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鉴赏〗唐代诗词赏析:《杜甫篇》161首<41-60>

 雨中笠翁 2012-02-22
雨中笠翁图书馆编辑 
 
 

唐代诗词赏析:

《杜甫篇》161首<41-60>     

精雨中笠翁图书馆编辑

 

目录

41杜甫——《咏怀古迹五首》
42杜甫——《月夜》
43杜甫——《月夜忆舍弟》
44杜甫——《赠卫八处士》
45杜甫——《无家别》
46杜甫——《潼关吏》
47杜甫——《垂老别》
48杜甫——《春宿左省》
49杜甫——《兵车行》
50杜甫——《佳人》
51杜甫——《丽人行》
52杜甫——《望岳》
53杜甫——《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二)
54杜甫——《房兵曹胡马》
55杜甫——《画鹰》
56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57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58杜甫——《兵车行》
59杜甫——《饮中八仙歌》
60杜甫——《春日忆李白》 
 
 
雨中笠翁图书馆编辑 
 
41杜甫——《咏怀古迹五首》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福移汉祚难恢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一生坎坷。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被后世诗家尊为“诗圣”。有《杜工部集》。

注释:

五溪:指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在今湘、黔、川边境。

庾信:梁朝诗人。云雨:宋玉在《高唐赋》中述楚襄王游高唐,梦一妇人,自称巫山之女,临别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阳台,山名,在今四川省巫山县。

明妃:即王昭君。据《西京杂记》:“元帝后宫既多,使画工图形,按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昭君自恃其貌,独不肯与,工人乃丑图之,遂不得见。”后画工毛延寿被杀。永安宫: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伊吕:指商朝伊尹,周朝吕尚,皆开国名相。

萧曹:指萧何、曹参,均系辅佐刘邦建汉的名臣。

 

简析:

    这五首诗是诗人游江陵、归州一带,访庾信故居、宋玉宅、昭君村、蜀先主庙、武侯祠,因古迹怀古人并自我伤感而作,一气贯成,为一组诗,亦可分首独咏。第一首写庾信。诗人一直是赞美庾信的,诗中由庾的遭遇联系起自己的境况。“且未还”既指自己不能从西南回长安,也指庾信不能从北朝回江陵。第二首写屈原弟子宋玉,既表明诗人崇拜他的词章,又深感同样的悲凉寂寞,感慨中对国运的兴衰怀有讽喻。第三首写王昭君,全诗从“怨”字落墨,并使发出无穷怨恨之声的琵琶作为昭君的化身,别具一格。第四首通过老百姓对刘备崩驾地的四时祭祀之勤,表达了对刘备和孔明君臣的崇敬,同时对诗人的飘泊生活不胜感慨,将荒凉的景象写得分外有情。第五首是对诸葛亮更高的评价,艺术感染力极强,不象是在发议论。

雨中笠翁图书馆编辑
 
42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一生坎坷。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被后世诗家尊为“诗圣”。有《杜工部集》。

注释:

漉州:今陕西省富县。

赏析:

    本诗于天宝十五年(756)八月写于长安。全诗别出心裁,言在彼而意在此,将诗人自身对妻子的思念之情通过想像妻子思念他的情景而更加深刻地表现出来,也寄托了对战乱平息后幸福团聚的渴望。
 
雨中笠翁图书馆编辑
 
43杜甫——《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一生坎坷。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被后世诗家尊为“诗圣”。有《杜工部集》。

 

注释:

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杜甫有弟四人:杜颖、杜观、杜丰、杜占。战乱时分散于河南、山东等地。

戌鼓:戌楼上的更鼓。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境。

长:一直,老是。

 

赏析:

    诗作于乾元二年(759),这时安史之乱尚未治平,作教师于战乱中,颠沛流离,历尽国难家忧,心中满腔悲愤。在思乡人的眼里,故乡的月色格外明亮;兄弟们因离乱也久已没有得到他们的音讯,连想要写卦信去都没办法,怀念之情一层一层递进。


雨中笠翁图书馆编辑
 
44杜甫——《赠卫八处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儿女罗酒浆。

夜雨翦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一生坎坷。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被后世诗家尊为“诗圣”。有《杜工部集》。

 

注释:

卫八处士:杜甫故友,姓卫,排行第八。旧注指卫宾。

参与商:星座名,参星在西而商星在东,当一个上升,另一个下沉,故不相见。

间:掺合。

故意:故交的情意。

 

赏析:

    杜甫于乾元二年从洛阳返华州途中遇卫八处士。诗中写连年战祸灾荒时的老友相逢,其情景逼真细腻,悲喜感叹,意味深长,又透出因时局不靖而后会难测的怅惘凄凉。

雨中笠翁图书馆编辑
 
45杜甫——《无家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人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谿。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烝黎。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一生坎坷。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被后世诗家尊为“诗圣”。有《杜工部集》。

 

注释:

 

天宝:玄宗年号。自天宝十四年(755)起,天下开始动乱。

蒿藜:青蒿、蒺藜之类。泛指野草。

贱子:老兵自称。

旧蹊:旧路,借指故里。

日瘦气惨凄:言日色黯淡无光,故里一片愁云惨雾。

灌畦:给每行畦的作物依次浇灌。

习鼓鼙:练习敲打军鼓。意即再征入伍。鼙,战鼓。

委沟溪:言老母去世后被扔到山沟里,得不到儿子送终与安葬。委。丢弃。

终身两酸嘶:言母亲死于九泉抱恨终天,自己活在人间也永远遗憾。酸嘶,悲哀。

蒸黎:百姓。

 

 

赏析:

 

    离乡背井,已觉心酸,无家可别,将何以堪?一个老兵,因邺城溃败而回故里,结果家破人亡,今不如昔,老家只剩杂草一片,狐狸怒啼,可是官府还要他再去服役。于是无家可归、无家可别的老兵怨愤之极,一声呐喊惊天动地:“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雨中笠翁图书馆编辑
 
46杜甫——《潼关吏》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馀。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一生坎坷。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被后世诗家尊为“诗圣”。有《杜工部集》。

 

注释:

 

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为河南到长安的重要关口。时因洛阳失守,危及长安,故加强修筑潼关,以防不测。

草草:辛劳疲之。

大城小城:泛指建筑在山上的大小城。

胡:指安史叛军。

桃林:即桃林塞,今河南灵宝县以西至潼关一带。

 

赏析:

    杜甫作此诗的前三年,安禄山攻打潼关。在杨国忠的怂恿下,唐玄宗派宦宫督师潼关,哥舒翰不得已领兵出战,结果二十万将士葬身黄河。本诗通过与潼关史的问答,反映了当年哥舒翰失守潼关情况;诗人告诫守关将士勿轻易出战,表露了诗人的爱国思想。

雨中笠翁图书馆编辑
 
47杜甫——《垂老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老端。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一生坎坷。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被后世诗家尊为“诗圣”。有《杜工部集》。

 

注释:

 

介胄:即甲胄,铠甲和头盔。

长揖: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土门、杏园:均是当时唐军防守的重要据点。

岂择衰老端:哪管什么老年人还是青年人的心愿?端。端绪、思绪。

迟回:徘徊。

盘桓:留恋不忍离去。

蓬室:茅舍。

 

赏析:

 

    一对老夫妇把子孙全部献给了朝廷,到头来非但得不到官府关心,反而还要把老翁拉去当兵,老翁在与老伴生离死别之际,却又为老伴解宽心。这表面上的年历作宽慰,更是深一层的五脏俱裂,让人魄动心惊。
 
雨中笠翁图书馆编辑
 
48杜甫——《春宿左省》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一生坎坷。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被后世诗家尊为“诗圣”。有《杜工部集》。

 

注释:

 

掖垣:因中书省和门下省在宫墙的两边,象人的两掖,故名。

啾啾:鸟鸣声。

九霄:指九重,指天子居处,即金銮殿。

玉珂:饰之以玉的马玲。

封事:臣下上书奏事,防有泄漏,用袋缄封,故称。

数问夜如何:意谓多次询问旁人,现在是什么时候?

 

赏析:

 

    这是杜甫在担任左拾遗翌年写的诗,本诗写他自暮至夜、由夜达旦值勤时的沉思。表现其鞠躬尽瘁、忧国忧民的品质。但作为诗来说没有多少特色。
 
雨中笠翁图书馆编辑
 
49杜甫——《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阑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是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一生坎坷。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被后世诗家尊为“诗圣”。有《杜工部集》。

 

注释:

 

题解:玄宗天宝十(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征伐南诏,结果大败,侍御史杨国忠掩盖真相,反说他有功,再募兵补充军力。百姓不肯应募,杨国忠下令捕人从军,造成妻离子散、哭声震天的凄惨情景。

妻子:妻和子女。

干:犯,冲。

点行频:一再按丁口册上的行次点名征发。

里正:即里长。唐制:百户为一里,里有里正,管户口、赋役等事。

与裹头:古以皂罗三尺裹头作头巾。因应征才年龄还小,故由里正替他裹头。

武皇:汉武帝,他在历史上以开疆拓土著称。这里暗喻唐玄宗。

山东:指华山以东,义同“关东”。

二百州:唐代潼关以东设七道,共二百十一州。这里举其成数。

县官:指官府。

 

赏析:

 

这首诗是讽世伤时之作,也是杜诗中的名篇,为历代所推崇。诗旨在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莫大的灾难,充满非战色彩。

诗的开头七句为第一段,写军人家属送别儿子、丈夫出征的悲惨情景,描绘了一幅震人心弦的送别图。“道旁”十四句为第二段,通过设问,役人直诉从军后妇女代耕,农村萧条零落的境况。“长者”十四句为第三段,写征夫久不得息,连年征兵,百姓唯恐生男和青海战场尸骨遍野,令人不寒而的情况。全诗把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揭露得尽致淋漓。

诗寓情于叙事之中,在叙述中张翕变化有序,前后呼应,严谨缜密。诗的字数杂言互见,韵脚平仄互换,声调抑扬顿挫,情意低昂起伏。既井井有条,又曲折多变,真可谓“新乐府”诗的典范。

 

雨中笠翁图书馆编辑
 
50杜甫——《佳人》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败,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已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一生坎坷。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被后世诗家尊为“诗圣”。有《杜工部集》。

 

注释:

 

“佳人”并非写实,只是一种寄托,可能是诗人自己的身影。虽时世艰难,多遭不幸,仍不愿入染浊流。

合昏:即夜合花。

修竹:长竹,与诗中“翠袖”相映。

 

韵译:

 

有一个美艳绝代的佳人,

隐居在僻静的深山野谷。

她说:“我是良家的女子,

零落漂泊才与草木依附。

想当年长安丧乱的时候,

兄弟遭到了残酷的杀戮。

官高显赫又有什么用呢?

不得收养我这至亲骨肉。

世情本来就是厌恶衰落,

万事象随风抖动的蜡烛。

没想到夫婿是个轻薄儿,

又娶了美颜如玉的新妇。

合欢花朝舒昏合有时节,

鸳鸯鸟雌雄交颈不独宿。

朝朝暮暮只与新人调笑,

那管我这个旧人悲哭?!”

在山的泉水清澈又透明,

出山的泉水就要浑浊浊。

变卖首饰的侍女刚回来,

牵拉萝藤修补着破茅屋。

摘来野花不爱插头打扮,

采来的柏子满满一大掬。

天气寒冷美人衣衫单薄,

夕阳下她倚着长长青竹。

 

评析:

 

这首诗是写一个在战乱时被遗弃的女子的不幸遭遇。她出身良家,然而生不逢时,在安史战乱中,原来官居高位的兄弟惨遭杀戮,丈夫见她娘家败落,就遗弃了她,于是她在社会上流落无依。然而,她没有被不幸压倒没有向命运屈服;她咽下生活的苦水,幽居空谷,与草木为邻,立志守节,宛若山泉。这种贫贱不移,贞节自守的精神,实在值得讴歌。

全诗文笔委婉,缠绵悱恻,绘声如泣如诉,绘影楚楚动人。“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深寓生活哲理。

 

--引自"超纯斋诗词"  翻译、评析:刘建勋
 
雨中笠翁图书馆编辑
 
51杜甫——《丽人行》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为匎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還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蘋,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赏析】:本诗约作于天宝十二载(公元 753年)春天(杨国忠于天宝十一载十一月为右丞相),旨在讥刺杨国忠兄妹骄奢淫乱的生活,曲折地反映了君王的昏庸和时政的腐败。这一切作者没有直接点出来,而是通过场面描写和情节叙述,让读者清楚地意识到,这正是艺术上成功之处。

  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从开头到“称身”是第一层次,泛写上巳日曲江边游春丽人之多,以及她们意态的娴雅,体态的优美,服饰的华丽。此诗本刺杨家兄妹,开头反从一般丽人写起,实际上丽人的服饰“金雀”、“麒麟”,已暗示非一般丽人所能服,这是诗家含蓄的作法。从“就中”到“要津”为第二层次。笔锋一转,点出虢国夫人与秦国夫人(也包括韩国夫人),因上文已盛言丽人的体貌服饰,所以这层就着重写饮食车马的豪华,以及明皇宠赐的优厚,趋炎附势者的众多。从“后来”至末句为第三层次,写杨国忠威势煊赫,炙手可热,并暗示杨国忠与虢国夫人的淫乱行为,末句用反跌法结出“丞相”的骄横,含意深远。(枫叶)


雨中笠翁图书馆编辑
 
52杜甫——《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 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齐鲁青未了”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 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 山前向
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眼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
山的热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一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慨。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
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靡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萧涤非

雨中笠翁图书馆编辑
 
53杜甫——《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二)
 

之子时相见,邀人晚兴留。
 
  霁潭鳣发发,春草鹿呦呦。
 
  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
 
  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
 

 

【赏析】:
  原作共两首,第一首是七律,殆初识张君时作,形容他的为人。这是第二首,大约跟张氏已很相熟了,所以开首便道之子时相见,《杜诗镜铨》以为当是数至后再题,《杜诗详注》以为往来非一度矣,皆是。
 
  虽是一首应酬之作,却可以看出作者的人情味与风趣。这首诗直说与用典双管齐下。直说与用典是古诗常用的两种表现方法,如不能分辨,诗意便不明白。在这里却两两密合。假如当作直说看,那简直接近白话;假如当作用典看,那又大半都是些典故,所谓无一句无来历。但这是形迹,杜诗往往如此,不足为奇。它能够有风趣,方是真正的难得。
 
  如之子翻成白话当说这人这位先生,但之子却见《毛诗》。第三句,池中鲤鱼很多,游来游去;第四句鹿在那边吃草呦呦地叫;但鳣(zhān毡)鲔发发(拨)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并见《毛诗》。用经典成语每苦迂腐板重,在这儿却一点也不觉得,故前人评:三四驱遣六艺却极清秀。而且鹿鸣原诗有宴乐嘉宾之意,所以这第四句虽写实景,已景中含情,承上启下了。
 
  杜酒一联,几乎口语体,偏又用典故来贴切宾主的姓。杜康是创制秫酒的人。张公大谷之梨,见潘岳《闲居赋》。他说,酒本是我们杜家的,却偏偏劳您来劝我;梨本是你们张府上的,自然在园中边摘边吃,不必向外找哩。典故用得这般巧,显出主人的情重来,已是文章本天成,尤妙在说得这样轻灵自然。《杜诗镜铨》说:巧对,蕴藉不觉。慰藉不觉正是风趣的一种铨表
 
  诗还用透过一层的写法。文章必须密合当时的实感,这原是通例。但这个现实性却不可呆看,有些地方正以不必符合为佳。在这里即超过,超过便是不很符合。惟其不很符合,才能把情感表现得非常圆满,也就是进一步合乎现实了。这诗末联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想那前村的山路很险,又喝醉了酒,跌跌蹱蹱地回去,仿佛盲人瞎马夜半深池的光景,那有不发愁之理;所以这诗末句实在该当作归醉每应愁的,但他偏不说应愁,颠倒说无愁。究竟应愁符合现实呢,还是无愁符合现实?我们该说应愁是实;我们更应该知道无愁虽非实感,却能进一步地表现这主题──主人情重,客人致谢,宾主极欢。
 
  在这情景下,那么不管老杜他在那天晚上愁也不愁,反正必须说无愁的。所以另外本可以有一个比较自然合理的解释,喝醉了所以不知愁;但也早被前人给否决了。《杜诗集评》引李天生说:末二句谓与张深契,故醉归忘山路之险,若云醉而不知,则浅矣。李氏的话是很对的。杜甫正要借这该愁而不愁来表示他对主人的倾倒和感谢,若把自己先形容成了一个酒糊涂,那诗意全失,不仅杀风景而已。又这一句结出首联的意思来,邀人晚兴留是这诗里主要的句子。
 
                (俞平伯)
雨中笠翁图书馆编辑
 
54杜甫——《房兵曹胡马》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注家一般认为作于开元二十八年(740)或二十九年,正值诗人漫游齐赵,飞鹰走狗,裘马清狂的一段时期。诗的风格超迈遒劲,凛凛有生气,反映了青年杜甫锐于进取的精神。
 
  诗分前后两部分。前面四句正面写马,是实写。诗人恰似一位丹青妙手,用传神之笔为我们描画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它来自大宛(汉代西域的国名,素以产汗血马著称),自然非凡马可比。接着,对马作了形象的刻画。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提出六法,第一为气韵生动,第二即是骨法用笔,这是作为气韵生动的首要条件提出来的。所谓骨法,就是要写出对象的风度、气格。杜甫写马的骨相:嶙峋耸峙,状如锋棱,勾勒出神峻的轮廓。接着写马耳如刀削斧劈一般锐利劲挺,这也是良马的一个特征。至此,骏马的昂藏不凡已跃然纸上了,我们似见其咴咴喷气、跃跃欲试的情状,下面顺势写其四蹄腾空、凌厉奔驰的雄姿就十分自然。两个动词极其传神。前者写双耳直竖,有一种挺拔的力度;后者不写四蹄生风,而写风入四蹄,别具神韵。从骑者的感受说,当其风驰电掣之时,好象马是不动的,两旁的景物飞速后闪,风也向蹄间呼啸而入。诗人刻画细致,维妙逼真。颔联两句以二二一的节奏,突出每句的最后一字:写马的气概,写它的疾驰,都显示出诗人的匠心。这一部分写马的风骨,用的是大笔勾勒的方法,不必要的细节一概略去,只写其骨相、双耳和奔驰之态,因为这三者最能体现马的特色。正如张彦远评画所云: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离披点画,时见缺落,此虽笔不周而意周也。(《历代名画记》)这就是所谓写意传神
 
  诗的前四句写马的外形动态,后四句转写马的品格,用虚写手法,由咏物转入了抒情。颈联承上奔马而来,写它纵横驰骋,历块过都,有着无穷广阔的活动天地;它能逾越一切险阻的能力就足以使人信赖。这里看似写马,实是写人,这难道不是一个忠实的朋友、勇敢的将士、侠义的豪杰的形象吗?尾联先用骁腾有如此总挽上文,对马作概括,最后宕开一句:万里可横行,包含着无尽的期望和抱负,将意境开拓得非常深远。这一联收得拢,也放得开,它既是写马驰骋万里,也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诗人自己志向的写照。盛唐时代国力的强盛,疆土的开拓,激发了民众的豪情,书生寒士都渴望建功立业,封侯万里。这种蓬勃向上的精神用骏马来表现确是最合适不过了。这和后期杜甫通过对病马的悲悯来表现忧国之情,真不可同日而语。
 
  南朝宋人宗炳的《画山水序》认为通过写形传神而达于畅神的道理。如果一个艺术形象不能畅神,即传达作者的情志,那么再酷肖也是无生命的。杜甫此诗将状物和抒情结合得自然无间。在写马中也写人,写人又离不开写马,这样一方面赋予马以活的灵魂,用人的精神进一步将马写活;另一方面写人有马的品格,人的情志也有了形象的表现。前人讲咏物诗最难工,太切题则粘皮带骨,不切题则捕风捉影,须在不即不离之间(钱泳《履园谈诗》),这个要求杜甫是做到了。
 
                (黄宝华)
雨中笠翁图书馆编辑
 
55杜甫——《画鹰》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赏析】:
  画上题诗,是我国绘画艺术特有的一种民族风格。古代文人画家,为了阐发画意,寄托感慨,往往于作品完成以后,在画面上题诗,收到了诗情画意相得益彰的效果。为画题诗自唐代始,但当时只是以诗赞画,真正把诗题在画上,是宋代以后的事。不过,唐代诗人的题画诗,对后世画上题诗产生了极大影响。其中,杜甫的题画诗数量之多与影响之大,终唐之世未有出其右者。

 

这首题画诗大概写于开元末年,是杜甫早期的作品。此时诗人正当年少,富于理想,也过着快意的生活,充满着青春活力,富有积极进取之心。诗人通过对画鹰的描绘,抒发了他那嫉恶如仇的激情和凌云的壮志。

 

全诗共八句,可分三层意思:一、二两句为第一层,点明题目。起用惊讶的口气:说是洁白的画绢上,突然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这是怎么回事呢?第二句随即点明:原来是矫健不凡的画鹰仿佛挟风带霜而起,极赞绘画的特殊技巧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这首诗起笔是倒插法。何谓倒插法?试看杜甫《姜楚公画角鹰歌》的起笔曰:楚公画鹰鹰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先从画鹰之人所画的角鹰写起,然后描写出画面上所产生的肃杀之气,是谓正起。而此诗则先写素练风霜起,然后再点明画鹰,所以叫作倒插法。这种手法,一起笔就有力地刻画出画鹰的气势,吸引着读者。杜甫的题画诗善用此种手法,如《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的起笔曰: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画鹘行》的起笔曰:高堂见生鹘,飒爽动秋骨。《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画图十韵》的起笔曰:沱水临中座,岷山到北堂。这些起笔诗句都能起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描写画面上苍鹰的神态,是正面文章。颔联的“sǒng耸)身就是竦身侧目,句见《汉书。李广传》:侧目而视,号曰苍鹰。又见孙楚《鹰赋》:深目蛾眉,状如愁胡。再见傅玄《猿猴赋》:扬眉蹙额,若愁若嗔。杜甫这两句是说苍鹰的眼睛和猢狲的眼睛相似,耸起身子的样子,好象是在想攫取狡猾的兔子似的,从而刻画出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及其心理状态,真是传神之笔,把画鹰一下子写活了,宛如真鹰。颈联绦鏇(tāo tao xuan滔眩)是系鹰用的丝绳:是转轴,系鹰用的金属的圆轴。轩楹是堂前廊柱,此指画鹰悬挂之地。这两句是说系着金属圆轴的苍鹰,光彩照人,只要把丝绳解掉,即可展翅飞翔;悬挂在轩楹上的画鹰,神采飞动,气雄万夫,好象呼之即出,去追逐狡兔,从而描写出画鹰跃跃欲试的气势。作者用真鹰来作比拟,以这两联诗句,把画鹰描写得栩栩如生。

 

此两联中,两对词,把画鹰刻画得极为传神。写其动态,写其静态,写其情态,写其神态。诗人用字精工,颇见匠心。通过这些富有表现力的字眼,把画鹰描写得同真鹰一样。是真鹰,还是画鹰,几难分辨。但从这两个推论之词来玩味,毕竟仍是画鹰。

最后两句进到第三层,承上收结,直把画鹰当成真鹰,寄托着作者的思想。大意是说:何时让这样卓然不凡的苍鹰展翅搏击,将那些凡鸟的毛血洒落在原野上。何当含有希幸之意,就是希望画鹰能够变成真鹰,奋飞碧霄去搏击凡鸟。毛血句,见班固《西都赋》:风毛雨血,洒野蔽天。至于凡鸟,张上若说:天下事皆庸人误之,末有深意。这是把凡鸟喻为误国的庸人,似有锄恶之意。由此看来,此诗借咏《画鹰》以表现作者嫉恶如仇之心,奋发向上之志。作者在《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一诗的结尾,同样寄寓着自己的感慨曰:为君除狡兔,会是翻上。

总起来看,这首诗起笔突兀,先勾勒出画鹰的气势,从画作殊兴起中间两联对画鹰神态的具体描绘,而又从势可呼顺势转入收结,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揭示主题。浦起龙《读杜心解》评曰:起作惊疑问答之势。……''侧目此以真鹰拟画,又是贴身写。'堪摘'可呼,此从画鹰见真,又是饰色写。结则竟以真鹰气概期之。乘风思奋之心,疾恶如仇之志,一齐揭出。可见此诗,不唯章法谨严,而且形象生动,寓意深远,不愧为题画诗的杰作.

 

(孔寿山)
雨中笠翁图书馆编辑
 
56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歘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赏析】:
  在杜甫困守长安十年时期所写下的求人援引的诗篇中,要数这一首是最好的了。这类社交性的诗,带有明显的急功求利的企图。常人写来,不是曲意讨好对方,就是有意贬低自己,容易露出阿谀奉承、俯首乞怜的寒酸相。杜甫在这首诗中却能做到不卑不亢,直抒胸臆,吐出长期郁积下来的对封建统治者压制人材的悲愤不平。这是他超出常人之处。
 
  唐玄宗天宝七载748),韦济任尚书左丞前后,杜甫曾赠过他两首诗,希望得到他的提拔。韦济虽然很赏识杜甫的诗才,却没能给以实际的帮助,因此杜甫又写了这首二十二韵表示如果实在找不到出路,就决心要离开长安,退隐江海。杜甫自二十四岁(735在洛阳应进士试落选,到写诗的时候已有十三年了。特别是到长安寻求功名也已三年,结果却是处处碰壁,素志难伸。青年时期的豪情,早已化为一腔牢骚愤激,不得已在韦济面前发泄出来
 
  诗人是怎样倾吐他的愤激不平的呢?细品全诗,诗人主要运用了对比和顿挫曲折的表现手法,将胸中郁结的情思,抒写得如泣如诉,真切动人。这首诗应该说是体现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最早的一篇
 
  诗中对比有两种情况,一是以他人和自己对比;一是以自己的今昔对比。先说以他人和自己对比。开端的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把诗人强烈的不平之鸣,象江河决口那样突然喷发出来,真有劈空而起,锐不可挡之势。在诗人所处的时代,那些纨袴子弟,不学无术,一个个过着脑满肠肥、趾高气扬的生活;他们精神空虚,本是世上多余的人,偏又不会饿死。而象杜甫那样正直的读书人,却大多空怀壮志,一直挣扎在饿死的边缘,眼看误尽了事业和前程。这两句诗,开门见山,鲜明揭示了全篇的主旨,有力地概括了封建社会贤愚倒置的黑暗现实
 
  从全诗描述的重点来看,写饿死主要是为了对比突出儒冠误身轻写别人是为了重写自己。所以接下去诗人对韦济坦露胸怀时,便撇开纨袴,紧紧抓住自己在追儒冠业中今昔截然不同的苦乐变化,再一次运用对比,以浓彩重墨抒写了自己少年得意蒙荣、眼下误身受辱的无穷感慨。这第二个对比,诗人足足用了二十四句,真是大起大落,淋漓尽致。从甫昔少年
再使风俗淳十二句,是写得意蒙荣。诗人用铺叙追忆的手法,介绍了自己早年出众的才学和远大的抱负。少年杜甫很早就在洛阳一带见过大世面。他博学精深,下笔有神。作赋自认可与扬雄匹敌,咏诗眼看就与曹植相亲。头角乍露,就博得当代文坛领袖李邕、诗人王翰的赏识。凭着这样卓越挺秀的才华,他天真地认为求个功名,登上仕途,还不是易如反掌。到那时就可实现梦寐以求的君尧舜上,再使风俗的政治理想了。诗人信笔写来,高视阔步,意气风发,大有踌躇满志、睥睨一切的气概。写这一些,当然也是为了让韦济了解自己的为人,但更重要的还是要突出自己眼下的误身受辱。此意竟萧条蹭蹬无纵鳞,又用十二句写误身受辱,与前面的十二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现实是残酷的,要路早已占尽,主观愿望和客观实际的矛盾无情地嘲弄着诗人。看一下诗人在繁华京城的旅客生涯吧:多少年来,诗人经常骑着一条瘦驴,奔波颠踬在闹市的大街小巷。早上敲打豪富人家的大门,受尽纨袴子弟的白眼;晚上尾随着贵人肥马扬起的尘土郁郁归来。成年累月就在权贵们的残杯冷炙中讨生活。不久前诗人又参加了朝廷主持的一次特试,谁料这场考试竟是奸相李林甫策划的一个忌才的大骗局,在野无的遁辞下,诗人和其他应试的士子全都落选了。这对诗人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就象刚飞向蓝天的大鹏又垂下了双翅,也象遨游于远洋的鲸鲵一下子又失去了自由。诗人的误身受辱、痛苦不幸也就达到了顶点
 
  这一大段的对比描写,迤逦展开,犹如一个人步步登高,开始确是满目春光,心花怒放,那曾想会从顶峰失足,如高山坠石,一落千丈,从而使后半篇完全笼罩在一片悲愤怅惘的氛围中。诗人越是把自己的少年得意写得红火热闹,越能衬托出眼前儒冠误身的悲凉凄惨,这大概是诗人要着力运用对比的苦心所在吧!
 
  甚愧丈人厚诗的终篇,写诗人对韦济的感激、期望落空、决心离去而又恋恋不舍的矛盾复杂心情。这样丰富错杂的思想内容,必然要求诗人另外采用顿挫曲折的笔法来表现,才能收到其入人也深艺术效果。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诗人再也不能忍受象孔子学生原宪那样的贫困了。他为韦济当上了尚书左丞而暗自高兴,就象汉代贡禹听到好友王吉升了官而弹冠相庆。诗人多么希望韦济能对自己有更实际的帮助呀!但现实已经证明这样的希望是不可能实现了。诗人只能强制自己不要那样愤愤不平,快要离去了却仍不免在那里顾瞻俳徊。辞阙远游,退隐江海之上,这在诗人是不甘心的,也是不得已的。他对自己曾寄以希望的帝京,对曾有一饭之恩韦济,是那样恋恋不舍,难以忘怀。但是,又有什么办法呢?最后只能毅然引退,象白鸥那样飘飘远逝在万里波涛之间。这一段,诗人写自己由盼转愤、欲去不忍、一步三回头的矛盾心理,真是曲折尽情,丝丝入扣,和前面动人的对比相结合,充分体现出杜诗思深意曲,极鸣悲慨(方东树《昭昧詹言》)的艺术特色。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从结构安排上看,这个结尾是从百转千回中逼出来的,宛若奇峰突起,末势愈壮。它将诗人高洁的情操、宽广的胸怀、刚强的性格,表现得辞气喷薄,跃然纸上。正如浦起龙指出一结高绝见《读杜心解》)。董养性也说……词气磊落,傲睨宇宙,可见公虽困踬之中,英锋俊彩,未尝少挫也转引自仇兆鳌《杜诗详注》)吟咏这样的曲终高奏,诗人青年时期的英气豪情,会重新在我们心头激荡。我们的诗人,经受着尘世的磨炼,没有向封建社会严酷的不合理现实屈服,显示出一种碧海展翅的冲击力,从而把全诗的思想性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全诗不仅成功地运用了对比和顿挫曲折的笔法,而且语言质朴中见锤炼,含蕴深广。如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道尽了世态炎凉和诗人精神上的创伤。一字,表现悲辛的无所不在,可谓悲沁骨髓,比用一个寻常字,不知精细生动到多少倍。句式上的特点是骈散结合,以散为主,因此一气读来,既有整齐对衬之美,又有纵横飞动之妙。所以这一切,都足证诗人功力的深厚,也预示着诗人更趋成熟的长篇巨制,随着时代的剧变和生活的充实,必将辉耀于中古的诗坛
 
                (徐竹心)
雨中笠翁图书馆编辑
 
57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
 
  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
 
  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
 
  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
 
  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
 
  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
 
  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
 
  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
 
  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
 
  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
 
  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天宝十一载(752)秋天登慈恩寺塔写的。慈恩寺是唐高宗作太子时为他母亲而建,故称慈恩,建于贞观二十一年(647)。塔是玄奘在永徽三年(652)建的,称大雁塔,共有六层。大足元年(701)改建,增高为七层,在今西安市东南。这首诗有个自注:时高適、薛据先有此作。此外,岑参、储光羲也写了诗。杜甫的这首是同题诸诗中的压卷之作。
 
  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诗一开头就出语奇突,气概不凡。不说高塔而说高标,使人想起左思《蜀都赋》中阳鸟回翼乎高标句所描绘的直插天穹的树梢,又想起李白《蜀道难》中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句所形容的高耸入云的峰顶。这里借高标极言塔高。不说苍天而说苍穹,即勾画出天象穹窿形。用一字,正和苍穹紧联。天是穹窿形的,所以就可在上面。这样夸张地写高还嫌不够,又引出烈风来衬托。风而且无时休,更见塔之极高。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二句委婉言怀,不无愤世之慨。诗人不说受不了烈风的狂吹而引起百忧,而是推开一步,说自己不如旷达之士那么清逸风雅,登塔俯视神州,百感交集,心中翻滚起无穷无尽的忧虑。当时唐王朝表面上还是歌舞升平,实际上已经危机四伏。对烈风而生百忧,正是感触到这种政治危机所在。忧深虑远,为其他诸公之作所不能企及。
 
  接下去四句,抛开百忧,另起波澜,转而对寺塔建筑进行描绘。方知登兹,细针密线,衔接紧凑。象教即佛教,佛教用形象来教人,故称象教冥搜,意谓在高远幽深中探索,这里有冥思和想象的意思。追攀。由于塔是崇拜佛教的产物,这里塔便成了佛教力量的象征。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二句,极赞寺塔建筑的奇伟宏雄,极言其巧夺天工,尽人间想象之妙。写到这里,又用惊人之笔,点明登塔,突出塔之奇险。仰穿龙蛇窟,沿着狭窄、曲折而幽深的阶梯向上攀登,如同穿过龙蛇的洞穴:始出枝撑幽,绕过塔内犬牙交错的幽暗梁栏,攀到塔的顶层,方才豁然开朗。此二句既照应高标,又引出塔顶远眺,行文自然而严谨。
 
  站在塔的最高层,宛如置身天宫仙阙。七星在北户,眼前仿佛看到北斗七星在北窗外闪烁:河汉声西流,耳边似乎响着银河水向西流淌的声音。银河既无水又无声,这里把它比作人间的河,引出水声,曲喻奇妙。二句写的是想象中的夜景。接着转过来写登临时的黄昏景色。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交代时间是黄昏,时令是秋季。羲和是驾驶日车的神,相传他赶着六条龙拉着的车子,载着太阳在空中跑。作者在这里驰骋想象,把这个神话改造了一下,不是六条龙拉着太阳跑,而是羲和赶着太阳跑,他嫌太阳跑得慢,还用鞭子鞭打太阳,催它快跑。少昊,传说是黄帝的儿子,是主管秋天的神,他正在推行秋令,掌管着人间秋色。这两句点出登临正值清秋日暮的特定时分,为下面触景抒情酝酿了气氛。
 
  接下去写俯视所见,从而引起感慨,是全篇重点。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诗人结合登塔所见来写,在写景中有所寄托。秦山指终南山和秦岭,在平地上望过去,只看到青苍的一片,而在塔上远眺,则群山大小相杂,高低起伏,大地好象被切成许多碎块。泾水浊,渭水清,然而从塔上望去分不清哪是泾水,哪是渭水,清浊混淆了。再看皇州(即首都长安),只看到朦胧一片。这四句写黄昏景象,却又另有含意,道出了山河破碎,清浊不分,京都朦胧,政治昏暗。这正和百忧呼应。《通鉴》:(天宝十一载)上(玄宗)晚年自恃承平,以为天下无复可忧,遂深居禁中,专以声色自娱,悉委政事于(李)林甫。林甫媚事左右,迎会上意,以固其宠。杜绝言路,掩蔽聪明,以成其奸;妒贤疾能,排抑胜己,以保其位;屡起大狱,诛逐贵臣,以张其势。”“凡在相位十九年,养成天下之乱。杜甫已经看到了这种情况,所以有百忧的感慨。
 
  以下八句是感事。正由于朝廷政治黑暗,危机四伏,所以追思唐太宗时代。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塔在长安东南区,上文俯视长安是面向西北,现在南望苍梧,所以要回首。唐高祖号神尧皇帝,太宗受内禅,所以称虞舜。舜葬苍梧,比太宗的昭陵。云正愁,写昭陵上空的云仿佛也在为唐朝的政治昏乱发愁。一个字,正写出杜甫对太宗政治清明时代的深切怀念。下二句追昔,引出抚今: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瑶池饮,《穆天子传》卷四,记周穆王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列子。周穆王》称周穆王升昆仑之丘遂宾于西王母,觞于瑶池之上乃观日之所入。这里借指唐玄宗与杨贵妃在骊山饮宴,过着荒淫的生活。日晏结合日落,比喻唐朝将陷入危乱。这就同秦山破碎四句呼应,申述所怀百忧。正由于玄宗把政事交给李林甫,李排抑贤能,所以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贤能的人才一个接一个地受到排斥,只好离开朝廷,象黄鹄那样哀叫而无处可以投奔。最后,诗人愤慨地写道: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指斥那样趋炎附势的人,就象随着太阳温暖转徙的候鸟,只顾自我谋生,追逐私利。
 
  全诗有景有情,寓意深远。钱谦益说:高标烈风,登兹百忧,岌岌乎有漂摇崩析之恐,正起兴也。泾渭不可求,长安不可辨,所以回首而思叫虞舜瑶池日晏,言天下将乱,而宴乐之不可以为常也,这就说明了全篇旨意。正因为如此,这首诗成为诗人前期创作中的一篇重要作品。
 
                (周振甫)
雨中笠翁图书馆编辑
 
58杜甫——《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赏析】:
  天宝以后,唐王朝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越来越频繁。这连年不断的大规模战争,不仅给边疆少数民族带来沉重灾难,也给广大中原地区人民带来同样的不幸。
 
  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这段历史记载,可当作这首诗的说明来读。而这首诗则艺术地再现了这一社会现实。
 
  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古题,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诗歌从蓦然而起的客观描述开始,以重墨铺染的雄浑笔法,如风至潮来,在读者眼前突兀展现出一幅震人心弦的巨幅送别图:兵车隆隆,战马嘶鸣,一队队被抓来的穷苦百姓,换上了戎装,佩上了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正开往前线。征夫的爷娘妻子乱纷纷地在队伍中寻找、呼喊自己的亲人,扯着亲人的衣衫,捶胸顿足,边叮咛边呼号。车马扬起的灰尘,遮天蔽日,连咸阳西北横跨渭水的大桥都被遮没了。千万人的哭声汇成震天的巨响在云际回荡。耶娘妻子走相送,一个家庭支柱、主要劳动力被抓走了,剩下来的尽是些老弱妇幼,对一个家庭来说不啻是一个塌天大祸,怎么不扶老携幼,奔走相送呢?一个普通字,寄寓了诗人多么浓厚的感情色彩!亲人被突然抓兵,又急促押送出征,眷属们追奔呼号,去作那一刹那的生死离别,是何等仓促,何等悲愤!牵衣顿足拦道哭,一句之中连续四个动作,又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得细腻入微。诗人笔下,灰尘弥漫,车马人流,令人目眩;哭声遍野,直冲云天,震耳欲聋!这样的描写,给读者以听觉视觉上的强烈感受,集中展现了成千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令人触目惊心!
 
  接着,从道旁过者问行人开始,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让当事者,即被征发的士卒作了直接倾诉。
 
  道旁过者即过路人,也就是杜甫自己。上面的凄惨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言辞,又是诗人亲耳所闻。这就增强了诗的真实感。点行频,意思是频繁地征兵,是全篇的诗眼。它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亩荒芜的根源。接着以一个十五岁出征,四十岁还在戍边的行人作例,具体陈述点行频,以示情况的真实可靠。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武皇,是以汉喻唐,实指唐玄宗。杜甫如此大胆地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最高统治者,这是从心底迸发出来的激烈抗议,充分表达了诗人怒不可遏的悲愤之情。
 
  诗人写到这里,笔锋陡转,开拓出另一个惊心动魄的境界。诗人用君不闻三字领起,以谈话的口气提醒读者,把视线从流血成海的边庭转移到广阔的内陆。诗中的汉家,也是影射唐朝。华山以东的原田沃野千村万落,变得人烟萧条,田园荒废,荆棘横生,满目凋残。诗人驰骋想象,从眼前的闻见,联想到全国的景象,从一点推及到普遍,两相辉映,不仅扩大了诗的表现容量,也加深了诗的表现深度。
 
  从长者虽有问起,诗人又推进一层。长者,是征夫对诗人的尊称。役夫是士卒自称。县官指唐王朝。长者二句透露出统治者加给他们的精神桎梏,但是压是压不住的,下句就终究引发出诉苦之词。敢怒而不敢言,而后又终于说出来,这样一阖一开,把征夫的苦衷和恐惧心理,表现得极为细腻逼真。这几句写的是眼前时事。因为未休关西卒,大量的壮丁才被征发。而未休关西卒的原因,正是由于武皇开边意未已所造成。租税从何出?又与前面的千村万落生荆杞相呼应。这样前后照应,层层推进,对社会现实的揭示越来越深刻。这里忽然连用了几个短促的五言句,不仅表达了戍卒们沉痛哀怨的心情,也表现出那种倾吐苦衷的急切情态。这样通过当事人的口述,又从抓兵、逼租两个方面,揭露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加给人民的双重灾难。
 
  诗人接着感慨道: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女孩子还能嫁给近邻,男孩子只能丧命沙场。这是发自肺腑的血泪控诉。重男轻女,是封建社会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但是由于连年战争,男子的大量死亡,在这一残酷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却一反常态,改变了这一社会心理。这个改变,反映出人们心灵上受到多么严重的摧残啊!最后,诗人用哀痛的笔调,描述了长期以来存在的悲惨现实:青海边的古战场上,平沙茫茫,白骨露野,阴风惨惨,鬼哭凄凄。寂冷阴森的情景,令人不寒而栗。这里,凄凉低沉的色调和开头那种人声鼎沸的气氛,悲惨哀怨的鬼泣和开头那种惊天动地的人哭,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这些都是开边未已所导致的恶果。至此,诗人那饱满酣畅的激情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也揭露得淋漓尽致。
 
  《兵车行》是杜诗名篇,为历代推崇。它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在艺术上也很突出。首先是寓情于叙事之中。这篇叙事诗,无论是前一段的描写叙述,还是后一段的代人叙言,诗人激切奔越、浓郁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汇在全诗的始终,诗人那种焦虑不安、忧心如焚的形象也仿佛展现在读者面前。其次在叙述次序上参差错落前后呼应,舒得开,收得起,变化开阖,井然有序。第一段的人哭马嘶、尘烟滚滚的喧嚣气氛,给第二段的倾诉苦衷作了渲染铺垫;而第二段的长篇叙言,则进一步深化了第一段场面描写的思想内容,前后辉映,互相补充。同时,情节的发展与句型、音韵的变换紧密结合,随着叙述,句型、韵脚不断变化,三、五、七言,错杂运用,加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如开头两个三字句,急促短迫,扣人心弦。后来在大段的七字句中,忽然穿插上八个五字句,表现行人那种压抑不住的愤怒哀怨的激情,格外传神。用韵上,全诗八个韵,四平四仄,平仄相间,抑扬起伏,声情并茂。再次,是在叙述中运用过渡句和习用词语,如在大段代人叙言中,穿插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君不见君不闻等语,不仅避免了冗长平板,还不断提示,惊醒读者,造成了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诗人还采用了民歌的接字法,如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等,这样蝉联而下,累累如贯珠,朗读起来,铿锵和谐,优美动听。最后,采用了通俗口语,如耶娘妻子牵衣顿足拦道哭被驱不异犬与鸡等,清新自然,明白如话,是杜诗中运用口语非常突出的一篇。前人评及此,曾这样说:语杂歌谣,最易感人,愈浅愈切。这些民歌手法的运用,给诗增添了明快而亲切的感染力。
 
                (郑庆笃)
雨中笠翁图书馆编辑
 
59杜甫——《饮中八仙歌》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赏析】:
  《饮中八仙歌》是一首别具一格,富有特色的肖像诗。八个酒仙是同时代的人,又都在长安生活过,在嗜酒、豪放、旷达这些方面彼此相似。诗人以洗炼的语言,人物速写的笔法,将他们写进一首诗里,构成一幅栩栩如生的群像图。
 
  八仙中首先出现的是贺知章。他是其中资格最老、年事最高的一个。在长安,他曾解金龟换酒为乐(李白《对酒忆贺监序》)。诗中说他喝醉酒后,骑马的姿态就象乘船那样摇来晃去,醉眼朦胧,眼花缭乱,跌进井里竟会在井里熟睡不醒。相传阮咸尝醉,骑马倾欹,人曰:箇老子如乘船游波浪中'“(明王嗣奭《杜臆》卷一)。杜甫活用这一典故,用夸张手法描摹贺知章酒后骑马的醉态与醉意,弥漫着一种谐谑滑稽与欢快的情调,维妙维肖地表现了他旷达纵逸的性格特征。
 
  其次出现的人物是汝阳王李琎.他是唐玄宗的侄子,宠极一时,所谓主恩视遇频倍比骨肉亲(杜甫《赠太子太师汝阳郡王琎》),因此,他敢于饮酒三斗才上朝拜见天子。他的嗜酒心理也与众不同,路上看到车(即酒车)竟然流起口水来,恨不得要把自己的封地迁到酒泉(今属甘肃)去。相传那里城下有金泉,泉味如酒,故名酒泉(见《三秦记》)。唐代,皇亲国戚,贵族勋臣有资格袭领封地,因此,八人中只有李琎才会勾起移封的念头,其他人是不会这样想入非非的。诗人就抓着李琎出身皇族这一特点,细腻地描摹他的享乐心理与醉态,下笔真实而有分寸。
 
  接着出现的是李琎之。他于天宝元年,代牛仙客为左丞相,雅好宾客,夜则燕赏,饮酒日费万钱,豪饮的酒量有如鲸鱼吞吐百川之水,一语点出他的豪华奢侈。然而好景不长,开宝五载適之为李林甫排挤,罢相后,在家与亲友会饮,虽酒兴未减,却不免牢骚满腹,赋诗道: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旧唐书。李琎之传》)衔杯乐圣称避贤即化用李琎之诗句。乐圣即喜喝清酒,避贤,即不喝浊酒。结合他罢相的事实看,避贤语意双关,有讽刺李林甫的意味。这里抓住权位的得失这一个重要方面刻画人物性格,精心描绘李琎之的肖像,含有深刻的政治内容,很耐人寻味。
 
  三个显贵人物展现后,跟着出现的是两个潇洒的名士崔宗之和苏晋。崔宗之,是一个倜傥洒脱,少年英俊的风流人物。他豪饮时,高举酒杯,用白眼仰望青天,睥睨一切,旁若无人。喝醉后,宛如玉树迎风摇曳,不能自持。杜甫用玉树临风形容宗之的俊美丰姿和潇洒醉态,很有韵味。接着写苏晋。司马迁写《史记》擅长以矛盾冲突的情节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杜甫也善于抓住矛盾的行为描写人物的性格特征。苏晋一面耽禅,长期斋戒,一面又嗜饮,经常醉酒,处于的矛盾斗争中,但结果往往是战胜,所以他就只好醉中爱逃禅了。短短两句诗,幽默地表现了苏晋嗜酒而得意忘形,放纵而无所顾忌的性格特点。
 
  以上五个次要人物展现后,中心人物隆重出场了。
 
  诗酒同李白结了不解之缘,李白自己也说过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襄阳歌》),兴酣落笔摇五岳(《江上吟》)。杜甫描写李白的几句诗,浮雕般地突出了李白的嗜好和诗才。李白嗜酒,醉中往往在长安市上酒家眠,习以为常,不足为奇。天子呼来不上船这一句,顿时使李白的形象变得高大奇伟了。李白醉后,更加豪气纵横,狂放不羁,即使天子召见,也不是那么毕恭毕敬,诚惶诚恐,而是自豪地大声呼喊:臣是酒中仙!强烈地表现出李白不畏权贵的性格。天子呼来不上船,虽未必是事实,却非常符合李白的思想性格,因而具有高度的艺术真实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杜甫是李白的知友,他把握李白思想性格的本质方面并加以浪漫主义的夸张,将李白塑造成这样一个桀骜不驯,豪放纵逸,傲视封建王侯的艺术形象。这肖像,神采奕奕,形神兼备,焕发着美的理想光辉,令人难忘。这正是千百年来人民所喜爱的富有浪漫色彩的李白形象。
 
  另一个和李白比肩出现的重要人物是张旭。他善草书,好酒,每醉后,号呼狂走,索笔挥洒,变化无穷,若有神助(《杜臆》卷一)。当时人称草圣。张旭三杯酒醉后,豪情奔放,绝妙的草书就会从他笔下流出。他无视权贵的威严,在显赫的王公大人面前,脱下帽子,露出头顶,奋笔疾书,自由挥洒,笔走龙蛇,字迹如云烟般舒卷自如。脱帽露顶王公前,这是何等的倨傲不恭,不拘礼仪!它酣畅地表现了张旭狂放不羁,傲世独立的性格特征。
 
  歌中殿后的人物是焦遂。袁郊在《甘泽谣》中称焦遂为布衣,可见他是个平民。焦遂喝酒五斗后方有醉意,那时他更显得神情卓异,高谈阔论,滔滔不绝,惊动了席间在座的人。诗里刻画焦遂的性格特征,集中在渲染他的卓越见识和论辩口才,用笔精确、谨严。
 
  《八仙歌》的情调幽默谐谑,色彩明丽,旋律轻快,情绪欢乐。在音韵上,一韵到底,一气呵成,是一首严密完整的歌行。在结构上,每个人物自成一章,八个人物主次分明,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多样而又统一,构成一个整体,彼此衬托映照,有如一座群体圆雕,艺术上确有独创性。正如王嗣奭所说:此创格,前无所因。它在古典诗歌中确是别开生面之作。
 
                (何国治)
雨中笠翁图书馆编辑
 
60杜甫——《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赏析】:
  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是天宝五载(746)或六载(747)春杜甫居长安时所作,主要就是从这方面来落笔的。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接着赞美李白的诗象庾信那样清新,象鲍照那样俊逸。庾信、鲍照都是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庾信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世称庾开府。鲍照刘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这四句,笔力峻拔,热情洋溢,首联的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
 
  对李白奇伟瑰丽的诗篇,杜甫在题赠或怀念李白的诗中,总是赞扬备至。从此诗坦荡真率的赞语中,也可以见出杜甫对李白诗是何等钦仰。这不仅表达了他对李白诗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的诚挚友谊。清代杨伦评此诗说:首句自是阅尽甘苦上下古今,甘心让一头地语。窃谓古今诗人,举不能出杜之范围;惟太白天才超逸绝尘,杜所不能压倒,故尤心服,往往形之篇什也。(《杜诗镜铨》)这话说得很对。这四句是因忆其人而忆及其诗,赞诗亦即忆人。但作者并不明说此意,而是通过第三联写离情,自然补明。这样处理,不但简洁,还可避免平铺直叙,而使诗意前后勾联,曲折变化。
 
  表面看来,第三联两句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春天树日暮云都只是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自然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自然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象春树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故而清代黄生说:五句寓言己忆彼,六句悬度彼忆己。(《杜诗说》)两句诗,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无限情思。回忆在一起时的种种美好时光,悬揣二人分别后的情形和此时的种种情状,这当中该有多么丰富的内容。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每个字都千锤百炼;语言非常朴素,含蕴却极丰富,是历来传颂的名句。清代沈德潜称它写景而离情自见(《唐诗别裁》),明代王嗣奭《杜臆》引王慎中语誉为淡中之工,都极为赞赏。
 
  上面将离情写得极深极浓,这就自然引出了末联的热切希望: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象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啊!把酒论诗,这是作者最难忘怀、最为向往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呼应。言重与,是说过去曾经如此,这就使眼前不得重晤的怅恨更为悠远,加深了对友人的怀念。用何时作诘问语气,把希望早日重聚的愿望表达得更加强烈,使结尾余意不尽,令人读完全诗,心中犹回荡着作者的无限思情。
 
  清代浦起龙说:此篇纯于诗学结契上立意(《读杜心解》),确实道出这首诗内容和结构上的特点。全诗以赞诗起,以论文结,由诗转到人,由人又回到诗,转折过接,极其自然,通篇始终贯穿着一个字,把对人和对诗的倾慕怀念,结合得水乳交融。以景寓情的手法,更是出神入化,把作者的思念之情,写得深厚无比,情韵绵绵。
 
                (王思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