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
龙是中华民族崇拜了几千年的圣物。那么,龙究竟是什么? 《说文解字》上这样描述:“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 登天,秋分而潜渊。”意思是说,龙来自于水中,且能变形,很神奇。《管子·水地篇》中 称:“龙,欲上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泉。”就是说龙会飞,甚至可以飞到外太空。 《山海经·中山经》中写到:“其状人身而龙首,恒游于漳渊,出入必有飘懈暴雨。”从其描 写的外形及出行特点看,似乎在描写东海龙王的前身。 从古人对龙的描写看,龙是一种结合实物的想象综合体,来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在我 国,农历二月二是传统节日青龙节,俗称龙抬头。有些地方,称为“呼雷起蜇”,呼雷即霹 雳,起蜇指蛰伏冬眠的动物苏醒,蛇就在其中。古人将这两种形态的实物进行混合联想,形 成了最早的、较为模糊的龙的形象。到了汉代以后,龙慢慢脱离现实生活,形成了集多种动 物灵性于一身的“神物”。到了宋代,龙被描写成“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 耳似牛、顶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同时,还赋予其升天、成云、入 水、变火等本领,与今天的艺术形象十分相近了。至于统治者利用人们对龙的崇拜,产生真 龙天子、龙座、龙袍等皇家专利,就不足为怪了。当然,聪明的统治者也并没有让人们彻底 与龙绝缘,而是允许将其收入了十二生肖。因此,龙也就成了十二生肖中唯一虚拟的动物。 人们说龙、画龙、书龙、舞龙、唱龙、敬龙、拜龙,已经将其深深地植入中华文化之中,成 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