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沁、蚀孔、蚀斑、蚀沟: 1、钉沁的形成是由于闪玉内嵌的方解石颗粒风化较闪玉快,而胶结颗粒的填充形成较为慢,虽然它们两者均以是闪玉,但其所含微量元素成分并不相同,故会形成填充物比较硬或耐腐蚀的即凸起,反之即凹陷。而凹陷被其他物质所遮盖后,最后形成了叶脉状、网状、山峦状、钉沁状的表象。其表现形式为;钉沁一般直径在2—4毫米,呈黑色或红色斑点微微凹陷,类似于太湖石上的空穴。 2、蚀斑、蚀孔的形成是由于玉质本身含有较为容易受到侵蚀的物质和包体(白云石、水镁石、绿泥石、滑石或细晶体闪玉内含粗晶体闪玉的斑晶等等)受到腐蚀造成的。表现形式为产生0、1到1厘米的孔洞,在孔洞边沿有较为明显的透明白色晕圈,圈之外则颜色不甚透明。这种晕色和真正的鸡骨白裂纹边的透明白色条带非常相像,人工酸蚀难以效仿。再有的现象就是蚀孔内填满了细微的圆形的各种色彩的砾石沙粒,形成了十分坚固的胶固体。甚至会有沙粒由于孔口小,内孔大的缘故在孔膛内活动而不能自然出洞。 3、蚀沟的形成和玉质本身以及环境的变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由于酸碱比较容易在沟槽内沉积和积累,这是这种不断的积累中,加速了纹裂的风化和沁色的入侵。从而特别容易地在沟槽内生成次生的阳起石和透闪石。故在古玉的沟槽内或表明发现有白云石、蛋白石或赤铁矿,基本可以断定为古玉。 红圈内可见针状白色透闪石呈放射状 相片反映的是次柱状生透闪石群 红圈内显示的是次生凸出表面的黑褐色阳起石 相片左边的深红色条带状是蛇纹石的风化特征之一 相片上网状的红斑是蛇纹石风化物的特征之一 凸出的部分显示了网状和叶脉状的古玉特征 待续 |
|
来自: 抱牛斋 > 《浅析古玉皮壳之变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