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血像

 生机饮食养生 2015-09-29
 
 

活血血像分析

在活血血像分析,我们要看五个内容:

  ①红细胞活力分析             ②血脂情况分析 
  ③血小板和毒性物质分析       ④免疫功能分析 
  ⑤红细胞异形性

 

活血血像分析1 ——红细胞活力分析

在红细胞活力分析一项,我们要看四种状态,一种是正常情况,三种(轻度粘连、线状粘连、重度堆积)红细胞活力减弱的情况:

  健康血液



  红细胞也称红血球,在常规化验英文常缩写成RBC,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一种血细胞,同时也是脊椎动物体内通过血液运送氧气的最主要的媒介,同时还具有免疫功能。成熟的红细胞是无核的,这意味着它们失去了DNA。红细胞也没有线粒体,它们通过葡萄糖合成能量。红细胞不成块、不成团,分散、游离,充满活力。

  ①正常红细胞





  红细胞形态、大小正常,无多形性。 
  红细胞呈双面微凹状结构有助于提高每个细胞的表面积,从而能够以最快、最有效地将氧气输送到全身。


  ②红细胞链接——轻度失活、轻度血粘 
  ③红细胞络饯状形成——中度失活、中度血粘 
  ④红细胞聚集——重度失活、重度血粘

红细胞链接

  轻度失活、轻度血粘

  红细胞链接是指蛋白异常导致红细胞表面电荷失衡,引起红细胞成特殊状连接(一般为 3-5 个红细胞成串连接)。 
  提示血液粘度偏高,红细胞已开始慢慢失去活力,若不及时纠正,则会发展为典型缗钱状排列。



  红细胞缗钱状形成

  红细胞缗钱状形成表现为红细胞像钱币叠成一串。通过轻敲玻璃片,红细胞缗钱状形成很容易与红细胞聚集区分开。当摇动时,红细胞缗钱状消失为单个散在的红细胞,其形态与外观恢复正常。

  异常蛋白分子中和了红细胞表面的电荷,减少了红细胞表面的斥力,使红细胞易于聚集,红细胞缗钱状主要由于蛋白代谢紊乱所形成的。



  提示血液粘度较高,红细胞已基本失去活力,红细胞有效的表面积大量减少,导致氧气输送发生极大障碍。如果该状况不能及时纠正,患者就会出现疲乏、衰弱、嗜睡。





 

  红细胞聚集

  红细胞聚集,形成红细胞团,较红细胞缗钱状更为严重。在镜下,红细胞聚集不是单个红细胞成串状叠加,而是成堆排列。这些团块经震动玻片时,不会分散开,团块的边缘粗糙而不规则。 
  红细胞聚集的主要原因是红细胞之间的斥力减弱,高脂肪、高脂蛋白也与红细胞聚集有关。

提示血液粘度很高,红细胞已完全失去活力,它不仅限制了氧气的自由交换,而且减少了通过毛细血管的血流量。此时,单个红细胞不仅一个个相互叠加,而且在血中形成红细胞团块。若不采取治疗措施,则它会形成大的血凝块。

 

 

 

 

活血血像分析 2 ——血脂情况分析

  血脂情况分析要查五种情况:

  ①乳糜微粒                   ②胆固醇晶体 
  ③脂肪酸结晶                 ④脂质斑块 
  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下面一步步看:

  ①乳糜微粒



  在镜下,乳糜微粒是一种象雪花状的斑点,在严重的情况下,含有已乳化的乳糜微粒,表现为白色雾状斑块,漂浮在各种血细胞之间。



  乳糜微粒是一种小的脂粒(直径大约 1 个微米) , “乳糜”是指消化过程中由乳糜管从小肠中吸收的液体:这种乳液由淋巴和甘油三酯(或乳靡微粒)混悬为一稳定乳剂二作为消化吸收的结果,这种乳糜液由胸导管传至静脉系统。高脂饮食后 2-6 小时,血液中乳糜微粒达到峰值。在正常情况下,血中的乳糜微粒在 10 12 小时内被清除掉 。乳糜微粒的组成:甘油三酯和胆固醇酯;外层一磷脂,胆固醇和载脂蛋白。



 

血液中出现乳糜物质通常是由于肝脏清除脂肪能力不足,少量乳糜物质是体内营养分配的自然机制,这是正常的二多次出现大量乳糜微粒与消化不良有关,是器官功能不良或损害(尤其肝脏/胆囊/胆结石,脾脏和胰脏)、年老、饮食结构不当、系统性酶缺乏等的结果。是高脂蛋白血症的主要表现,可导致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肝脾肿大、葡萄糖耐量异常。

 

 



 

 

  ②胆固醇晶体



 

  胆固醇晶体是最容易看见的晶体,在暗视野下,胆固醇晶体表现为各种大小不一的白色固体物质,这些物质反白光,在相差条件下,能够确定晶体的结构。



 

  在未空腹条件下的患者,每个视野看见 2-3 个较小的晶体是正常的;在空腹的患者中,血中的晶体数每 2-3 个视野中应该小于 1-2 个。













 

  胆固醇大块结构是指失去了在循环血中的形状,结构已经拉长的胆固醇晶体。这些晶体发白光,但形状变得更为方正,出现的意义提示动脉壁受损。



 

  胆固醇是一种能在肝脏合成的固醇,胆固醇亦是胆结石的一种主要成分,是心脏疾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胆固醇大块状结构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早期阶段,在正常情况下,它是不会出现的。





 

 

 

 

 

 

 

 

 


 

  ③脂肪酸结晶





 



 

  脂肪酸(栓)结晶 
  有机物 
  长杆状 
  提示血脂高的表现



 






 

  活血检查常常发现血液中有不规则大的片状物,这是从已经发生动脉硬化的动脉内膜上脱落下来的。

  这些斑块脱落的原因,是动脉内膜因粥样硬化而失去弹性,只要有轻微外力影响,就容易发生折裂破损,进而脱落二创伤挤压,中毒 (包括酒精),高血压或正常的血流冲击等都可以是硬化动脉内膜脱落的原因

这些脱落的斑块可以分二类: ④脂质斑块 和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脂质斑块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前奏。

 

  ④脂质斑块

  脂质斑块,较多见,为不太透明的结晶物,从表面看有厚度,大小不一,表面粘附颗粒状物或结晶。













 

  在镜下,脂质斑块较大而不透明、有几个白细胞的体积那样大。



 

  过氧化脂质在血管壁形成的斑块,经过血流冲刷脱落在血液中流动。



 

提示血脂高的表现,也表示脂质代谢障碍,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前奏。

 

 

 

 

 

 

 

 

 

 

 

 

 

  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硬化斑块,薄而透明类似结晶,暗视野下发出白色光芒,血浆中有此物是动脉硬化的有力证据。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血液中比其它类型亮,因为它是胶体和营养物质的共聚体,包括在暗视野下高度反光的干蛋白。他们可能呈大块长条状、壳状,边缘锋利,像石英结晶。实际上,它是附着在动脉壁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一小块,脱落于血液中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胆固醇脂质结晶粒和动脉硬化时动脉内壁纤维细胞堆积而成。这些积聚能阻塞冠状动脉引起动脉硬化,心脏衰竭或退行性改变。这些血管壁积聚物失衡会引起血栓症,导致该部位血管栓塞。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预示胆固醇沉淀在动脉壁的过程属于晚期阶段。提示动脉已经粥样硬化、动脉变硬。

 

 

 

 

 

 

 

 

 

活血血像分析 3 ——血小板和毒性物质分析

  对于血小板和毒性物质分析,我们要看五种:

血小板聚集,血小板释放物,血中凝块,黑色结晶,红色品体,尿酸结晶,

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blood platelet),形状不规则,比红细胞和白细胞小得多,无细胞核,成年人血液中血小板数量为100~300×1000000000/L,它有质膜,没有细胞核结构,一般呈圆形,体积小于红细胞和白细胞。血小板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和生化组成,在正常血液中有较恒定的数量(如人的血小板数为每立方毫米1030万),在止血、伤口愈合、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及器官移植排斥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血小板只存在于哺乳动物血液中。 
  101.5 为轻度聚集,提示:影响微循环; 
  15-25 个为中度聚集; 
  25 个以上为重度聚集,提示:中风先兆。


 

  在镜下,血小板聚集表现为较大的血色团块,团块的边缘可以看清散在的血小板。



 

  正常情况下,在镜下,血小板较小,大约 2 个微米(红细胞约 7 个微米),圆形或卵圆形,各自分开、不动。然而,因为布朗氏运动以及外部光的刺激,所以显得是活动的。




 

  由于在最普通的情况下血液循环中的血小板数量也会变化很大,因此用显微镜计数血小板水平是困难且徒劳的。


  血小板在月经前数量减少,特别是月经的第一天,从第三天开始慢慢回升;剧烈的运动可以引起血小板升高,可能是情绪紧张刺激脾脏的血小板释放出血;登高时血小板增加;冬天的血小板较夏天高。所以,血小板的量的变化,若无相应的临床表现,则无多大意义。

  在正常的循环血液中,血小板由于相互间的斥力,单个散在于血液中,当细胞受损或血管破损时,血小板可以自行聚集。



 

  过量的脂肪可导致血小板发生聚集而形成团块,这些团块可以堵塞血管,影响血液循环,导致中风和心脏病发作。

  ②血小板释放物

  血小板释放物有两种:① 针状体;② 网状结构。引起原因:麻醉剂,过量饮酒,脂肪积累,肝功能下降

  ① 针状体,粗、大、长,提示:肝脏负担重、脂肪肝 。





 

  针状物是血小板发生突变,使正常的圆盘状转变为针状物体。


  针状物在血中出现,清楚显示肝脏处于应激状态,这种状况是由于滥用药物、酗酒,或者由于脂肪的堆积而引起肝功能活力减弱。









 

  ② 网状结构,提示:肝硬化。







 

  血中凝块



 

  血中凝块增多会引起微循环障碍,其中包括游离的栓子,血管内皮。

提示:心脏血管栓塞,如出现大面积血液凝块,可能是心梗或脑梗。

 

 

 

 

 

 

 

 

 

 

  黑色结晶



 

  在镜下,可见黑色或深褐色花样晶体的存在。



 

提示:肠道毒素,或代谢吸收功能紊乱。

 

 

 

 

 

  红色结晶



 

  在镜下,可见红色或橙色花样晶体。

  红色是由于放线菌素——一种抗生素,由各种链霉素所产生。

  这些晶体的存在提示药物结晶,抗生素残留体内。







 

  尿酸结晶



 

  尿酸结晶,红棕色,形态多样,磨刀石状、斜方状、枪状,提示:痛风、关节炎。

  为黄红棕色,多形体,呈磨刀石,斜方,枪状等。

容易引起痛风、关节炎,少食豆制品  

 

 

 

活血血像分析 4 ——免疫功能分析

  免疫功能分析,有七个内容,主要看白细胞;血液中病毒和细菌,我们只看支原体。

  ①白细胞的活力          ②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③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④高分叶嗜中性粒细胞    ⑤淋巴细胞             ⑥单核细胞 
  ⑦支原体

  血常规检查中最多用途的就是白细胞计数和分类。

  白细胞还可以细分为五种类型,对这五类细胞分别计数,被称为白细胞分类计数。这五类白细胞中嗜中性粒细胞占50%~70%,淋巴细胞占20%~40%,单核细胞占3%~8%,嗜酸性粒细胞占1%~5%,嗜碱性粒细胞不超过1%

  白细胞的活力







 

  白细胞旧称白血球。血液中的一类细胞。白细胞也通常被称为免疫细胞。人体和动物血液及组织中的无色细胞。有细胞核,能作变形运动。白细胞一般有活跃的移动能力,它们可以从血管内迁移到血管外,或从血管外组织迁移到血管内。因此,白细胞除存在于血液和淋巴中外,也广泛存在于血管、淋巴管以外的组织中。



 

  白细胞的活力是指白细胞浆中颗粒的活动程度,以及颗粒活动细胞的数量。据研究,白细胞活力是评价免疫系统能力的一项可靠的指标。



  白细胞总数高于10.0×10^9/L通常被认为是异常,是被非常关注的问题,这种升高既有生理性因素也有病理性因素,我们可以不必担心生理性因素造成的暂时性升高,但是绝对不能忽视病理性增高。白细胞生理性增高往往有以下情况,如剧烈运动、体力劳动、冷热水浴后、酷热和严寒、紫外线照射、妇女月经期和排卵期、妊娠期(特别是妊娠20周后)、产后、吸烟者、情绪激动、刺激、儿童剧烈哭闹等因素都可导致白细胞数量增高。此外在安静和放松状态下较低、活动和餐后适当增高、下午较上午偏高,一天之内的变化甚至可相差一倍,因此到医院做血常规化验应尽量保持在平静状态下,在相同的时间段内检查,其结果才更具参考价值和可比性。











 

提示:白细胞颗粒活性大于 70 % ,免疫能力佳。大于 50 % ,正常。小于50 % ,免疫功能差。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嗜酸性粒细胞的正常值是低于 2 % ,若患过敏性疾病,如象哮喘、干草热、食物过敏,嗜酸性粒细胞就会增加,同时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寄生虫感染,尤其是侵入组织的寄生虫,将使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加放疗亦可使嗜酸性粒细胞增加。在暗视野下,嗜酸性粒细胞很易辨认,因为它的颗粒粗大,发强光,核多为两叶。

提示:过敏性体质,寄生虫感染等。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嗜碱性粒细胞体积上较单核细胞略小浆中有少许较大颗粒,这些颗粒内含有组织胺,当有抗原与抗体发生反应时,这些颗粒就会释放入血。嗜碱性粒细胞的核有切迹或凹陷。

提示:若发生心悸、兴奋、腹泻均可引起嗜碱性粒细胞升高。

 

 

 

  高分叶嗜中性粒细胞



 

  高分叶嗜中性粒细胞指的是:粒细胞核分叶过多,常常多达 6-10 叶,这些多分叶的粒细胞在免疫方面失去了其特有的功能。这些细胞的产生可能由于恶性贫血,叶酸或维 B12 的缺乏,亦可能由于先天性异常。



 

提示:核分叶过多,恶性贫血;侮个视野超过 3 个,炎症;几个视野可见一个,免疫功能差。

 

 

 

 

 

  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lymphocyte)白细胞的一种。由淋巴器官产生,机体免疫应答功能的重要细胞成分。淋巴器官根据其发生和功能的差异,可分为中枢淋巴器官(又名初级淋巴器官)和周围淋巴器官(又名次级淋巴器官)两类。前者包括胸腺、腔上囊或其相当器官(有人认为在哺乳动物是骨髓)。它们无须抗原刺激即可不断增殖淋巴细胞,成熟后将其转送至周围淋巴器官。后者包括脾、淋巴结等。成熟淋巴细胞需依赖抗原刺激而分化增殖,继而发挥其免疫功能。



 

  淋巴细胞是血细胞中最小的细胞,灰色,浆中有颗粒,核呈圆形、卵圆形,有轻度凹陷,核染色质微密,细胞核居中或偏位。




 

提示:增高可能由于近期内病毒感染,慢性感染:如象结核病、传染性肝炎、先天性梅毒。

 

 

 

 

  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monocytes)是体积最大的白细胞。其细胞核常偏位,呈多形性,如卵圆形、肾形、马蹄形、不规则形等,常有折叠感;染色质呈疏松网状,着色较浅。胞质较多,嗜碱性,但因含大量细小的嗜天青颗粒而染成灰蓝色,颗粒含过氧化物酶。

  单核细胞是体积较淋巴细胞大,胞浆更为丰富,在浆中易见空泡,核呈肾形,可分 2-3 叶核。单核细胞在白细胞分类中,仅占 4 %左右。

  单核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并在骨髓中发育。当它们从骨髓进入血流时仍然是尚未成熟的细胞。与其他血细胞比较,单核细胞内含有更多的非特异性脂酶,并且具有更强的吞噬作用。单核细胞在血液中停留2-3天后迁移到周围组织中,细胞体积继续增大,直径可达50-80μm,细胞内所含的溶酶体颗粒和线粒体的数目也增多,成为成熟的细胞。固定在组织中的单核细胞称为组织巨噬细胞,它们经常大量存在于淋巴结、肺泡壁、骨髓、肝和脾等器官。激活了的单核细胞和组织巨噬细胞能生成并释放多种细胞毒、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参与机体防卫机制,还产生一些能促进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生长的因子。在炎症周围单核细胞能进行细胞分裂,并包围异物。



 

  单核细胞是机体防御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吞噬和产生抗体等方式来抵御和消灭入侵的病原微生物。

  单核细胞可以通过毛细血管的内皮间隙,从血管内渗出,在组织间隙中游走。它们吞噬侵入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和一些坏死的组织碎片。一般认为,单核细胞能向异物处聚集,并将其吞噬,这是因为单核细胞有趋化性。由于细菌体或死亡的细胞所产生的化学刺激,诱发单核细胞向该处移动。组织发炎时产生一种活性多肽,也是单核细胞游动的诱发物质之一。

提示:单核细胞增多见于某些细菌感染,如结核病、亚急性心内膜炎、原虫、认克次氏体感染。

 

  支原体







 

  支原体(mycoplasma):又称霉形体,为目前发现的最小的最简单的原核生物。支原体细胞中唯一可见的细胞器是核糖体(支原体是原核细胞,原核细胞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



 

  支原体是一种最小的活的微生物( 0.1-0.4 μ m ) ,它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一种微生物,他们缺乏细胞壁,具有很高的变异性,像萤火虫一样带有尾巴,在不同的细胞之间游动。





 

  提示:增多可能引起关节炎、肺炎、生殖器官、泌尿道和神经等方面的疾病

支原体标本

 

 

 

 

 

 

 

活血血像分析 5 ——红细胞异形性

 

  红细胞变异的形态很多,我们只讨论几种。

  红细胞大小不均 
  椭圆形红细胞 
  靶形红细胞 
  棘形红细胞 
  锯齿状红细胞 
  皱缩的红细胞 
  柠檬状红细胞

  红细胞大小不均  

  红细胞在正常情况下其直径为 7 μ m 左右,红细胞大小不均指的是红细胞在大小方面的不均一性,在活体观察时,任何一个视野均可以发现大红细胞、小红细胞以及正常红细胞同时并存。在多数贫血患者活血中,均可以出现一定程度的红细胞大小不均。



 

  小红细胞指的是直径小于 5 μ m 的红细胞,这些红细胞比正常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含量少,且胞体小。在缺铁性贫血时容易看见小红细胞。

大红细胞指的是直径大于 10 μ m 的红细胞。在溶血性贫血时,该类细胞大量出现在外周血中。

 

 

  椭圆形红细胞



  最容易在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中出现,数量可达 80 90 % ,在红细胞脆性试验中脆性增加,在正常情况下,椭圆形红细胞低于 10 % ,缺铁性贫血时,其数量亦稍增加。

提示:缺铁性贫血。

 

 

 

  靶形红细胞



 

  靶形红细胞在相差显微镜下较薄,直径增大,中心颜色较深,中心四周无色,边缘血红蛋白又浓集,形似靶子。在暗视野下,这些细胞表现为体积较大,中心有一突出的白色(或苍白)中心区域。

提示:靶形红细胞出现提示患者可能为地中海贫血,缺铁性贫血脾切除或梗塞性黄疽等病。

 

 

  棘形红细胞





 

  棘形红细胞在外观上与锯齿状红细胞相似但刺更尖,更突出。其起因是由于缺乏β-脂蛋白,从而引起血清与红细胞膜的胆固醇的交换减少,导致红细胞膜变形。



 



 

提示:如是该类细胞,可以为诊断 β-脂蛋白缺乏症提供依据,同时提示可能有肝脏或脾脏功能失调。

 

 

 

  锯齿状红细胞



 

  锯齿状红细胞指的是红细胞失去了正常状态下的双面微凹的外形,细胞膜出现粗糙的短刺。



 

提示:锯齿状细胞增多提示血液的PH值失衡,渗透性改变。

 

 

 

 

  皱缩的红细胞



 

  红血球呈脆性,膜破裂成断片,由于细胞内涵物向外逸出。

提示:微量元素缺乏。

 

 

 

 

 

  柠檬状红细胞






 
 

  红血球之间蛋白质连接呈柠檬状,由于红细胞内因子受到影响。

提示:多见于蛋白质过剩或胃肠功能紊乱,消化吸收不良。

 

 

红细胞异形一览表







1.中心淡染区大(>2/3)
2.
椭圆形(卵形)
3.
大小不等

缺铁性贫血

靶细胞(中心白色)

地中海性贫血— 阻塞性黄疽

球形、日形、头盔
形、撕碎、扁平

容血性贫血

泪滴状

造血功能病变— 骨髓纤维化





 

 

柠檬状

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 — 消化功能差、蛋白过剩

棘状— 细胞表面带
,长短、距离不等

肝脾功能肿大

刺状— 细胞表面带
,长短、距离相等

PH 值失衡、早衰

皱缩

自由基损伤 — 缺维 C 、疲劳、术后、炎症等

红细胞串珠

血液粘稠、血脂蛋白升高、血栓及中风预报

钻头形、锯形

多见于肝脏疾病、钻头形可能有尿毒症倾向

点彩红细胞

铅中毒病人此种细胞明显增多,为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半月形(胞体巨大.
呈月形、淡红色)

多见于某些增生性贫血、血小管球性肾炎

裂红细胞(指红细
胞碎片,包括盔形红细胞等)

多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微血管病、溶血性贫血等;其它常见于化学中毒、肾功能衰竭、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