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文转载]教学管理讲座七之八(基层教研室工作方式的转变)

 一路顺风666 2012-02-20

教学管理讲座七之八(基层教研室工作方式的转变)

[日期:2011-11-02] 来源:  作者:四川省荣县教育教学研究室主任 钟炜 [字体: ]

编者按:本人对“教学管理讲座”分为七个系列:一教研组工作、二备课组工作、三教导处工作、四教科室工作、五学校管理工作、六片区联教工作、七教研部门工作,对“教学管理讲座二(备课组工作)”分为若干个专题。本文是“教学管理讲座七(教研部门工作)之八:(基层教研室工作方式的转变)”。

对“教学管理讲座七之八(基层教研室工作方式的转变)”分为三个版块: 一是加强和改进基础教育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的意见;二是教研指导方式面临新挑战;三是转变教研职能深化课程改革。

1、加强和改进基础教育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的意见

原作者:贵州省思南县教育局 (思教发〔2006〕143号)

 “十五”期间,我县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取得很大成绩,“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和“基本普及实验室建设”的目标基本实现,幼儿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得到较快发展,教育结构和学校布局得到调整和优化,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十一五”期间,我县基础教育将进入一个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教育规模与教育质量和谐共进的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必须依靠教育科研,必须向教育教学研究要效益、要质量、要水平。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县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特提出以下意见,请认真贯彻落实。

1.1、强化质量意识和科研意识,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工作。

⑴不断提高基础教育的教育质量,对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办好人民群众真正满意的教育,巩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各乡镇教办和中小学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工作指导思想的重大转变,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高度重视提高教育质量的工作,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提高质量的工作落到实处。

⑵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在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各乡镇教办和中小学要充分认识到,强化依靠教育教学研究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识,牢固树立“科研兴教”、“科研兴校”和“科研强校”的理念,高度重视教育教学研究工作。要增强搞好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加强和改进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做到教育教学研究工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使之机构、人员、任务、经费、举措和考核“五落实”。要加强宣传,在全社会形成“科研兴教”、“科研兴校”和“科研强校”的舆论氛围,为学校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

⑶各乡镇教办和中小学要高度重视教研机构的建设,切实解决教研机构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县教育局将结合本地实际和素质教育的推进情况,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对教研建设和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的评估活动。要把教研机构建设和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的成绩,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

①各级教研机构是组织开展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的专门机构,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中小学校教育质量的专业机构,是为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科学决策和中学校开展有效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专业服务的公益性机构,是实现教育政策、教育理论和有益教育经验向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转化的桥梁,具有其他机构不可替代的作用,各乡镇教办、中小学要充分发挥教研机构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中的重要作用,尊重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的独立性和专业性特点,保证教研人员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研究工作中。

②要努力增加教育教学研究经费投入,改善教研和科研工作条件,保证正常工作的开展,提高教研部门的工作效率。安排经费时,除保证教研人员和教师的经费和公用经费外,还要安排一定比例的教研和科研专项经费。

③要落实教研员的各项政治和经济待遇,充分调动教研员的工作积极性。教研员是教师队伍中的骨干或学科带头人。要从政治思想方面关心教研员的成长进步。要重视教研员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保证他们有一定的进修学习时间,为他们参加国家级和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及有关学术活动创造条件并提供机会。对在教研工作中做出优异成绩的教研员,要给予表彰,奖励。要对教研员在职称评定、评选特级教师、推荐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优等方面予以政策上的倾斜。县将坚持三年进行一次先进教研员和先进教研室、教研组的表彰制度,各校也应建立相应的表彰制度。

⑷县教育学会是县教育局联系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桥梁和纽带,是组织广大教师开展群众性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的不可缺少群众性学术团体,是推动我县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支积极力量。要重视教育学会的建设,并给予教育学会一定的经费、办公设施和人员的支持,支持教育学会开展各种有益的学术活动,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

1.2、明确“十一五”期间教育教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围绕重点做好相关工作。

⑴扎实推进课程改革。

①树立新的课程理念,全面落实课程计划。各级教研室要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督促和指导学校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开足开齐课程;研究并指导地方课程的实施。

②深入学习课程改革理论,理解、把握和实施课程标准。重点帮助教师理解把握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形成在新课程理念下实施课堂教学工作的行为准则。

③以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为重点,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或模式。要积极推广我省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探索提出的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课堂教学模式。各地探索创新出的教学方式或教学模式,凡有推广价值的,都要积极支持推广。

④以教学评价为手段,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ⅰ开展课堂教学评价工作,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要在新课程念的指导下,研究制订出适合本地实际的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科学地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和评价学校的教学工作。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各级“优质课”的评价制度,充分发挥其导向和激励的作用。  ⅱ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的评价。要通过评价,促进学校抓好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教学辅导和课外活动、考核评价等这些基本环节的管理,形成科学、系统、规范的管理常规,以保证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ⅲ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制度,以科学的质量观评价学校教学工作。

⑤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的实施准备和全面实验推进工作。各高中教科室要积极参与或关注试点学校的实验和有关项目课题的研究,为高中课程改革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实验全面展开后,各校要采取专题学习、专家系列讲座、课题研究活动、教学实践探索等各种形式,抓好教师的培训和教学视导,帮助学校和教师全面确立新的课程理念,转变教学方法。

⑵落实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建设

①各乡镇教办、中小学要认真贯彻落实黔教科发[2004]6号文件,即“贵州省教育厅关于建立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意见”,要对贯彻落实的情况进行认真的检查和总结。要抓住校本教研制度是实现教研工作重心下移,焕发全体教师的研究潜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教师素质的提高。要特别注意总结学校建立教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人员“专业引领”常规制度并形成常规,发挥实效的经验,校长充分发挥“第一责任人”作用的经验,认真加以推广。

②各级中小学要把学校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均要建立自己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建设的基地,在实践的基础上,以点带面,进行教研制度的创新,逐步建立起保障新课程实施的、适应当地教师专业发展实际需要的、富有时代特点的校本教研制度。

③县教研室要指导学校进一步降低科研重心,积极开展校本研究。要改变在课题研究方面存在的盲目求大、攀高、贪多的现象,树立校本意识,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中选题;要倡导教师采用自己熟悉的、符合自己表达习惯和教师教育科研工作实际的多种成果表现形式,如教育案例、教学日记、教育叙事、教育随笔等等。

⑶加强教师培训工作,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①各乡镇教办、中小学要把课程改革培训师资作为自己的重要工作,积极配合师训部门落实对教师“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要求。

②通过培训,使广大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了解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目标、相关政策以及各学科课程标准,提高教师用新课程理念组织实施教学的能力。坚持“边培训、边实验、边研究、边开发”的原则,不断加强培训资源建设。同时,注重对课程师资培训的科学研究工作,形成“实验、培训、管理、研究”一体化的运行机制。

⑷加强和改进教育科研工作

①各乡镇教办、中小学要认真贯彻《贵州省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教育教学改革实验课题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黔教科发〔2005〕113号),加强和改进我县基础教育科研工作。

②县教研室是教育科研工作的管理和指导部门,一方面要鼓励和指导教研员和教师积极申报各级各类课题,另一方面要严格课题管理,督促课题研究方案的落实,确保课题研究质量。要加强课题研究过程的检查和指导,落实课题鉴定和成果推广制度。

③把握科研重点,全面发挥教育科研的作用。

ⅰ要深化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验,努力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探索和构建体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索学习特点的创新性课堂教学模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

ⅱ加强对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积极推进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有序开发。我省农村初中“农村实用科技”是适应农村教育改革需要而开发的重要地方课程,各地均应加强对这门课程的实施研究,确保农村初中开设和开好该课程。

ⅲ加强发展性教育评价的研究,推进教育评价制度的创新。改变以各科目成绩简单相加作为评价学生唯一指标的评价方式,探索综合素质评定等多种评价方式,以发展性评价为重点调动学生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ⅳ加强以德育为核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研究,努力改变我县“素质教育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应试教育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的状况。要重点研究并拿出切实可行的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评价方案。

ⅴ加强农村教育和民族教育的研究。特别是加强推进农村教育改革,提高农村学校为“三农”服务的水平,以及提高农村学校课程改革实际效益问题的研究。

1.3、加强教研室(教科室)、教研组自身建设,充分发挥“研究、指导、服务”的作用。         

⑴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教育规律,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不移地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统领全部工作;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质量观;要以深入推进课程改革为工作重点,以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为重要策略,通过转变观念,改革工作方式,创新制度和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要坚持“研究、指导、服务”的宗旨,面向基层,面向学校,面向教师,特别是广大农村的学校和教师,为教育行政部门正确决策提供服务。

⑵要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平台的作用,促进教研手段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提高教研工作效率。要充分利用农村远程教育建设的网络资源平台,实现课程和教学资源的共享、共用。要积极组织开展校际间网上教研、网上备课等教学交流研讨活动,促进教师教学和研究方式的转变。要加强教研员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系统培训。

⑶各级教研人员要加强思想修养和专业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提升服务于基础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县教研室要加强对教研员的考核,重点考核服务基层,发挥引领、指导作用的实绩,各级教研员、骨干教师每年均应按职称评定要求,完成规定的听课和教学指导任务。教研员在完成日常教研工作的基础上,要承担一定的与提高教学质量密切相关的研究课题,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研究。具有高、中、初级职称的教研员,每年应分别撰写不低于1万、0.8万、0.5万字的有一定价值的专著章节、论文、调查报告、实验报告、教材、教参、教辅资料等。

2、教研指导方式面临新挑战——一份调研报告引发的思考

             原作者:赵才欣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

读《现代教学》第209期《上海市中小学教研活动现状专题调研报告》后,欣慰于“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教研正在回归本意”的基本评价,但岗位意识使我把目光定格在第8幅图,即“教研员现有的指导方式与希望教研员采取的指导方式”上许久。我并不在乎这份调查的选项设计是否覆盖了我们的教研指导方式,或者其分类的逻辑性,而在乎这个调查结果所反映的事实。就调查的五种方式而言,供需之间有较大失衡的是四种,占到了80%;其中两种是供大于需,另两种是需大于供。对于这个结果,不能不使我引发一些思考。

2.1、第一个问题:“听课评课后依据经验给予教法上的指导”和“组织教学观摩评比”是我们的教研员目前进行教研指导中较为普遍的方式,而教师的回应是不需要那么多。

  ⑴我一直认为,作为一个教研员,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指导,除了提供教学设计的范本外,首先还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当然是听课与评课的功夫。在听课与评课后,能够对教师给予方法的指导,应该说已经深入了一步,是在引导教师教学水平如何得到提高。我也听说教师最不欢迎教研员的两类评课方式:一类叫“行政性评课”,或叫“评判式评课”:让人看上去他整天忙忙碌碌,好不容易请来听课,也不很认真,但在课后评课中,却喜欢第一个发表意见——这节课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分析一通,然后说,还有什么活动等他去参加,就“Bye”了。另一类叫“老油子评课”,用“老生常谈”的一套来对付评课研讨:你的一堂课上得很完整,他说你“重点不突出”;你的课上得很有特色,他说你“整体性、系统性不强”等等,总有办法说得使你感到是还有不少问题。现在这份调研的指标是在活动后还进行“后继”性指导,不是好多了?为什么还不受欢迎?这还不需要反思吗?

  ⑵组织教学观摩评比,是为教师教学风采的展示搭建舞台,是组织教师共同来认识什么是一堂好课,并对教师的教学予以一定的肯定和奖励。按道理说,教师对此不应该不满意、不欢迎,尤其是教学评比,我知道教师还是很在乎的,而这个调研报告告诉我们:“老师们认为:单纯的观摩评比是表演的成分多,但是对教学的实际指导少,实际帮助不大”。问题出在态度上、方式上,变成不是很真,不是很公平,不是在着眼长远。同时,教师感到有压力也是一个因素。但说实话,这些方式不采用也不现实,那就必须改进。怎么改进?

2.2、第二个问题:报告显示教师需要的方式为“作为合作伙伴一起备课听课评课再改进”和“组织专家对教学问题的多方会诊”,而实际上教研员采用得不多,感到不能满足。

  ⑴教师希望教研员一同参与备课,还希望教研员请些专家来对所存在的问题“多方会诊”,因为他们有许多自己还吃不准的“顽症”需要“治理”。这不能不说明情况是在发生很大的变化。原先以为一个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基本功,如教学设计(备课)和教学反思,现在是因为面临新课程(?)而变成了一种困难,还是本身有点“先天不足”呢?但不管何因,教师对教研员“深度介入”、“提早介入”的需求,都应该足以引起重视。

  ⑵目前上海全市基础教育的各级各类教研员920名左右,而仅中小学教师就近13万名,还有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等。要“以一当百”,解决问题,谈何容易!所以我觉得是教研指导方式面临新挑战了。当然,这两种情况都是部分的“程度”现象,不是全部的“绝对”现象,所以,我们应该冷静面对,能够采取措施。这份调研报告也提出了一些解决思路,确实是有价值的。

  ⑶我同意该报告针对学校提出的三点建议,在校本层面是一个“良方”。但我想从教研室功能和教研员职责以及建设一些新机制出发,再补充一些应对策略,以供参考。

2.3、第三个问题:区域教研和校本教研有什么差异?有什么优势?

⑴一个事实就是区域教研面对更大的教师差异,同时拥有更多的骨干资源。学校是“培养教师队伍中的骨干,让差异推动进取”,教研室就应该利用好教师队伍中的骨干,使骨干教师和教研员一样产生“母鸡效应”。在工作思路上,注意从教师需求出发,一个是“议题聚类、分类研讨”,一个是“利用网络平台,实施‘扁平化’指导”。

  ⑵一个区域内,不同的教师当然面临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需求。所以教研的指导方式和活动方式也要有顺应这一态度:同类教师跨校聚合,选择同一层面的议题开展研讨;骨干教师组成“指导中心组”,分别认领不同的议题,实现分类引领。同时,校本教研要与之实现议题互动,像青浦等区一样,实施“跨校联动、行为跟进”“联片教研,连环改进”等策略。

  ⑶对于利用网络平台,改革教研模式,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尹后庆在这次教学工作会议上就提出:“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从市教研室向区县教研室、再向学校教研组单向的教研信息输送和指导服务,这种‘计划经济’时代工作模式,在今天看来,其时间和结果上的低效是显而易见的。课程改革带来的管理重心下移、校本实施难度增大、非预见性问题增多等基层学校教师碰到的困惑需要及时解决,原来的指导、服务模式就不适应,必须要从单向的人际逐级交流样式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直接面向基层的快速互动样式转变。实现革命性的转型和跨越式的发展,这不仅是教研工作模式的改革,也是上海基础教育率先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⑷众所周知,全体学生都应享有优质教育资源,这是社会的呼唤,其中尤其是优质的教师和教学资源。全市的优质资源怎样开发?怎样集聚?怎样辐射?基本思路清晰后,作为行为主体的教研员就是关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要落实到实践系统中,自身必须具有适应上述背景下的工作能力,包括整合区域资源形成多元优势,运用技术开展指导与服务;同时,教研员要着眼全市教研资源,善于调动和组织这些资源,组成多种专家团队,能应对来自学校与教师不同层次、不同范畴、不同领域的需求,适时实施有效指导与服务。这对教研员也是一次能力素质提升的机遇。

3、转变教研职能深化课程改革

原作者:南平市普教室 严桂光

(《福建教学研究》中等教育理科2005年第5期)

目前我省初中已相继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明年起全省高中也将整体进入新课改。实践表明,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教研队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研员自身在教育观念、理论修养和业务能力方面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立多元开放的教研机制,是当前课改的要求。这一方面需要加强对教研员队伍的培养提高工作,但最紧迫、最可能有效的就是采用多种措施促进教研员队伍角色和工作方式的转变,切实改变教研室的职能。

3.1、基层教研室的职能定位。

长期以来,教研室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业务指导部门,其职能定位主要是“研究、指导、管理”教学工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各中小学教研机构要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等作用,并与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建立联系,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而更进一步明确了教研工作的职能和作用。

⑴研究。教研室,顾名思义,其首要的职能是进行教学研究。当然,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评价和管理方式的转变,教研室的研究职能除了对教材教法进行研究之外,还要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等。

⑵指导。教研室仍然担负着对教学的指导工作,尤其是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校和教师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会更多,教研室应发挥其研究的优势,发挥其专业引领的作用,给学校和教师提供更多的指导。

⑶服务。在强调“校本教研”的今天,教研工作不再是自上而下的检查、评价了,教研室要体现其存在的价值,就应该转变过去那种管理者的职能,而加强服务的意识。即使其担负的指导职能,也应是服务性的指导,而不是管理性的指导。

3.2、深化课程改革,推进教育创新。

“深化课程改革,推进教育创新;加强教育科研,强化教学指导;树立服务意识,优化教学管理”是新时期教研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⑴在新课程改革面前,教研员和教师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都面临着新的事物,所以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尽快领会课改精神,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寻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

⑵课程改革中教研员角色的转变。①管理者——组织者;②权威者——参与者;③评判员——研究员;④指导者——合作者。   ⑶教研员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教研员要起到教育理论研究者与教育实践操作者之间的纽带作用,课改对教研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教研员在参与课程改革的进程中,要研究并解决问题。

⑷教研员在课程改革中的角色定位。

①教研员是教师课改实验的合作者和参与者。教研员在课改的理论与实践方面要多学、多听、多议,要亲身参与教师的课改实践,与广大教师共同构建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从教师的教学中吸纳实践的例证,以完善对课程理论的理解、证明和修正,进一步指导教师的实践。而教师在与教研员的交往中,摆脱过去教学中教而不思、教而不研的低层次反复,提升其教学研究水平。

②教研员是课程改革理论工作者与教育教学实践操作者的中介。教研员是理论的验证者和实证材料的提供者,起着对理论的消化、对实践的引导作用。教研员需要不断地回归理论,重温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与对策,分析教育教学过程中继承与发展、借鉴与创新的关系,寻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将课改理论运用到现实中,内化并因地制宜地细化、改造和丰满这些理论。

③教研员与各级教育行政工作者共同实施课程改革实验的指导、管理和评价,并通过这一过程的导向,进一步引导课程改革实验向纵深发展。

3.3、加强教育科研,强化教学指导。

课改实验活动需要有强有力的专业引领,需要交流,需要反思与思考。

⑴教研目的的变化。①推广现成经验——探索新课程实施方式;② 介绍新理论——探索运用新理论;③ 技术更新——头脑更新;④总结规律——改变行为。

⑵教研内容的变化:①教教材——选教材、验证教材、编写教材;②利用资源——开发并利用资源;③推广现成经验——探索新的经验。

⑶教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先导。通过教学研究可以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知识的更新,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和创造欲望的激发,从而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智力支持。教研员是基层教科研工作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与基层教师具有互补性,教研员与教师的紧密结合可以摆脱研而不教则空,教而不研则浅的境地。

⑷教科研工作要突出四个意识。

①科研服务意识:学校教科研主要围绕课改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开展,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应注意纠正少数教师为评奖而拼凑教科研成果的倾向。

②科研实效意识:教科研课题应具有可操作性、可应用性,要重视教科研成果的推广。

③科研规范意识:提倡教科研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在确立课题前,应作文献调查和现状调查,根据学校的实际和课题研究的基础来确定教科研工作的定位。科研过程要遵循学术规范,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④科研精品意识:教科研要出精品,首先要有正确理论的指导,应重视已被实践证实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如加涅的学习理论、现代认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等),有重点地选择课改教学和教学管理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组织力量攻关,形成精品。

⑸教科研工作的立足点应放在深化课程改革、常规教学研究,强化教学业务管理等方面。要坚持“植根学校,服务教师,指导教改,提高质量”的教科研原则。

⑹教科研的重点是课程改革与教学研究。在学校教科研工作中,要选择课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进行选题研究;要提高教科研水平,形成教研工作课题化,教研活动主题化,从规律的层面去研究教学;要选择教学实际存在的问题,通过学习课程标准(大纲),学习理论,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改革教法、学法、考法,引进、借鉴先进经验,通过集体的力量,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

⑺坚持以课题牵动课改,探索新课程实施方式。

①发挥教育科研在课改实验中的凝聚力、引导力、开发力和提升力。以科研促进课改,以课题提升课改,以课题研究驱动教师教学行为和课堂教学状态的改善。

②教研员要促使学校真正把教育科研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常规工作来抓,要帮助教师真正确立科研兴教意识,组织教师就当前课程改革、教育创新中的具体问题,扎扎实实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更好地发挥教育科研对提高教师素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先导作用和促进作用。结合本地“教情”与“学情”,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课题研究,加强课题管理,规范运作,切实地转变教育思想,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完善评价手段和措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③为了促进南平市教育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进一步加强科研课题的规范化管理,提高教育科研的整体水平和效益,我市于2004年二月成立了南平市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同时制定公布了《南平市教育科研课题管理暂行办法》,并于2004年4月29-30日召开了“南平市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工作会议”,由特级教师、各县(市、区)中学教研室主任及市教研室各科教研员组成评审小组,对各县(市、区)申报的175个课题(中学部分)进行立项评审,共评出市级重点课题28个,市级基础课题33个。

⑻指导“校本教研”,支持校本开发。

①教育部基教司朱慕菊副司长指出:当前课改,要建立以教师为本,以校为本的自下而上的教研制度。为此,教研员应引导、促使各校积极采取区域推进、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等形式,全面推进“以校本为”的教研制度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校本研究,如案例剖析、教学示范、校长论坛、网上评课、教研沙龙、专家对话等。给教师提供广阔的展示交流的平台,为学校的课改实验注入了不竭的动力。

②学校是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主体,推进课程改革,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关键还在于学校的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教研员要努力为学校的校本建设提供有效的服务和指导。一是帮助学校规划和落实校本培训校本教研计划;二是积极参与和帮助学校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努力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水平和效益;三是参与和帮助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把开发校本课程与创建特色学校结合起来,促使学校课程有特色,特色教育课程化。

3.4、树立服务意识,优化教学管理。

⑴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①是要进一步树立为学校服务、为教师服务、为教育教学改革服务的思想意识,进一步发扬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精神,尽心尽责做好工作。

②是要严格遵守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规范,以良好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赢得广大教师的信任。特别是进一步完善各项教师、学生评优和竞赛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操作规范,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充分发挥学科竞赛对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

③是要积极听取学校、教师的意见和建议,积极主动地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服务。

⑵加强理论学习,做学习型典范。课程改革对教研队伍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新的课程标准和多样化的教材对于教研员来说,同样是全新的东西,教研员的相对优势将会锐减。这就要求教研员对课程标准和教材要先学一步,使自己的思想观念、教学方法、理论水平适应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在学得好一些、理解得透一点的同时,加强教研工作的广泛性、创新性、计划性和前瞻性,努力改变过去过于强调对教师的接受式培训和以听课、评课、面对面指导为主的单一的教研工作方式,逐步转变到以参与性指导为主的多元化服务方式上来。

⑶开展理论研究,参与教改实践。教研员一要以现有课题为龙,根据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积极开展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通过研究,对本学科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具有清晰的认识,具有自己的见解;二要深入教学第一线,与教师交流,与课堂对话,在教学实践中体验课改、研究课改。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发现、提升、总结、宣传和推广一线教师的教学改革成果就将成为教研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这些教师的经验对在课程改革中感到困惑、迷茫的教师是十分有帮助的。与一线教师形成一种平等共建的关系,共同切磋,共同进步,切实有效地提高每一所学校的课程建设能力和教学研究水平;三要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以论文写作促理论学习和问题研究。要通过学习、研究、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以及为教育教学改革服务的质量。

⑷课程改革实验给我们的教育发展和教师的成长带来了机遇,也为教研室和教研员的自身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课程改革也给教研工作带来了挑战,打破了以往教研工作的平衡,带来了许许多多未曾想过、做过的事情。课程改革是渐进的,面对课程改革的新形势,面对许许多多新问题,教研部门既要认真总结以往经验,也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从而开创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的新局面,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跨越式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