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个月来,一股视频公开课热潮在网络上悄然流行,并由此催生了以年轻人为主的“淘课族”。过去很多人是边走边听音乐,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乘车时、工作间歇中会拿出手机,看下载的网课视频,拓展自己的知识。 在这股视频公开课热潮的背后,其实是一场在国际上已有多年发展的教育资源开放与共享运动。运动的发起者们坚信,分享知识是大学的首要使命,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高等教育将为更广泛的人群服务,而不是少数成绩优异的学生。 这场以网络公开课引发的教育资源开放运动,不仅让国人体验到世界高水平教育带来的学习乐趣,更让很多人对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产生新的认知。对中国教育机构而言,这场运动或许带来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开放运动的发展 2001年4月4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院长查尔斯·韦斯特宣布启动了一项网络课件开放工程(Open Courseware),该工程计划用10年时间,把麻省理工学院几乎全部的、在教学实践中使用的课程资料制作成网络课件,分批放在互联网上,供全球任何地方的任何学习者免费使用。 开放工程实施以来,其进展远远超过了发起者们的预期。目前,麻省理工学院已经将其几乎所有2000多门课程全部搬上网,这些课程的访问量每月平均达到100万次,其中所翻译的课件平均每月的访问量超过50 万次。而除了麻省理工学院,在美国已经有20多所大学加入这个行列,包括卡内基梅隆大学、斯坦福大学、杜克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在欧洲,从2006年始,与此类似的三个开放教育资源实践项目陆续开始实施;在日本,已经有16 所大学公开了部分课程,其中包括东京理工大学、东京大学、北海道大学等著名高校;此外,在澳大利亚、奥地利、巴西、加拿大等国家,也都不同程度地启动了开放式视频公开课项目。 高校课程开放运动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认识到:今天的学校,特别是高等学府,有责任利用网络、多媒体等新技术手段,对全社会赋予知识的力量,让教育更为平民化。共享与开放或许将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基本价值观之一,学校需要以更开放的姿态开发精品课程并向社会公开,满足社会大众对知识的渴求和兴趣。 现状、成绩及问题 目前在网上风靡的视频公开课大多来自哈佛、耶鲁、牛津、斯坦福、普林斯顿等国外名校,那么我国在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上,情况又如何呢? 其实,我国很早就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教学资源的开放与共享一直都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其相关实践工作也一直在试验探索中。据记者了解,2000年,教育部投资3000多万元建设了300多门基础性、示范性的网络课程、案例库和试题库;2003年9月,我国成立了中国开放式教育资源共享协会;2003~2007年间,国家更是启动了教育信息化行动计划,尝试公开部分课程的教育理念。在国家的持续投入下,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知名高校均陆续加入了资源建设大军。 从2003年起,国内开始建设精品课程,这是我国最早开放的教育资源。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致力于优质资源的传播和共享,集中了国内最大规模的高校精品课程资源。据了解,这里收录了大约2万门课程,包括了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录像、电子教案、习题等教学资源。但这么庞大的教育资源,长期以来服务对象却仅限于高校的院墙之内。其用户也多为高校的学生、老师和科研人员,能够让普通网民访问学习的内容依然缺乏。 据记者的调查,我国“精品课程”经过多年建设,目前网上资源已经比较丰富,在很多高校的官方网站上,也都有各自专门的“精品课程”网页。但“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主要在于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并不是以社会传播为目的。从记者实际体验的效果看,很多精品课程往往只有一节或者几节的录像,内容很不连贯,甚至很多课程长期没有更新,有些链接已经无法打开,根本无法实际观看,因此普遍影响很局限,远不及如今的国外名校公开课。由此可见,促进我国高校资源社会共享、将网络课程真正建设好,还需要多方努力。 教育部科技司信息化处副处长冯吉兵不久前表示,我国高等教育数字资源建设已初具规模,但建设水平和总体利用率仍有待提高,这主要表现在:缺乏规范化、系统化设计和指导,数字资源建设仍呈现一定程度无序状态;尚未形成良性共建共享机制和可持续发展机制,优质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标准制订和推广滞后,已有资源难以有效共享,资源应用程度较低等问题。为此,教育部正在实施国家视频公开课建设和211三期公共服务体系及重点学科信息服务体系升级等专项工作,从而进一步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