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该怎样认识传统的孝道

 安徽文武 2012-02-11
徐景安先生,在《中国选举与治理》有两个专栏,一个是《徐景安论改革》,一个是《行善从我做起》。前一个主要讨论国家大政,后一个主要讨论身边琐事。我想,徐先生的构思很好,在高瞻远瞩的同时,也能避免掉“灯下黑”窘境的发生,非常符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训。

  徐先生的文章写得很好,文笔流畅、逻辑严谨,这都还在其次。最主要的是,文章都能表达他自己的独立思维。徐先生的观点,我虽然不一定都同意,但任何人表达自己的独立思维我都尊重。以徐先生的年纪和履历,能独立表达自己的深刻思维,而不是希望和别人保持高度一致。这在中国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也是非常令我敬佩的。

  不过,最近读了徐先生所写的《我主张跪拜父母——三论行善从我做起》后,有点意外。觉得徐先生似乎对此没有进行深入思考,只凭习惯的惯性就轻率地下了结论:“孝道是中国文明对人类文明最宝贵的贡献。”

  其实,对所谓的“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我一直是心存疑虑的。我虽然比大多数同龄人更多地接触中国传统文化,但我基本上是反对传统文化的。有位网友在看了我写的《废话论语》后,问我:“什么时候让小孩读《四书》最好?” 我记得,我当时的回答是:“不看最好。”

  为什么这样回答呢?很简单,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一锅大杂烩,里面的成分很复杂,良莠不齐,好坏难分。而小孩也没有那么多时间、精力去区分它们。一锅吃下,必定中毒。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主张玄学。被我们称为“子”的那几位圣人,所说的话都很难懂,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搞懂圣人遗训中的微言大义,就必须要有许多的先贤硕儒,来为之作注。代先圣立言,是中国古代文人最喜欢做的工作了。徐先生一定不会怀疑,为经典作注的文字,恐怕要万倍于经典本身的文字吧?

  有趣的是,这些海量注解本身也是玄学,很多也是自相矛盾的。于是,就又产生了大批小贤名儒,再为我们解读那些先贤硕儒的海量注解。经过这样的反复注解后,经典随着历史发生了奇妙的流变,就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玄妙的中国文化,正如老子所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小孩怎么可能读懂二千多年前的古文经典?小孩又怎么有时间去看完那些硕儒们写下的海量注解呢?有学者提倡“读经”,我就觉得是非常荒唐可笑的。因此,我的答案也必然是:“不读最好”。

  具体来谈谈孝道,这当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了。正如徐先生文中所提到的:“百善孝为先”是中国传统的文化。不过,我记得后面似乎还有几句才全哦?“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行,论行寒门无孝子;万恶淫为首, 论行不论心,论心世间无完人。”

  我们不难看出,即使古代人,也认为行孝看心,而不是看行。因此徐先生所主张的“跪拜说”就没有什么传统的理论根据了。如果我们再仔细看古人评价孝和淫的这副对联,也不难发现,古的人思维深度,比我们现在学者的解读深得多。起码,他们注意到了思维和行动是有区别的,也注意到了什么事情该用思维评价,什么事情该用行动评价。其实,如何正确区别思想、言论、行为间的差异,即使在今天的中国,都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呢。我想,徐先生对此,也应该有切身感受吧。

  “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也是中国传统的格言。今天再看这句格言,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几千年来,专制社会的皇帝,都要大力提倡孝道了。因为皇帝认为:孝就是忠的基础。而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时候,皇帝和文化都会鼓励孝子尽忠而不尽孝。这时,一个奇怪的现象发生了,不知不觉中,“百善孝为先”就悄悄地演变成“百善忠为先”了。

  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较大影响的学派有:儒、道、法、释。我们稍微注意一下,就可以看出,孝的命题主要出现在儒家学派。其它三家,都不怎么提这个话题。道家的老子到是提到了点,例如:“六亲不和有孝慈。”不过,这大概应该看成是与儒家相反的意见吧?而中国专制社会长期以来的主导思想,却偏偏选择了有孝的儒家?这难道真是奇妙地巧合?

  儒家是怎么看孝的呢?为正本清源,我们还是从儒家的祖师爷,孔子的论语看起:“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如果只看这一句话,我们就搞不懂孔子说的是什么意思。“无违”,在今天大致就是不违背的意思,但到底要不违背什么呢?不违背自己的本意,还是不违背双亲的意志?

  好在论语接着又写了:“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我很欣慰这段话里有:“樊迟曰:‘何谓也?’”看来还不只是我笨,无法明白孔子的微言大义。就是与孔子同时代、七十二贤人之一的樊迟,也不能搞懂孔子的微言大义。这还不至于立即就让我怀疑到自己的IQ了。

  不过,我到有点开始怀疑起后世如朱熹这类注解者的IQ了,难道他们的IQ就高到如此惊人的程度,连孔子弟子当时都搞不清楚的问题,他们这些隔了N代的弟子就一定能搞懂?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子的进一步解释,回答了樊迟的“何谓也?” 看来樊迟是搞懂了。不过,问题可是孟懿子提出的哦,孟懿子可没有听到孔子师徒后面的对话,他能搞懂孝的本义吗?其实,我到现在也还没有搞懂,因为我还不知道什么是“礼”?

  论语中还有“孟武伯问孝”,“子游问孝”,“子夏问孝”等章节,孔子的回答都不一样,也同样不好理解。我就不在这里一一列举了,有兴趣的网友可以自己找论语及其海量注解来看。

  我们回头来理解一下“礼”是什么东西。一般认为,中国的法家和儒家的主要区别在于:儒家讲礼治,法家讲法制。而我看来,这一点并不是他们的主要区别。儒家所谓的“礼”其实也是一些规则,只是属于不成文的规则,在今天我们称其为习惯法。而法家大致是主张成文法的,这与今天的中国一样,属于大陆法系。

  孔子的“无违”,就是无违礼的意思。而礼就是一些不成文的规则。显然,在专制社会里,这些规则的制定权和解释权都属于皇帝及其御用文人。因此,我们就又找到了一个皇帝要推行孝道的理由。

  我们都知道,儒教的国教地位大致是在汉武帝时开始确立的。之前的汉朝皇帝都推崇道家,我很奇怪,怎么到刘彻这里就转向“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了呢?一天,我看见了论语的这段话:“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这段古文不难理解,就是有子认为:孝子几乎不会犯上,而不犯上的人,就绝不喜欢作乱。有子是孔子的著名弟子,据说,长相都很象孔子。孔子死后,弟子们都推有子到讲台上,代替孔子,继续上课。

  我现在很怀疑,董仲舒提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汉武帝刘彻也正好和我一样看到了论语中有子的这段话,于是乎,也就欣然同意了董仲舒的意见。

  现在,我又开始怀疑孔子答孟懿子问孝的“无违”,其本义就是不违上的意思了。只是后来樊迟又问“何谓也”时,孔子觉得直接解释成“无违上”,太直白了。所以就用“无违礼”来转了个小弯。显然,论语中有子也给出了孝就是“无违上”的间接解释,这也印证了我的怀疑是有道理的。

  在《论语》学而第十一章,孔子论诉孝时的内容,也间接为我的怀疑提供了支持。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在父亲死后三年,都还按老人家的意思办,就可以称为孝了。这样的逻辑,到底是因为不违礼,还是因为不违上呢?或者说:“上”就是“礼”?

  儒家的学说,经过宋朝的朱熹整理修正后,就完全成了垃圾。朱熹不清楚人欲的调和就是天理,喊出了十分荒谬的口号:“存天理,灭人欲。”哈哈!如果已经灭了人欲,还有个屁的天理啊?

  宋以后的明清,反而把朱熹的全部歪理邪说都当成了全国唯一的教科书。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向虚伪、邪恶、反人性堕落的历史原因。人民的需求都是要消灭的人欲,而皇帝的需求就是要保护的天理了。今天,一众学者文人口里的传统,至少有99.99%来源于朱熹的歪理邪说。这种反人性的学说,在中国受到尊崇和流行,也正是中国近现代无法引入现代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深层次的文化原因。

  同中国文化的其它元素一样,孝也在宋以后,向坏的方向加速流变。在元朝,有个叫郭居敬的人,编辑整理出了《二十四孝》,希望为国人尽孝,提供了24个光辉榜样。我读《二十四孝》时,常有毛骨悚然的感觉。现摘录一个在此,供大家接受先进性“孝”教育用:

  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妻不敢违。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上云:“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这就是尽孝的著名故事《郭巨埋儿》了。“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就是埋儿最有力的理论支持了,你认同这个先进的“埋儿”理论吗?当然,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结果,也敢象郭巨那样勇敢地埋儿了。且如果我还小,则我也敢让父亲象郭巨那样把我埋了,毕竟,我也希望能得到黄金釜啊!但是,如果地下挖不出黄金斧,你觉得郭巨是否还该埋儿呢?如果是,你愿意做郭巨,还是做郭巨的儿子呢?

  老实讲,我看二十四孝的故事都有问题。也就不此一一列举了,建议各位也找来看一看。另外,鲁迅先生也有一篇文章是讨论《二十四孝图》的,恕我无知,记不得名字了。应该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作品,也建议各位找来看看。

  《二十四孝》在民间的流传,远比《论语》和《孝经》广泛,对民间文化的影响也比那两本经典深远。不过,这只是专制文人作恶的典型案例而已。

  民间是怎么解读《二十四孝》的呢?很简单,就是听话、顺从。今天,香港、广东的粤语里,都还有句成语,叫“二十四孝老公”,其意思就是一个非常听老婆话、顺从老婆、以老婆为中心的老公。这虽然是对《二十四孝》的恶搞,但却很好地诠释了御用文人编撰这本书的本意。我想,徐先生在深圳,对这句白话成语也应该不陌生吧?

  古代的孝就说到这里了。那么,我们今天该怎么看孝呢?

  所谓孝,无非就是亲子之间的行为规范。先说经济上的,现在,《未成年人保护法》里,有很好的界定,就是双亲需要养育未成年儿女,要监护他们健康成长,要送他们进行义务教育。这是最基本的法定义务,我想,这个规定是合理的。因为未成年子女没有能力自己养活自己,也没有任何积累,需要靠父母养活。

  另外,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也不是自己的选择,而是父母的选择。当然,也可能是父母狂欢时疏忽了,一不小心怀上了小孩,而被迫要生下来。但不管是自己的选择和疏忽,作为成年人都要为此负责任。

  至于,成年后你要不要再给予儿女经济支持,那是你们之间的问题了。我想,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情况,不好强求一律,也只好各人念自己的那本难念的经了。

  子女赡养老人,也是中国的法定义务。这一条,在欧美国家几乎没有。我记得当时立法时,就有学者出来解释这一条的立法依据,正如徐先生的解释一样:这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对于中国学者的讲话,我历来都用阴暗心理去理解,就如鲁迅一样,“我一向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猜度中国人”。

  很遗憾,我一直无法养成用光明心理,去猜度中国学者的习惯。我对这个法律条文的理解很简单,就是政府不愿意承担提供社会养老保障的责任。不幸的是,我的阴暗心理在猜度中国问题时就总能对,而用阳光心理猜度中国问题时却总被骗。

  因此,徐先生说:今天中国“官方不倡导”孝道是不对的。今天的中国,官方仍然有提倡孝道的各种现实需要,为国尽忠,为国减负等等。何况,今天中国的社会环境,和几千来中国提倡孝道的社会环境相比,并没有什么本质的改变。因此,官方对孝道的提倡也自然不会有什么本质的改变。其共同的特点是,孝道都是个人独自尽的,而不是社会共同尽的。显然,这样的孝,还都只能停留在口头上了。

  其实,我并不认为子女就该有赡养老人的义务。前面已经讲了,所谓生恩是假的,因为那都是我自己的选择或者疏忽啊,子女不必要欠我这个生恩。而所谓养恩,也同样如此,因为子女并无法选择要我养,这是我自己找来养的啊。何况,我在养他的过程中,自己也得到了巨大的乐趣,已经足以回馈我被迫养育他们时,所付出的那点辛劳了。我希望,我和子女的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只不过我们是亲密接触、紧密联系的两个正常人之间的正常关系罢了。而养老的事情,则应该由我自己搞定,至少,在今天的中国还只能这样。

  我不希望我的子女成人后,觉得欠我什么。我经常告诉她,我对她做的一切都是法定义务和我的自主选择。如果她以后想帮我,也应该是她的自主选择,她不必理会那条虚伪的法律。

  “老吾老,及人之老。”这是中国古代就提出的养老原则了,但用什么手段才能确保其实现呢?请徐先生考虑一下,难道你的孩子养了你就能实现了吗?你应该知道,中国至少有几亿人是无法独立自主地供养其双亲的。他们该怎么办?难道寒门就真的无孝子?

  因此,喊尽孝的口号不难,而找到尽孝的圆满解决办法却不易。非常高兴,许多文明国家找到了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通过交税,通过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解决了“老吾老,及人之老”的现实问题。

  不过,这与中国历来提倡的,狭隘的、自己的尽孝明显不同,这是一个广义的、社会的尽孝。却正好实现了中国几千年来的诉求:“老吾老,及人之老”。这又有什么好批评的呢?

  我必须要提醒徐先生,中国传统文化的鲜花总是和大量地毒草并存。因此,在中国谈继承传统应该要特别地小心才是。其实,只要仔细思考一下,徐先生就完全有能力应对传统文化的糖衣炮弹。以徐先生的功力,完全可以把糖衣吃下,再把炮弹打回。不要因为几十年的习惯就迷失掉了自己的独立思维,而让这颗特殊的糖衣炮弹打中了。

  我知道,我的年龄没有徐先生大,但我也是上有老,下有小,且送过终的中年人了。所以,我觉得有资格和徐先生一起讨论这个话题。我理解,徐先生希望亲子之间能建立起深厚感情的良好愿望,但这并不必要和中国传统的孝道联系起来才能实现,更不必要行三跪九叩的大礼了。

  我们只需承认有普遍正常的人性,亲子间在平等、尊重的前提下,就能保持密切地相互接触。这样,深厚的亲子之情,自然就能建立起来了。 

 

 

我主张跪拜父母---- 三论行善从我做起


徐景安(2006-09-03 18:32:42)▼ 分类: 行善  

小时候过年,要祭奠祖先,由父亲带领我们一一跪拜。后来长大了,总认为,这是封建礼教,50多年来再没有跪拜过。最近看韩剧,子女结婚后回双方父母家,都要跪拜。我觉得有道理。能与他(她)结婚,是对方父母养育了他(她),因此要感恩。跪拜是感恩的表示。

我父母已去世。过去祭奠父母,只是到那里看看,放一些祭品,再清洁一下,就走了。这次去,我觉得应该跪拜。我就跪下去了。这一跪,我的感情就控制不住了。想起了父母养育我的细节,我泪流满面,深感没有来得及报答养育之恩。这与过去站在那里看看,感受完全不同。

我与夫人去她老家祭奠她的祖父母和外公外婆。她们老家的风俗,是在墓地放鞭炮。放完就准备走。我说,还是要行跪拜礼。我与夫人都一起跪了,当我的头叩到地时,我的心似乎与已故老人相通了。想起夫人给我讲,小时候如何受到老人的疼爱呵护,我不觉得流下了眼泪。

两次实践,使我懂得礼的重要。内心的感受要通过一定的礼节---肢体动作来表达,而肢体动作表示的礼节会加深内心的感受。由此,我认为,对父母感恩,一定要用礼来表现。我建议:当自己生日时,应该跪拜父母,感恩父母生了你。当一年结束时,应该跪拜父母,感谢父母一年的辛劳,并预祝父母来年健康。当结婚时,应该跪拜双方父母,感激他们把子(女)赐给你。

如果你是年轻人,可以试着这么做。如果你有了孩子,应该带头这么做,为孩子做榜样。

我认为,中国的孝道需要大力倡导。为了挽救中国人的道德,为了唤起人之爱,为了天下的善,有必要提倡孝道。“百善孝为先”,一个爱父母的人,才会爱别人。生我养我育我的父母都不爱,还会爱别人吗?孝是博爱的起点。

今天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孝,已大打折扣、或被遗忘。现在,我们对孩子、对年轻人还进行孝的教育吗?一个独生子女,唯恐爱不够,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尽量满足。我们所做的是孝顺子女,而不要求孝顺父母。这样长大的孩子,除了爱自己以外,还会爱别人吗?

娇惯孩子,是害孩子啊!我的朋友,自己省吃俭用,“扣”是有名的。可对儿子的要求百依百顺,什么都是名牌。现在,这个孩子吃喝玩乐都学会了,就是不爱学习,更不懂得做人,几乎成了一个废人。这个朋友悔之晚矣。可是,大多数家长都不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以孩子太小、已改不了等种种理由,放弃自己的责任。这是对孩子不负责,对自己不负责,对社会不负责。

星期天,一对夫妇带来3岁多的小女孩来我家玩,我拿出了巧克力糖。她拿起一块,就要吃。当时,我们正在谈小孩教育问题,她母亲谈不好教育的理由。我就对小孩说,“小朋友,你拿了糖,应该先给爸爸妈妈吃,然后再自己吃。这样就是好孩子。”小女孩,拿了两块,给了爸妈,又拿了两块,跑来给我们“伯伯、阿姨吃!”我们高兴的大笑,这孩子真受教,懂得举一反三。“子不教,父之过”,小孩的错,就在大人不教。

现在家长重视孩子的分数、技能的教育。为了成绩好,为了学才艺,请家教、搞补习、送海外,很舍得化钱。但是很少重视对孩子做人的教育。其实,怎么做人、怎么处事,直接关系孩子一辈子的幸福。如果孩子有德行,懂得孝,知道疼爱父母,一定学习也会刻苦用功。而没有德行,没有孝心,学习不会好,好了也会傲慢无礼,顶你、气你。

要孩子孝你,你得孝父母,做出榜样。冰箱藏的好吃的,拿出来先给老人吃,还是留给孩子吃?很多家长会选择后者。这样带出的孩子,长大会孝敬你吗?

孝,要从自己做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