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文转载]教学管理讲座七之六(区县教研室应创新工作机制)

 一路顺风666 2012-02-20

教学管理讲座七之六(区县教研室应创新工作机制)

[日期:2011-11-02] 来源:  作者:四川省荣县教育教学研究室主任 钟炜 [字体: ]

编者按:本人对“教学管理讲座”分为七个系列:一教研组工作、二备课组工作、三教导处工作、四教科室工作、五学校管理工作、六片区联教工作、七教研部门工作,对“教学管理讲座二(备课组工作)”分为若干个专题。本文是“教学管理讲座七(教研部门工作)之六:区县教研室应创新工作机制”。

(注:本文原稿选自“荣县教研室2006年第02号文件,修改稿已编入《荣县教研通讯》2007年第13期总第33期)

对“教学管理讲座七之六(区县教研室应创新工作机制)”分为四个版块: 一是转变角色、降低重心,建立“基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保障新课程改革”的内在动力机制; 二是盘活人力资源、促进教研互动,构建“基于问题解决、致力成果共享”的工作推动机制;三是打造平台、强化服务,构建“基于师生内在需求、促进事业多元发展”的评价激励机制;四是再回讲台、双向选择,构建“基于学校、在学校中”的校本教研引领机制。

四川省教育厅下发《关于改进和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的若干意见》(川教发〔2004〕03号)、自贡市教育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的意见》(自教发〔2004〕65号)等文件,对教研室的职能职责及任务等都作了明确规定,要求区县教研室要充分发挥“研究、指导、服务、参谋”作用。2006年1月、2月,对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四川省教育厅出台了两个八条规定、自贡市教育局出台了六条规定,要求区县教研室及教研员要努力实现“有才、有为、有位”,深刻明确“有才才有为,有为才有位”的道理。基础教育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从外延扩展为主转变到以内涵发展为主的轨道上来,基础教育领域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推进,大大丰富和更新了内涵发展的内容,不仅强烈地改变着教育理念、政校关系、师生关系以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而且也深刻地影响着区县教研室与学校的关系,改变着区县教研员与一线教师的关系。这些变化都对区县教研室提出了转变职能的时代要求,要求区县教研室切实担负起区域教学质量监督保障、校本教研激励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提升的历史使命,切实改变重考不重研、奢人员不能深入一线研究教学的倾向。为此我们以转变区县教研室职能为切入点,通过建立四种机制:“内在动力机制、工作推动机制、评价激励机制、校本教研引领机制”,对区县教研室进行系统改革谈几点意见。

1、转变角色、降低重心,建立“基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保障新课程改革”的内在动力机制。

新课程与传统课程相比较,最显著的变化是下放权力,给学校和学生赋予了课程选择权,将学习过程真正还给了学生自卑身,课程的多样化与学习方式的自主化,使基于大一统的课程与课堂模式下形成的教学研究管理与指导方式再也无法有效发挥引领保障作用。如何使区县教研员不再脱离教学一线并真正成为驾驭新课程的教学能手,如何使区县教研室职能的发挥不致成为新课程实施的障碍反而是促进和保障,是必须优先解决的突出问题。

⑴深化内部人事制度改革,激发区县教研室内在活力。实行区县教研员选聘制,打破沿袭多年的区县教研员只能进不能出、只能上不能下的陋习。

①新进区县教研员全部面向全国招考。为区县教研室引进优秀人才,进一步充实教研队伍。

②实行区县教研员期制。每届聘期四年,一般不超过两年,对业绩突出的给予重任。

③设立首席教研员和教授级教研员。首席教研员负责本学科三个学段教研工作的沟通和协调;把教学水平高、能力强、贡献大的区县教研员聘为教授级教研员;在经济待遇上实行绩效工资制,彻底打破“大锅饭”,向首席教研员和教授级教研员倾斜。

④对区县教研员的工作实行考核考评。对同一学段连续两年业绩考核示合格的区县教研员不再聘任,将教研队伍尽快打造成教学业务的精英团队。

⑵聘区县教研员为兼职督学,切实增强对学校教育质量的监控保障力度。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刻的课堂教学革命,必须采取强有力的行政扒进策略,为此可将区县教研员全部聘为兼职督学,赋予他们对教学的评价指挥权,构建由“教育局、督导室、教研室、各学校”四维一体化的督导评价机构。从而解决长期以来现行体制下教育行政教育督导部门没能有效行使对教学工作的监督与保障的“老大难”问题。区县教研员对教学督导的内容与方式主要有:

①实行“承包”责任制。区县教研员和学校双向选择确定“承包”学校,每个教研员既要对本学科的教学质量负责,又要对自己“承包”的学校或教研片的教学质量负责,并将“承包”的责任落实情况作为考核教研员的依据。区县教研员承包”的责任制的职能是为学校决策提供信息,为学校发展提供诊断,为学校研究提供引领,让学校借势发展自己,同时促进教研员自身专业成长,促进区县教研室职能的转换和发挥。

②实行诊断式督导。区县教研员以学校为单位集中到一所学校,通过听课、参加学校活动,调研帮助学校和教师诊断教学问题。区县教研员随堂听课后,根据课标要求随堂检测学生掌握情况的诊断方式,让教师真切的感受到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将课堂时间更多地还给学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真正实现轻负担高质量的素质教育闯出一条新路。

③实行随访式督导。这是一种不定期、不定时随机到学校访问或督导的方式,这种方式对于纠正学校的不规范办学行为可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现在各小学、初中之所以能严格地不折不扣地遵守国家规定的作息时间、课业负担,就是靠这种随访督导得以实现的,这也为学校教师从根本上解决把注意力转变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来提供了可能和保障。

④建立新的课堂教学常规。这是教学督导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原有的课堂教学规范已沿袭数十年不变,成为制约新课程实施的主要障碍。为此可根据新课程理念和学科认知规律,研究制定各学段训学科课堂教学建议,代替原有的教学常规,指导和规范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初步建立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基础的课堂新范式。

2、盘活人力资源、促进教研互动,构建“基于问题解决、致力成果共享”的工作推动机制。

在基础教育整体进入内涵提高、所有学校都亟待教科研引领提升、突破“千校一面”、“广种薄收”的不好办学局面的新形式下,区县教研室要担负起本地所有中小学“研究、指导、服务、管理、评价”的任务,为科研兴校注入强大的动力支持。

⑴构建“基于问题解决,致力创新共享”的工作动力机制,充分调动教育教学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的教研积极性。为了引导本地中小学教师都能立足于自身的每一个岗位,在学习状态下工作、在工作状态下提升,区县教研室专门制定《关于基于问题解决致力创新共享,全面提升基础教育核心竞争力工作推动机制的意见》,形成从问题发现征集、问题梳理研究到创新成果总结推广,面向本地所有中小学,涵盖全年工作的运行机制。

①自检具体问题并逐级上报。每年暑假组织本地所有中小学干部教师立足于自己的岗位,排查出影响质量效益提高的具体问题,然后从学校到区县、市省逐级上报。

②开展“双百问题”征集与研究。每年9月将广泛征集到的影响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和影响学生成长的“双百问题”向本地发布,发动本地一线教师全员参与“双百问题”研究。

③实施重点课题公开招标。对重点课题面向学校和教师公开招标,以学校为单位建立“虚拟教研室”,进行集中攻关解决。

④设立“创新案例评选”制度。第二年6月再面向全县广泛征集有效解决的创新案例和成果,并对小点子、小办法,设立“金点子成功创新案例评选”制度。

⑤设立两种教学奖。设立“教学成果政府奖”,对教学成果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设立“教育教学(管理)方法创新燎原奖”,对有重大突破的以创造个有名字命名。

⑥成果转化与交流。为将创新成果尽快转化为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的现实生产力,设立成果推介会、教师论坛、校长论坛、成果应用认领等制度予以保障,确保将落实进行到底。

⑵建立“基础教育专家资源库”,将本地内外的专家资源充分挖掘利用起来。为打造本地教育核心竞争力提供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持,通过招聘评选吸纳本地内外教育专家,参与教育教学重大问题的研究、决策和教育教学成果的评选,形成覆盖所有学科、学段及各方面的教育专家咨询顾问团,实行专业引领、课题带动。

①建立教育硕士流动站。每年吸引在读研究生来本地联系地方实际、进行课题研究。

②建立网上教研平台。实行网上互动教研,畅通教研信息通道,尽快让本地的中小学教师足不出户,就可以共享国内乃至国际一流的专家的指导和先进教育理论成果。

③构建帮扶请教平台。邀请著名专家学者到各学校作学术报告、进课堂听课评课、进行专业引领,让一线教师向专家学者当面请教,构建专家学者与一线教师的帮扶请教平台。

④盘活内外教研资源。通过构建基于问题解决,致力创新共享机制,全面盘活县内外教研资源,力争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基本建立起质量持续提高的支持保障体系,全面实行中小学质量提高方式的根本转变。

3、打造平台、强化服务,构建“基于师生内在需求、促进事业多元发展”的评价激励机制。

区县教研室的立足点和归宿都是更好地为学校服务、为师生发展服务,在新课程背景下区县教研室只有紧扣师生多元发展的需要,才能使这种服务成为方便师生激励师生的行为。对此可将可能导致权力被滥用的服务项目重新予以整合,全部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成为师生主动发展提供助推力的服务平台。

⑴建立中小学学业考试评价中心,使考试评价真正成转化为导向素质教育的指挥棒。考试评价中心主导升考评价改革,实施“多次考试、等级评价、综合录取”,从根本上动摇中小学一切围绕应试转的倾向,基本实现初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崭新局面。

①建立监督评价机制。为了确保考试评价中心始终坚持正确的考试评价方向,有效防止简单化和不用为倾向,应建立对考试评价的监督评价机制。

②征集各方意见建议。广泛听取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对命题质量考试组织录取等的意见建议,既作为改进提高的依据,又作为考核考试评价的重要依据。

⑵建立教师教学成果评价中心,让教学评优活动真正成为激励教师一心一意搞教研的一方净土。区县教研室协助教育局制定《关于规范教育教学表彰评选工作的意见》,全面规范每年本县教育系统所有评优项目的种类、时间、方法和保障措施,规范“公平、公正、公开”的评选程序。

①加强对评选的监督和管理,实行评研分离制度。评优不再由教研员和领导说了算,而是从基础教育专家资源库随机抽取专家进行盲评,大大提高各类教学成果的评选水平。

②增强评选的科学性、公正性、客观性。使教研员和领导从以往的评选事务中解脱出来,让他们把主要精力用于教研和管理上。

⑶建立教师培训中心,让培训真正成为教师的自主选择。改变以往教师培训基本由教师培训机构一家袭断的局面,在本地设立由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训机构、教研室、片区、学校联合的培训机构。

①建立“双向选择”的培训工作机制。让培训紧紧围绕着教师的需求转。

②培训机构的生存与发展。完全取决于内容的吸引力与教师自主参加人数的多少,彻底改变教师培训的盲目性,切实提高培训的质量与效益。

⑷建立教学资源开发中心,使面向师生的教辅资料真正实现最优化。乱编乱印乱滩派教辅资料,不仅加重了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而且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①必须严格实行教辅资料准入制度。规定所有中小学生自愿选购正规教辅资料,学校和教师不得介入。

②区县教研室编印资料不向学生收费。不再是必须采用的,至于能不能被选用,完全取决于学生自愿。

③两个促使。促使教学资源开发中心真正成为面向市场的竞争主体,也促使区县教研员必须深入教学一线编写出真正满足师生需要、真正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教辅材料。

4、再回讲台、双向选择,构建“基于学校、在学校中”的校本教研引领机制。

要求区县教研员再回讲台、进入课堂、上汇报课,推行区县教研员与学校双向选择,区县教研员到学校指导校本教研,通过区县教研员的专业引领、学校教师的研究实践、区县教研员与教师的交流互动,构建起校本教研的引领机制。

⑴区县教研员再回讲台,区县教研员上示范课。区县教研员重上讲台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简单,可从机制上促进这一任务的完成任务成。

①对区县教研员采取两条措施。一是区县教研员经常进课堂听课评课、随堂上课;二是区县教研员每学期面向全县本学科教师上示范课至少一次。

②促进区县教研员转变观念。以上两条措施都切中要害,讲课的经验不仅促进教研员的观念转变,也促进服务意识与服务质量的提高,还为校本教研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基础。

③对区县教研员进行专项训练。“进课堂”只是区县教研员工作的一部分,改革不断推进、要求也不断变化,为使教研员上好随堂课和示范课,需对区县教研员进行六项训练:一是口头作文:每周一次口头作文训练,或出些题目让大家即席演讲,或创造一个情境现场发言,训练区县教研员的表达能力;二是材料整理:进行一个多学期的论文专项训练,发现、整理、提炼改革经验;三是与理论专家交往:进行与专家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经验交流,利用这一重要资源服务课程改革;四是与教师交友:就如何与教师建立良好的平等对话、与教师如开座谈会,实行区县教研员与教师平等对话、交流互动;五是校本教研的策划与组织:建立校本教研制度成为区县教研员工作重心,策划、组织校本教研活动自然是区县教研员工作的重点,就此进行实战性培训;六是信息素养:通过网络和媒体对区县教研员进行专项培训,使区县教研员使用网络的习惯与能力、使用电子邮件的习惯得到提升,使教研员使用录音机、照相机、录像机等设施的意识与技能得到提高。

④提升区县研员素质。素质决定工作方式,采用一系列的措施提高区县教研员的素质,为改变区县教研员促进角色变化,建立高效工作模型奠定良好的技术基础。

⑵实行区县教研员与学校“双向选择”,为基层学校提供有效服务。促进区县教研员角色的变化需要制度的约束,“双向选择”是目前较为有代表性的措施。

①双向选择。学校根据区县教研员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等综合素质,选择自己认可的区县教研员到学校指导,对于能力差的区县教研员可以不选择,同样区县教研员也可根据学校的改革现状选择认可的学校。

②为基层学校服好务。“双向选择”之后,区县教研员又根据自己的能力提出若干项目,区县教研室将这些项目整体打包下放到学校,供学校的教师选择:一是教学质量调查(发现成功经验,分析存在问题并寻找解决对策);二是确定校本教研活动的内容并帮助落实;三是研讨学科考试与评价的基本走向;四是区县教研员上研讨课;五是课堂即席研讨与点评并组织互动培训。

③区县教研员角色的转变。区县教研员到了学校能用这样的语言进行交流:“需要我们干点什么,我能帮助你们做点什么,你看是不是这样”。有了这种平和的心态,区县教研员的工作自然会有新的变化:指指手画脚的少了,研讨协商的多了;夸夸其谈的少了,求真务实的多了;“表演课”少了,“家常课”多了;应付少了,诚信多了。

⑶发挥区县教研室引领作用,推进校本教研建设。区县教研室把“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把手”工程,依靠区县教研室引领、通过典型示范,稳步推进、有新途径促进课程改革的的实施、校本教研的有效开展。

①发挥区县教研室的科研导向作用。为促进各校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区县教研室将编辑一系列校本教研文件和资料并下放到各中小学,对全县各中小学开展校本教研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②区县教研员到学校指导校本教研的开展。实行区县教研员联系学校校本教研制度,区县教研员到联系学校定期召开教导主任、教研组长会,布置校本教研工作、了解学校校本教研的运行情况、指导学校校本教研工作,并要求每位区县教研员联系一所学校的一个教研组或备课组,对“学科校本教研建设”进行具体的指导。

③区县教研员每月至少两次参加联系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教研员将联系学校校本教研的指导工作分为:宣传动员、组织实施、总结交流三个阶段,并提出工作建议。

④在校本教研教研实施阶段,要求区县教研员切实做好六项指导:一是指导学校教研组或备课组讨论,通过分析典型课例、访谈、调查,确定本学期校本教研活动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二是指导学校教研组或备课组制定或调整本学期的教研工作计划,做到“时间、人员、专题、形式、记录”五落实;三是指导学校教研组或备课组围绕要研究的问题进行专题理论学习,将分散学习与集中学习相结合,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四是指导学校教研组或备课组确定研究的方式、选择研究方法、落实人员与任务,根据问题的解决需求和教师的条件,可以采取观察研究、案例研究、行动研究等研究方法;五是指导学校教研组或备课组通过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研究中要注重教师的反思,运用所学理论解释现象、保持同伴间的互动指导,加强教研员和理论的引领,加强行为跟进的全过程反思,营造学校的教研文化;六是指导有关教师撰写研究案例、教学叙事或论文报告。

⑤区县教研员要创造性地指导学校开展校本教研。区县教研员积极运用新理念,根据学校、教师的需要,创造性地指导学校开展校本教研,积极探索学校教研制度的建设。一是开展行动研究,具体形式有“教师备课--集体听课--集体议课--专题研讨”,“录像教学--集体评课--研讨反思”,“各自上课--录像比较--发现问题--研讨对策”;二是建立同伴互助的交流平台,如开设案例分析、课改沙龙、同伴会诊、专家对话等;三是建立校本教研的运行制度,台校本考勤日、校本教研周等;四是教学和研讨中,发现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