段话不应该放在这一章,而应该另起一章。
其三,还有的学者认为第二段话可能是曾子说的。
其四,千百年来,对这一章的注解和翻译大都含糊不清,也令人费解。 

2.正确理解本章的重点,在于对整篇主题思想的正确把握,还要综合考虑上下章的衔接。

论语共分20篇492章,有不少人觉得论语的编排显得杂乱无章。其实这种说法不妥,要知道,论语是后人精心编撰的,分为20篇,每一篇都探讨一个大的主题。每一篇又分很多章,都是围绕这一篇的主题来展开的,况且上下章都是编者精心挑选的内容。
所以当我们实在无法理解某一句话或一段话的意思时,就要从整篇主题和上下章的衔接上反复推敲啄磨,如果强行从字面上去注解,十有八九会很别扭。学习《论语》如此,研究《道德经》和《周易》何曾不是这样。
上一章孔子称赞泰伯具备了“至德”,泰伯有两重身份,作为个人的他具备了崇高的“至德”,作为王子的他又可以代表整个上层统治阶级。这样泰伯既可以作为普通君子的榜样,也可以成为统治阶级的楷模。
在本章中,紧接着主要探讨两个方面的主题。一是普通君子如何修养以达到“至德”的境界,这是第一段话的内容。二是所有统治者也要像泰伯那样忠君爱民,最后达到“至圣”的境界,这是第二段话的主题。

3.第一段,“恭、慎、勇、直”四德与“礼”的调和,君子个人如何达到“至德”的境界。

至德”指的是全面的德,不同于单一的德,如何从单一的德修养到全面的德,孔子选择了“恭敬、谨慎、勇敢和正直”这四种美德加以说明。
首先,对人恭敬当然是好的,但如果一味恭敬,恭敬得过了头,就会显得唯唯诺诺、卑躬屈膝,这样活着该多累啊。该恭敬时就恭敬,该不卑不亢时就不卑不亢,这才是真正的恭,故称“恭而无礼则劳”。
其次,谨慎好不好呢?谨言慎行当然是一种很好的美德了,但如果一味谨慎,做人做事小心过了头,则成了谨小慎微的畏惧胆怯者。走路怕踩死蚂蚁,树叶掉下来怕打破头,什么都不敢动手了,畏手缩脚,窝囊无能,最终将一事无成,故称“慎而无礼则葸()”。
第三,勇敢也是这样,看你用在什么地方。若是把勇敢施展在敌阵里,你就会成为英雄。若是你把勇敢用在打群架上,说不定就会成为高墙里的囚徒,故称“勇而无礼则乱”。老子《道德经》第67章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第73章也说“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第四,生活中还随时能碰到这样的人,他们个性直率坦白,对就对,不对就不对;是就是,不是就不是,说话不拐弯抹角,直来直去。这本来也没有什么不对,人们还常常喜欢这种人。但如果一个人太直了,直得一点也不知道回避,口无遮拦,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指责他人或揭人隐私如同喝凉水般痛快,往往说出来的话叫人下不来台。你的周围有上几个这样的尖刻之人,可就够你受得了,故称“直而无礼则绞”。
所以,尽管恭、慎、勇、直这四点是人的美德,但它还必须经过文化礼乐来中和,没有得到中和时必然会走向偏激,劳、葸是对“礼之和”的不及,勇、直是对“礼之和”的过之。

4.第二段,“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从社会国家的角度定义“至德”。

个人有美好的德行不够“至德”,只有对社会和国家有益才称得上“至德”。上一章提到的泰伯让国让位,他的德行成就了西周天下的诞生,开创了礼仪治国的新纪元。
孔子再将泰伯的德行延伸到社会和国家的方方面面,俗话说“上行下效”,如果在上的君子们都像泰伯那样笃于亲,则全民都会兴起仁爱之风气。如果人人都不遗弃自己的故人旧友,淳厚的民风就又回来了。

5.论语中“至”字的总结。

”就是极致,至高至大至宽至广,孔子在论语中并不轻易用“”来赞扬他人他事,只有几处,举两个例子。
在《雍也篇第六》中,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在《泰伯篇第八》中,子曰:“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给我们人生的启示】

孔子首先告诉了我们什么是至德,再告诉我们如何全面培养自己的德行,一是要合乎礼,二是要对社会和国家有用。

版权声明: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合作QQ:30462249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