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文章
|
朱鹤亭道家四季养生·春·养生精要 第1讲:一年之际在于春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黄帝内经·素问》 养生,一离不开道家文化,二离不开中医文化。因为养生其实属于道家文化,历史上著名的医学家葛洪、陶弘景、孙思邈、张伯端等,都是著名道士。历史上凡是著名的养生奠基、论述、医术、养生术等,大都出于他们之论述。 比如东晋葛洪的《抱朴子·极言》里说:“非长生难也,闻道难也;非闻道难也,行之难也;非行之难也,终之难也。”意思是说:人类并非长生难得,而是难于领悟长生之道,这个“道”就是养生的方法、养生的内涵、养生的理论、养生的实践知识;也并非养生之道难领悟,而是难于去执行它,难在你能不能去实践,能不能去做;也并非养生难于执行,而是最难坚持到底。如果一个人能在养生方面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去做,就能获益。 中医方面,中医学的奠基巨著《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素问》是论医理、论辨证、论施治、论医术、答疑为主的;《灵枢》以针灸学为核心,主要是讲疾病的诊治和疗法。《黄帝内经》里有四个章节是涉及养生的,一是《上古天真论》,一是《四气调神大论》,一是《生气通天论》,一是《阴阳应象大论》,其他大都是医学理论。中医学的望闻问切、理法方药、君臣佐使,基本上也都来源于《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中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我们讲四季养生,就是根据自然界的变化,来研究养生问题。春夏秋冬,是大自然的规律,我们要适应春夏秋冬这个规律,使自己的生理规律和大自然的规律吻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相信我们心情会愉快,身体也会平安健康。 一、春季养生四句话 民间有一句俗语,叫做“一年之计在于春”。在自然界气候的变化过程中,春季是非常重要的。春季是生发的季节,人的身体在春季保健是最适宜的,对于青少年来讲,对助长其发育是非常有利的;对于中壮年来讲,对增强其谋略是有利的;对于老年人来讲,对其骨骼养生是有利的,因为老年人身体已经开始衰退,一般肾脏都会亏虚,而肾主骨,骨的钙质少了,就容易骨折,所以老年人在春季一定要养骨。 1、春季避风 五行学说中有句话叫“避风如避箭”,意思是躲避风而不受寒,就如同躲避箭一样。尤其在春季,气温逐渐升高,人体新陈代谢由低潮开始复苏,汗孔开泄,血管扩张,人急忙地脱掉冬装。当春风吹或寒潮来时,长驱直入,寒气侵犯皮肤、关节和经络,会诱发多种疾病。因此,在春季避风是很重要的。 2、春季护头 避风最重要的部位就是头,春季养生需要避头风,保护头部不受风寒。“头”在中国字里又叫做“首”,头为人之首,人头是最重要的。春季要避头风,头当中重要的器官是眼,中医认为“春季是肝旺之时”、“肝开窍于目”,所以春季要养头、养目。 3、春季抑怒 春季抑怒,还要从两个字说起,一个是“中”,一个是“和”。“中”是中国文化当中极其重要的一个字,“中”就是要抑制、控制的意思。我们既然知道春季的时候头重要,就要戒怒,因为春主肝,春季肝火太旺,容易生气,所以在春季要“中”,在怒气未发之时,内心要加以抑制。 “和”字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非常重要,孔孟之道重视“和为贵”,我们现在倡导“和谐社会”。七情六欲未发谓之“中”,七情六欲发之能够和谐谓之“和”,所以在春季养生中注意“和”字至关重要。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是始发的季节,是诞生的季节,万物经过冬季的枯萎,去冬迎春,开始发芽,这时重视“和”字,以“和”来保证万物的生发,用“和”来养春,可以保证自然界的正常循环和运行。 4、春季养眼 以“中”养春,以“和”养春,对七情六欲的控制和修养极其重要。怒则伤肝,怒则伤眼,春季要养肝,要养眼,所以要尽量避免怒。春季要时刻注意一个“中”字,并尽量使头、五官七窍保持“和”。《黄帝内经》说:“春三月,此谓发陈……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春季与肝相通,所以在这个季节,肝炎患者病情很容易复发,没有肝炎的人,也比较容易沾染上肝炎病毒,有的人容易暴怒,则更容易患上肝炎,因此要尽量地平息肝火不要发怒。当你想到肝病很难医的时候,你就要制怒,不怒自然就伤不了肝,这是春季养生中应该注意的。 总而言之,春季养生,需要记住几句话:春季避风,春季护头,春季养眼,春季抑怒。这四句话能记住,就具备了春季养生的基础知识。 24节气之养生篇及对应药膳大全+音乐欣赏:祝福我的人 我祝福你一生 脾湿肝火旺易疲劳春困,春季祛湿清肝养生方法及徐文兵谈睡眠-春困 迷罗:《24节气养生法》之立春时节(补)迷罗-瑜伽老师谈节气与养生 迷罗:《24节气养生法》之雨水时节(补) 瑜伽节气养生·立春雨水 迷罗:《24节气养生法》之 谷雨时节及谷雨时节养生经(视频) 迷罗:《24节气养生法》之 清明时节(补)+清明节气养生指南(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