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的底气

 娜莎 2012-02-23

教师的底气  


|字号 订阅

一个杀人犯被打到十八层地狱,他听到敲地板的声音,问下面是谁,那人回答他是教师。杀人犯问,杀人犯也只被贬到十八层地狱,你作为教师怎么比我还低,那人说,阎王说我毁了别人的慧命。虽然只是一个寓言,言外之意还是让人沉重。一直被敬颂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们被寓言化地打入十九层地狱,这是值得整个教育界乃至全社会深思的现象。

人是一种文化存在,具体的人总是存在于特定的文化世界中。教育,是每一个时代的文化标杆,教师高度是这一文化标杆的表征,也因此,每个时代的改革几乎都是以教育文化改革为先声,而教师则又几乎每次都首当其冲。春秋以降,社会对教师予以很严整的职业规范,此一时间起点远远领先于其他行业,这是我们这个文明古国能千秋绵延的一大因素。同时,社会也对教师予以极高的道德约束和社会名望。天地君亲师,社稷牌位中,“师”与“天地君亲”恭列,可见其意义早已深入王霸之术也深入世俗人心。然而,我们凭什么区别于其他人,就凭师道尊严?就凭三尺讲台的强势话语?就凭一支红笔的些许权力?你个人的魅力呢?专业思想与专业能力是成就一个好教师最重要的元素吗?我看不是。冷观当下千万为师者,我们真的对得起“为人师表”四个字吗?说得刻薄点,现在的很多教师充其量只是知识贩子,把从大学教科书和大学教授那里批发来的知识慢慢沽出。有的甚至是临时从身边的一些旮旯里顺手拿来而不经选择地贩卖。现在,我们很多教师除了中高考,对专业领域的许多问题竟然没有任何兴趣。我时常惶惑地假设,万一国家取消中高考,那么,我们很多教师还能做什么?

欧阳修说:“学校,王政之本也。”从这个高度看待我们的工作可能有些苛刻,也有些虚妄。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这个要求也太高,且少有人间气象。社会要求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人格、先进的教育理念、卓越的教学成绩,倘若真能如此全能,那绝对可称教育家,人人都是教育家也不可能。如果能做到学生喜欢又同事尊重、有专业素质和人文修养、有独立见解和认真态度,就难能可贵而无疑会是很成功的老师了。教育是关注个人成长的千秋事业,需要教师具备强健的个性品格,因而好教师的标准很难一刀切地量化,但并非没有标准。尽管标准见仁见智,可还是有一些基本的操持规则和必须的职业素质要求。我想,我们为师者如能具备如下三点修为,那就不会辱没教师的名号:

第一,腹有诗书。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有底气的老师必须是博览群书而又不掉书袋的老师。这一点已然成为常识,但似乎还没有成为广大教师的基本见识。我们很多教师也皓首穷经,可惜只是在教参和备考资料中孜孜以求,或在地摊文学和准风月谈的文字里流连激赏。

第二,学会欣赏。台湾有个小偷,作案上千次都没有被逮住,林清玄写了篇文章,说这样的小偷做什么事都会成功吧。20年后,林先生到一家羊肉馆用餐,那位老板拿出一张剪报告诉林先生,他就是当年那个小偷。不经意的欣赏成就了一个误入歧途的青年人。林清玄先生本人读高中时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他被记过、留校察看,甚至被赶出宿舍,学业和操行都是劣等,多数老师对他很失望,但他的国文老师很欣赏他,还说他教了50年书,一眼就看出林清玄是个能成大器的学生。为了不辜负老师的一片苦心,林清玄发奋努力,终成大器。如果每位老师都欣赏身边学生,将会成就一个美好世界。我相信,世界的所有问题都是教育留下的遗憾。

第三,宽容待人。哥伦比亚大学曾有两位学生上课时很喜欢睡觉,一位是如今开创创新工场的李开复,一位是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如果你是他们的老师,你会如何对待他们的课堂行为?批评,罚站,写保证书,记过,请家长?我们很多老师不就是这么对待此类同学的?是不是因为这些处置上的差异累积作用,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的教育无法造就如此经世大才?

教师的底气来自教师个人综合修养,教师的底气外化为学生的敬仰,教师的底气生成快乐课堂。快乐课堂不是教师唠唠叨叨,学生静静悄悄;快乐课堂不是教师满腹牢骚,学生温顺如猫。快乐课堂也不是学生上窜下跳,老师小丑搞笑。快乐课堂让学生天性的良善与进取精神得到扶持呵护,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得到鼓励,无损他人的个性得到尊重与指引。扪心自问,我做到了吗?治大国若烹小鲜,教书育人又有何难。具备驾轻就熟的专业素养,又时刻不忘自己曾经做过学生,且能以父母心肠待孩子,则一切教学工作都将举重若轻,事半功倍。胡锦涛同志在2007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对教师提出殷切期望:“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寥寥数语,切中肯綮。当下社会的浮躁喧嚣不断冲击着本该平静的课堂,静心与潜沉因之成为如今校园最稀罕的景致。当年陶行知力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而桃李满天下;杨昌济“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木拄长天”而广济旷世英才。他们堪称百代师表,值得我们为师者学习。

教育永远大于教学。娴熟的专业知识固然重要,饱满的教学热情、有活力有弹性的教学技巧、成功管理课堂组织教学的能力等对学生的影响更大,关注学生的人格生成、合作精神、思维品性、思想情操、信仰追求等最为重要。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振有先生曾在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班上说:新课程理念已经明确,学生是主体,教师为主导。所谓主体就是自己站立、做主,不受他人支配。我们真的把学生当主体了吗?当下学校,不夸张地说,几成思维屠宰场。我们口口声声以人为本,操持的往往是目中无人的简单粗暴的挞伐。美国一家报纸如此调侃:中国学生整天背诵和独自做无声的书面作业或是齐声做口头练习,都是为了记住一切可能在中考或高考中出现的东西,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小。数学只有一个好的解法,每个班的家庭作业都是一样的。中国学校有很多长处,但他们不培养诺贝尔奖得主。诚哉,斯言!

何以至此?个人认为乃体制弄人、社会积弊日久等影响所及并作用于传统文化消极一面所致,加之社会急遽转型期末世风气浓厚,人心躁动不安而潜沉不得。中国文化本来就把人生定位得很实在,生活,就是生和活,生下来,活下去。活得还体面,活得不比周围人差,活得有些面子、有些身份就不错。而教师这一职业注定不可能大富大贵,安贫乐道又为世人不屑,体制的不合理保护与敲打兼而有之,更是让从业者左右不济而无所适从。而身边走终南捷径的大有人在且云从风动风光旖旎,榜样的反作用力量同样强大。如此种种,慢慢渗入,结果底气成空。

教师乏于底气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瓶颈。教师与青少年朝夕相处,不仅是学生的学业导师也是人生导师,对他们的人生影响很大。教育的目的是关注所有人,培养完整的人。老师有底气,才能教出有底气的学生,教师有才华,才能教好有才华的学生。爱因斯坦说,“我们都以为知识是重要的,其实还有比知识和结论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强调的也正是教育超越知识层面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宏大命题。对此,我们这些人类灵魂工程师们责无旁贷也任重道远。           (《师道》2011年第6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