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位从教十年老师的反思:经历7年成长阵痛后如何逆风飞翔?| 荐读

 李功随 2023-08-10 发布于内蒙古

民小编说

从一位职初教师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资深教师,其间必定经历成长的阵痛。种种现实问题带来的焦虑迷茫,让人很容易便产生“躺平”心态,导致个人的成长停滞不前。这位从教十年的老师,在经历7年的成长阵痛后,终于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实现3>7的成长逆变。回顾这十年走过的路程,她认为这五个方面对她影响至深——

作为一名从教十年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前七年的我对自己的职业是迷茫的、焦虑的。没有规划,没有阅读,没有写作……上班,下班,循环往复。至于成长嘛,可想而知。

从教前七年,我最怕别人问起“你教书几年了”。因为那七年,我虽然按部就班地结婚生子,但把青春的大把时间都浪费在了吃喝玩乐上,对于如何精进自己的专业,毫无规划,更难谈钻研。我也陷入过无比焦虑的情绪中,怎么将大学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成课堂实践?怎样把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怎样让自己的教学不是照本宣科?种种现实问题困扰着我,让我更加趋向“躺平”。

所幸的是,从教路上虽然迷茫、焦虑,但我对语文教师这份职业从未有过动摇。因为这是我初心之向往,也是我理想光芒所照耀之地。2019年,工作七年的我,毅然决然换了一所学校,来到一所大家眼中的教育高地。环境真的能影响和造就人,被众多优秀的名师所环绕,一颗想改变的心也蠢蠢欲动。

在这里,我结识了多位引领我成长的老师,在这些“明灯”的指引下,我不再想浑浑噩噩地继续我的教育生涯,我开始了自己的专业发展,找到了自己前进的方向。在这里,我让3>7的公式成立了(三年成长超过了前七年)。通过反思前七年的阵痛和后三年的成长,我觉得以下这五个方面对我影响至深。

一、目标——让专业成长有方向

一个人只有明确了自己的目标,才能真正发现自己的潜力。

这三年里,我虽然成长很快,但却一直没有选定自己的方向。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我是坚定地走语文专业路线还是班主任路线呢?这是我一直纠结的问题。有人会说:二者不冲突呀!但我以为“广凿渠不如深打井”。在专业选择上聚焦于一个方向,然后专注地走下去,把一件事情、一个角色做到极致,才更能取得真正的突破。

至今,我依然后悔自己的专业成长起步太慢。如果让我重新给自己做一个职业规划,我想它应该是这样的:

图片

二、阅读——让专业成长有底气

阅读,才能让一个老师持续往前走。一位特级教师给年轻教师的话印象深刻:“你能不能冒出来,最先可能取决于你的灵气;你能不能走远,关键看你的底气。而底气从哪里来呢?底气,是从书堆里冒出来的。”

前段时间,看了一篇题为《在学校,最可怕的是:一群不读书的教师在拼命教书》的文章,深以为然。教师,本应是最爱读书的一群人。然而从教前七年,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的阅读量基本为零。尽管我自以为是多么辛勤甚至忘我地工作,但现在看来,所上的课也只就是依葫芦画瓢,照本宣科,根本谈不上方法、技巧与课堂智慧。

要想成长为一个卓越教师,必须根植于深厚的阅读。成长永远不嫌晚,当我醒悟过来,我给自己制定了阅读计划,充分利用零星时间,不以没有时间为借口。每星期阅读两本书,这样一个学期下来差不多可以读40本书,一年下来可以读100本书。我读于永正老师的随笔《教海漫记》,读张祖庆老师《给语文教师的新建议》,也读《教学的勇气》《自卑与超越》……从专业到职业,从心理到哲学。

慢慢地,我发现自己内心的焦虑越来越少了,文本解读的能力越来越强了,思维也更加开阔了。阅读,让我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也找到了专业自信,以及专业成长的底气。

三、写作——让专业成长接地气

如果说阅读是输入,那写作就是输出。对于教师而言,写作有助于提升我们的阅读品质,将自己的观点和思考付诸于文字,我们能更加深刻地内化阅读的内容。同时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方法,我们更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加以改进,提升自己的教学效果。

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写教学反思、教育叙事和教育论文,等等,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意义。有老师会说,我想写但没时间。但一位出了多本专著的老师专门为写作算了一笔帐:每天记录500字,300天就有15万字,整理成稿时,会删减一部分,也会添加一部分,两者相抵,15万字,足够写出200多页的书。

有老师会说,我写不好,不会写。起初,我坐在电脑前,也不知如何下笔。后来,我开设了自己的公众号,把公众号当成班级建设、教学反思、教育轶事、个人成长等的文字收纳箱,从第1篇原创文章写到180多篇,粉丝从0个到1万多,阅读量从个位数到千位数,这些真实看得见的成长对我来说是莫大的激励,让我不怕写,写不怕,越写越有心得。

当然,教师的写作追求并不是为了发表文章或出版专著,而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综合素养。这需要我们更加关注教育生活的点滴,加以学习和研究,用眼睛观察,用头脑思考,用笔记录。坚持写作,让我们的专业成长更接地气。

四、研究——让专业成长更硬气

教育家约翰·杜威说:“不断探索,不断尝试新的方法,这是教师的天职。”

联系一线教师的日常,我们可以探索和研究些什么呢?我以为,把小事琢磨透,处理好,就是教育艺术。比如,学生不交作业是难免的问题,除了限定时间和通知家长外,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有老师就进行了研究,发作业加分券、担任办公室主任、完美作业日……这些招数并不是想不到,而是没去想。要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那就得研究,真研究。

如何进行研究?可以做课例研究,比如课堂观察研究,在听评课实践中对如何上好一堂课进行研究。可以做个案研究,比如研究学困生,采用观察和访问等方法,对一个或几个学生进行长时间跟踪,全面记录孩子在家庭环境、学习、身体健康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下,其心理活动、人格品质和学习状态的发展变化,从而对教育教学活动形成具体的指导。可以做叙事研究,研究自己的事也可以叙述别人的事,聚焦研究问题,在“讲故事”和“析原理”的过程中蕴含对教育教学规律的发现与提炼。

研究要有“板凳甘做十年冷”的决心。先把一个方面做好,做出自己的特色来,再迁移或拓展。我们都应该把研究教育当作一件幸福的事来做,当真正热爱一件事的时候,就不会觉得钻研它是辛苦的。

五、课堂——让专业成长有生气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作为老师,我们必须敬畏课堂,做一个有专业尊严的人。

工作前七年,我最怕公开课和写作。遇上教研课、公开课,领导找到我时,我总是推三阻四。直到2019年,我换了个环境,看到管建刚老师的这句话:“课堂之于老师,犹如舞台之于演员,一个教师,对课堂应该有着一种展示的冲动和欲望,有此情结,教学才会给人以美感和幸福感。一个畏惧课堂的教师,即便他逃避了一次又一次的研讨课、公开课,只上每日都有的家常课,他也必定体验不到那种教学激昂的乐趣和幸福。”

于是,我开始鼓足勇气改变自己。有公开课,我积极参与;有录像课比赛,我踊跃报名;有基本功技能大赛,我不惧失败地反复尝试;交给我一个乱班,我也勇敢且坦然地接受。这三年来,我几乎把区语文教学的各项赛事都参加完了,或成功雀跃,或失败落寞,结果是一个定值,过程中形成的反思成为我成长路上最宝贵的财富。

如今,学生总会说:“郭老师的课我最爱上!”因为我的课堂从关注问题的答案,走向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我始终相信,每一次接受和经历或许都是一次阵痛,但也是一次无可抵挡的成长。成长的代价就是接受挑战,我越来越理解校长常说的“承担即成长”的意义。

从教十年,细细反思,我想让自己实现逆变成长的因素无外乎这几点:树立目标,持续阅读,坚持写作,深入研究,敬畏课堂。没有哪个人是一开始就会当老师的,迷茫不可怕,阵痛不可怕,走了弯路也不可怕,只要坚定地走下去,终会点亮生命的灯火,有学生的,也有自己的。

(作者单位系深圳市南山区前海港湾学校)

文章作者|郭凤
微信编辑|陶玉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