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干夫子 一家小铺门贴着一副对子,上联是“横眉冷对干夫子”。风吹日晒,“夫子干瘪”了。还有一家饭店里写着:“包子往里走,炒菜请上楼。”楼下已经有不少“包子们”,晚来的“炒菜们”只好上楼了。楼上贴着一条告示:“请座下开票”。座位下面开票,要钻到椅子底下去。没有错别字的世界将是无趣的。 二、县官审“亲爹” 从前有个县官,斗大的字认不得一箩筐,官是花钱买的,在断案时,经常读错字闹笑话。 这天,又有一个案子,原告叫郁工来,被告叫齐卞丢,证人叫新釜。 县官高喊一声开始审案。 他先把原告的名字喊成“都上来”,结果原告、被告、证人一齐上堂。他见如此,还不知道自己念错了名字,怒气冲冲地说道:“本县只叫原告一人上堂,你们为何都跟着一起上来?”在一旁的师父知道他念错了字,忙给他打圆场道:“禀告老爷,原告的名字还有另外的念法,叫郁工来,不叫“都上来”。 他接着看见被告的名字,喊“齐下去”,结果原告、被告、证人又一起下堂。这一来他更生气,厉声问道:“本官叫被告听审,你们为何一起退堂?”这时,那个师爷又连忙禀告说:“老爷,被告的名字也另有念法,叫齐卞丢,不叫‘齐下去’。” 县官听了,心中不快,不高兴地反问师爷:“既然是这样,那么证人的名字又该念什么呢?” “禀告老爷,证人的名字叫新釜。”师爷恭恭敬敬地回答说。 县官一听,突然笑了起来,起身对师爷说:“我就估摸另有念法,你不说,我就要叫他‘亲爹’了!” 三、“庚黄”了不得 我国古代小说家,像罗贯中、曹雪芹等都是研究汉字的专家。在他们的小说中,经常会出现有关汉字的趣话,包括错别字的笑话,为故事情节增添了不少趣味性。 下面就是《红楼梦》第二十六回“薛蟠读画”的故事。 薛蟠说:“你明儿来拜寿,打算送什么新鲜物儿?” 宝玉说:“我没有什么送的……惟有写一张字,画一张画,这才是我的!” 薛蟠笑道:“你提画儿,我才想起来了。昨儿我看见人家一本春宫儿,画的很好,上头还有许多的字,我也没有细看,只看落的款,原来是什么‘庚黄’的,真好的了不得!” 宝玉听后说:“古今字画也都见过些,哪里有个庚黄……”想了半天,不觉笑将起来。命人拿过笔来在手心里写了两个字,又问薛蟠道:“你看真了是庚黄么?”薛蟠说:“怎么没有看真?”宝玉将手一撒给他看道:“可是这两个字吧!”……众人都看时原来是“唐寅”两个字,都笑道:“想必是这两个字,大爷一时眼花了,也未可知。”薛蟠自觉没趣,笑道:“谁知他是‘糖银’是‘果银’的。” 通过这两个别字,就把薛蟠这个纨绔子弟不学无术的形象活生生地勾画出来了。 四、落山的落山,落水的落水 古时候,有个教书先生不学无术,根本识不了几个字,却时常冒充饱学之士。 有一天,有个朋友从京城回来探亲,顺便到学馆来看望他。两人刚坐下不久,正好有个学生问他晋文公的“晋”字怎么读,他压根不认识这个字,又怕在朋友面前出丑,于是用红笔在“晋”字旁画一道,让学生过一会再来问。 不一会,又有一个学生问他卫灵公“卫”字的读法时,他同样不知,于是又用红笔把“卫”字圈起来,也让这个学生过会来问。 又过一会,一个学生问他“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乐”怎么读,他没好气地回答说:“读成太阳落山的‘落’字不就行了!” 学生走后,这位教书先生问朋友说:“最近京城有什么新闻吗?” 朋友回答说:“我离开京城的时候,只见晋文公被戳了一枪,卫灵公被红巾军包围了。” 先生听了忙问:“不知他们手下的官兵怎么样了?” 客人笑着说:“落山的落山,落水的落水。” 教书先生听后信以为真,还不明白是在取笑自己。 五、“劳骂”苏东坡 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出任杭州知府时,一些文人雅士闻风而集,吟诗作赋非常活跃。恰逢当地有一个自命不凡的读书人叫白文秀,此人文理不通,白字连篇,却喜爱卖弄文才,一天,白文秀东拼西凑总算写成一篇文章,甚为得意,便送给苏东坡过目,说道:“此乃拙作,望老师批点。”东坡接过文章,只见标题是《读过泰论》,半日不解,良久才悟,便大笑道:“当年秦朝发生灾害,大水淹了庄稼,难怪,难怪!”(意为“秦”字下的“禾”被“水”淹掉,成了“泰”字) 苏东坡看毕,一言不发还给他。白文秀心想,好歹也要请他写几句,日后也可以炫耀一番,就央求说:“老师,当今天下识才者少,忌才者多,一篇好文章没有名人推蔫,就好比一张废纸。请老师多少美言几句。“ 一听白文秀把“推荐”读成“推蔫”,苏东坡又好气又好笑,于是鄙夷地看了他一眼,挥笔在文稿上批了九个字:此文有高山滚鼓之妙! 白文秀喜不自胜,连连说:“劳骂,劳骂!”他把“劳驾”说成了“劳骂”也不知道,只是兴冲冲取了文稿说走。从此他拿了苏东坡的批到处吹嘘。一些吹牛拍马的人见了随声附和,而有真才实学的人见了则暗暗发笑。一个秀才忍不住点穿道:“这是什么批字?这是苏东坡在给你出谜呢!” “出谜?什么谜?”白文秀结巴地呆住了。 “你倒想一想,高山滚鼓有什么妙啊?你听一听高山上滚鼓是什么声音?” “噗通――噗通,不通――不通!” 六、害怕耳朵 从前有位师爷,写字时经常把偏旁写错。 有一次,县令让他造花名册,他把陈字的偏旁“ ”写在了右边,结果被打了二十大板。由于这位师爷生性愚笨,从此便误认为凡是“ ”都应当写在左边。后来造花名册,因为他把郑字的偏旁写在了左边,结果又被打了二十大板。 时隔不久,一位姓聂(聂的繁体)的人找他代写一份状纸,他一见这人的姓就吓得胆颤心惊,连连摆手说:“我因为两个‘ (耳)’旁,连挨四十大板。你的姓有三只耳朵,如果再替你写状纸,那还不把我活活打死!” 七、白字先生 有位教书先生爱读白字。一次,他在一个大户人家开馆授徒,东家跟他讲明,一年的工钱是谷子三石,伙食费四千。如果教一个白字,就要罚谷子一石;教一句白字,就要扣伙食费二千。他见工钱不少,就爽快地接受了条件。 到学馆后,东家让他先熟悉一下环境,并带他到街上看看。他见路旁石头上有“泰山石敢当”等字,想显示一下水平,随口念成“秦山石敢当”。东家见他把“泰”念成“秦”字,当既说道:“白字一个,罚谷一石。” 后来,东家让他教读《四书》,他又把“季康子”读成“李麻子”,“王日叟”读成“王四嫂”,连错了四句,四个字,当即被扣掉了全部伙食费。 教书先生有口难言,只得白干一年。后来,他心中不愤,作两首打油诗自嘲曰:三石租谷苦教徒,先被秦山石取乎。一石输在“曹子曰”,一石送与“乡大夫”。又说 四千伙食不为少,可惜四季全扣了。二千赠与“李麻子”,二千送给“王四嫂”。 八、一个别字丢状元 这个故事发生在北宋仁宗年间。 四川成都府有一个书生名叫赵旭,自幼习文,熟读《诗》、《书》、《礼》、《乐》,下笔成文,是个饱学秀才。这年得知东京开科选考,赵旭禀知父母上京应举。 不一日,赵旭来到京都,就在状元坊落店安歇。等到试期入得考场,经过三场文字卷毕回归,专等发榜。赵旭自思考得非常满意,得中必有希望。 这日仁宗皇帝早朝上殿,考试官阅完考卷在朝上奏。仁宗问榜首前三名是何处何人?试官将前三名文卷呈上御前。仁宗亲自御览。看了第一卷对试官说:“此卷作得极好,可惜中间有一字差错。”试官问圣上何字差写?仁宗笑指说:“乃是一个‘唯’字,原来‘口’旁为何写成‘’旁。试官立即拜奏说:“此字皆通用。”仁宗问:“姓甚名谁?何处人氏?”折开密封一看,乃是四川成都府赵旭,今住状元坊店内安歇。速命进见,不一时赵旭叩拜圣上。仁宗问明来历,赵旭一一面奏无有差错。仁宗见此人出语如同注水,暗喜称奇,只可惜一字差写,就说:“卷内有一字差错,”赵旭惊惶拜问:“何字差写?”仁宗说:“是个‘唯’字,本是个‘口’旁,卿如何写作‘ ’旁?”赵旭回奏:“此字皆可通用。”仁宗不悦,就在御案上取文房四宝写下八个字递给赵旭说:“卿家看看,单单、去言,吴矣、吕台,卿言通用与朕来!“赵旭看了半响无言以对。仁宗说:“卿可暂读书。”赵旭愧出朝,一项即将到手的状元桂冠就此落地。
九、错字兴邦 曹操拥兵百万,屯驻在长江上。传谕东吴,将会猎于江夏,虽有并吞之意,但未露声色。此时鲁肃正从江夏带齐备的军师诸葛亮(字孔明)到此,为了报仇雪恨,特来游说激励孙权,出兵抗击魏军。 当时东吴有程普、黄盖、韩当等一班战将主战不降,而以诸葛瑾、吕范等一班文官主降不战。要战要降互相争论,等待都督周瑜决策。周瑜也说战必败降易安。鲁肃却认为周瑜英勇雄才大略,东吴险固,不同意投降曹操。二人也互相争辩,而孔骨在旁冷笑。周瑜和鲁肃问孔民用工业为何笑?孔明说:“曹操善用兵法,天下莫敌。”句句奚落孙权和周瑜。最后献出一计:闻操在漳河新造“铜雀台”广选美女,以实其中。说曹操是好色之徒,久闻江东乔公有大乔小乔二女,姿色颇美,誓言如成帝业,愿得江东二乔,置于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恨。今引兵江南,实为此二女。如今只要寻得乔公,送去二女,曹操必定会班师回许昌。这与范 献西施之计相类似,定能成功。周瑜问孔明有何为证。孔明说曹操命儿子曹植所作《铜雀赋》,赋中单表他家合为天子,誓取二乔。此时周瑜并不发怒,又问能记此赋否?孔明即时背诵《铜雀赋》: 从明后以喜游兮,登层台以娱情。见太府以广开兮,观圣德以所营。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俯皇都之宏丽兮,瞰云霞之浮动。欣君才之来萃兮,协飞熊之吉梦。仰春风之各穆兮,听百鸟之悲鸣。云天亘其既立兮,家愿得乎双逞。扬仁化于宇宙兮,尽肃恭于上京。惟相文之为盛兮,岂足方乎圣明? 休矣!美国矣!惠泽远扬。翼佐我皇家兮,宁彼四方。同天地之规量兮,齐明之辉光。永贵尊而无极兮,等君寿于东皇。御龙旗以遨游兮,回驾鸾而周章。恩化用及乎四海兮,嘉物阜而民康。愿斯台之永固兮,乐终古而未夹。 周瑜听了勃然大怒,指北而骂:“老贼欺吾太甚!”孔明佯作惊恐,不知失口乱语。瑜说:“大乔是孙伯符的主妇,小乔乃我之妻,如此岂有屈身投降之理,求孔明助一臂之力同破曹贼。” 原来《铜雀赋》有诗句是“连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 ”,这句的意思是东西有玉龙金凤于两台,以桥连接,用来比喻它;而孔明将“桥”字改作“乔”字,将“西”字改作“南”字,将“连”字改作“揽”字,而下句则完全改之。以桥作乔是读别字、为孔明故意激怒周瑜。后人对此传为趣闻。 十、康熙大帝题别字 杭州西湖是著名的风景胜地,而西湖十景又为西湖风景之最。譬如那“雷峰夕照”:夕阳西下,山影横空,湖光山色,交相辉映;那“断桥残雪”:雪霄天青,红日临空,桥的阳面积雪已消融,而阴面依旧铺琼砌玉,晶莹如玉带。还有“三潭印月”、“苏堤春晓”、“花港观鱼”,等等。然而十景中的“曲院风荷”的曲字,竟是由皇帝写的别字,相沿至今。 明代田汝成的《西湖游览记》说:“ 院,宋时取金砂之水造,以酿官酒。其地多荷花,世称‘ 院风荷’是也。”既称“院”,说明这里是酿酒之地。酒香夹着荷花的香气,别有佳趣。清人许承祖有诗赞咏道:“绿盖红妆锦绣乡,虚亭面面纳湖光。白云一片忽酿雨,泻入波心水亦香。”然而写成“曲院风荷”,一字之误,意趣尽失。 这个别字是谁写的呢?是清代康熙皇帝。他题写的“曲院风荷”,刻字立碑,此碑至今仍保存完好。 在封建时代,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做错了事写错了字,老百姓和百官群臣是不敢指出的。然而,人们免不了“腹诽”,在心里讥笑这件事。康熙皇帝以后的第三代皇帝乾隆帝,对此是明白的,于是题了一首诗刻在原碑的背面,其中这这样两句:“莫惊误字传新谤,恶旨崇情大禹同。”意思是说:“你们不要以为是写错了字而大惊小怪去胡乱议论,要知道,康熙帝与古代的圣君大禹一样,是讨厌美酒(恶旨)而崇尚节制情欲(崇情)的,因此,故意将酒 的 写成了曲。现在“”字已简化为“曲”字,可见康熙还是有先见之明。 这是“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手法,是徒劳的辩白。其实写错别字是人人都难以避免的事,汉字的同音、形近等现象又极易诱发错别字,作为一个皇帝,大可以光明磊落地有则改之,写了错字还死不承认,并不停辩白,无疑是越描越黑,传之后世,遂成诟病,连勇于承认的美德都没得捞了。 十一、别字司仪 十二、《聊斋》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两个狐狸精给一位书生出对子:“戊戌同体,腹中止欠一点。” 书生对不出。狐狸精自己对成:“己巳连踪,足下何不双挑。” “戊wù,戌xū,戍shù”、“己jǐ,巳sì,已yǐ”。普通人嫌它分辨麻烦。狐狸精却利用麻烦来刁难人。 十三、不敢娶 相传李鸿章有个远房亲戚赶考,呆坐半天也做不出答卷。于是便想走后门中榜,就在试卷上写道:“我是中堂大人李鸿章的亲妻(戚)!”主考官看后又好气又好笑,提笔批道:“既是中堂亲妻,我定不敢娶(取)!” 十四、枇杷与琵琶 传说明朝时期,一个乡绅为了巴结新任知县,送去一筐枇杷,并附赠贴一张,上写道:“敬奉琵琶一筐,祈望笑纳。”知县看了帖子,不禁笑道“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恨当年识字差。”坐上一客又续上两句:“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萧管尽开花。”吟吧,大笑,使那乡绅尴尬万分。 十五、昧昧与妹妹 某店主在招牌上把“月饼”写成“曰饼”,有人说:“‘曰’字是个白字。”店主不屑一顾:“说得倒好,‘白’字还有一撇呢!” 十七 杏否 传说,过去有个人跟几个朋友到一个叫江心寺的地方去游玩。有人在寺院赶墙上写一首诗,题目是“江心赋”。这个人一见“江心赋”三字,回头就跑,边跑边喊:“这里有江心贼,快走快走!”他的朋友说:“这是诗赋的赋,不是贼。”他摇头说:“他富是富,但我看有些贼的样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