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是我国医学史上著名的老寿星,相传他生于南北朝时期陈宣帝太建十三年(公元581年),卒于唐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活了102岁,而且活得强健硬朗。据《唐史》记载,他93岁时犹“视听不衰,神采甚茂”,百岁之年尚挥毫著述,连唐高宗也向他请教长寿的奥秘。孙氏之所以能长寿,与他一生重视养生保健有关。在陕西耀县城东三华里外的药王山上,修有纪念孙思邈的药王庙。在庙内大殿前碑亭内立有反映孙氏保健养生观点的孙真人养生碑,即《枕上记》与《养生铭》,可以说是孙氏的养生长寿秘诀。据考证,该碑系公元1752年(明代隆庆六年)秦王朱守中根据孙氏原意编写而成。原文如下: 《枕上记》 侵晨一碗粥,夜饭莫教足。 撞动景阳钟,扣齿三十六。 大寒与大热,且莫贪色欲。 醉饱莫行房,五脏皆反复。 艾火漫烧身,争如独自宿。 坐卧莫当风,频于暖外浴。 食饱行百步,常以手摩腹。 莫食无鳞鱼,诸般禽畜肉。 自死禽与畜,食之多命促。 土木为形象,求之有恩福。 父精母血生,哪忍分南北。 惜命惜身人,六白光如玉。 《养生铭》 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 神疲心易役,气弱病相侵。 勿被悲欢极,当令饭食匀。 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 亥寝鸣云鼓,寅兴漱玉津。 妖邪难犯已,精气自全身。 若要无诸病,常当节五辛。 安神宜悦乐,惜气保和纯。 寿夭休论命,修行本在人。 若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 诗中反映了孙氏的养生观,要点是重视精神修养,注意饮食卫生,强调节欲保精,提倡医疗体育。这些观点,对今天的人们仍有积极的鉴借意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