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育課本

 孙晓俊的个人图书馆 2012-02-19

 德 育 課 本

── 獻給老師們的書

哪個父母不希望有孝順的孩子?

哪個單位不渴求忠信的員工?

哪個政府的運作不需求清廉之風?

哪個國家不需要知禮行義的好公民?

面對家庭社會共同的需要,我們深明光大「孝悌忠信 禮義廉恥」的中華傳統美德教育,是為師者春風化雨的神聖社會責任。

在具體的教學中,單提這些倫理道德的名詞,對孩子來說,確實太抽象了。老師一定需要融入生活的事例,以便讓學生從中體會正確的做人道理,真切地感知這些倫理道德是如何落實在生活之中。基於此種理念,我們很想為一線的老師們奉獻這樣的教材。

我們有幸得到民初湖州蔡振紳先生所編輯的《德育課本》四集,每一篇都講述著至德感人的故事。「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就在這些故事中鮮活起來,直入人心。同事們常常是含著敬仰的熱淚,將這些故事掛於本網「德育故事·八德夜話」的欄下。為方便老師使用此套教材,我們謹提供一些教學參考經驗,以期有拋磚引玉之效。

一、《德育課本》原文的學習

這部分完全是舊版的刊登。讀罷這些感天動地的事跡,我們由衷地生起感恩之心。感嘆祖先做出了這麼多嘉德懿行的典範事例,感恩原作者福蔭後代的拳拳愛心。

原文分三部分:古文、白話和彩色插圖。

1. 古文部分是學習文言文的好教材

這部分古文簡明精當,篇幅很短,二百餘字。非常適合做古文學習教材。因有較強的情節性,孩子反復誦讀幾遍後,就很容易記住。

2. 以古文為基礎,老師可以結合現實的需要從多方位深入開解。看似簡約的古文,實有無窮的義理。現以「蔡襄完願」為例,可做如下講述。

(1)結合歷史背景介紹主人公

蔡襄不僅在當時舉為進士,任知諫院,福州地方官等職,還被稱為北宋四大書法家(蘇、黃、米、蔡)之一。當時另有一位書法水平與蔡襄齊等的人,但最終被歷史認可傳揚的是蔡襄,是因為人們仰慕他的道德風範。由此,就讓孩子們知道做人首重德行。

(2)不限於情節,透過故事開顯做人的道理

蔡母在懷孕時,坐船渡洛陽江,不料遇大風浪,船將傾覆……

幸免於難後,蔡母發願:「若生子為學士,必造橋濟渡」。此時可以讓孩子們思考:蔡母自己受到風浪威怖後,想到的僅僅是自身安危嗎?不是,她是希望眾人、後人不再受這種恐怖和生命的威脅。這就是推己及人的仁愛之心!她的願望也是眾人的心願。

由此,我們反問孩子,如果生活中遇到了類似的事情,我們會生何樣的想法?比如班車由於質量問題時常壞在路上,耽誤了大家的寶貴時間,我們是一味地抱怨,還是暗下決心以後我們製作的物品,一定要品質優異,讓所有使用者都能得到良好的服務,那麼從現在起就培養自己認真仔細的學習、做事態度:做好每一道題,洗淨每一件衣服,擦淨每一張桌子……為自己負責,對父母負責,向師長負責,為所有我們服務的人都負責……

後來,蔡襄真的成為進士,他為完成母親的願望,特地回鄉為官建橋。但洛陽江瀕海,潮汐頻至,江潮狂急,江水闊五里,水深莫測,橋基屢被摧毀,無法施工。但蔡襄完成母親願望的心非常懇切,他的真誠終於感動了大海,一連8天沒有漲潮,使得「立石為梁」的基礎工程得以完成。為鞏固橋基和橋墩,他們又在橋下養殖大量牡蠣,利用生物的力量把橋基涵和橋墩石膠合凝結成牢固的整體。就這樣,蔡襄幾經艱難並充分發揮才智,前後歷經七年之久,耗銀一千四百萬兩,終於建成了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橋。從此過江的人們免除遇風溺水而亡的災難。

此時,就可以引導孩子們,回想一下,蔡襄為建洛陽橋,遇到過多少困難?他真誠不懈努力的動力源自哪裡?

對,母親的志願是他最強的源動力。

再進一步讓同學們思考:

我們的父母對我們有什麼期待?

我們現在如何做纔能實現父母的志向?

曾有孩子聽到此段時就說:「爸爸給我起名叫禹,希望我能像大禹治水那樣,對社會做大貢獻。」從小就懷著公德之心的孩子,在遇到學習和生活困境的時候,不會輕言放棄。面對不同的願望,老師可以因勢利導,讓孩子時時把父母的期望放在心上,面對任何的事情「勿畏難,勿輕略」。

(3)結合內容與生活融合

在故事中有關於船遇到風浪的內容,可以籍此給孩子介紹生活安全常識:

遇到起火怎麼辦?

遇到洪水怎麼辦?

遇到地震怎麼辦?

家裡突然有人病倒怎麼辦?

……

結合講解,還可以讓孩子分組討論,啟發孩子明白在實際生活中,如何臨機應變保護自己和他人。

(4)結合內容介紹相關知識,體會古人的存心

洛陽橋是中國四大名橋之一,可以分別介紹這四座橋的特點,告訴孩子這一切都是靠古人的德能、智慧成就的。幾百年,上千年後的我們,仍然還在享用他們建造的橋梁。與現在某些豆腐渣工程相比,古人這種處處為使用者著想,為後世子孫負責的仁厚之心清晰可見。由此,我們鼓勵孩子們現在要立志好好學習他們這種精神,增長才幹,以後纔能更好地奉獻人民。

2.白話文

在讀不懂古文時,就可參考白話文部分。

3.彩色插圖

原書插圖為黑白線描,為增加畫面的感染力,我們特意予以著色。可以讓孩子們看圖說故事,還可以讓他們試著用四句話概括故事的內容,最後介紹圖上的四句古文,提陞孩子的歸納總結能力。孩子們在講故事的時候,對主人公的嘉言懿行理解得更深入,言語表達的能力也會隨之提陞。

二、《八德故事》--《德育課本》白話故事

這些故事,完全是基於《德育課本》故事的原貌,並參照《二十五史》和相關史籍編寫而成,尤重增補故事中的細節和歷史背景,可用於孩子閱讀或由老師生動活潑地講解。每則故事都有當時的歷史背景和社會因素,老師不可任意增加內容或曲解事實,也不可因今人做不到就妄加批判,老師一定先要肯定和尊重人性本善的至德至行。

讓孩子融入故事,培養良好德行

如果僅僅是讀三、五遍故事,恐孩子的印象不深,他們也很難在日常行為上通曉如何去學習故事中的聖賢人物。

老師給孩子講完白話故事後,可以啟發他們回答:哪些人物值得學習,哪些值得警惕?在生活中如何落實文中人物的可貴之處?

例如講完《黃香溫凊》的故事,可能學生會說,現在的生活環境不需要我們再手搖扇子扇涼蓆了。此時就可以讓孩子們思考,結合現前的情況,我們如何為父母做到「夏則凊」?

啟發他們把手搖扇換成電扇或空調,在父母睡前,用電扇吹涼床席或先把空調調到合適的溫度,讓父母在睡前能感受涼爽。為了父母能安睡又保證他們的身體健康,我們要細心地照顧爸爸媽媽。

在講解黃香這則故事時,我們還可以結合《弟子規》的一句經文,開解得更廣――「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讓孩子們想一想,我們平常的懶惰、傲慢心、好吃、賴床、好打遊戲機、不愛讀書,是父母、親人歡喜的嗎?與故事中的主人公對照,我們要努力去除掉這些壞習氣。

透過《黃香溫凊》的故事,點點滴滴的啟發,讓孩子明瞭在日常生活學習中,如何善體親心,學做當代的小「黃香」。

老師在學期中,還可以適時地讓學生就「我為家庭做了什麼?」、「我改變了那些?」發表心得體會,對於好的體會和落實的事跡,老師可以適時地表揚或張貼或投稿,鼓舞孩子培育美德,能日新月異地成長進步。

總之,要想學好德育故事,不論是老師或家長都要先明瞭故事的內容,自己確實能對古人的德行感佩之後,纔能在講故事時,讓孩子們感動,德行教化的力量才能持久。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需時時學習聖賢的教誨,自己身先示範,孩子們就在潛移默化中,養成了良好的品性。誠如孔子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只要有百折不撓之教育真心

自會有萬變不窮之智慧妙用

願德育故事的美德種子,遍灑人們的心田,結出人間美善和諧的碩果!

 古典故事

輕財重義(郭元振)

 

郭元振。少有大志。年十六。為太學生。家嘗送資錢四十萬。有縗服者叩門。自言五世未葬。願假以治喪。元振舉以與之。無少吝。一不質姓名。年十八。舉進士。後為涼州都督。拓州境千五百里。又開屯田。盡水陸之利。舊粟麥斛至數千。至是一縑糴數十斛。軍糧支數十年。夷夏畏慕。令行禁止。牛羊被野。路不拾遺。(《郭元振傳》。及《綱鑑》。)

 

郭元振 唐朝 貴鄉人,字元振,以字顯揚聞稱於世。少年時代,就懷抱大志,才學俊秀,十六歲入太學當太學生時,有一次家人送來錢資四十萬,恰有一位身穿喪服的陌生人,前來叩門求他幫助,自說家境貧寒,已有五代祖先未能安葬,請求借錢,用來治喪,元振深為同情,也不質問他的姓名,就將四十萬錢全部贈送給他,絲毫不吝惜。

十八歲時,中舉進士,具有俠義心腸,經常任使能力,熱心助人,個性豪爽,不為小節所拘束。武后召見,應對稱合意旨,隨即授官右武衛鎧曹參軍。其後任涼州都督,到任後就選擇險要地勢,駐兵防守。開拓州境一千五百里,又派遣兵士開屯田,一面駐守,一面開墾種植,以盡水陸的利用,大量生產五穀,以前一石粟麥昂貴到數千錢,這時一匹絹布可買入粟麥數十石,兵食具足,軍糧根源維持數十年,運轉不憂,夷夏民族都敬畏仰慕。軍民守法,政治清明,牛羊遍野,百姓富裕,路不拾遺,三十年無胡虜侵犯的憂患,實為一代循吏典範。

忘身救民 榮顯善終(徐有功)

 

徐有功。為政仁。不忍杖罰。民服其恩。更相約曰。服徐參軍杖者必斥之。迄代。不辱一人。時武后僭位。吏以周內窮詆相高。朝野震恐。莫敢正言。獨有功數犯顏爭枉直。後厲語折抑。有功爭益力。所護佑者數十百姓。卒後贈越州都督。授一子官。竇希瑊。請以己官讓有功。以報舊德。五世孫。至太子太保。彥若。宰相。封齊國公。(《徐有功傳》)

 

徐有功弘敏唐朝 偃師人(今河南省 洛陽縣東),應試明經中舉,任蒲州司法參軍,為政寬厚仁恕,對百姓不忍施以朴杖鞭笞處罰,百姓敬服他的恩澤,彼此互相約定勉勵說:「我輩應當守法,若有人犯罪,挨受徐參軍杖罰的,大家共同棄逐他。」結果終此一生,從不責打一人,累遷為司刑丞。

當時武后僭位,酷吏恣虐天下,交相誣陷之風盛行,常周密判定罪狀,納人於罪,朝野震恐,不敢正言,唯獨有功,爭辯更力,由此蒙他護救的百姓有數十多家,許多死刑重罪,常獲免死,天下稱頌他為仁人。又曾經力爭李行褒案,罪不應誅及親族,酷吏周興奏有功故意救出反叛眾囚,應當處斬,武后只免其官,不久因念有功用法公平仁恕,擢升為殿中侍御史,朝野遠近聞知,莫不相賀。

當時奸臣來俊臣周興索元禮武承嗣等聯合誣陷狄仁傑等忠臣七人謀反,極力奏請斬殺,有功獨挺身辯護並奏說:「陛下有好生大德,俊臣等不能順美,反要勸陛下為暴主,究竟是何心意,請陛下明察!」……又曾為豫王氏之母氏伸冤,力爭不應處斬,監察御史薛季昶有功阿私黨同,當處絞刑,令史官前來告知,有功感歎說:「難道唯獨我一人會死,他人都永遠不死嗎?」於是閉門熟睡,置死生於度外。太后有功說:「卿按察刑獄何以失出(罪重而科輕刑或當科刑而不科刑)這樣多呢?」有功回答說:「失出是人臣的小過,好生不殺是聖人的大德。」由此氏得免死刑,有功坐罪除名。凡此一生為人伸冤,曾經三次坐罪被判死刑,然其心中卻泰然不憂,後來獲得赦免,也不喜悅,太后更加器重。

不久周興來俊臣索元禮>等一班迎合聖旨取寵的酷吏,相繼遭受誅殺,而有功卻聲譽日漸隆重,官居司僕少卿榮顯善終。死後贈越州都督,授與一子官職。當時竇希瑊感念有功曾救其母氏深恩,自願以己官職讓給有功徐愉,以報答舊德。有功後代五世徐商,官至太子太保,徐彥位登宰相,封齊國公,世代榮顯。唐武宗 會昌中追贈有功諡號「中正」。

孝子循吏純臣(狄仁傑)

 

狄仁傑。為豫州刺史。詔命治越王 等黨與。當坐者六七百家。籍沒五千口。趣使行刑。仁傑密奏。彼皆詿誤。臣欲顯奏。似為逆人申理。知而不言。恐乖仁卹之旨。太后特原之。皆流澧州。道過寧州。(仁傑曾為刺史)父老迎勞曰。我使君活汝耶。相攜哭於德政碑下。至流所。亦立碑。為並州法曹參軍。親在河陽仁傑太行山。見白雲孤飛。曰。吾親舍其下。瞻悵久之。雲移乃去。同府參軍鄭崇質。母老且疾。當使絕域。仁傑曰。君可貽親萬里憂乎。詣長史藺仁基請代行。仁基諮美其誼。時方與司馬李孝廉不平。相與曰。吾等可少愧矣。相待如初。(《狄仁傑傳》並《通鑒》。)

 

狄仁傑字懷英,唐朝 太原人(今山西省),博通經史,應試明經中舉,歷任大理丞,河南巡撫,豫州刺史,曾經平斷冤獄,毀除淫祠,拯救詿誤(誤受牽累的罪囚),為官恩威並著,百姓歸心敬仰,立碑紀念。

仁傑豫州刺史時,奉命查察越王 同黨案,當時被錄為連坐者六、七百家,應沒收財產的有五千餘戶,元帥張光輔已拘罪囚二、三千人,將處重刑,仁傑惻然感嘆,於是陳表力救,飛使密奏道:「罪囚甚多誤被牽連,臣若顯然陳情,似為逆人申理,但明知詿誤而緘默不說,又恐違背陛下仁德體恤意旨,所以拜表陳訴,仰乞矜恤鑒裁!」不久接到覆旨,太后特予赦免死罪,令流戍澧州。流犯路過寧州仁傑曾任寧州刺史),父老迎接慰勞說:「是我使君救活你們的性命。」於是相攜到德政碑下哭拜追思三天才走,到了流所,也為之立碑,感恩懷念。這時張光輔尚駐豫州,部將恃功,強橫搜索罪犯,仁傑不許,光輔憤怒,責難仁傑說:「刺史難道敢輕視元帥嗎?」仁傑說:「公率領將士,前來平亂,如今亂已平靖,越王已死,公放縱將士暴掠,以殺降人為己功。仁傑奉命來此,是為民除害,恨不得尚方寶劍加公頸上,雖死不懼!」光輔張目,無言可對,回朝奏說仁傑出言不恭,於是被遷為復州刺史。

仁傑並州法曹參軍時,雙親都在河陽,兩地遠隔,仁傑思念雙親,登太行山,舉目南望,見白雲孤飛,睹景感觸,對左右說:「我親所居在此雲下。」惆悵久立,瞻望良久,直到白雲飄散,才依依下山。

仁傑不但自行孝道,且能體諒成全他人的孝行,同府參軍鄭崇質,其母年老且病,奉派前往邊遠區域,仁傑得知,對崇質說:「太夫人危疾在身,如今你將遠使邊地,豈可拖累老母為你操萬里憂慮呢?」於是拜見長史藺仁基,自願請代崇質前往,仁基感嘆佩服他對同僚深厚的情誼,於是另派他人代行。當時藺仁基正與司馬李孝廉有嫌隙,同被感動地說:「我輩怎不自覺慚愧呢?」於是言歸於好,相待如初。

武后朝起用仁傑為同平章事(宰相),仁傑剛正無私,正色立朝,以復興室自任,不肯諂事諸,然而對於武后,則屢用婉言諷諫,徐徐引導,武后終被其忠誠所感,因此委以重任,尊他為國老,仁傑常以調護皇家母子為意,武后要立武三思為太子,仁傑以母子親於姑姪,切情切理婉詞譬喻,武后終於感悟,迎還盧陵王(武后子)(中宗)於房州室國運,由此賴以維繫。居位又蓄意舉薦賢才,所薦如張柬之桓彥范敬暉姚崇等皆為中興室名臣。仁傑一生公忠體國,名重當時,功高千古,年七十一歲以功名善終,武后聞訃,不禁感傷泣下說:「朝堂自此無人,天奪我國老,未免太速矣!」於是追贈文昌右相,謚號文惠中宗復位,晉贈司空叡宗朝又加封梁國公

情深義重 富貴不移(尉遲敬德)

 

尉遲敬德。以戰功封鄂國公太宗嘗謂敬德曰。朕欲以女妻卿。何如。敬德叩頭謝曰。臣妻雖鄙陋。相與共貧賤久矣。臣雖不學。聞古人富不易妻。此非臣所願也。(《通鑒太宗紀》)

 

尉遲敬德善陽人,隋朝末年歸順唐朝唐太宗未即位前,在所居潛邸,任用尉遲敬德為右府參軍。敬德英勇善戰,常單騎突襲敵陣,敵兵不能傷他,屢次從征,都有顯著戰績。太宗即位後,以戰功封為鄂國公,去世後賜謚號「忠武」。

太宗賞識他英勇忠貞,輔佐有功,曾經對敬德說:「朕要將女兒許配與卿為妻,不知意下如何?」敬德叩頭辭謝道:「臣妻雖然淺薄卑陋,但是長久跟隨著臣,同過貧賤,共歷患難,臣雖不學無術,曾聞古人富貴不易妻的典範,臣願以古人為法,不忍離棄糟糠之妻,請陛下賜諒開恩。」婚姻雖然不成,但更深得太宗嘉許賞識。後來尉遲敬德的子孫歷經千餘年仍然富貴昌盛。足證善報施於重義之人,絲毫不爽。這段事蹟與漢朝 宋弘故事相同。

宋弘 漢朝 長安人(今陝西省),光武帝在位時,風聞宋弘為人清正有德望,特予徵召為大中大夫,宋弘守正立朝,儀容端方,更博得光武帝贊賞,於是提升為大司空,宋弘持身節儉,所得俸祿,分發贍養九族鄉親,家中不蓄積餘資,後來受封為宜平侯

當時正逢光武帝姊姊湖陽公主,喪夫寡居,光武帝想以其姊湖陽公主下嫁宋弘,於是對宋弘說:「俗語說:『貴易交,富易妻』。這是人情之常,卿可知朕的心意否?」宋弘正色回答說:「臣聞『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是以富貴而易妻,非臣所願……。」此事與尉遲敬德前後互相比美,傳為美談。足見古人夫婦情誼的深厚,令人敬佩。

 

 


  在昆蟲世界裏,有一種飛蛾叫「帝王蛾」。因為有著強健的翅膀而得名。
  在帝王蛾由蛹羽化成蛾的幼蟲時期裏,它們一直待在一個狹小且只有一個小孔的繭裏面生活。剛剛蛻變的飛蛾,必須奮力地擠出這個小孔,才能成長為傳說中的「帝王蛾」。
  曾經有人憐憫飛蛾擠出繭時的這番辛苦,而發善心用剪刀將繭剪開一個小口,以便飛蛾可以輕鬆地出來。然而,那些通過剪開的小口而輕鬆出來的飛蛾,卻怎麼也無法張開它們飛翔的翅膀,只能拖著沉重的雙翅在地面上笨拙地爬行,也從此失去了張開它們「帝王」翅膀飛翔的權利。
  原來帝王蛾之所以能擁有一雙翱翔天空的強健翅膀,全賴於從繭中的小孔,奮力擠出時,那一刻艱辛的磨煉,才得以成就它們一雙強健而有力的翅膀,而這一切無法靠施捨和憐憫來獲得。
  我們的人生與帝王蛾的破繭而出多麼相似,在一處又一處逆境之下,需要我們心平氣和地去應對,在不斷磨煉之中,把我們人生的理想凝結成堅強的信念,堪忍負重,去奮力勇敢地突破一個又一個人生的瓶頸,才能練就一雙強健的翅膀,遨遊幸福人生的天空。


  在昆蟲世界裏,有一種飛蛾叫「帝王蛾」。因為有著強健的翅膀而得名。
  在帝王蛾由蛹羽化成蛾的幼蟲時期裏,它們一直待在一個狹小且只有一個小孔的繭裏面生活。剛剛蛻變的飛蛾,必須奮力地擠出這個小孔,才能成長為傳說中的「帝王蛾」。
  曾經有人憐憫飛蛾擠出繭時的這番辛苦,而發善心用剪刀將繭剪開一個小口,以便飛蛾可以輕鬆地出來。然而,那些通過剪開的小口而輕鬆出來的飛蛾,卻怎麼也無法張開它們飛翔的翅膀,只能拖著沉重的雙翅在地面上笨拙地爬行,也從此失去了張開它們「帝王」翅膀飛翔的權利。
  原來帝王蛾之所以能擁有一雙翱翔天空的強健翅膀,全賴於從繭中的小孔,奮力擠出時,那一刻艱辛的磨煉,才得以成就它們一雙強健而有力的翅膀,而這一切無法靠施捨和憐憫來獲得。
  我們的人生與帝王蛾的破繭而出多麼相似,在一處又一處逆境之下,需要我們心平氣和地去應對,在不斷磨煉之中,把我們人生的理想凝結成堅強的信念,堪忍負重,去奮力勇敢地突破一個又一個人生的瓶頸,才能練就一雙強健的翅膀,遨遊幸福人生的天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