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营养标签:如何让人看懂又看清

 遥望人间 2012-02-20

营养标签:如何让人看懂又看清

  根据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颁布的标准,营养标签(NutritionLabeling)是指使消费者了解产品营养特性的标签内容。它通常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营养成分标识,另一部分是营养(宣传)信息或营养声明,一般为表明、提示或暗示产品的营养特性的文字说明。上个世纪年代,英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营养标签。随后,世界各国纷纷效仿。许多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先后强制实行了食品营养标签制度,并取得明显效果。

  营养标签中国行

  2001年前后,中国政府层面开始了针对营养标签相关标准的研究。经过数年的论证、研讨、制定、修改后,2007年底,《食品营养标签管理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正式颁布,并于2008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根据《规范》的要求,2008年5月1日起,在我国销售的预包装食品,其标示营养标签时,应当符合《规范》管理规定。国家鼓励食品企业对其生产的产品标示营养标签。卫生部根据《规范》的实施情况和消费者健康需要,确定强制进行营养标示的食品品种、营养成分及实施时间。

  2011年11月,卫生部公布《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标准将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卫生部发言人表示,鼓励企业尽早按标准标示营养标签,将会同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加强标准的宣传贯彻和培训工作,指导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公众科学认识营养标签。通则施行后,营养标签不规范的食品将不得销售。至此,预包装食品成为我国食品工业全面推广营养标签的先行“第一人”。

  营养标签也是健康标签

  也许有人并不关心自己吃的食品里到底含多少热量、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钠,但从健康和慢性病防控领域来说,这一切就非常重要了。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物营养评价室主任杨月欣表示,营养标签有利于提高公众对食品营养的关注,促进膳食营养平衡,从而达到预防和减少营养相关疾病的目的。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科学与法规工作委员会主席李宇则认为,目前全球呈现了包括心血管疾病在内的慢性病的流行趋势,其中最主要的一大原因是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例如运动量的减少和不均衡的营养摄入。食品营养标签就是一个帮助消费者了解食品营养成分和特征的有力工具。

  在已经推行营养标签的其他国家,这一观点得到了证实。1990年美国签署了《营养标签和教育法案》,要求从年开始,除新鲜的肉和海产外所有食品必须标示营养标签。1990年前,只有%的美国居民有看营养标签的习惯;年,这个比例提高到87.1%,而且脂肪摄入量降低13%,冠心病、乳腺癌、肠道癌和前列腺癌的医疗费用下降了5%。

  而据加拿大卫生部估计,未来20年仅依靠营养标签信息,就可以减少50亿加元的直接保健费用。

  看不懂也看不清

  说了一大堆营养标签的好处,可消费者是否买账,这还得需要时间来验证。但是从目前的调查结果来看,情况不容乐观。

  笔者在超市做了个随机采访,20个购买食品的消费者中,只有6位消费者会注意到营养标签,其中以营养标签上的数据作为购买依据的,只有2位。而大家不太重视营养标签的原因也集中在两类上:一是看不懂,二是看不清楚。

  “看不懂”主要是由于标注方式不统一和无法理解数值含义。笔者发现,不同品牌食品的营养标签五花八门,有的很详细,列出的营养成分有十余种,有的则很简单,只有三四种。光是“热量”这一项,有的计量单位是千焦(KJ),有的是千卡(KCAL)。同样是宣称“高钙”食品,但钙含量却相差不少。如此一来,对于没有专业知识的普通消费者来说,的确容易看得一头雾水。

  “看不清楚”则主要是由于印刷字体过小和不够显眼造成的,尤其是体积较小的食品,营养标签往往是被“挤”在角落或者是包装的接缝处,字体也很小,别说老年人,就是年轻人也未必能看得清楚。这个在香港也比较突出。

  2010年香港开始全面推行营养标签。经过一年多的“磨合”,但来自妇女团体的调查依然显示,香港女性对营养标签的认识仍然匮乏,“标签过小,看不清楚”是主要原因之一。香港妇联副主席欧阳宝珍建议,政府应统一营养标签的显示方式,包括字体大小、颜色、位置及食用分量,并提供中、英文说明。

  数据准确能否做到

  事实上,“看不懂、看不清”的问题可以通过公众教育和统一标示方式来加以解决,但是营养标签上的各类数据的准确性,却依然还是难以得到保证。

  笔者在多个食品论坛上都看到了不少关于询问营养成分如何计算的帖子,发帖人大多是中小型食品企业的食品技术人员,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总体方法知道,但是具体操作不太懂”。

  按照通则的规定,食品营养标签中的具体数据由生产企业自行统计,“食品企业应当对营养标签的真实性负责,配备专业人员负责营养标签的制作和审核。食品出厂前应当对标签标示内容进行核查,合格后方可出厂。由于虚假或者错误的营养标签对消费者产生误导造成健康损害的,食品企业应当依法承担相应责任”。但这规定也受到了不少质疑,认为企业自己统计自己产品的营养成分,数据的真实准确度难以保证。

  抛开“自说自话”的客观度之外,即便是不考虑主观因素,现有的检测手段和技术离“准确”也尚有距离。据“食品、中药与天然药物有效成分检测技术研究”项目课题的主要负责人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王晶介绍,我国食品营养成分检测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对营养成分标示缺乏基本概念、使用不适当的检测方法。比如,由于膳食纤维概念的模糊,导致目前企业或检测部门出具报告时,常常将“不溶性膳食纤维”与“总膳食纤维”笼统报告为“膳食纤维”。但实际上,两者检测结果差异较大,无法真实反映膳食纤维的含量。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科研总工程师李东则指出,目前很多食品企业对营养成分检测不够重视,检测人员素质不够,装备也不足。大家都把精力放在了有毒有害检测上,忽视了营养成分的检测手段和检测技术,“要让企业都重视营养标签对产品销售的作用,恐怕还有一段路要走,特别是相关基层单位的检测手段和检测技术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