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在苏州的遗迹有
○永定寺弄:梁天监三年(504年)由苏州刺史、郡人顾彦先舍宅而建,韦应物罢官后,寓居在寺内。万历年间(1573-1620)知县在弄内重建“五贤祠”,祀顾彦先、陆羽、韦应物、刘禹锡、白居易五人,并写有碑记。

○景德路城隍庙:原处为三国时周瑜的故宅,后改建为苏州府城隍庙,2003年城隍庙重修后,有正门、仪门城隍殿、娘娘殿以及西廊偏殿等,城隍殿里立碑供奉10位对苏州有贡献的父母官,排在第一位的就是韦苏州——韦应物。其他的包括白居易、刘禹锡、范仲淹、文天祥、周忱、况钟、任环等。
只是,近读宋人洪迈的《容斋随笔》,其中有一篇为介绍了这位苏州刺史,文不长,摘录如下:
《韦苏州集》中,有《逢杨开府》诗云:
“少事武皇帝, 无赖恃恩私。
身作里中横, 家藏亡命儿。
朝持樗蒲局, 暮窃东郊姬。
司隶不敢捕, 立在白玉墀。
骊山风雪夜, 长杨羽猎时。
一字都不识, 饮酒肆顽痴。
武皇升仙去, 憔悴被人欺,
读书事已晚, 把笔学题诗。
两府始收迹, 南宫谬见推。
非才果不容, 出守抚惸嫠。(同茕)
忽逢杨开府, 论旧涕俱垂。”
味此诗,盖应物自叙其少年事也,其不羁乃如此。
李肇《国史补》云:“应物为性高沽,鲜食寡欲,所居焚香扫地而坐,其为诗驰骤,建安已还,各得风韵。”盖记其折节后来也。《唐史》失其事,不为立传。高适亦少落魄,年五十始为诗,即工。皆天分超卓,不可以常理论云。应物为三卫,正天宝间,所为如是,而吏不敢捕,又以见时政矣。
简单解释一下诗词,在《逢杨开府》中,韦应物回忆到:
少时跟随武帝唐明皇,凭借皇恩像个无赖一样做尽了坏事。
在街上肆意横行八道,还将亡命的罪犯藏在家里。
白天聚众赌博,夜晚偷妓淫乐。
官吏也不敢抓捕自己,还照样在朝廷任职。
随着皇上去骊山避寒赏雪,白天还能去长杨打猎。
大字不识一个,像个酒鬼一样喝酒放纵自娱痴迷。
自从明皇升天以后,失去了依傍,沦落被人欺。
读书又觉得太晚,那就拿起笔来学写诗吧。
虽然自己的才华有限,并不足以被南宫(古代官署名,泛指朝廷)所重视,但仍然被错误地推荐或提拔。
自己没有才能果然不被容忍,被派去守护寡妇孤儿。
突然遇到杨开府,说起旧时,泪水流淌。
体味此诗,应该是韦应物自写少年时的经历,竟然放荡到如此地步,真是坏事做尽。
李肇的《国史补》里说:“韦应物品性高洁,生活检朴,少有欲望,所居住的地方,一定要焚香扫地以后才会坐下来。他的诗有建安风骨,情致过人。”
这是他改正以后的事情。《唐书》里没有收录这些事迹,也没有给他立传。高适年少时也不得志,五十岁才开始学作诗,但一出手就是好诗。这都是他天资聪颖过人,不能用常理来论断的.韦应物为三卫郎,应该是玄宗天宝年间,做事如此无法无天,然而官吏却不敢捕捉,那时的时政好坏,也就可想而知了。
读完此段,竟然没有料到韦应物年轻时竟然是这样的。
韦应物出生于737年,今天的陕西西安人。他出生于韦姓豪门,他的家族,在唐三百年间,出了十多个贵为宰相的高级人才。曾祖父是武则天时宰相,祖父做过宗正少卿。他少年时练习武艺,骑射本领不凡,凭着门荫和武艺,韦应物15岁就当上玄宗李隆基的侍卫三侍郎。
这样强大的家族背景,难怪他会如此。
当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到骊山度假玩乐时,韦应物做为侍卫也相随左右。少年时代的韦应物,仗着是皇帝跟前的人,早上起来就是赌博玩钱,晚上钻墙逾穴偷人家的小老婆,家里还藏着杀人犯,一天到晚喝酒胡闹,一字不识,十足的恶少形象。这和韦苏州后来的那些诗句无论如何也联想不到一起。
如果不是那场经过长达8年“安史之乱”,韦应物应该是一个玩世不恭的纨绔子弟,一个横行乡里的小混混。
大唐盛世,多不过繁华似锦,天朝大国,难免也会没落,纷争迭出。经过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大唐也是暗潮涌动。
安史之乱来了。长安陷落,韦家的富贵钱财凋零殆尽,而唐玄宗的失势,也让韦应物风光不在,叛军临城,大兵压境,唐玄宗仓皇出逃去了四川,平日里所有的生活与秩序,立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些平日出入宫闱、扈从游幸、无事生非的皇家侍卫,也纷纷下岗。
有的时候,一件小事,一个决定,足已改变人的一生,韦应物丢了官职,过了二三年逃难生活,跌入人生低谷。冷酷的现实迫使韦应物重新选择生活道路,他痛下决心,折节读书。
“安史之乱”以后,韦应物应举入仕,历任洛阳丞、高陵宰等地方官,他在苏州做刺史三年,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理赋税,勤政务,矜老疾,话艰难,带病实实在在地为苏州百姓操劳了三年。当时的苏州人对他自始至终爱戴有加,苏州百姓都以“韦苏州”这个美名来敬称他。
在韦应物当苏州刺史的三年里,他已经是重病缠身,辞官后,他寄住在城外的永定寺里,自己租地耕种养活自己,公元792年,他溘然长逝,年仅55岁。
而对于他的诗词,在他在世的时候,大家也没觉得才华出众,等他死了,才觉得好,这倒与梵高和他的《向日葵》命运很相似。
对于一个人的评价,时间往往是最好的裁判官,好与坏,往往也没有明显的界限,如果说韦应物的人生分为两部分,也许归根而言,总是功大于过的,至少,在老百姓的印象里,已经不记得这个曾经的小混混的模样了,这也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