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三国兴衰看用人之道

 太阳下的森林 2012-02-23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人物和故事虽然已随着历史的钟声离我们远去了,但是三国兴衰所留下的启迪却是历久弥新的,那就是——“得人心者得天下,为国得贤则兴盛,失贤则衰亡。

    公元184年,黄巾事起,天下大乱,各地豪强地主纷纷起兵,配合官军进剿黄巾军,其中著名的有袁绍、袁术、公孙瓒、曹操、孙坚、刘备等。作为后来魏蜀吴的代表,曹操、刘备、孙坚等三方力量在当时并不强大,但是身处群雄纷争、弱肉强食的动荡时代,魏蜀吴三国却能在长期征战中此消彼长,不断壮大,并最终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这既缘于曹操、刘备、孙权等人对历史机遇的把握,同时也是他们各自识人用人的必然结果。由于魏蜀吴三国注重延揽人才,因而能在群雄并起的大环境下逐渐兴盛起来。三国云集了天下人杰,海内精英。像魏国有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等五子良将,蜀国有五虎将关羽、马超、赵云、张飞、黄忠,吴国也有贺齐、孙策、甘宁、陆抗、太史慈等名将。除了这些能征善战的武将外,三国还有众多以谋略见长的谋士,蜀有诸葛亮、庞统,吴有周瑜、张昭、吕蒙、陆逊,魏有郭嘉、荀彧、荀况、贾诩等等。孰胜孰败、孰盛孰衰、孰久孰短,只须看一条,那就是谁的人才之多之精,人心之齐之忠。

    一、求贤若渴、礼贤下士是成大业者必然之功

    曹操、刘备、孙权都是当之无愧的政治家、战略家。在选人用人方面,无论是以皇室贵胄自居的刘备,或是有少年英雄之誉的孙权,还是被世人称为乱世奸雄的曹操,皆可谓是人中翘楚。作为一个成熟的领导者,曹操、刘备、孙权等既精于揣摩人性、把握人心,又能正确识人、择人、用人,为成就霸业打下了坚实的人力基础。综合看来,他们共同之处就是有求贤若渴之欲、知人善任之能、信人不疑之胆和广纳博容之量。

    应该被首推为求贤若渴典范的,当数有名的刘备三顾茅庐,演绎出脍炙人口的隆中对,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曹操也正是其以周公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的真诚和不拘一格、唯才是举的做法十分重视人才,称得上是求贤若渴,爱才如命。为了实现一统天下的抱负,他先后三次下令广求贤才。如《举贤勿拘品行令》中道: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三次求贤令,虽有重才轻德偏颇之处,但确是孟德高瞻远瞩过人之处。《短歌行》中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充分反映了其求贤若渴以成大业的心情。就连敌营中的人,他都要设法弄过来为自己所用。他手下的五员大将,就有张辽、张郃、徐晃三员来自敌营,乐进和于禁则是他亲自从底层提拔起来的。曹操求贤若渴,以招揽贤才、重用贤才为第一要务,重御智而非占地,曾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二、唯才是举、知人善任是主政者之明要

    诸葛亮在任用人才的时候,就十分注重量才适用的原则。他主张根据各人的能力和特长安排适当的职位 ,做到大才要大用 ,小才只能小用。如果大才小用 ,天下之将去担任千夫之将就会浪费人才 ;相反 ,如果小才大用 ,下宾放到上宾的位置上就会贻误大事。任用董允管制内宫,就是他坚持量才适用原则的一个明证。曹操一贯的用人原则就是唯才是举,不论是孔融、祢衡等有名望之士,还是郭嘉、陈群等出身寒门的,都能尽展所长。其中有三国第一谋士之谓的郭嘉,深为曹操所器重,大凡出征,必带其负责出谋划策。郭嘉帮助曹操控制兖州、青州,迎奉汉献帝,平吕布,败刘备,亡袁术,灭袁绍,荡乌丸,成为中国北方的实际控制者。

    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明主大家之风范

    大凡有才能的人难免恃才傲物,这就要求领导者必须有广纳博容之量,能将军额上跑马,宰相肚里撑船。虽然在戏剧表演中曹操多以狐疑奸诈面目示人,但是真实的曹操却是既爱才又能容人,许攸、娄圭才智过人但恃旧不虔,常常当着众人同曹操开玩笑,甚至直呼曹操的小名。崔琰是一个光明磊落、胸怀坦荡的人,敢于犯颜直谏,曹操一直很推崇他,说他有伯夷之风史鱼之直。孔融的才气大,名气大,脾气和架子也大。袁术称帝,曹操想公报私仇杀掉与袁术有婚姻关系的太尉杨彪。孔融听说后,立即去找曹操,说《周书》有云父子兄弟,罪不相及,何况杨彪和袁术只是亲家!如果滥杀无辜,只怕天下人都要寒心。曹操想他说得有道理,就放了杨彪。在此类问题上,曹操的想法、做法,非常人能比。以张绣之深仇大恨,一听来归,便握手言欢,封官晋爵;以许攸之贪婪狂妄,一听来奔,便喜不自禁,赤脚出迎;以陈琳之恶毒攻击,只因爱其才,竟毫不计较,坦然开释;以毕谌之背信弃义,只因嘉其孝,竟既往不咎,信任如故。还有魏种,原本深得曹操信任,张邈反叛时,倒戈跟随了张邈,气得曹操咬牙切齿。但当魏种果然被俘时,曹操却不计前嫌,又任命他去当河内太守。凡此种种,都使曹操的气度胸襟跃然纸上。

    四、用人不疑、信而放权是御才之正道

    《孙子兵法》说:将能君不御。信任是对人才的最有力支持。领导者授权后,就要予以信任,不能授而生疑,大事小事都干预,事无巨细勤过问。只要下属有能力完成某项任务,授权后,就应允许他具有一定的自主权。只要不违背大原则,大可不必过问,不要随意进行牵制和干预。刘备在用人上,就能够很好地把握用人不疑的原则。诸葛亮初出茅庐,刘备就委以军师的重任,招致众将领不服,其中尤以关羽、张飞为甚。而刘备却对诸葛亮信任不疑,力排众议。说:吾得孔明,犹鱼得水也。曹操大兵压境新野,刘备授权诸葛亮全权指挥、部署军队。在曹军逼近新野山下的紧要关头,刘备安之若素,与诸葛亮对坐饮酒,表现出对诸葛亮军事指挥才能的充分信任。及至刘备临死托孤,最后一次表明了他对诸葛亮的无限信任。信人者,人亦信之。如果对人任而不用,或用而不信,势必会挫伤人的自尊心,自信心,束缚人才的手脚。作为领导者,信任人才,就要做到像刘备那样用人不疑,相信自己的观察力,相信被任用的人的忠诚和才能,对认准的人,应大胆把他们放到适合发挥其才干的岗位上为政理事,充分信任,授以全权,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孙权重用诸葛瑾也可以说是用人不疑的又一感人例证。诸葛亮之兄诸葛瑾避乱江东,经弘咨荐于孙权,受到礼遇。初为长史,后为南郡太守,再后为大将军,领豫州牧。一些人嫉妒中伤他明保孙吴,暗通刘备。孙权说:子瑜与我共事多年,恩如骨肉,彼此也了解得十分透彻。对于他的为人,我是知道的。子瑜是不会负我的,我也不会负子瑜。

    五、踵事增华、后继有人是基业永固之关键

    公元280年,司马炎灭吴,统一南北,彻底结束了三国混战的局面。回顾这段历史,魏蜀吴三国最终或走向衰落消亡,或被他人直接取而代之。究其原因,除了军事政策失误外,后期轻视了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是由盛转衰的重要因素。蜀国刘备死后,子刘禅继位。刘禅懦弱无能,初由丞相诸葛亮辅政,诸葛亮死后,信任宦官黄皓,朝政日趋腐败,更加上连年攻魏,加重了人民的赋役负担,阶级矛盾逐渐激化。亡国后还苟且偷生,乐不思蜀。除了接班人问题外,文臣武将的培养选拔也存在很大的疏漏,导致人才梯队缺失。由于不能及时选拔起用有能力的贤才,干部队伍配备跟不上事业发展的步伐,后期只有诸葛亮一人独撑危局,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回天无力。能征善战的武将死的死、老的老,最后竟然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惨状。吴国孙权死后,宗室和大臣相互残杀,政治局面动荡不安,国力日益衰落。曹操死后,次子曹丕代汉建魏,横征暴敛,民怨高涨。及至后来魏国终被司马炎取代,建立晋。因此,能着眼长远,以战略眼光看待后备干部培养的重要性,才是真正有远见卓识的成熟领导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