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淮桃叶渡验明正身,孰真孰假

 风云际会2009 2012-01-31

 
  “桃叶渡怎么走?”若是初次来南京的游人在夫子庙一带问出这句话,操着南京口音的老人们总会热心地指出道路,而且肯定不会错。桃叶渡,这个在秦淮河畔名声大噪了千年的六朝渡口,如今已经大不如从前那样热闹,但只要一说起,人们总能准确无误地告诉你:“这是当年王献之送他的爱妾桃叶渡江的地方。”老南京人笃定,桃叶渡就在秦淮河畔。这种笃定只是世代口头相传,还是有确凿的证据?老浦口和老南京,到底谁对谁错?
  ■浦口忽然冒出个桃叶渡,有关方面和专家学者作何反应

  ■秦淮桃叶渡的“正宗身份”怎样得来

  秦淮河畔的古桃叶渡

  秦淮人说:此地才是献之桃叶隔岸传情处

  正午的贡院街,啾啾鸟鸣不绝于耳;一对下棋的老人在阳光下拼得面红耳赤,激烈的厮杀吸引一群人观战;路边一个摆摊人,使劲吆喝着:“两元一件,过来看看”……五六百米长的窄巷,热闹非凡。不过,这一切的喧嚣,在走到巷口,推开“古桃叶渡”牌匾下的那扇朱红木门后,便戛然而止。进了门,这里便是流传已久的王献之迎送爱妾桃叶的古渡口。

  守门的老伯看见有人推门进来,有些惊讶,“以前这里2元钱一张门票,一天也来不了两个人;现在不收门票了,有外地人要来看,我们就让他进来看看。”对于熟知这个地方的老南京人来说,千年前的爱情故事再也没有什么吸引力了;而如果一个外地人前来怀古凭吊,或许会有小小的失望,因为渡口杂草丛生,如果不是一块刻着“桃叶渡”的碑石和一个“古桃叶渡”的牌坊立在秦淮河边,恐怕不会想到这里就是常常见诸文人墨客笔端的爱情圣地。不过千年前的男女主角雕像倒是栩栩如生,裙裾飘飘的桃叶手持团扇,站在渡口的北岸,风流倜傥的王献之则是在对岸翘首以待,仿佛在深情地凝望着桃叶,让人不由心生遐想。

  “桃叶渡”的碑石是1984年立的,“时值隆冬,夫子庙人民游乐场全体职工暨桃叶渡全体居民集资建碑,以纪念,并导游人耳。”碑文是由王芷湘起草、汪冰石书写的,碑文还扼要介绍了“桃叶渡”的来历:“桃叶渡是秦淮、青溪合流处的古渡口,据《古今乐录》称:晋王献之爱妾名桃叶、叶妹名桃根,献之尝临渡,歌以送之,后人因称:桃叶渡。献之诗曰: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叶和之曰:桃叶映红花,无风自婀娜。春风映何限,感郎独采我。”

  秦淮河畔,王献之爱上卖扇女

  如果没有才子佳人,桃叶渡不过是秦淮河上一个寻常渡口,然而,遗憾的是,关于王献之和桃叶的爱情故事,虽然在民间被演绎得缠绵悱恻,然而却是版本颇多,让记者眼花缭乱,无法甄别。记者找到80多岁高龄的朱平先生,他是老文史专家,也是一个“老秦淮”了,从他口中,记者听到一个流传最为广泛,也是目前被认为比较权威的爱情传奇。

  “大家都知道,王献之才华过人,书艺俱佳,可他的婚姻生活却并不幸福。”朱平介绍。在这种情况下,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个熏风醉人的春日,一位美丽纯情的民间女子,翩然飘入了王献之的生活。

  一天,王献之听朋友说,在秦淮河对岸的集市上,有人在卖一方呈桃形的稀世砚台。他听了非常高兴,带了五十两银子赶去,把这方砚台买到了手。三月三很快就到了,一大早,王献之带着砚台来到桃花林,找到了一潭春水,但见潭中游鱼清晰可辨,潭边桃林落英缤纷,王献之只顾陶醉于眼前的美景,一不留神,滑倒在地。只听见“扑哧”一声,一位卖扇姑娘笑了出来,但看到砚台后,这位姑娘惊讶道:“哎呀,这砚台是我家的!”

  王献之这才注意到身边这女子,大约有十七八岁,面如桃花,一双忽闪忽闪的大眼睛透着灵气,只是眉头微蹙。“这砚台明明是我的,怎么说是你家的呢?”王献之好不奇怪。这一问,女子眼睛红了,原来她名叫桃叶,也出身书香门第,后来家境败落,父亲只好卖掉祖传的砚台还债。现在父亲久病不起,她只好做团扇卖。王献之听完,又怜又爱,就说:“我替你在每把团扇上写上诗句,或许能多卖些钱。”姑娘见落款是“王献之书”,非常惊讶,便急忙问:“公子便是王献之吗?”“正是。”王献之与桃叶四目相对,已是含情脉脉。

  命悬一线,公子救人得美

  接下来的故事发展有些曲折。转眼,又到一个草长莺飞的三月三,一夜辗转难眠的王献之带着砚台,再次来到桃花潭边。美景依旧,可是伊人何在?王献之黯然神伤地洗罢砚台,又在潭边转了转,长叹一声,拂袖离去。谁知刚走没几步,就听见身后传来“扑通”一声响,转身一看,只见一个身穿白色罗裙的少女正在水中挣扎。

  他人有难,岂能见死不救?王献之纵身跳入潭中,奋力将女子救上岸来。可目光刚一接触女子,便怔住了,呀!这不正是自己魂牵梦萦的桃叶姑娘吗!这时,醒来的桃叶也认出了王献之,一头扑进王献之的怀里,“哇”地哭了。原来,去年一别之后,桃叶的父亲不久就因病离开了人世。而后桃叶自幼定亲的男人也死了,前一天,婆家怕桃叶受不了这“望门寡”,便带了一伙人闯到她家,硬把桃叶抬去婚葬,把她捆绑着抬到男人的坟边。

  朱平解释说,婚葬是东晋时的风俗,男家不问女的死活,任凭豺狼野狗来乱咬。

  这天夜里,可怜的桃叶拼命挣扎,终于将绳子磨断了,含着辛酸泪向桃花潭奔去,想一头扎进去了此一生,谁想到竟让她日思夜想的人给救了。“先生,您能收留桃叶吗?”桃叶呜咽着问。王献之凝视着桃叶的脸,轻声而有力地说道:“好的,跟我回家!”

  迎送爱妾,证据就是《桃叶歌》

  王献之纳民间女子桃叶为妾的事不胫而走,一时间,议论纷纷。在东晋森严的门阀制度下,他们的爱情是为上层社会所不容的。但王献之不在乎人们的流言蜚语,和桃叶携手漫游,秦淮河上,朱雀桥边,都留下了他们的欢声笑语,恩爱之情羡煞旁人。

  这《桃叶歌》又是何时作出来的呢?朱平说,每每桃叶外出,王献之都会亲自去渡口接送,因那时的秦淮河水深浪急,常遇有风浪,若摆渡不慎,就会翻船。桃叶每次摆渡心里都很害怕,而王献之见爱妾心生怯意,不敢登舟,才华过人的他,当即吟唱了一首《桃叶歌》,“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爱情的力量是巨大的,听到心上人的歌声,桃叶顿时惧意全无,踏上兰舟,安然渡江。两岸行人听说此事,纷纷驻足观赏,秦淮河畔,人潮如堵。从此,渡口名声大噪,也因此得名“桃叶渡”,《桃叶歌》亦在民间广为传唱,两人的爱情故事更是隽永不衰……

  两个桃叶渡,孰为正宗?若问普通的南京人,恐怕十人有九都会指出在秦淮河边,原因很简单,王献之当年就是住在乌衣巷,距离秦淮河也不远,怎么会大老远地跑到长江边上去接送爱妾呢?这是常理嘛!

  然而,传说和常理,毕竟不能成为直接证据。专家能否找到更有力的证据,从而认定秦淮河边的桃叶渡就是正宗呢?

  后人诗歌演绎“王郎”风流

  实际上,《桃叶歌》还不止一首。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收录了四首,除了上面那首之外,还有“桃叶映红花,无风自婀娜。春花映何限,感郎独采我。”“桃叶复桃叶,桃树连桃根。相怜两乐事,独使我殷勤。”“桃叶复桃叶,渡江不待橹。风波了无常,没命江南渡。”不过对这几首《桃叶歌》是不是皆为王献之一人所作,学者们看法有所不同。

  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武秀成教授告诉记者,《桃叶歌》最早见于陈朝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当中只收录了两首,题作《情人歌》,就是“我自迎接汝”和“独使我殷勤”;而有后人认为,“感郎独采我”和“没命江南渡”两首应是出自才女桃叶之手,因为从诗句的口吻来看,似是女子所作。

  不管《桃叶歌》是谁所作,因为王献之与桃叶的爱情,加上这优美动人的诗句,使桃叶渡成为文人骚客争相咏叹的圣地,写下了无数诗文,宋代词人姜夔伫立在桃叶渡边,回首自己的爱情,哀唱出《杏花天》:绿丝低拂鸳鸯浦。想桃叶、当时唤渡。又将愁眼与春风,待去。倚兰桡、更少驻。金陵路。莺吟燕舞。算潮水、知人最苦。满汀芳草不成归,日暮。更移舟、向甚处。

  秦淮桃叶渡,明代已成著名景点

  到了明代,“桃叶渡”已是金陵十八景之一,清代“桃叶临渡”则为金陵四十八景收录,名扬四海。那时候,渡口附近布满楼台水榭,沿街人头攒动,笙歌达旦,是金陵人宴客、游乐和送别的繁华之所,素有“桃叶渡前歌不绝”之说。不过到了清乾隆年间,似乎萧条了许多。

  清代词人赵文哲《台城路·桃叶渡》说:“旧曲飞花,芳名刻玉,姊妹双蛾谁浅?莺侍蝶眷。怅两桨重来,画楼天远。输与王郎,渡口歌婉转。”

  尽管如此,柳掩波涟的秦淮河边桃叶渡,因为动人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无时不在激发后人神往,清代吴敬梓在《金陵景物图诗》对桃叶临渡妩媚风情作如此想象:“花霏白板桥,昔人送归妾。水照倾城面,柳舒含笑靥。邀笛久沉埋,麾扇空浩劫。世间重美人,古渡存桃叶。”

  清代金陵少女纪映淮,在及笄之年,受父母之命,将要远嫁山东莒州的杜氏,在春天一个宁静的月夜,独自来到桃叶渡,面对桃花桃叶、一河春水,她低声吟唱:清溪有桃叶,流水载佳人。名以王郎久,花犹古渡新。

  诗中的“王郎”指的正是王献之。

  唐朝人认定桃叶渡在秦淮河边有依据

  桃叶渡是秦淮河上的一个古渡口,因桃叶而得名,这一点似乎已是公认的事实,无数诗文也印证这一点。《秦淮区志》中,对于桃叶渡的注释就是:“遗址在东水关西面,青溪与秦淮河交汇处。桃叶渡系六朝古渡,渡名因东晋书法家王献之曾在此迎接爱妾桃叶而得名。”

  不过这个六朝渡口,在现今可查的史料中,最早与桃叶这个女子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则是在南宋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中,这是一本以六朝古都南京为描述中心的史地专著,其中在“江河门”卷中对“桃叶渡”的说明是:“图经云在县南一里秦淮口。桃叶者,晋王献之爱妾名也,其妹曰桃根。献之诗曰: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不用楫者,谓横波急也,尝临此渡,歌送之。杨修有诗云:桃叶桃根柳岸头, 献之才调颇风流。相看不语横波急,艇子翻成送莫愁。”

  武秀成教授告诉记者,张敦颐所引用的《图经》是唐五代的文献,现已经亡佚,但南宋时还存留着。唐五代距东晋500多年历史,还是比较可信的。“县南一里秦淮口”就说得很明白了,是在秦淮河边无疑,而不是长江边。

  可渡口明明是在秦淮河边,为何王献之会说“渡江不用楫”呢?

  秦淮河的古称道破天机

  这就不得不说说秦淮河的历史了。南京大学历史、考古专家蒋赞初教授说,“秦淮河古代曾有'小江’之称。”秦淮河本名龙藏浦,相传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南巡时,归途中察看金陵地形,看到金陵上空紫气升腾,以为王气,就下令在今南京市区东南方山一带,凿断连岗,导龙藏浦北入长江,所以才称此水为“秦淮”。当然,传说仅是传说而已,事实上,秦淮河弯弯曲曲,并不像人工所开凿的河道。

  秦始皇凿渠的传说,到宋代就有人怀疑,张敦颐的《六朝事迹编类》中称:“(秦淮河)分派屈曲,不类人功,疑非秦皇所开”。在唐代以前,史书中都未见有秦淮河的名称。

  三国时,孙权在南京筑石头城,改称建业,《三国志·吴书·张紘传》中,孙权曾对刘备说:“秣陵有小江百里,可安大船,吾方理水军,当移据之。”这条“小江”,就是指秦淮河,应该是与长江这条“大江”相对而称的。

  东晋时期,“小江”还是在南京城外,而且非常宽阔,直到南唐筑金陵城,秦淮河才被包了进来,成为一条城中河流,人们在河两边筑起堤岸、盖房子、兴修水利,河道也变得越来越窄,河面也就平静了许多。如果当年的秦淮河是像后来那样波澜不惊的,王献之也就没有必要作一首《桃叶歌》来安慰爱妾了!

  一个“小”字,留给了后人无限争论的余地。

  也许,我们还得着眼于桃叶女的身世,弄清那段被演绎得失去原本面貌的爱情,才能更清楚地解释桃叶渡的地理位置所在。

  不想,我们在调查中又有新的惊人发现。

 _________________

 

  
  桃叶、桃叶渡
  --------------------------------------------------------------------------------
  ①桃叶,王献之之妾名,其妹名桃根。②桃叶渡,今南京秦淮河与青溪合流处。《乐府诗集》云
  《古今乐录》曰:“《桃叶歌》者,晋王子敬之所作也。桃叶,子敬妾名,缘於笃爱,所以歌之。”《隋书·五行志》曰:“陈时江南盛歌王献之《桃叶》诗,云:‘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后隋晋王广伐陈,置将桃叶山下,及韩擒虎渡江,大将任蛮奴至新亭,以导北军之应。子敬,献之字也。”
  桃叶诗云:
  桃叶映红花,无风自婀娜。春花映何限,感郎独采我。
  又
  桃叶复桃叶,桃树连桃根。相怜两乐事,独使我殷勤。
  又
  桃叶复桃叶,渡江不明楫。但渡无所苦,我自来迎接。
  又
  桃叶复桃叶,渡江不待橹。风波了无常,没命江南渡。
  《古今乐录》又曰“晋王献之爱妾名桃叶,其妹名桃根。”李商隐《燕台》诗有“当时欢向掌中销,桃叶桃根双姊妹”。

 

“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探寻东门古渡
http://www.douban.com/event/14545619/

http://read./3972/201979.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