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根據〈內經.運氣學說〉結合〈易經〉原理,研究出一套新的針灸方法?〈五運八卦法〉治療一些疑難病,效果十分滿意,現將方法介紹如下:
一、方法:
第一步:針刺“命穴”。
所謂“命穴”就是與患者的“生肖”相對應的十二經“本穴”(見十二生肖配穴表)
十 二 生 肖 配 穴 表
君火 | 土 | 相火 | 金 | 水 | 木 |
子 | 午 | 丑 | 未 | 寅 | 申 | 卯 | 酉 | 辰 | 戌 | 巳 | 亥 |
陰 | 陽 | 陰 | 陽 | 陽 | 陰 | 陽 | 陰 | 陽 | 陰 | 陽 | 陰 |
鼠 | 馬 | 牛 | 羊 | 虎 | 猴 | 兔 | 雞 | 龍 | 狗 | 蛇 | 豬 |
心 | 小腸 | 脾 | 胃 | 三焦 | 心包 | 大腸 | 肺 | 膀胱 | 腎 | 膽 | 肝 |
手 少陰 | 手 太陽 | 足 太陰 | 足 陽明 | 手 少陰 | 手 厥陰 | 手 陽明 | 手 太陰 | 足 太陽 | 足 少陰 | 足 少陽 | 足 厥陰 |
少府 | 陽谷 | 太白 | 三里 | 支溝 | 勞宮 | 商陽 | 經渠 | 通谷 | 陰谷 | 臨泣 | 大敦 |
第二步:針刺“陰陽八卦”穴。
根據(運氣學說)中“五氣經天圖”所示的八卦方位,對照“六節主時節氣”
把:
立冬?冬至,定為“乾”卦。冬至?立春,定為“坎”卦。
立春?春分,定為“艮”卦。春分?立夏,定為“震”卦。
立夏?夏至,定為“巽”卦。夏至?立秋,定為“離”卦。
立秋?秋分,定為“坤”卦。秋分?立冬,定為“兌”卦。
八 卦 應 穴 表
乾 | 坎 | 艮 | 震 | 巽 | 離 | 坤 | 兌 |
手 太陽 | 足 少陰 | 手 太陰 | 足 少陽 | 手 少陰 | 手 少陽 | 足 太陰 | 足 太陽 |
陽谷 | 陰谷 | 經渠 | 臨泣 | 少府 | 支溝 | 太白 | 通谷 |
第三步:針刺“運”穴。
先從六十甲子表中查出患者出生之年的天干,再針刺與該天干相應的值日經的本穴。
例一:
患者甲,79年5月生。第一步先取足陽明胃經“足三里”;第二步取手少陽三焦經的“支溝”;第三步取脾經的“太白”穴。
因患者79年生,屬“羊”,所以第一步針“足三里”;五月份屬“離”卦,從“八卦應穴表”中可以看到“離”卦應手少陽經的“支溝”穴;再查“六十甲子表”,可以看到:79年為“己未”年,根據“十二經納天干歌”逢“己”之年是“脾經”的值日之年,因此,第三步應刺“太白”穴。
例二:
患者乙,40年10月生。第一步取足太陽膀胱經的“通谷”;第二步取手太陽小腸經的“陽谷”;第三步取手陽明大腸經的“商陽”穴。
因患者40年生屬“龍”,所以第一步刺“通谷”;10月份應“乾”卦,“八卦應穴表”中提示為“陽谷”穴;40年為“庚辰”年,是大腸經的值日之年,因此,第三步取大腸經的“陽穴”。
天干應穴歌
甲膽乙肝丙小腸,丁心戊胃己脾鄉,庚屬大腸辛屬肺,
壬屬膀胱癸腎臟,三焦屬丙包絡丁,子午流注永記心。
見《針灸大成.卷5》
六 十 甲 子 表
甲子 | 乙丑 | 丙寅 | 丁卯 | 戊辰 | 己巳 | 庚午 | 辛未 | 壬申 | 癸酉 |
甲戌 | 乙亥 | 丙子 | 丁丑 | 戊寅 | 己卯 | 庚辰 | 辛巳 | 壬午 | 癸未 |
甲申 | 乙酉 | 丙戌 | 丁亥 | 戊子 | 己丑 | 庚寅 | 辛卯 | 壬辰 | 癸巳 |
甲午 | 乙未 | 丙申 | 丁酉 | 戊戌 | 己亥 | 庚子 | 辛丑 | 壬寅 | 癸卯 |
甲辰 | 乙巳 | 丙午 | 丁未 | 戊申 | 己酉 | 庚戌 | 辛亥 | 壬子 | 癸丑 |
甲寅 | 乙卯 | 丙辰 | 丁巳 | 戊午 | 己未 | 庚申 | 辛酉 | 壬戌 | 癸亥 |
注意:(1)所取之穴,必須是各經的“本穴”,針刺時要根據患者的病情進行補瀉,若是健康人單純為了“袪病消災”、“強身防病”時,只須平補平瀉,打通經絡就行。筆者曾專門對153名患者進行統計,效果十分滿意,有些患者抬耆而來,當時就能走路,患者和家屬都驚嘆不已。(2)三步針法中,如遇“重穴”,只須針刺一次,無須重復。
二、體 會
《五運八卦法?三步針法》是根據“運氣學說”和“易經”原理推演而來,《內經》中關於“運氣學說”的理論,不僅闡述了的因素及規律,而且還闡述了氣候變化對生物和人體發病的影響,而《易經》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研究“陰陽”和它們之間層出不究的變化規律。正如明代張介賓說:“陰生於陽,陽生於陰,一動一靜,乃成易道”,“易”是交換變化的意思,“八卦”是代表陰陽變化的符號,它們的名稱分別是乾、坎、艮、震、巽、離、坤、兌,統稱“八卦”。
“八卦”符號主要是由“爻”組成,代表“陰”的符號是由二個短橫(?)組成,稱“陰爻”,代表“陽”的符號是由一個長橫(─)組成,稱“陽爻”。八卦是根據“太極生陰陽,陰陽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原理而引成的。我們知道,陰和陽之間,不斷地轉化,它們之間有無窮的可分性,《素問.陰陽離合論》說:“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人體所稟受的“先天之精”不僅來源於父母,還來源於大自然的“五運六氣”。戰國後期稷下道家提出了“精氣為萬物本根”的學說,他們認為,宇宙的本源即“精氣”,宇宙萬物都是由“精氣”產生的,《莊子,知北游》說:“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東漢哲學家王充認為:“天地和自然萬物,都是由原氣構成”“元氣”是自然界原始的物質基礎,是構成萬物的一種統一的物質元素,他在《論衡》中說:“天地合氣,萬物自生,”這裏的“萬物”,當然也包括“人體”在內,故而他說:“人,物也,萬物中有智慧也。”還說:“萬物自生,皆稟原氣”。《內經》理論認為:“氣”具有無限的生命力,人之所以有生命,也就是構成人體的氣,具有生命力的表現,人體生命力的強弱,生命的壽夭,就在於元氣的盛衰存亡。
由於各年“五運六氣”的變化不盡相同,所以對生物和人體健康產和的影響也不一樣。《素問,至真要大論》說:“清氣大來,燥之勝也,風木受邪,肝病生焉;熱氣大來,火之勝焉,金燥受邪,肝病生焉;……”不同年月出生的人,由於出生當時“五運六氣”變化的不同,所稟受到的大自然的精氣也不同,因此出
現了健康狀況不一樣、生命壽夭不相同的現象。
祖國醫學的理論核心是“天人合一”,自然界陰陽的變化,必然會引起人體內的陰陽變化,二者互相呼應。因此,根據患者不同的出身年月,選擇相對應的穴位進行針刺,有應順自然的含意。明代楊繼洲在他的《針灸大成》中提出的“子午流注”強調陽日陽時開陽穴,陰日陰時開陰穴,《五運八卦法》是強調根據各人的生肖、出生之年的天干、出生的季節,選擇其相應的穴位進行針刺,用以調正陰陽,排除“先天之精”中來自大自然的不良因素,激發人體的自我調節功能,用“後天”的力量,改變“先天”的命運,達到強身治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