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佛】神仙简谱

 songsnake 2012-02-24

神仙简谱

神仙简谱:
先天尊神,星君,山川河海及雷部诸神,土地神及地方保护神,财神及福禄寿星,冥司神灵,得道仙真.
先天尊神:

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玉皇大帝,太乙救苦天尊,三官大帝(天、地、水),四御,土皇,西王母,雷祖.

先天尊神-元始天尊
元始天尊的由来:元始天尊是道教最高神灵「三清」尊神之一,生于太无之先,禀自然之气,初称元始天王。东晋葛洪的《枕中书》称,「昔二仪未分,溟滓鸿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游乎其中」。元始天王,开天辟地,治世成功以后,蜕去躯壳,一灵不昧,游行空中,见圣女太元,喜其贞洁,即化成青光投入其口。圣女怀孕十二年,始化生于背膂之间,言语行动常有彩云护体。因其前身是盘古、元始天王,就称为元始天尊。《历世神仙体道通鉴》称,「元者,本也;始者,初也,先天之气也。此气化为开辟世界之人,即为盘古;化为主持天界之祖,即为元始。」
居天最高:齐梁高道陶弘景编定之《真灵位业图》称,神灵所居之处是「玉清三元宫」,元始天尊居其「上第一中位」,即三十六天中之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在天之最高位,即三十五天之上。玉清境内,有紫云之阁,碧霞为城。众神仙按时上玉清境朝拜元始天尊。
秘道度仙:《隋书经籍志》称元始天尊以天尊之体,常存不灭,每至天地初开,即授以秘道,开劫度人。「所度皆诸天仙上品,有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真皇人、五方天帝及诸仙官」。
奉祀:道教宫观大多设有「三清殿」。元始天尊常以手持混元珠像居于大殿神像之中位。在大型道教斋醮礼仪中,也多设有三清神位或神像,也均以元始天尊为中位。元始天尊的神诞之日是正月初一。民间亦有在冬至日供奉元始天尊的。

先天尊神-灵宝天尊
灵宝天尊的由来:灵宝天尊是道教最高神灵「三清」尊神之一,原称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齐梁高道陶弘景编定的《真灵位业图》列其在第二神阶之中位,仅次于第一神阶中位之元始天尊。唐代时曾称为太上大道君,宋代起才称为灵宝天尊或灵宝君。据《云笈七签》引《洞真大洞真经》,灵宝天尊系「玉晨之精气,九庆之紫烟,玉晖焕耀,金映流真,结化含秀,苞凝元神,寄胎母氏,育形为人」。《灵宝略记》则称「太上大道君以开皇元年托胎于西方绿那玉国,寄孕于洪氏之胞,凝神琼胎之府三千七百年,降诞于其国郁察山浮罗之岳丹玄之阿侧,名曰器度,字上开元。及其长,乃启悟道真,期心高道,坐于枯桑之下,精思百日而元始天尊下降,授灵宝大乘之法十部妙经」。
辅司高仙: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大道君,自元始天尊处受经法以后,即辅佐元始天尊,居三十六天之第二高位上清境,在三十四天之上,治蕊珠日阙,管七映紫房,金童玉女各三十万侍卫。万神入拜,五德把符,上真侍晨,天皇抱图。
灵宝度人:据《洞玄本行经》,灵宝天尊以灵宝之法,随世度人。自元始开光,至于赤明元年,经九千九百亿万劫,度人有如尘沙之众,不可胜量。凡遇有缘好学之人,请问疑难,灵宝天尊即不吝教诲。天尊有三十六变、七十二化,人欲见之,随感而应,千万处可分身即到。
奉祀:道教宫观里的三清殿中,灵宝天尊常以手捧如意之像居元始天尊之左侧位。在道教大型斋醮礼仪中,也多设有三清神位,以灵宝天尊居元始天尊之左位。灵宝天尊之神诞日为夏至日,约在农历五月中。民间于夏至日之供奉常以灵宝天尊为主神。

先天尊神-道德天尊
道德天尊的由来:道德天尊是道教最高神明「三清」尊神之一,即老子。约自北魏起,又称太上老君。东晋葛洪的《神仙传》汇集群书所见之老子传记,或称老子先天地生,或称其母怀孕七十二年生,生而白发,故称老子。亦有称其母于李树下生,生而能言,指树而姓「李」。据东汉延熹八年陈相边韶的《老子铭》,老子「离合于混沌之气,与三光为终始」,「道成化身,蝉蜕度世」。齐梁高道陶弘景《真灵位业图》定太清太上老君为第四中位,居太清境太极宫,即三十六天中之第三十四天,在三十三天之上。《魏书》的《释老志》称太上老君「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唐代皇室,以老子李耳为同姓,崇奉太上老君,累加尊号。唐高宗尊太上老君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三上尊号,称「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




2 神仙简谱:  
道之化身:《云笈七签》云,「老子者,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元气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夫大道元妙出于自然,生于无生,先于无先,挺于空洞,陶育干坤。号曰无上正真之道,神奇微远不可得名。故曰:吾生于无形之先,起乎太初之前,长乎太始之端,行乎太素之元。浮游出虚,出入杳冥。观混沌之未判,视清浊之未分,步宇宙之旷野,历品物之族群。夫老君者,乃元气道真,造化自然者也」。
为圣作师:太上老君自伏牺氏合神农氏以后,累世化身人间,上三皇时为玄中法师;下三皇时为金阙帝君;伏牺氏时为郁华子;神农时为九灵老子;祝融时为广寿子;黄帝时为广成子,颛顼时为赤精子,帝喾时为禄图子,尧时为务成子,舜时为尹寿子,夏禹时为真行子,殷汤时为锡则子,文王时为文邑先生等等。世代作圣者之师。
奉祀:道教宫观中的三清殿,都有太上老君之神像或神位。其神像常作一白须白发老翁,手执羽扇,居元始天尊之右侧位。在道教大型斋醮礼仪中,也均设有太上老君的神位,亦居元始天尊之右侧位。太上老君,即道德天尊之神诞日为农历二月十五日。道教以太上老君为教祖,是日大多举行祝诞聚会或祈福延寿道场。

先天尊神-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的来历:玉皇大帝简称玉皇,又称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玄穹高上玉皇大帝。宋代真宗和徽宗都上有圣号。宋真宗上圣号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宋徽宗上圣号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道经中全称作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尊玉皇上帝。据《高上玉皇本行集经》,玉皇大帝乃昊天界上光严净乐国王与宝月光皇后所生之子。出生之时,身宝光焰,充满王国。幼而敏慧,长而慈仁,将国中库藏财宝,尽散施穷乏困苦、鳏寡孤独、无所依靠、饥馑残疾的一切众生。净乐国王驾崩后,太子治政有方,告敕大臣,俯含众生,遂舍国赴普明香岩山修道,经三千二百劫,始证金仙,初号自然觉皇,又经亿劫,始证玉帝。
万神之帝:玉皇大帝是诸天之帝、仙真之王、圣尊之主,三界万神、三洞仙真的最高神。玉皇有制命九天阶级、征召四海五岳之神的权力。万神都列班随侍其左右,犹如人世间的皇帝和公卿。白居易有诗称「安期羡门辈,列侍如公卿。仰谒玉皇帝,稽首前致诚」。
总执天道:玉皇大帝是三清之化身。三清与玉皇,犹如先虚无而后妙有,先无极而后有太极,先无为而后有为。故玉皇为三才主宰,掌天地人之均轴。玉皇大帝遣紫微北极大帝掌天地经纬,遣勾陈上宫大帝掌天地人三才,主人间兵革,遣后土皇地只掌阴阳生育、大地山河。天地万物、阴阳造化无不在玉皇大帝所掌之中。
奉祀:玉皇大帝神诞之日为正月初九日。道教宫观要举行金箓醮仪,称「玉皇会」。参加醮仪的道士和道教信徒都要祭拜玉皇大帝,行「斋天」大礼,以祈福延寿。福建和台湾省民众称玉皇大帝为「天公」。正月初九要「拜天公」,一家老小,斋戒沐浴,上香行礼,祭拜诵经,有的地方还唱戏娱神。中国北方过去还有举行玉皇祭,抬玉皇神像游村巡街的习俗。十二月二十五日传称是玉皇大帝下巡人间的日子,旧时道观和民间都要烧香念经,迎送玉皇大帝。

先天尊神-太乙救苦天尊
太乙救苦天尊的由来:太乙救苦天尊,又称太一救苦天尊,寻声救苦天尊或十方救苦天尊等。据《太一救苦护身经》,太乙救苦天尊就是天庭中东方长乐世界的大慈仁者。太乙救苦天尊或在天宫,或降人间,或居于地狱,或威摄群邪,无处不在。太乙救苦天尊能随物应化,变化成仙童玉女、帝君圣人、天尊真人、金刚神王、魔王力士、天师道士、皇人老君、天医功曹、男人女子、文武官宰、都大元帅、教师禅师、风师雨师等等,神通广大,无所不能。「此圣在天呼太一福神,在世呼为大慈仁者,在地狱呼为日耀帝君,在外道摄邪呼为狮子明王,在水府呼为洞渊帝君」。
职能和奉祀:《太上三洞表文》中称天尊有九,即:太乙救苦天尊、十方救苦天尊、九幽拔罪天尊、朱陵度命天尊、火炼丹界天尊、法桥大度天尊、金阙化身天尊、逍遥快乐天尊、宝华圆满天尊等。太乙救苦天尊居九天尊之首。太乙救苦天尊之职就是「至圣至仁,极慈极爱,乘九师之仙驭,散百宝之祥光,接引浮生」。传称,人如遇到苦难,只要念诵太乙救苦天尊名号,太乙救苦天尊就会随声应化,帮助人解忧排难,化凶为吉。对于积功行善、功行圆满之人,太乙救苦天尊会「乘九师之仙驭,散百宝之祥光」,接引升仙。道教的主要宫观一般都有太乙殿,供奉太乙救苦天尊之神像或神位。太乙救苦天尊之神像常作天尊骑狮子状。道教徒通常只是在上中下三元之日或为亡魂举行黄箓超度道场时,才奉祀太乙救苦天尊。宋元以来,道教科仪中以太乙救苦天尊为主神的,名目繁多。例如:《太乙救苦天尊说拔度血湖宝忏》、《灵宝炼度》、《九幽灯仪》等等。在此类科仪中,太乙救苦天尊除了接引浮生以外,还主持以水火交炼亡魂、主持清荡血湖地狱,破狱拔度罪魂等等。


  


3 神仙简谱:  

先天尊神-三官大帝:天、地、水
三官大帝的由来:三官大帝指的是天官、地官和水官。中国上古就有祭天、祭地和祭水的礼仪。《仪礼》的《觐礼》篇称;「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瘗」。不过,上古祭祀天地水是皇帝的权利,庶民百姓只能祭祖。东汉时,张陵创立天师道,就以祭祀天地水三官,上三官手书作为道教徒请祷治病的方法。「其一上之天,着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南北朝时天地水三官神和上中下三元神合二为一。
天官赐福:天官名为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隶属玉清境。天官由青黄白三气结成,总主诸天帝王。每逢正月十五日,即下人间,校定人之罪福。故称天官赐福。
地官赦罪:地官名为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隶属上清境。地官由元洞混灵之气和极黄之精结成,总主五帝五岳诸地神仙。每逢七月十五日,即来人间,校戒罪福,为人赦罪。
水官解厄:水官名为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阴大帝,隶属玉清境。水官由风泽之气和晨浩之精结成,总主水中诸大神仙。每逢十月十五日,即来人间,校戒罪福,为人消灾。
奉祀:天地水三官以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和十月十五日为神诞之日,道教徒都进庙烧香奉祀,或建金箓、黄箓道场,以祈福消灾。

先天尊神-四御
四御的由来:四御指的是道教三清尊神下的主宰天地万物的四位尊神,即: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和后土皇地祇。玉皇大帝是万神之主。中天紫微北极大帝,是紫微垣中的大帝座星君,居于中天,万星之宗主。勾陈上宫天皇大帝,是北极帝座之左四座星组成的勾陈,位同北极,为天转之枢纽。后土皇地祇,是天地中央之像,唐代以前作男像,唐武则天时出现女像。宋真宗潘皇后在嵩山建殿,供奉后土玄天大圣后像,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上地祇徽号: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祗。其后,后土皆作女像。宋代以后,由于玉皇大帝在道教神系中的地位和职能有所加强,因此,道书中多有将玉皇大帝排列在「四御」之外的说法,将「四御」解释为北南西东四极之天帝,即:北极紫微大帝、南极长生大帝、太极天皇大帝和东极青华大帝。当今中国道教已经恢复了宋代以前的对「四御」的说法。
职能:玉皇大帝是总执天道之大神,位居三清之下,众神之上。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协助玉皇大帝职掌天经地纬、日月星辰和四时气候,道书称其「万星之宗主,三界之亚君,次于昊天,上应元气」。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协助玉皇大帝职掌南北极与天地人三才,统御诸星并主持人间兵革之事。后土皇地祇职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大地山河之秀。至于宋代以后以四极大帝作为四御的,四极大帝也各有职能,即:北极紫微大帝总御万星,南极长生大帝总御万灵、主管万灵之寿夭,太极天皇大帝总御万神,东极青华大帝总御万类,主管救度众生。
奉祀:道教宫观中多有在三清殿以外,另设有四御殿,供奉四御尊神。在大型斋醮仪礼活动中,除了供奉三清外,也别设有四御之神位。道书称「各居一列,各全其尊」。四御各尊神也分别有其神诞之日,玉皇大帝为正月初九日,紫微北极大帝为十月二十七日,勾陈上宫天皇大帝为二月初二日,后土皇地祇为三月十八日。道教信徒多有在四御尊神神诞之日分别赴道观烧香奉祀的。

先天尊神-土皇
土皇的由来:土皇是道教的地神。中国古代就有地神,即后土,职掌阴阳造化、山河秀丽。道教以后土为仅次于三清的四御神之一,神号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南北朝时期,道教的宇宙创世理论有很大发展,对于神仙所居的天界作了区分。北周宇文邕撰《无上秘要》有「三界品」,将天分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二十八天,以及无色界之上的四梵天,合为三十二天。《度人经》也有三十二天之说,以东南西北四方配置,每方八天,合三十二天。北齐严东注称「方有八天,合三十二天也。三天罗其上」。唐代又有「大罗天弥覆三清之上」,合为三十六天。三十六天,各有天帝。按天地感应之说,道教认为,上有三十六天,下有三十六地。上有天帝,下有土皇。因此,土皇是各方土地的主管神灵。《洞玄灵宝河图仰谢三十六土皇斋仪》称,「依洞神之法,立墠设位象三十六天,烧香燃灯应三十六地」。




4 神仙简谱:  
区分和名称:土皇分为九垒,垒各有名。每垒分设四名土皇,共三十六名土皇。据《洞玄灵宝河图仰谢三十六土皇斋仪》,「第一垒色润地,第一土皇君姓秦讳孝景椿;第二土皇君姓黄讳昌上文;第三土皇君姓青讳玄文基;第四土皇君姓蜚讳忠阵皇。第二垒刚色地,第五土皇君姓戍讳神文光;第六土皇君姓郁讳黄母生;第七土皇君姓玄讳干德维;第八土皇君姓长讳皇明。第三垒石腊色泽地,第九土皇君姓张讳维神;第十土皇君姓周讳伯上人;第十一土皇君姓朱讳明车子;第十二土皇君姓庚讳文敬士。第四垒润泽地,第十三土皇君姓贾讳云子高;第十四土皇君姓谢讳伯无元;第十五土皇君姓己讳文泰阵;第十六土皇君姓行讳机正方。第五垒金粟泽地,第十七土皇君姓华讳延期明;第十八土皇君姓黄讳龄我容;第十九土皇君姓云讳探无渊;第二十土皇君姓蒋讳通八光。第六垒金刚铁泽地,第二十一土皇君姓李讳上少君;第二十二土皇君姓范讳来力安;第二十三土皇君姓张讳李季元;第二十四土皇君姓王讳驷女容。第七垒水制泽地,第二十五土皇君姓唐讳初生映;第二十六土皇君姓吴讳正法图;第二十七土皇君姓汉讳高文彻;第二十八土皇君姓京讳仲龙首。第八垒大风泽地,第二十九土皇君姓葛讳玄升光;第三十土皇君姓华讳茂云长;第三十一土皇君姓羊讳真洞玄;第三十二土皇君姓周讳尚敬原。第九垒洞元无色刚维地,第三十三土皇君姓极讳无上玄;第三十四土皇君姓升讳灵元浩;第三十五土皇君姓赵讳上伯玄;第三十六土皇君姓农讳勒无伯」。南宋蒋叔舆编《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在列举各土皇名号时,在各名号前加有「后土」两字,表明南宋道教视「土皇」为「后土」的下属神灵,其职能是职掌阴阳,化育大地,消释幽暗,抬引神明。
奉祀:道教较大的宫观中,在四御殿里供奉有后土神像或神位,鲜有列三十六土皇神像或神位的。但在大型斋醮仪礼中,多供奉三十六天帝和三十六土皇的神位。唐代以来,随着风水之术的广泛流行,道教信徒在动土、上梁、安宅、镇宅、建桥、铺路时,常要举行礼谢土皇的斋仪,以祈求路桥畅通、家宅平安、降福消灾。

先天尊神-西王母
西王母的来历:西王母,俗称王母娘娘,又称西姥、王母、金母和金母元君。全名为白玉龟台九灵太真金母元君、白玉龟台九凤太真西王母或太灵九光龟台金母元君。西王母之名最初见于《山海经》。「西」指方位,「王母」即神名。西王母由混沌道气中西华至妙之气结气成形,厥姓侯氏,位配西方。《汉武帝内传》称西王母上殿时,「着黄金褡孎,文采鲜明,光仪淑穆,带灵飞大绶,腰佩分景之剑,头上太华髻,戴太真晨婴之冠,履玄鐍凤文之舄。视之可年三十许,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汉武帝拜受西王母之教命。《山海经》中言西王母人身虎齿,豹尾蓬头云云,乃西王母使者西方白虎之神,非西王母之形。
女仙之宗:西王母为女仙之宗,居昆仑之间,有城千里,玉楼十二,琼华之阙,光碧之堂,九层元室,紫翠丹房,左带瑶池,右环翠山。《博物志》称,瑶池有桃树,「三千年一生实」。天上天下、三界十方,女子得道登仙者,都隶属于西王母管辖。
育养万物:元始天尊授西王母以方天元统龟山九光之箓,使制召万灵,统括真圣,监盟证信,总诸天之羽仪,监上圣之考校。西王母和东王公又是道气阴阳之父母,共理二气,育养天地,陶钧万物。黄帝讨伐蚩尤之暴时,蚩尤多方变幻,呼风唤雨,吹烟喷雾,西王母即遣九天玄女授黄帝三宫五意、阴阳之略,太乙遁甲六壬步斗之术,阴符之机,灵宝五符五胜之文。黄帝遂克蚩尤于中冀。虞舜即位后,西王母又遣使授白玉环、白玉管及地图,舜即将黄帝的九州扩大为十二州。
奉祀:《汉武帝内传》中有西王母赐三千年结果之蟠桃事,因此,西王母开蟠桃会的故事深入人心。道教和民间一直将西王母作为长寿的象征,以西王母作为金箓延寿道场的主神。每逢西王母神诞之日,一说是三月初三日,一说是七月十八日,道教徒,特别是女性教徒常聚集在道观内,为西王母建祝诞道场,同时祈求健康长寿。




6 神仙简谱:  
忠主孝亲:文昌帝君除有抗击战死、忠主救民之功绩外,《梓潼帝君化书》称,张亚子「生及冠,母病疽重,乃为吮之,并于中夜自割股肉烹而供,母病遂愈。后值瘟疫流行,梦神授以《大洞仙经》并法箓,谓可治邪祛瘟,行之果验」。因此,文昌帝君也是慈祥孝亲的楷模。成书于宋元时的《文昌帝君阴骘文》列举古代士人行善得福的事例,说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近报则在自己,远报则在儿孙」的因果报应,劝人行善积德。
文章司命:《文昌帝君阴骘文》称,文昌帝君曾七十三次化生人间,世为士大夫,为官清廉,从未酷民性烈,同秋霜白日之不可侵犯。「济人之难,救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因此,天帝命文昌帝君掌天曹桂籍文昌之事。凡世间之乡举里选,大比制科,服色禄秩,封赠奏予,乃至二府进退等等,都归文昌帝君管理。
奉祀:元明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规模化和制度化,对于文昌帝君的奉祀也逐渐普遍。各地都建有文昌宫、文昌阁或文昌祠,其中以四川梓潼县七曲山的文昌宫规模最大。一些乡间书院和私塾也都供奉文昌神像或神位,其间虽时有兴废,但因文章司命,贵贱所系,所以一直奉祀不衰。旧时每年二月初三日为文昌帝君神诞之日,官府和当地文人学士都要到供奉文昌帝君的庙宇奉祀,或吟诗作文,举行文昌会。

星君-五星七曜星君
五星七曜星君的由来:五星七曜星君是道教的七位星神。五星指的是岁星(木星)、荧惑星(火星)、太白星(金星)、辰星(水星)、镇星(土星)。五星又称五曜,加上日、月,合称七曜。道教尊七曜为神,名为星君。日月和星神的崇拜,起于上古。两汉时,谶纬之学多有据星象以验人事吉凶者。道教以日为阳精,称其为日宫太丹炎光郁明太阳帝君,或称日宫太阳帝君孝道仙王,作男像。以月亮为阴精,称其为月宫黄华素曜元精圣后太阴元君,或称月宫太阴皇君孝道明王,作女像。《云笈七签》之《总说星》节中,五星各有名号:东方岁星真皇君(又称木德真君),名澄澜,字清凝。南方荧惑真皇君(又称火德真君),姓浩空,讳维淳,字散融。西方太白真皇君(又称金德真君),姓浩空,名德标。北方辰星真皇君(又称水德真君),名启垣,字积原。中央镇星真皇君(又称土德真君),名藏睦,字耽延。
长养万物:《玄门宝海经》云,「阳精为日,阴精为月。分日月之精为星辰。星辰共以真道,要养万二千物,下及六畜粪土草木,皆被服其秘道要德而生长焉」。意为五星七曜皆是道的体现。天地依靠日月星辰之真气,长养万物。
各司其职:《太上洞真五星秘授经》详述五星之职掌,称东方木德真君「主发生万物,变惨为舒。如世人运气逢遇,多有福庆,宜弘善迎之」。南方火德真君「主长养万物,烛幽洞微。如世人运气逢遇,多有灾厄疾病之尤,宜弘善以迎之」。西方金德真君「主就敛万物,告成功肃。如世人运气逢遇,多有灾怪刑狱之咎,宜弘善而迎之」。北方水德真君主「通利万物,含真娠灵。如世人运气逢遇,多有灾滞劾掠之苦,宜弘善而迎之」。中央土德真君「主四时广育万类,成功不愆。如世人运气逢遇,多有忧塞刑律之厄,宜弘善以迎之」。至于日和月,《太上洞神五星诸宿日月混常经》中称,有遇日君者,「必得仙术」;有遇月君者,「所求皆得,有所得者即是度世不死之术」。
奉祀:道教宫观常有供奉星神之专殿,间亦有供奉五星七曜星君者。在大型斋醮仪礼中,一般均设有五星七曜神位,并在有关科仪中召请五星七曜星君降坛施法。道教徒中也常有为转变年运、祛病除邪、祈福延年而参拜星辰之神者。

星君-四灵二十八宿
四灵二十八宿的由来:四灵,又称四相或四象,指的是天上四方星宿所组成的图象,即东方的青龙,西方的白虎,南方的朱雀和北方的玄武。《三辅黄图》称,「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二十八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在观测天象时,对日月运行经过的区域的恒星划分、选定并标志的二十八个星群座。纬书《尚书考灵曜》称,「东方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其形如龙,曰左青龙。南方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其形如鹑鸟,曰前朱雀。西方奎、娄、胃、昴、毕、觜、参七宿,其形如虎,曰右白虎。北方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其形如龟蛇,曰后玄武」。二十八宿星官,各有名姓、服色和职掌。如角星神,姓宾,名远生,衣绿玄单衣。亢星神,姓扶,名司马,马头赤身,衣赤缇单衣,带剑,等等。


  


7 神仙简谱:  
道门护卫:四灵二十八宿在道教神系中,一直作为护卫神灵。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的《杂应》中称太上老君的护卫神,「左有十二青龙,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道藏》有《北斗七元紫庭延生秘诀》,内称道士行法时,「左有青龙名孟章,右有白虎名监兵,前有朱雀名陵光,后有玄武名执明,建节持幢,负背钟鼓,在吾前后左右」。四灵当系道士行法护卫神灵。其中玄武星神自明代以后,倍受尊崇而另称玄天上帝、或真武大帝。
奉祀:道教宫观常有在山门灵官殿两侧奉祀四灵的,四灵金身戎装,天将装束,当是以四灵为道门护卫神灵之意。道教徒进庙烧香,大多从山门开始,即从奉祀王灵官和四灵开始。道教的大型斋醮礼仪中,也多设有四灵二十八宿的神位,并在科仪中经常有召请四灵护法的细节。

星君-斗姆
斗姆的由来:斗姆,即北斗众星之母,全称九灵太妙白玉龟台夜光金精祖母元君,又称中天梵气斗母元君紫光明哲慈惠太素元后金真圣德天尊,又称大圆满月光王、东华慈救皇君天医大圣。简称斗姆或斗姆元君。斗姆在天主治天宝阁,「生诸天众目之明,为北斗星之母。斗为之魄,水为之精,主生」。
职能:据《太上玄灵斗姆大圣元君本命延生心经》,斗姆「以大药医垂治之功,燮理五行,升降二气,解滞去窒,破暗除邪。愆期者应期,失度者得度。安全胎育,治疗病痾,职重天医」。《延生心经》又称「斗姆登于宝座之上,怡养神真,修炼精魄,冲然摄气,气入玄玄。运合灵风,紫虚蔚勃,果证玄灵,妙道放无极微妙光明,洞彻华池。化生金莲九苞,经人间七周夜,其华池中光明愈炽愈盛。其时一时上腾九华天中,化成九所大宝楼阁」。宝楼阁中,混凝九真,应现九皇道体:一曰天皇,二曰紫微,三曰贪狼,四曰巨门,五曰禄存,六曰文曲,七曰廉贞,八曰武曲,九曰破军。由斗姆化生的九皇道体,就是北斗九辰星君。《云笈七签》称,「夫九星者,寔九天之灵根,日月之明梁,万品之宗渊也。故天有九气则以九星为其灵纽,地有九州则以九星为其神主,人有九孔则以九星为其命府,阴阳九宫则以九星为其门户,五岳四海则以九星为其渊府」。因此,斗姆既为九星之母,当主天地万物之生。
奉祀:道教的一些主要宫观,也有设有斗姆殿的。其斗姆像作女像,三目、四首、八臂。斗姆神诞之日,一说是六月二十日,一说是九月初九日。道教徒多于道观内斗姆殿举行祈嗣或延生道场,祈祷健康长寿,子孙平安。

星君-六十甲子神
六十甲子神的由来:六十甲子神,古称岁神,又称太岁......

1924-1929;1984-1989;2044–2049>>>当值太岁
1930-1935;1990-1995;2050–2055>>>>>>当值太岁
1936-1941;1996-2001;2056–2061>>>当值太岁
1942-1947;2002-2007;2062–2067>>>>>>当值太岁
1948-1953;2008-2013;2068–2073>>>当值太岁
1954-1959;2014-2019;2074–2079>>>>>>当值太岁
1960-1965;2020-2025;2080–2085>>>当值太岁
1966-1971;2026-2031;2086–2091>>>>>>当值太岁
1912-1917;1972-1977;2032–2037>>>当值太岁
1918-1923;1978-1983;2038–2043>>>>>>当值太岁


山川河海及雷部诸神:
东岳大帝,碧霞元君,雷部五元帅,雷公电母,龙王,雨师,风伯.

山川河海及雷部诸神-东岳大帝
东岳大帝的来历:东岳指的是今山东省的泰山。东岳大帝就是泰山神。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称,东岳大帝是盘古氏九世苗裔金轮王少海氏与妻弥纶仙女所生之子,初名金虹氏。金虹氏有功在长白山中,至伏牺氏时封为太岁。至神农朝,赐天符都官,号名府君。汉明帝时,封为泰山元帅。唐武后垂拱二年(686年),封东岳为「神岳天中王」。武后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又尊为「天齐君」。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加封「天齐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诏封东岳天齐仁圣王,四年又尊为帝,称「东岳天齐仁圣帝」。对泰山神之祭祀和崇奉,自上古三代就有。三代民居都在黄河中下游一带,故天子「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其中五岳之长就是泰山,泰山被尊称为岱宗。《风俗通义》引孔子语称,「封泰山,禅梁父,可得而数,七十有二」,当指王者功成封禅,以告天地的意思。汉魏以后,道教沿袭古制,奉祀东岳大帝。


  


8 神仙简谱:  
登仙之途:泰山峻极高巍,古人视作通天之路,故称「天齐」,意思是与天一般高。祭祀泰山就是在山顶上筑土为坛,祭天以报天之功。学道修道之人即以祭祀泰山为登仙之道。
魂归东岳:泰山地处东方,阴阳交泰,万物之始,有生必有死,故泰山之神知人生命长短。《风俗通义》引当时传闻称,「岱宗上有金箧玉策,知人年寿修短」。汉代出土的镇墓券上,多有「死属泰山」字样。自汉魏以后,东岳大帝又主掌人之生死寿夭。《云笈七签》卷22云,「泰山君领群神五千九百人,主治死生,百鬼之主帅也」。因此,奉祀东岳大帝的东岳庙大多设有管理人仙命籍的七十二司或七十五司,如速报司、福寿司等等,分别司理人的生死贵贱。
奉祀:东岳大帝的神诞之日为三月二十八日。东岳庙或者供奉东岳大帝的宫观都要举行祝寿庆典,以大型斋醮仪礼为道教徒祈寿延命。亲属亡故以后,也要到东岳大帝前行黄箓超度功德,祈祷亡魂早日升天。

山川河海及雷部诸神-碧霞元君
碧霞元君的由来:碧霞元君,即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奶奶」。碧霞元君之由来,众说不一。一说是泰山神之女。一说原是天仙神女。据明王之纲《玉女传》引《玉女考》,黄帝遣玉女七人在泰山建岱岳观。七名仙女云冠羽衣,焚修以迎西昆真人。七女之中,只有一女修而得道,即碧霞元君。另一说则称碧霞元君原是凡人之女,称:汉明帝时,西牛国孙宁府奉符县善士石守道与妻金氏所生之女,名玉叶。其女相貌端庄,为人聪颖。三岁懂得人伦,七岁即学道法,曾参拜西王母。十四岁时入天空山黄花洞修炼。天空山,即泰山。黄花洞,即山顶石室。三年修炼丹成,元精发而光显。于是,凭灵泰山,成为泰山女神碧霞元君。泰山之有女神,晋代的《博物志》、《搜神记》都有记载。但泰山女神之受封是北宋真宗时的事。据《蒿庵闲话》称,汉代仁圣帝以前,山上有琢金童玉女,至五代时,殿圮象仆,童象泐尽,女沦于池。宋真宗东封还次御帐,涤手池内,一石人浮出水面,出而涤之,玉女也。真宗命有司建祠奉之,号为圣帝之女,封天仙玉女碧霞元君,祠名昭真祠,当是今泰山山顶碧霞祠的发端。明成化年间,拓建为宫。弘治年间更名为灵应宫,嘉靖年间再更名为碧霞。
护佑众生:碧霞元君受玉帝之命,证位仙真,统率泰山岳府之天将神兵,照察人间一切善恶生死之事。神通广大,治病救人,护佑一切农耕、商贾、旅行和婚姻等事。民间传说,碧霞元君之女侍塑像中有一女抱有婴儿者,此乃碧霞元君阴佑妇女儿童健康平安,能让无孕得孕,有孕顺产。
奉祀:明清以来,直至今日,民间崇拜泰山奶奶的,一直十分兴盛。碧霞元君神诞之日是四月十八日。神诞日前后,正是泰山地区春暖花开的时候,登顶上山为碧霞元君烧香奉祀、许愿还愿者,常常是山上山下,连成一片。北方地区多有供奉碧霞元君之庙观。据《宛平县志》等称,旧时,北京宛平高桥和妙峰山一带,自四月初十至十八日都有碧霞元君神诞庙会,游人相接,「倾城妇女往乞灵,祈生子」。

山川河海及雷部诸神-雷部五元帅
雷部五元帅的由来:雷部五元帅,指的是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主掌的雷部中五名元帅。雷部中元帅很多,一说雷部有鼓三十六面,各鼓均有一名元帅操持,故有元帅三十六名;一说雷部有催云助雨护法天君二十四名,故有元帅二十四名。雷部五元帅就是常见于道教经籍之中、民间流传最广、在一些道观中设像供奉的雷部五名元帅,即:邓、毕、刘、辛、庞等五名元帅。
邓元帅为首:雷部诸元帅中,以邓元帅为首。邓元帅,名忠,传称其「银牙耀目」、「火焰绕身」。《夷坚志补》称「天元考召邓将军」。《铸鼎余闻》引明《常熟私志》称「律令大神邓元帅」,当系职掌雷部律令考召之意。
雷精毕元帅:毕元帅,原名田华。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田华原系雷精,藏地中,寄胎于田间,得千年石钟乳气而生。出生时,白昼晴空霹雳,火光照天,风雨骤至。大蛇围其外,群蜂以哺。及长,因田为田,指华为毕,修炼于漉泸岩下。女娲补天不成,毕元帅助水火之精,声吼天地,乃塞天漏。又炼五色火雹风雷阵,助黄帝击死蚩尤,被拜为龙师。玉帝封以雷门毕元帅之职,敕掌十二雷庭,助玄天上帝诛瘟役鬼,上管天地潦涸,下纠群魅出没,中击不仁不义等等。


  


9 神仙简谱:  
掌事刘天君:刘天君,名后,东晋时人。生于岷江渔渡中,幼时落波心而不死。因贫,送于罗真人为侍读,因精于五雷掌诀,能招风捉雨,随叩即应,济民助国。是年东京大旱,皇帝祷于刘天君祠,果有大雨。时秋大稔。皇帝敕命其为「立化慈济真君」。玉皇大帝亦命刘天君职掌雷部王府的各种事务。
雷斋辛元帅:辛元帅,原名辛兴,字震宇,雍州人。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雍州地界有神雷山。辛兴之母即为神雷山霹雳破胆而死。辛兴抱母尸而哭。雷神感其至孝,变化为道士而谢罪,并赠辛兴十二火丹以啖之。辛遂易形,妖其头,喙其嘴,翼其两肩,左执尖,右持槌,脚踏五鼓。玉皇大帝封其为元帅,与毕元帅「共五方事,往来行天,翦幽冥中邪魔鬼恶」。传说六月十五日为辛元帅神诞之日,奉祀雷神的道教徒于是日茹素,称为「雷斋」,以祈神佑。
金刀庞元帅:庞元帅,原名庞乔,字长清。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庞乔家境贫困,世为驾渡之工。但庞乔心行善良,对往来渡客无不平等,救人急难。玉皇大帝闻其至孝至诚,敕为混气元帅,手执金刀,唯天门之出入是命,以降阴魔,除旧恶,秋毫不爽。
奉祀:一些大道观常有设天将殿堂,供奉雷部元帅或其他天将。其中由于各地道教徒的地方文化历史背景的差异,因此供奉元帅之名号以及数量可能有所不同。但是以雷部元帅作为护法神灵,救难神灵祈求确是一致的。

山川河海及雷部诸神-雷公电母
雷公电母的由来:雷公是司雷之神,属阳,故称公,又称雷师、雷神。电母是司掌闪电之神,属阴,故称母,又称金光圣母、闪电娘娘。雷电崇拜,起自上古。战国屈原《远游》篇有句称「左雨师使经待兮,右雷公而为卫」;《离骚》中亦云:「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丰隆,据汉王逸注,「一曰雷师」。《山海经》中有多处关于雷神的记载,称雷神是「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当是兽形。但汉代王充《论衡》中所述汉代的雷神,「若力士之容,谓之雷公。使之左手引连鼓,右手推椎,若击之状。其意以为雷声隆隆者,连鼓相扣击之音也」。雷公当是人形。魏晋南北朝时期,雷公又变为兽形。《搜神记》称雷神「色如丹,目如镜,毛角长三尺,状如六畜,似弥猴」。闪电之职,古代亦由雷公兼司。直至汉代才有电父之说。大约在唐宋时期,闪电之神变成电母。唐崔致远有句称「使电母雷公,凿外域朝天之路」。宋苏轼亦有诗称「麾驾雷公诃电母」。宋元以后,电母更有名姓,《铸鼎余闻》称「电母秀使者,名文英」。《元史》的《舆服志》说到军中有「电母旗」,旗上画神人为女人形,「纁衣朱裳白裤,两手运光」。明代小说《西游记》和《北游记》都写到电母,称"金光圣母"或"朱佩娘"。
职能:雷公电母之职,原来是管理雷电。但是自先秦两汉起,民众就赋予雷电以惩恶扬善的意义。《史记》的《殷本纪》称「武乙无道,暴雷震死」。王充《论衡》的《雷虚》篇称「盛夏之时,雷电迅疾,击折树木,坏败室屋,时犯杀人」,「其犯杀人也,谓之阴过,饮食人以不洁净,天怒击而杀之。隆隆之声,天怒之音,若人之响嘘矣」。其雷电都具有代天行道、惩罚阴过、震死暴雷的意思。道教继承中国古代对雷公电母的信仰。唐五代高道杜光庭在其编定的《道门科范大全集》的多种祈求雨雪的科仪中,都以雷公电母作为主要启请的神灵。北宋以后的神霄派、清微派道士施行雷法,《道法会元》称雷法之基础是「气」,「道中之法者,静则交媾龙虎,动则叱咤雷霆」,而雷公作为主管雷霆的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即雷祖)的下属神灵,在施法中予以迎送、召唤、调遣和施雷等事。
奉祀:在一些规模较大的道观和庙宇中,常有雷公电母的供奉。雷公神像作力士状,裸胸袒腹,背插双翅,额具三目,脸赤如猴,下巴长而锐,足如鹰爪。左手执锲,右手执锤,作欲击状。自顶至旁,环悬连鼓五个,左足盘蹑一鼓,世称雷公江天君。电母之像则容如女,貌端雅,两手执镜,号曰电母秀天君。雷公神诞之日为六月二十四日。道教信徒一般只是在祈求雨雪时才奉祀雷公电母,专门奉祀的已不多见。但在道教大型斋醮仪礼中仍列有雷公电母之神位。




10 神仙简谱:  

山川河海及雷部诸神-龙王
龙王的由来:龙是中国古代神话的四灵之一。《太上洞渊神咒经》中有「龙王品」,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五帝龙王」,以海洋为区分的「四海龙王」,以天地万物为区分的54名龙王名字和62名神龙王名字。唐玄宗时,诏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诏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
职能:由此,龙王之职就是兴云布雨,为人消灭炎热和烦恼,龙王治水成了民间普遍的信仰。道教《太上洞渊神咒经》中的「龙王品」就称,「国土炎旱,五榖不收,三三两两莫知何计时」,元始天尊乘五色云来临国土,与诸天龙王等宣扬正法,普救众生,大雨洪流,应时甘润。
奉祀:龙王神诞之日,各种文献记载和各地民间传说均有差异。旧时专门供奉龙王之庙宇几乎与城隍、土地之庙宇同样普遍。每逢风雨失调,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时,民众都要到龙王庙烧香祈愿,以求龙王治水,风调雨顺。

山川河海及雷部诸神-雨师
雨师的由来:雨师就是雨神,亦称萍翳、玄冥等。中国古代的雨神起源甚早。《周礼》的《大宗伯》篇称,「以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郑玄注:「雨师,毕也」,意思是「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是雨师毕也」。东汉蔡邕《独断》则称,「雨师神,毕星也。其象在天,能兴雨」。毕星是二十八宿中西方七宿之一。此当是以星宿为雨神也。另外,亦有以人物为雨神者。屈原《天问》云「蓱号起雨」。汉代王逸注称:「蓱,萍翳,雨师名也」。《风俗通义》称「春秋左氏传说,共工之子,为玄冥师」,「郑大夫子产禳于玄冥」。玄冥,雨师也。晋《搜神记》称,「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更以神鸟为雨师,称「雨师者,商羊是也。商羊,神鸟,一足,能大能小,吸则溟渤可枯,雨师之神也」。唐宋以后,从佛教中脱胎出来的龙王崇拜逐渐取代了雨师的位置。
职能:雨师之名,以「师」名神。据《风俗通义》的《祀典》称,「师者,众也。土中之众者莫若水。雷震万里,风亦如之。至于太山,不崇朝而遍雨天下,异于雷风,其德散大,故雨独称师也」。正是由于风雨滋润,「养成万物,有功于人,王者祀以报功也」。
奉祀:雨师的奉祀,秦汉时已列入国家的祀典。《唐会要》称,奉祀雨师,升入中祀,并且要「诸郡各置一坛」,与王同祀。道教宫观也有设殿供奉风伯雨师、雷公电母者。其雨师之塑像常作一乌髯壮汉,左手执盂,内盛一龙,右手若洒水状,称雨师陈天君。雨师之神诞日为十一月二十日。由于近代雨师的崇拜逐渐为龙王崇拜所取代,因此现在专门奉祀雨师的祭典已不多见。只是在道教大型斋醮仪礼上,设置雨师的神位,随众神受拜。

山川河海及雷部诸神-风伯
风伯的由来:风伯,就是风神,亦称风师、飞廉、箕伯等等。中国古代的风神崇拜起源较早。《周礼》的《大宗伯》篇称,「以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郑玄注:「风师,箕也」,意思是「月离于箕,风扬沙,故知风师其也」。东汉蔡邕《独断》则称,「风伯神,箕星也。其象在天,能兴风」。箕星是二十八宿中东方七宿之一,此当以星宿为风神。另外,楚地亦有称风伯为飞廉的。屈原《离骚》有句称「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晋灼注飞廉曰「鹿身,头如雀,有角而蛇尾豹文」。高诱注蜚廉曰「兽名,长毛有翼」。此当以动物为风神。唐宋以后,风伯曾作「风姨」、「封姨」和「风后」,即曾作女神。但以箕星作风伯之说,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职能:风伯之职,就是「掌八风消息,通五运之气候」。风是气候的主要因素,事关济时育物。《风俗通义》的《祀典》称,风伯「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养成万物,有功于人。王者祀以报功也」。


  


11 神仙简谱:  
奉祀:对风伯的奉祀,秦汉时就已经列入国家祀典。《唐会要》称,奉祀风伯,升入中祀,并且要「诸郡各置一坛」,与王同祀。道教宫观中也有设殿供奉风伯雨师、雷公电母的,其风伯塑像常作一白发老人,左手持轮,右手执扇,作扇轮子状,称风伯方天君。风伯神诞之日为十月初五日。普通道教徒在其生存和职业同「风」有密切关系者才单独奉祀风伯,一般道教徒只是在大型斋醮法会时才供奉风伯。

土地神和地方保护神:
城隍,土地,门神,灶神.
土地神和地方保护神-城隍
城隍崇拜的由来:城隍神是护城佑民、主掌冥籍之神。《说文解字》称「城,以盛民也」;「隍,城池也」,「无水曰隍」。城隍一词的古义当为护城之河。因此,班固有文云:「修宫室,浚城隍」。以城隍为神名,文献始见于《北齐书》之《慕容俨传》,传称慕容俨守城,「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号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祷」。隋唐以后,城隍崇拜逐渐流行。《太平广记》之「宣州司户」条称,吴地畏鬼,「每州县必有城隍神」。五代时期,城隍神已有诏封,例如,杭州城隍被封为顺义保宁王,湖州城隍被封为阜俗安城王,蒙州城隍被封为灵感王等等。宋代时,城隍崇拜被列入国家祀典。宋赵与时《宾退录》言及城隍崇拜,「今其祀几遍天下,朝家或赐庙额,或颁封爵,未名者或袭邻郡之称,或承流俗所传,郡异而县不同」。元继宋典,上都和大都均建有城隍庙,大都之城隍神还被封为佑圣王。明代城隍崇拜达到极盛。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封京都城隍为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封开封、临濠、太平、和州、滁州城隍为正一品,其余府城隍为正二品;封州城隍为灵佑侯,正三品;封县城隍为显佑伯,四品。同时确定城隍殿按官衙设置,高广相当,并配备相应的衮章冕旒。明太祖对其一系列推崇城隍信仰的用意曾有说明称:「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清代的城隍崇拜沿用明制。明清两代府州县官员莅任,必先祭拜城隍神。
护国安邦:城隍神的职责主要是保护本城百姓,既有在冥冥之中保佑百姓安全、健康之职,又有监察和纠正阳世官员功过之责。代天理物,剪恶除凶,护国安邦,普降甘泽,判定生死,赐人福寿。《续文献通考》的《群祀考》中引明太祖之言称:「朕设京师城隍,俾统各府州县之神,以鉴察民之善恶而祸福之,俾幽明举不得幸免」。据《北齐书》之《慕容俨传》称,南朝梁军于水中筑荻洪以断慕容俨守城之水路。慕容在祈祷城隍神后,即风起浪涌,冲断荻洪,救护了守城军民。
主理冥籍:《太平广记》一二四,引《报应记》云:唐洪州司马王简易「常得暴疾,梦见一鬼使,自称丁郢,手执符牒,云奉城隍神命来追。王简易即随使者行,见城隍神。神命左右将簿书来检。毕,谓简易曰:犹合得五年活,且放去」。由此可见,唐时城隍神已兼理阴司冥籍。现在城隍庙中除了供奉主神城隍以外,还多供有判官和皂隶塑像,当属城隍神主理阴司冥籍的辅从。道教科仪中,在召请亡魂时,往往要给城隍发「牒」,目的是通知城隍押解亡魂到坛场施食完形、听候超度,这正是城隍神主理冥籍的体现。
奉祀:奉祀城隍神,据《诸神圣诞日玉匣记》,明代定五月十一日为都城隍圣诞日。不过,由于各地的城隍神多有功于民,例如苏州城隍神是春申君,上海的城隍是秦裕伯,他们的生日也并不一样。因此各城隍庙的圣诞之日也不尽相同。旧时于清明和中元之日,,还有将城隍神的金身抬出城隍庙、全副仪仗、吹吹打打、出巡市街之举,民国以后在中国大陆已废,但是在元旦、春节以及每月朔望之日,进城隍庙烧香奉祀、祈祷健康平安的人群,仍似往昔。

土地神和地方保护神-土地
土地神的由来:中国古代就有奉土祭社的礼俗。社者,地方之最小行政单位。《礼记》之《祭法》篇注称,「大夫以下包士庶,成群聚而居,满百家以上,得立社」。《汉书》之《五行志》又称「旧制,二十五家为一社」,古人尊天而亲地,「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为社而祀之,以报功也」。为报答大地之恩赐而奉土祭社,东汉时即称社神为社公或土地,而称土地者更甚。社神初无姓名。东晋以后,民间以生前行善或廉正之官吏为土地神,遂有人格及姓氏。道经《道要灵只神鬼品经》的《社神品》曾引用《老子天地鬼神目录》称,「京师社神,天之正臣,左阴右阳,姓黄名崇。本杨州九江历阳人也。秩万石,主天下名山大神,社皆臣从之」。明清以后,民间又多以名人作为各方土地。例如:清代翰林院及吏部所祀之土地,传为唐代大文人韩愈。杭州太学一带,原是岳飞的故乡,于是太学就奉岳飞为土地神。现在的土地庙中常配祀有土地婆婆,其俗约起于南宋。




12 神仙简谱:  
生养万物:土地载万物,又生养万物,长五谷以养育百姓,此乃中国人所以亲土地而奉祀土地的原因。《太平御览》532引《礼记外传》称「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故建国君民,先命立社,地广谷多,不可遍祭,故于国城之内,立坛祀之」。
管理本乡:自东晋以后,随着封建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官僚制度的逐渐完善,土地神也演变成为在道教神阶中只能管理本乡本土的最低级的小神。东晋的《搜神记》卷五称广陵人蒋子文因追贼而死。东吴孙权掌权后,蒋子文显灵于道说:「我当为此土地神,以福尔下民」。这里所指的福尔下民,就是指的保佑本乡本土家宅平安,添丁进口,六畜兴旺,并且为人公道。中国南方土地庙常有对联称:「公公做事公平,婆婆苦口婆心」。
奉祀:供奉土地神的土地庙大多比较简陋。一些大庙中间也有在殿堂中设有当方土地神位者。土地神的神诞之日是二月初二。旧时,官府和百姓都到土地庙烧香奉祀。现在初一、月半到土地庙烧香的依然十分普遍。

土地神和地方保护神-门神
门神的由来和职能:门神,即守卫门户之神灵。中国先秦文献中就有祭祀门神的记载。《礼记》的《丧大记》注称,「君释菜,以礼礼门神」。汉代时的门神指的是神荼、郁垒二人(读作申舒、屈律)。《论衡》引《山海经》云:「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南北朝时,民间已有在门上绘「披甲持钺」之神荼、郁垒门神的习俗。后世所绘神荼像,白脸、喜相;郁垒像,红脸、怒相。历代相沿。唐代时,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称,唐太宗不适,夜闻寝门外有鬼魅呼号之声。太宗告群臣,秦叔宝(即秦琼)奏云,愿同胡敬德(一说作尉迟敬德)戎装立于寝门外以伺。太宗准其奏,是夜果然无事。唐太宗于是命画工绘秦叔宝和胡敬德二人戎马之像,悬于宫门,邪祟乃息。后世因袭之,于是秦琼和胡敬德(或作尉迟敬德)即传为门神。秦琼绘作白脸,胡敬德绘作黑脸。宋代道书排列神位,一般均将门神列于神只之最下位,以其职能仅为守卫居室门户,祛除邪祟、骚扰和进犯。
奉祀:门神之神诞之日为正月十五日,民间多有在新春时节,祭祀门神并于大门口张贴门神的习俗。一些着名的传统木刻版画产地,也以印制门神版画而闻名,如杨柳青、潍坊和桃花坞等地。门神绘制也多姿多彩,有的头戴虎盔,有的穿袍挂戴,年画上还饰有爵鹿、蝠喜、宝马、瓶鞍等喜庆图案,以祈吉祥。

土地神和地方保护神-灶神
灶神的由来:灶神,即东厨司命定福灶君,俗称灶君、灶王、灶王爷。中国古代就有祭祀灶神的。《礼记》的《祭法》篇称,「王为群姓立七祀」,在七祀中有一祀就是祀灶。但是普通百姓只能祀一锺,或者祀户,或者祀灶。灶要生火,因此,两汉时期,有称火神炎帝神农,死后托祀于灶;也有称祝融禄回为高辛氏火正,死为火神,托祀于灶。上灶还要洗刷锅盆,因此《礼记》的《礼器》篇又称祭灶是「老妇之祭」,「惟盛食于盆,盛酒于瓶,卑贱之祭耳。虽卑贱而必祭之者,以其有功于饮食,故报之也」。魏晋以后,灶神有了姓名。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引《灶书》称,「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搏颊」。唐李贤注引《杂五行书》又称,「灶神名禅,字子郭,衣黄衣,披发,从灶中出」。灶神初为女神,或称是老妇,或称是美女,说法诸多。大约出于清代的《敬灶全书》则称,灶君姓张,名单,字子郭。当属男神。现在民间供奉的东厨司命定福灶君的纸马,往往是一对老夫妇并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画像。
职能:灶神之职原是主管人间的饮食制作。约在东晋前,灶神又有了监察人间罪恶,掌握一家寿夭祸福的职能。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的《微旨》称:「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算,算者三日也」。大约成书于元明之际的《东厨司命灯仪》中有句称,「灶神职重,秉下民倚伏之权」,「在天为七元之使者,递日奉万事于宸庭」,「迭主阴阳,虽善善恶恶,均在修为;然是是非非,必恭记录」。清代的《敬灶全书》则称,灶君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每奉庚申日,上奏玉帝,终月则算。功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福寿;过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灾殃。




13 神仙简谱:  
奉祀:每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灶神上天,报告人间功过,定人祸福。因此,南北习俗均于十二月二十三日晚上奉祀灶君,焚香祀送。旧时亦有士绅家于二十三日送灶,百姓家二十四日送灶之别。奉祀灶君多用糖元宝、炒米糖、花生糖、芝麻糖和糯米团子之类,以冀塞住灶神之口,不讲人间罪恶,世称「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祭毕,即将奉祀经年的灶君旧纸马从灶上揭下,连同纸锭等一起焚化,以示灶神上天。除夕接神时,再行接灶神之礼,奉祀灶神后,再在灶上粘贴新的灶君纸马。

财神和福禄寿星:
财神,福禄寿星

财神和福禄寿星-财神
武财神的由来和职能:财神有文财神和武财神之区分。当今道教宫观中的财神神像,多为黑面浓须,骑黑虎,一手执银鞭,一手持元宝,全副戎装。该财神像当为武财神,即赵公元帅像。赵公元帅,即赵公明、赵玄坛。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书的《搜神记》和《真诰》等,都有赵公明的神迹,但只是司土下冢中事,或是瘟神。元明之间,赵公明的神迹才有完整的记载称,赵公元帅姓赵名朗、玄朗,字公明,终南山人。原是日精之一。古时天有九日,九日被后羿射下以后,变化为九鸟,墬落于青城山,变成九鬼王。八鬼行病害人,但是赵玄朗却独化为人,避隐蜀中,精修至道。张陵在青城山炼丹时,收赵玄朗护卫丹室。天师丹成,分丹饵之,遂能变化无方。赵玄朗食丹以后,其形酷似天师。天师遂命其永镇玄坛,故号玄坛元帅。《三教搜神大全》称其能"驱雷役电,唤雨呼风,除瘟剪疟,保病禳灾","至如讼冤伸抑,公能使之解释,公平买卖求财,公能使之获利和合。但有公平之事,可以对神祷,无不如意"。明代小说《封神演义》有姜子牙封神一节,封赵公明为金龙如意正乙龙虎玄坛真君,率领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和利市仙官等,统管人世间一切金银财宝。除了赵公元帅以外,民间亦有以关帝和明代无锡御城战死的何五路为武财神的。
文财神的由来:文财神,民间所指甚多,如:比干、范蠡、财帛星君和福禄寿三星中的禄星等。文财神多见于民间雕塑和木版年画,大多是锦衣玉带、冠冕朝靴,脸色白净,面带笑容,适合新春喜庆,堂室张挂。文财神或是生前巨富,或是升仙后奉命管理人间财帛、人世爵位。文财神大多并未进入道教神系,亦少有经籍传世。
奉祀:旧时称财神赵公明神诞之日为三月十五日(亦有称正月初二的),道教徒多于神诞之日到道观中奉祀财神,祈求五榖丰登,财源亨通。不过,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日为财神下凡、巡察人世的日子,因此,民间多于初五清早放鞭炮、舞狮子,俗称「接财神」,祈求春节以后开市大吉,财源滚滚。

财神和福禄寿星-福禄寿星
福禄寿星的由来:道教的福禄寿三星之说,约起于明代。成仪于明代的《金箓斋玄灵转经早朝行道仪》,其中在为皇家转诵《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时,祈请神灵中,除有三清、玉帝、北斗九星君以外,还要祈请「南极老人寿德星君」、「上清福德星君」、「上清禄德星君」。同是明代成仪的《金箓斋延寿设醮仪》中,也有祈请「上清福禄寿三星真君」。《中天紫微星真宝忏》朝礼各星君时,也有礼拜「福星天德星君、禄星天佑星君、寿星老人星君」的内容。但是,福禄寿三星之所指,道书和民间历来众说纷纭。大约成书于明代初年的《金箓祈寿早朝仪》称「南极老人福禄寿三星真君」,据文意,似乎将福禄寿三星统归于「南极老人」名下。现在,道教和一般民众大致认为,福星指的是天官;禄星指的是文昌;寿星指的是南极老人。奉祀寿星,起于先秦。《史记》的《封禅书》称,秦时「于杜、亳有三社主之祠、寿星祠」。《史记索隐》注称,「寿星,盖南极老人星也,见则天下理安,故祠之以祈福寿」。可见,秦汉之时,奉祀寿星可以祈福祈寿。齐梁高道陶弘景《真灵位业图》列南极老人丹陵上真为「太极左位」。汉代以降,一直列为国家祀典。但是,明代洪武三年起,以其为妄而罢祀。然而,道教中的奉祀依旧,并且,将其与天官、文昌同列为福禄寿三星。




14 神仙简谱:  
三星职司:福星天官,当以赐福为职。《三官灯仪》称,「真都元阳,紫微宫主,自然大圣,赐福天官,统摄天界,役使鬼神,保天长存」。禄星文昌,文昌有六星,其中司禄星,纬书《春秋元命苞》称「司禄赏功进士」,主文人之功名利禄。寿星南极老人星,《史记正义》称「为人主占寿命延长之应」。
奉祀:有福、得禄和长寿等三个目标,一直是中国道教信徒和普通民众追求的共同理想。因此,明代以降,民间对福禄寿三星的奉祀经久不衰。道教宫观,尽管少有专门设立的福禄寿三星君殿,但是单独供奉寿星的仍较普遍。中国福禄寿三星瓷雕至今仍然有人请回家供奉,并预先在道观中开光分灵,以求灵验,护佑合家有福、得禄和长寿。

冥司神灵:
酆都大帝,十殿阎王
冥司神灵-酆都大帝
酆都大帝之由来:酆都大帝是阴间冥司主宰地狱的神灵。酆,指北方癸地的鬼国,山高二千六百里,周围三万里,上下并有鬼神宫室。山上六宫是北酆之鬼王决断罪人之处。生生之类,死后无不受酆都之主宰。南北朝时,北酆之鬼王,多称为北帝君,简称北帝。齐梁高道陶弘景《真灵位业图》排列神仙座次,列「酆都北阴大帝」为最下一层(第七层)中位。
罗酆山与四川酆都县:北方之癸地罗酆山原是鬼魂所在之地。大约自宋代起,就有人实指罗酆山为四川酆都县,并且在酆都地区,累世修建各种与地狱有关的建筑,成为中国有名的「鬼都」。酆都县原有平都山,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传说西汉王方平、东汉阴长生等曾在此修道成仙,白日飞升。后人误将王方平、阴长生之首字连读成为「阴王」,并作阴间之王解释,于是,福地酆都县就被视作阴曹地府之所在地。
地狱主宰:酆都大帝位居冥司神灵之最高位,主管冥司,为天下鬼魂之宗。凡生生之类,死后均入地狱,其魂无不隶属于酆都大帝管辖,以生前所犯之罪孽,生杀鬼魂,处治鬼魂。旧时奉祀酆都大帝的庙内,多设有七十五司,各司分别承担收捕、追逮鬼魂,关告鬼魂出入之职能。阳司亲属如有为阴间鬼魂超度赎罪者,亦由酆都大帝决断赦免,发送鬼魂受炼升天。
奉祀:酆都大帝之神诞日不详。道教徒一般只是在亲属亡故后,超度亡魂时,才奉祀酆都大帝。清代以来,多有于生前为自己预修黄箓道场的,因此今亦有在生前修建延生道场时,关告酆都大帝,祈求健康长寿的。(牛头—是负责拘提万恶之魂前往罗酆地狱的使者。马面—是负责拘提万恶之魂前往罗酆地狱的使者。)

冥司神灵-十殿阎王
十殿阎王的来历:阎王,即阎罗王,或称阎罗大王,也称阎魔王。阎魔,即琰摩、琰摩罗,原系梵语之译音。阎王原是古印度神话中阴间的主宰,有兄妹双王之说,称兄治男魂,妹治女魂。以阎王作为阴间的主宰,掌管地狱轮回,大约在南北朝时传入中国。原来阎王只有一人,由治事分现为五人,其僚佐有十八人。唐代时,就有天帝册封阎罗王,并由其统率五岳卫兵之说,同时也有地狱分为十殿,十殿均有主,称地府十王。十王各有名号,合称十殿阎王。
各殿主司:第一殿秦广王蒋,二月初一日诞辰(一说为二月初二日),专司人间寿夭生死,统管吉凶。第二殿楚江王历,三月初一日诞辰,专司活大地狱,即寒冰地狱。第三殿宋帝王余,二月初八日诞辰,专司黑绳大地狱。第四殿五官王吕,二月十八日诞辰,专司合大地狱,即血池地狱。第五殿阎罗王包,正月初八日诞辰,专司叫唤大地狱。第六殿卞城王毕,三月初八日诞辰,专司大叫唤大地狱及枉死城。第七殿泰山王董,三月二十七日诞辰,专司热闹地狱,即肉酱地狱。第八殿都市王黄,四月初一日诞辰,专司大热闹大地狱,即闷锅地狱。第九殿平等王陆,四月初八日诞辰,专司铁网阿鼻地狱。第十殿转轮王薛,四月十七日诞辰,专司各殿解到鬼魂,区别善恶,核定等级,发往投生。投生时,开载胎卵湿化,男女寿夭,富贵贫贱,并于每月汇知第一殿秦广王处注册。凡发往投生者,均由孟婆神灌饮迷魂汤,使其忘记前生之事。


  


15 神仙简谱:  
奉祀:明清以来,十殿阎王之说盛行,以致有替代道教原有的东岳大帝主宰生死之势。但是民间少有专门奉祀十殿阎王的庙观(除了四川酆都)。一般均在当地城隍庙内设阎王殿,奉祀十殿阎王。各王诞辰之日,虽然也有香火,但主要奉祀十殿阎王,当是在为亡魂举行超度科仪之时,以祈求各殿阎王开释亡魂,使其早日受度升天。

得道仙真:
三茅真君,吕祖,八仙,妈祖,王灵官.

得道仙真-三茅真君
三茅真君的来历:三茅真君指的是三位真君,即大茅君茅盈、中茅君茅固和三茅君茅衷。三茅真君原来是出生在咸阳南关的三兄弟。大茅君茅盈,字申叔,十八岁时就弃家赴北岳恒山读老子书及《易》经,服饵内修积六年,后面见西王母,受玉佩金铛之道、太极玄真之经,四十九岁时学成得道而归。中茅君茅固,字季伟,汉景帝时举孝廉,累迁至武威太守。三茅君茅衷,字思和,汉宣帝时迁洛阳令,后拜为五更大夫、西河太守。茅盈飞升后,两兄弟均弃官还家,求兄于东山。茅盈乃授以延年不死之法。两兄弟修道三年,佩服九转还丹后,亦飞升成仙。茅氏三真得道后,来句容之句曲山(今江苏省句容之茅山),掌管此山,故句曲山后名茅山。齐梁陶弘景编定之《真灵位业图》,即称大茅君茅盈为「司命东岳上真卿太元真人茅君」,列上清左位;称中茅君为「句曲山真人定禄右禁师茅君」「右禁郎定禄真君中茅君」,列太清左位和第六中位;称三茅君为「三官保命小茅君」,列第六左位。宋太宗和宋真宗、徽宗、理宗等屡有加封。茅盈被封为「上茅九天上卿司命太元妙道冲虚圣佑真应真君」,茅固被封为「中茅地仙上真定禄右禁至道冲静德佑妙应真君」,茅衷被封为「下茅地仙至真三官保命微妙冲慧神佑神应真君」,总称三茅真君。
司命司禄:三茅真君以司命、保命、定禄为名,亦以司命、定禄为职。据《太元真人东岳上卿司命真君传》称,大茅君茅盈治宫在赤城玉洞之府,有玉童玉女各四十人,出入太微,受事太极,总括东岳,司命司禄。中茅君和三茅君仅为地仙。中茅君治茅山,兼统地真。三茅君治良常之山,总括岱宗,领生记生,位为地仙九宫之英,劝教童蒙,教训女官,授诸妙灵,莅治百鬼,镇阴宫之门。
奉祀:相传,大茅君茅盈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十月初三日,于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三月十八日得道升天。今江苏省茅山以奉祀三茅真君着称于世,其进香之香期为农历之正月至三月,当系大茅君得道之时日为进香之高潮期。

得道仙真-吕祖
吕祖的事迹:吕祖即吕岩,亦作吕岩,字洞宾,号纯阳子。由于道教全真道派奉吕岩为纯阳祖师,故世称吕祖。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吕祖生于唐贞观十二年(638年)四月十四日,河中府永乐县人。其父吕让,初为太子右庶子,迁海州刺史。吕岩生于林檎树下,出生时异香满径。幼时极其聪明,日诵万言。及长,身高八尺二寸,面淡黄,笑脸,微麻,三茈须。一说武后时三举进士而不第。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举进士,后游庐山,遇异人受长生诀而得道。另一说,吕岩两举进士不第,后在赴长安道中,遇锺离祖师,授枕作黄粱梦。梦中举进士,登科第,历任显官,入台阁,擢侍从,居朝三十一年。偶上殿应对差误,被罪谪官,南迁江表,路值风雪,仆马俱瘁,一身无聊,方自叹息。忽然梦觉,入睡前所煮黄粱米饭尚未炊熟,世称「黄粱一梦」。醒则悟,遂弃家,随锺离祖师赴终南山鹤岭修道。据传,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吕祖遇到崔公,崔公授《入药镜》,吕祖即知修行性命,不差毫发。后在湘潭、岳阳、湖北一带游历度人。又据《吕祖本传》,吕祖得锺离之道以后,又得火龙真人天遁剑法,一断烦恼,二断色欲,三断贪嗔。初游江淮,即以灵剑除长蛟之害。后奉天帝之命,居荆山洞府。年六十四上朝元始天尊、玉皇大帝。自是隐显变化不一,惟其誓愿宏大,是以浮尘浊世,行化度人,传说众多。元代道士苗善时曾编有《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七卷,汇集吕祖一百零八化的故事,无不以劝人尽忠行孝、积善除邪为本。
敕封和奉祀:对吕祖的信仰和崇拜,大约自北宋末年起开始兴盛。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封吕祖为妙通真人。南宋时已有专门奉祀吕祖的寺庙,并有塑像供奉。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褒赠纯阳演正警化真君。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又加封为纯阳演正警化孚佑帝君。吕祖神诞之日为四月十四日,道教信徒多于神诞日赴道观中吕祖殿烧香奉祀,或还愿,或祈愿。华南地区和南洋华人盛传吕祖签文,遇有急难,常于吕祖殿神像前求签问卜,祈求神示。

得道仙真-八仙
八仙的来历:八仙,就是道教供奉的并且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八名得道仙真,指的是锺离权、张果老、吕洞宾、李铁拐、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和曹国舅等八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