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性腹膜炎
概述结核性腹膜炎是由结核杆菌感染腹膜引起的慢性弥漫性腹膜炎症,主要为倦怠、发热、腹痛与腹胀等,可引起肠梗阻、肠穿孔和形成瘘管等并发症。 结核性腹膜炎约占结核病的5%,仅次于肺结核和肠结核。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多见,近年来,结核性腹膜炎患病率逐年下降,但轻型、不典型者仍不少见,有时给诊断带来困难。 临床表现1.发热、乏力、食欲不振、盗汗、消瘦、贫血和水肿等; 诊断依据1.青壮年特别是女性患有肺结核或其他腹膜外结核的病人; 治疗原则1.加强营养、适当休息; 用药原则1.初治病人:(1)六个月疗程:2SHRZ/4HR、2EHRZ/4HR、2HRZ/4HR、2HRZ/4H3R2、2HRZ/4H3R3;(2)八个月疗程:2SHRZ/6HT;(3)九个月疗程:9HR;(4)十二个月疗程:2SHE/10HE。 辅助检查1.注意颈部、腋窝部、皮肤、骨关节和盆腔有无结核病变。 疗效评价1.治愈:症状消失,体温、大便恢复正常,腹部阳性体征消失,血沉正常; 专家提示结核性腹膜炎大多是继发于体内其他部位的结核病源通过直接蔓延或血行播散而感染。典型病例诊断并不困难,但结核性腹膜炎轻重悬殊,不典型的病例容易误诊为肝硬化腹水、肠梗阻、伤寒、慢性胆囊炎,胃肠道肿瘤,腹腔淋巴瘤、盆腔肿瘤,卵巢囊肿等,注意鉴别。结核性腹膜炎经休息和抗结核治疗可得到满意的疗效,但有严重并发症如严重的肺结核或粟粒结核合并结核性脑膜炎的病人,预后较差。用药应以早期、规律、联合、适量、全程为原则,应特别注意药物副作用。做好预防工作是防治结核病的根本措施。对已有肺结核的病人,应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对开放性肺结核的病人应采取有效的抗结核药物,尽快使痰菌转阴,以免吞入含菌痰液而造成肠道感染。牛奶必须煮沸后饮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