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高考题分析 一、三年北京生物高考题各个章节分数的分布情况: 1. 2006年夏季高考题生物总分为72分,选择题共4道题,每题6分,共24分;非选择题共3道题共48分。
考题涉及的章节 |
所占分数及其比例 |
考查的主要内容 |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
12分(17%) |
细胞的全能性、植物细胞工程(组培)、细胞的有丝分裂 |
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的调节 |
24分(33%) |
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人体三大有机物的代谢及其血糖的调节 |
微生物与发酵工程 |
6分(8%) |
乳酸菌代谢类型、微生物培养基的成分、接种等 |
遗传和变异 |
18分(25%) |
诱变育种、遗传规律、细胞质遗传的试验方法以及完善实验方案 |
生物与环境 |
12分(17%) |
生态系统的功能成分及其作用、环境污染、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性的原因 | 72分中实验分析占22分。
2、2005年北京夏季高考题生物总分为72分,选择题共5道题,每题6分,共30分;非选择题4分
考题涉及的章节 |
所占分数及其比例 |
考查的主要内容 |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
12分(17%) |
C3、C4植物叶片结构(选修)线粒体的结构、组分和功能 |
生殖发育和进化 |
6分(8%) |
植物的双受精和种子形成及育种中的生殖隔离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8分(11%) |
动物的神经调节和动物行为 |
生物与环境 |
8分(11%) |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物因素 |
遗传和变异 |
18分(25%) |
遗传的基本规律 |
微生物与发酵工程 |
20分(28%) |
微生物的培养的实验方法、生长曲线及实验分析的能力 | 72分中实验分析占20分
3、2004年北京夏季高考题总分数为65分,选择题共5道题,每题6分,共30分;非选择题35分。
考题涉及的章节 |
所占分数及其比例 |
考查的主要内容 |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
6分(9%) |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中的主动运输和内吞作用 |
生物进化 |
6分(9%) |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
生命活动的调节 |
20分(31%) |
动物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
新陈代谢 |
6分(9%) |
植物光合作用 |
遗传和变异 |
21分(32%) |
遗传规律、表现型、基因型和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及设计实验的能力 |
微生物与发酵工程 |
6分(9%) |
病毒与其它微生物的结构和重合活动的特点 | 由此可见,生物高考中占得分值比较大的几个章节是:细胞、新陈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和变异、环境。当然,其他章节也可能有考查的知识点。
二、生物高考考试的特点: 1、命题知识点源于课本、命题素材远离课本。 2、题量较小,知识覆盖面广,突出主干知识和核心概念。 3、突出高考的选拔功能,更加注重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命题指导思想是以主干知识为载体,以能力考核为核心,以多种题型为工具,充分体现4个方面的能力考察目标:(1)理解能力;(2)试验与探究能力:(3)获取信息的能力;(4)综合运用能力。
三、复习的指导思想: 1、全面梳理知识体系,突出主干知识,适当拓展知识面:加强思维策略的训练,特别是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加强实验复习,培养实验能力,强化实验技能;加强对生活和生产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
2、改变学习方法,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变被动的接受知识为主动的探究学习,重视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学会提出问题,在探究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这样才能在高三一年的学习过程中使自己知识到位、能力到位。
[知识网络结构和知识点归纳]
高三生物学总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绪论、生命的物质基础
第一部分绪论 一、什么是生命 (—)生命的基本特征 1. 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 通过新陈代谢所有生物体与外界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3. 在代谢活动基础上生物体表现有生长特性 4. 所有生物都有生殖、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5. 生物对环境因素表现出高度的适应性,应激性是适应性的前提 6. 生物表现出不断演变和进化的趋势
(二)细胞是生命存在的最基本形式 1. 细胞是生命的结构单位 (1)单细胞生物由一个细胞组成 (2)多细胞生物的所有细胞具有相同的基本结构
2. 细胞是生命的功能单位 (1)各种细胞表达着基本共同的生命活动内容:如呼吸、代谢等 (2)多细胞生物高度特化的各种生命现象都是以细胞活动为基础
3. 宿主细胞是病毒分子维持生命正常运转的存在形式
4. 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分化是促进生物进化的前提
(三)生命界多样性和多层次性 1. 生物的多样性: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植物界、动物界和真菌界等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2. 生物界的层次
二、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的科学 (一)生命科学发展经历的阶段
阶段 |
时间段 |
代表工作 |
描述性生物学阶段 |
20世纪以前 |
显微镜的发明 19世纪30年代细胞学说的提出 1859年英国达尔文《物种起源》 |
实验生物学阶段 |
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30年代 |
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重新提出(杂交实验) |
分子生物学阶段 |
20世纪30年代之后 |
1944年Avery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提出 |
(二)生物学的发展方向
(三)生命科学研究方法 1. 观察与描述 2. 生物学实验 (1)人为控制可变因素下再现生命机制过程的操作性活动 (2)设置对照组是生物实验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 (3)实验者的科学素养是取得实验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二总分 生命的物质基础 一、细胞的化学组成 (一)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 1. 类别
2. 生命元素的特点 (1)没有一种是生命特有的,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是统一的,同时也说明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含量的不同,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差异性) (2)各种元素多以离子或化合物形式存在 (3)碳是生命元素中的核心元素
(二)构成细胞的化合物
种类 |
物质名称 |
重量比例% |
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
无机物 |
水分 无机盐 |
80~90 1~1.5 |
18 55 |
有机物 |
糖类 脂类 蛋白质 核酸 |
0.4 1~2.0 7~10.0 1.0 |
250 700 36000 40000~1000000 | 1. 水分
存在形式 |
结合水 |
自由水 |
特点 |
与蛋白质等结合 |
呈游离的流动态 |
比例 |
4.5% |
95.5% |
作用 |
结构物质之一 增强植物细胞的抗逆性 |
良好溶剂;运输养料和废物;反应介质;参与某些反应 |
和生命活动的关系 |
含量的变化和细胞的抗逆性有关 |
和细胞新陈代谢活动呈正相关 | 2. 无机盐
存在形式 |
化合态 |
离子态 |
比例 |
少 |
多 |
作用 |
结构物质之一 某些复杂的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 |
调节渗透平衡 调节酸碱平衡(人体酸中毒) 调节离子平衡 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Ca2+) | 3. 糖类:主要的能源物质 (1)元素组成及分子通式:Cn(H2O)m (2)主要种类及其作用
种类 |
分子式 |
分布 |
生理作用 |
|
单糖 |
核糖 |
C5H10O5 |
动植物细胞 |
核酸组成物质之一
----------------- 常用能源物质 |
|
脱氧核糖 |
C5H10O4 |
|
葡萄糖 |
C6H12O6 |
|
二糖 |
蔗糖 |
C12H22O11 |
植物细胞 |
水解为单糖 |
|
麦芽糖 |
|
动物细胞 |
|
乳糖 |
|
多糖 |
糖元 |
[C6H10O5]n |
储备能源物质 |
|
植物细胞 |
|
淀粉 |
细胞壁结构物质 |
|
纤维素 |
|
(3)还原性糖的鉴定:①银镜反应;②斐林试剂或斑氏试剂(砖红沉淀)
4. 脂类 (1)区别于糖类的特点 ①特征组分为:CH3(CH2)nCOOH,其中含氧原子少,及碳氢比例高,彻底氧化释放的能量高。 ②与水不亲合(即疏水性)
(2)主要脂类及其作用 ①脂肪是生物体的储备能源物质 
②磷脂是细胞各种膜结构物质,是合成脂蛋白的原料 
③固醇类(性激素、维生素D等)对代谢有积极作用: 胆固醇:在紫外线的作用下可以转变为维生素D。 性激素: 维生素D:促进钙、磷的吸收
(3)脂肪的鉴定:苏丹Ⅲ或苏丹Ⅳ,颜色分别为桔黄色和红色,后者染色的时间短,说明苏丹Ⅳ和脂肪的亲和力强
5. 蛋白质 (1)相对分子质量大(以万为单位)。
(2)分子结构复杂。分为下列4个层次: ①基本组成元素有:C H O N S ②基本结构单位是氨基酸。20种氨基酸的分子通式如下:  ③一级结构是由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成的多肽链 ④由多肽构成具有三维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分子 多肽的命名:从游离的氨基端→游离的羧基端
(3)种类多样 ①氨基酸种类、数量、序列不同→一级结构多样 ②肽链数目、盘曲方式不同→空间构型多样
(4)功能重要(生命体现者) ①重要结构物质,如骨胶蛋白、肌肉蛋白、血红蛋白等 ②重要调节物质,如蛋白质类激素和酶 ③载体和免疫物质,如通道蛋白、免疫球蛋白 ④也能做能源物质
6. 核酸 (1)相对分子质量大:核糖核酸(RNA)4×104脱氧核糖核酸(DNA)106 (2)结构复杂,分为下列5个层次: ①基本组成元素有:C H O N P ②基本组成物质有:五碳糖、含氮碱基和磷酸 ③基本结构单位是核苷酸(如脱氧核糖核苷酸)  ④一级结构为多核苷酸链 ⑤DNA分子的空间结构为双螺旋
(3)种类及其分布
分布 |
脱氧核糖核酸(DNA) |
核糖核酸(RNA) |
细胞核 细胞质 |
多 少 |
少 多 |
(4)功能重要: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
(三)原生质是细胞内生命物质的总称 1. 物质性:以蛋白质、核酸和脂类为主要成分 2. 生命性:能够通过新陈代谢实现自我更新 3. 结构性:细胞是原生质的基本结构形式,由原生质体分化细胞的各种微细结构。如植物细胞结构如下: 
[重点、难点、拓展知识解析] 1、应激性和适应性的区别和联系:很多同学都感觉到很难区别适应性和应激性。其实这两个概念并不是非此即彼,应激性和适应性都是描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作为生命的基本特征,同一生物既有应激性也有适应性。但应激性是生物对外界刺激所发生的反应,生物体接受外界刺激后,迅速作出反应,在短期内完成,单细胞动物由原生质、多细胞动物由神经系统的反射活动来完成此反应。而适应性是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与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现象,其产生过程是生物产生变异,在一定外界环境下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变异性状逐渐在后代得到积累和加强,该性状不会因为环境的改变而迅速在短期内作出改变。
2. 无机盐在动植物体内的作用:高三复习不同于高二学新课,同学们应该有意识的关注到知识的内在联系,训练自己综合同类知识的能力。比如,在第一册第一章我们复习到无机盐是生命的结构物质之一,某些复杂的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能调节渗透平衡,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那么无机盐具体参与组成了什么结构?我们所学到的化合物都含有那些无机盐?无机盐又是怎么影响生物体的活动的?这就需要大家把我们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了解到的实例有机的综合起来。比如: 铁:动物体内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参与植物叶绿素的合成过程 镁:植物体内叶绿素的组成成分 钙:动物的牙齿、骨骼的成分,血钙含量影响肌肉收缩。血钙含量低,肌肉容易抽搐,血钙含量高,可导致肌无力。(高浓度血钙使肌肉收缩减弱) 硼:促进植物花粉的成熟和花粉管的萌发(缺乏花而不实) 锌:参与动物体内很多酶的合成,调节新陈代谢 氮:酶、蛋白脂类激素等物质的重要组成成分,对植物叶的生长有重要作用 磷:参与ATP、NADPH、核酸等的组成 钾:在植物的糖类运输、动物心肌的收缩中起重要作用 碘: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 钠:维持动物体内无机盐的平衡和细胞的正常形态
3. 磷脂与健康的关系:肝脏可以把多余的脂肪合成脂蛋白,从肝脏运出,磷脂是合成脂蛋白的原料,肝功能差或磷脂合成减少,脂蛋白的合成受阻,影响脂肪的运输,过多的脂肪堆积在肝脏,就可能形成脂肪肝。此外,磷脂还是神经细胞的重要成分,每天摄入生理需要量的磷脂,会使人头脑聪明,思维敏捷,不易疲劳,使智商维持较高水平。磷脂缺乏时,神经髓鞘就会发生退化,而使人陷入焦躁不安的状态。富含磷脂的食物有,动物的脑髓、肝脏、大豆、鳝鱼、泥鳅、蛋黄等。
4. 蛋白质的鉴定原理 鉴定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蛋白质时,常用双缩脲法,使用的是双缩脲试剂。双缩脲试剂的成分是质量浓度为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1g/ml的硫酸铜溶液在碱性溶液(NaOH)中,双缩脲(H2NOC—NH—CONH2)能与CU2+作用,形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这个反应叫做双缩脲反应。由于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结构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因此蛋白质都可以和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请同学们注意,双缩脲和双缩脲试剂的成分是完全不一样的。书写时一定要准确。
[例题解析] 例1: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鸟生于林,故羽似叶”,这句话反映了生物具有 A. 应激性 B. 生长和发育 C. 适应性 D. 遗传和变异
[解析]答案为C。
例2. 下列现象中不属于生物应激性的是 A. 鱼饵投入水中,招引了许多鱼来取食 B. 仙人掌的叶子变成刺状以适应干旱缺水的环境 C. 放在窗台上的植物其枝叶常向光弯曲生长 D. 敲击人的膝盖骨下方的韧带,会产生膝跳反射
[解析]答案为B。根据应激性和适应性的发生过程可以较容易的作出判断,仙人掌的刺这种性状是经过长期进化而来,是一种稳定的结构。将仙人掌转移至多水的环境,这种刺并不会立即改变或消失,所以这种现象更主要的是体现了生物的适应性。其它三个选项所体现的是在外界刺激,生物体针对外界刺激作出了反应,此反应是在短期内完成的,主要体现的是生物的应激性。
例3. 把活细胞或不具有细胞结构的病毒搅碎,细胞和病毒都失去了活性,这个现象说明 A. 细胞和病毒是由于化学成分被破坏而失活 B. 两者的生命成分是一致的 C. 除病毒外,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D. 一切生物体都有自己的严整的结构
[解析]答案为D。将活细胞、病毒搅碎主要是破坏了他们的结构,物质本性并没有被改变,所以应该从生命结构的严整性来考虑细胞和病毒的失活现象。
例4。 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两种物质所共有的元素是 A. C、 H、 O B. C、 H、 O、 N C. H、 O D. N、 P
[解析]答案为C。通常细胞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水,其次是蛋白质,它们共有的元素只有H、O 。本题并不难,但要求同学审题一定要准确。
例5. 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 细胞中自由水/结合水的比值上升时,生物体新陈代谢旺盛 B 细胞中的无机盐离子,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 C 磷脂是细胞中各种膜结构的骨架物质 D 细胞中糖类的作用就是作为能源物质
[解析]答案为D。糖类的作用主要是最为能源物质,同时也是细胞的结构物质,如纤维素,核糖和脱氧核糖参与构成细胞的遗传物质核酸与脱氧核酸。
例6、如果细胞内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用a表示,则根尖分生区的细胞al与根冠细胞a2的大小为 A. a1>a2 B. al=a2 C. a1<a2 D. 无法判断
[解析]答案为A。
例7、分析多肽E和多肽F得到以下结果(单位:个):
元素或基团 |
C |
H |
O |
N |
氨基 |
羧基 |
多肽E |
201 |
348 |
62 |
53 |
3 |
2 |
多肽F |
182 |
294 |
55 |
54 |
6 |
1 | 两种多肽中氨基酸的数目最可能是
选项 |
A |
B |
C |
D |
多肽E |
199 |
340 |
58 |
51 |
多肽F |
181 |
281 |
53 |
49 | [解析]答案为D。氨基酸缩合形成多肽以后,在多肽的一个游离端还保留一个氨基,另一个游离端保留一个羧基,多肽E有三个氨基,其中一个氨基必定在某一个侧链基团(R基)上。根据氨基酸通式特点,N元素只存在于氨基中,所以,N元素的总数量减去R基上氨基的数量,就是组成该多肽的氨基酸数目。
例8、与蛋白质功能无直接关系的是 A.氧气在血液中的运输 B.苋菜的部分叶肉细胞吸收并固定环境中的CO2 C.生长素由根尖分生区运到根尖成熟区 D.成活的秧苗叶尖出现小水珠现象
[解析]答案为D。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承担着多种功能,氧气的运输需要血红蛋白,生长素的主动运输需要蛋白质作为载体,苋菜固定CO2需要光合作用相关的酶。秧苗叶尖出现的水珠即吐水现象,水的运输动力是蒸腾拉力,水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是自由扩散,与蛋白质无直接关系。
例9.有A、B、C三种氨基酸在体外发生反应,可以形成含有三种氨基酸的三肽___种?如果足量发生反应,最多可以形成_____种三肽?若某蛋白质的分子量为11935,在合成该蛋白质分子的过程中脱水量为1908,假设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为127,则组成该蛋白质分子的肽链有______条。
[解析]解答这种题目注意审清题意,正确运用相关的数学方法和原则。三种足量的氨基酸可以形成的三肽,包括含有三种不同氨基酸的三肽,含有两种氨基酸的三肽和只含有一种氨基酸的三肽。其总数是33。
参考答案: 6;27;3
例10、下面是一组探究生物体内主要有机物存在与否的鉴别实验,按表中数字顺序填空:
待检物质 |
试剂 |
颜色反应 |
蛋白质 |
双缩脲试剂 |
③ |
脂肪 |
② |
红色 |
① |
斐林试剂 |
砖红色 |
DNA |
④ |
蓝色 |
淀粉 |
⑤ |
蓝黑色 |
[解析]参考答案: ①还原性糖(葡萄糖、麦芽糖等) ②苏丹Ⅳ ③紫色 ④二苯胺 ⑤碘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