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血细胞检测仪
一、显微血细胞检查仪的组成> 1、显微镜连续变倍放大系统; 2、中央控制系统; 3、图像记录及输出系统; 4、多媒体图像处理系统。 二、系统性能指标 1、放大倍率40-22000倍; 2、最高分辨率0。2微米; 3、光学功能:中密度、相差、明视野、暗视野; 4、光源:100W冷光源、24小时开机温升小于2摄氏度; 5、软件:基于WINDOWS98平台,可实时接收图像,进行图像处理,具有人员登记、资料统计、报表生成、典型图库预览、自动诊断等几大功能。
血液有形成分检查 一、理论基础:细胞形态学:是根据机体血液细胞及血浆内有形成分的形态、结构和含量等的变化,追踪这些变化的原因进行诊断提示。 二、血液有形成分临床意义:
镜下所见 |
相关的病变 |
异形红细胞 |
异形红细异形红细胞提示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细胞膜代谢 |
红细胞轻度缗钱排列 |
血液轻度粘稠 |
红细胞中度缗钱排列 |
血液中度粘稠 |
红细胞重度缗钱排列 |
血液重度粘稠 |
可见胆固醇结晶 |
与血脂浓度有关 |
可见尿酸盐结晶 |
嘌呤代谢障碍 |
可见药物结晶 |
与血药浓度有关 |
血小板轻度聚集 |
凝血功能轻度障碍 |
血小板中度聚集 |
凝血功能中度障碍 |
血小板重度聚集 |
凝血功能重度障碍 |
乳糜颗粒轻度增多 |
血脂浓度轻度增高 |
乳糜颗粒中度增多 |
血脂浓度中度增高 |
乳糜颗粒重度增多 |
血脂浓度重度增高 |
斑块组织增多 |
与血脂浓度有关 |
白细胞增多 |
常见于炎性反应 |
三、 有形成分诊断参考 1、红细胞 正常红细胞呈粉红色圆盘状,两面内凹,薄而色浅,细胞内匀质无颗粒,细胞表面边缘光滑,细胞大小均一,互不粘连。正常红细胞平均直径706微米,平均厚度2微米,平均体积90FL。
2、异常红细胞 A、形态异常: ⑴遗传性红细胞畸形 ①、球形红细胞:平均直径6.9微米,厚(MCT)>2.6微米,正常时血中<10%,超过20%为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性贫血。 ②、椭圆形红细胞:多见于家族染色体显性遗传椭圆细胞贫血。椭圆细胞轴率:细胞短径/长径≤0。78。非遗传者也可有此细胞,但不超过10%,超过20%方有诊断意义。 ③、口形细胞:为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红细胞膜缺陷疾病,成熟细胞大小不一。细胞数>4%才有诊断意义。 ④、靶形红细胞:为合成血红蛋白的肽链结构异常或合成不足、铁代谢异常所致,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呈有规律的不均匀分布而成为靶环状,大量出现常见于地中海贫血。血中此类细胞>2%才有诊断意义。 ⑵病理性红细胞畸形 ①、棘形红细胞:细胞边缘有较大、较多突出的尖刺,长度可达红细胞的半径。其增多是以缺乏β-脂蛋白为特征的,由于血清和细胞膜之间的胆固醇交换减少,产生畸形的红细胞膜,它的出现认为是肝、脾功能失调的结果。 ②、钝形齿状细胞:红细胞失去双凹形特征,形状变得粗糙且多刺,当血液在体外观察时常可出现。正常人可有1%-2%,其数量明显增加通常认为是PH失衡或是血液容积的克分子浓度的变化。 ③、泪滴细胞:形似有"尾"的水滴状,形成的确切原因不明,细胞数超过2%有诊断意义,多者可达10%。 ④、 裂片红细胞:是红细胞被纤维组织或纤溶酶作用崩溃的残片,形态不整。 ⑤、半月形细胞:衰老的红细胞中可看到。 ⑶营养代谢障碍畸形 ①、红细胞直径有过大或过小的,呈现各种畸形状态,红细胞直径超过9微米或不足5微米都是不正确的,常见于严重贫血,患者和血液内红细胞直径在职12-15微米,常见于恶性贫血。
巨红细胞:细胞直径15微米左右,大致可达25微米。 大红细胞:细胞直径〉8。5微米。 小红细胞:细胞直径〈6微米。 大小不等红细胞:同一视野可以见到大小不等的红细胞,以小细胞为主。 ②柠檬样红细胞:蛋白质结合在红细胞的特殊部位,由于细胞表面负电荷减少,电荷不平衡而相互连接起来,使细胞拉成两端尖形态的柠檬状红细胞。是蛋白质摄入过量,消化吸收功能差的标志之一,可用于鉴别胃炎和溃疡病。超过百分之五有诊断意义。 ③字符细胞:可能由于红细胞ATP含量低于1/3,影响了糖代谢。
⑷化学物质中毒畸形 ①皱缩细胞:外形不整,边缘有毛刺,体积皱缩。 ②红细胞空泡:摄取某化学物质过量,在红细胞内有数量不等的空泡形成。 ⑸缺氧性畸形: 镰状红细胞:红细胞呈丝条状拉长,可达20多微米,但宽仅2。3微米,镰状细胞为HBS等血红蛋白病,在我国极少见,为组织缺氧可致的红细胞变形。 B、色泽异常:如正色素与低色素红细胞并存等。 C、分布异常:红细胞聚集或呈缗钱状;多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巨细胞蛋白血症,某些球蛋白异常增加等疾病,也可见于血粘度增高状态,当代谢障碍,血浆粘度升高时,也引起细胞膜表面结构变化,红细胞聚集或呈缗钱状,易诱发心脑血管栓塞,是致心梗、中风的危险因素之一。 红细胞缗钱排列是由于与血浆中交换氧气的面积小,造成血中缺氧,血浆粘度增加,血流缓慢,加重全身组织供氧缺乏,使整个微循环发生明显障碍。 红细胞缗钱排列分级:粘滞程度 正常 轻度 中度 重度 缗钱细胞数 <10 11-15 16-20 >20 游离红细胞 大量 较多 较少 无
3、白细胞 外周血中常见的成熟白细胞; 名 称 细胞形态 核分叶形态 细胞平均直径微米 所占比例﹪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圆形 2~5 10~15 50-70 嗜酸性粒细胞 圆形 2,呈眼镜状 13~15 0.5~5 嗜碱性粒细胞 圆形 分叶不明显 10~12 0~1 淋巴细胞 圆形或不规则 单核圆形或椭圆形 大12~15,小6~10 20~40 单核细胞 不规则圆形或椭圆形 不规则,多呈肾形 15~25 3~8 在血液中白细胞与红细胞的数量之比为1:600(1:500~1:1000)根据这个比例推算,在几个屏幕连续发现白细胞,可提示白细胞增多。
4、血小板 平均直径1~5微米,厚0。5~1。5微米,大小相当红细胞的1/7-1/2。在血小板周围可见白色透明状释放物。 血小板聚集:血液中血小板呈散在、单个存在,血小板形成的聚集团块可以阻塞血管, 增加血粘度,使血流缓慢,导致血栓形成。血小板呈葡萄状聚积,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血液病或代谢障碍。常见于冠心病、心肌梗塞、脑血栓、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 血小板聚集程度 血小板数/堆 轻度 15-25 中度 26-35 重度 >36 针状体:血小板周围可形成1个或数个针状突出物,是肝脏负荷过重的标志,体的大小长短与疾病的程度有关,粗大的针状体出现可视为重度肝损伤,血小板针状体形成的网状结构,认为与脂肪肝有关。
5、血液中脂质成分 血 浆 脂 蛋 白 乳糜微粒 CM 含甘油三脂百分之80-95 转运外源性甘油三脂 80-500nm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 甘油三脂百分之50-70 转运外源性甘油三脂 20-80nm 低密度脂蛋LDL 含胆固醇百分之45-50 转运内源性胆固醇 20-25NM 高密度脂蛋白HDL 含胆固醇百分之50 逆向转运胆固醇 7.5-10NM 1)、乳糜微粒(CM);进食高脂后,小肠消化吸收,小肠粘膜将甘油三脂和胆固醇转化为乳糜微粒经血液和淋巴运输。餐后2~6小时血中乳糜微粒含量最高,禁食12小时后基本清除。空腹时颗粒较细小,为内源性;餐后颗粒较大,未经肝脏处理,属外源性。 内源性乳糜颗粒数量的多少与血液甘油三脂含量成正比 甘油三脂与乳糜微粒对比: 甘油三脂(MMOL/L) 乳糜微粒(颗粒/RBC*) 正常 0.5-1.7 < 4 轻度 1.8-2.3 >5-9 中度 2.4-2.9 >10-14 重度 >3.0 >15 面积在5000X三个视野中的颗粒平均<4为正常。 2)、异源性斑块:为血中积聚的代谢产物,形成所谓血中"垃圾"。主要以聚积的低密度脂蛋白和胆固醇为主,可致动脉粥样硬化。镜下见无结构的异物,其表面常附有少量死细胞及碎片。
6、结晶 1)、胆固醇结晶:是正方形,缺一个小角的结晶体,在血液中很少成为一个平面,而是成堆形成,也可单独存在,当成堆多量时,可视为胆固醇增高,可致动脉粥样硬化, 程度 总胆固醇(MMOL/L) 胆固醇结晶(面积*) 正常 3.0-5.7 <1 轻度 5.8-6.4 >1-2 中度 6.5-7.0 >3-4 重度 >7.0 >5 面积-计算被查到的结晶扯的总面积相当于几个红细胞的面积,红细胞面积=在5000X的条件下红细胞直径=3.6CM 2)、变色胆固醇结晶:为血液中红色或橘红色的荧光结晶,常在胆固醇结晶表面呈色泽变化,是肠毒性和吸收不良的标志。 3)、尿酸结晶:呈黄红棕色,多形性,可呈磨刀石形,斜方形,玫瑰饰物形,枪形,多数出现可提示血尿酸增高,为嘌呤代谢障碍,引起痛风。
7、微生物 1)、真菌:活积压中可见菌丝和丝上的芽孢,也可见白色圆形,大小不等半透明的白色念珠菌,在载玻片上放置约20分钟,开始成倍增加,形成集团,真菌多量出现可认为免疫功能低下,临床上会有明显疲劳症状,老年综合疲劳症的病人常大量出现。 2)、支原体: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棒状,椭圆形,常附于红细胞表面,形成暗色,点状。 在血中支原体数目计算: 程度 支原体数目 正常 无 轻度 3-5/HP* 中度 6-10/HP 重度 >11/HP */HP=5000X屏幕估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