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历法与针经《灵枢》 ——代绪论 刘明武 一、问题 银针小小,天文宏大,小小银针与宏大之天文有必然联系吗? 银针刺在人体之内,天文历法在人体之外,刺于人体之内的银针与人体之外的天文历法有必然联系吗? 有! 请看下面两个论断: 其一,《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针经之纲纪,在于“始于一,终于九”。 其二,《灵枢·官针》指出:“敢用针者,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也。”相似的论断,在《素问·六节藏象论》同样出现过。 第一个论断告诉人们,要想弄懂针经之纲纪,需要先弄懂 “一”与“九”的来源及其含义。第二个论断告诉人们,要想为工为上工为圣工,必须先弄清 “何谓'年之所加’”。 “一”与“九”这两个数字源于十月太阳历,“年之所加”之“年”源于太阳历、太阴历与北斗九宫历三历合一的十二月阴阳合历。历法由天文而来,所以,针灸之纲纪在天文在历法。 天文历法,是中华文化的基础,是中医文化的基础;不懂天文历法,既无法理解中华文化,也无法理解中医文化,更无法理解中医的思路与方法。笔者这里,站在天文历法的立场上解读《灵枢》这部经典的所以然。解读《灵枢》,肯定会涉及到《素问》,还会涉及到《周易》。不当之处,希望得到方家的批评、争鸣与否定,希望得到接近医道者的指正。 二、日月之理:《灵枢》之基础 以日月之理为《灵枢》之基础,这一结论的依据何在?请看以下两个论断: 其一《灵枢·逆顺肥瘦》:“圣人之为道也,明于日月。” ——明于日月,是圣人成圣的第一关。这一论断告诉世人,不明日月,是称不起“圣人”二字的。 其二《灵枢·逆顺肥瘦》:“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论人,有两个参照坐标:一是天地;二是日月。 从《素问》到《灵枢》,天地日月一直是论证问题的参照坐标。“法则天地,象似日月”,就是《素问》开篇第一篇《上古天真论》所强调的基本哲理。 论证问题以天地日月为坐标,这一立场,这一思路,这一方法始于《周易》。 在《周易》里,天地是“如何做人”的第一坐标。凡是人,做人都应该效天法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这些都是出于《周易》的格言。圣人、大人与君子,凡是人,做人都应该效天法地。 在《周易》里,日月是“如何做人”的第二坐标。“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这是《周易·乾文言》留下的至理名言。天地之德与日月之明的伟大之处在于大公无私,《礼记·孔子闲居》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礼记》告诉世人,大公无私的哲理出于天地,出于日月。 日月之理,合而为道。何谓道?《周易·系辞上》中的答案是:“一阴一阳之谓道。”何谓一阴一阳?这有先后天之分,先天之中的一阴一阳是清浊二气,后天之中的一阴一阳是日月。 是清浊二气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有形之天地。“清阳为天,浊阴为地。”《黄帝内经》《列子》以及彝族文化解释天地的起源,都解释在了清浊二气上。清浊二气,是无形之气。清浊二气,是先天中的一阴一阳。 后天之中的一阴一阳是有形之日月。 “阴阳之义配日月。”《周易·系辞上》论阴阳,首先论在了日月这里。日月有形,所以后天之道并不玄虚。日为阳,月为阴,日月即阴阳。日月为道,日月之理即是道理。 道,用自然哲理解释就是生生之源。有生生之物必有生生之源。人从何处来?小草小花、小鱼小虾从何处来?狗猫鸡鸭、狼虫虎豹、高山流水、风雷闪电、天地日月星辰从何处来?万物的来源之处即是生生之源。生生之源生出了生生之物,生生之源论证生生之物。生生之源之理既可以论证一物之理,也可能论证万物之理。万物之理是物理,人文之理是人理。生生之源之理,既可以论证物理,也可以论证人理。生生之源,道也。 道中有物理,道中有人理,道中有数理,道中有医理……应有尽有,这就是道理。医道、棋道、剑道、兵道、茶道、饮食之道、宰牛之道、养生之道,一个“道”字,是论证所有问题的坐标。道,是论证一切问题的依据。道,是论证一切问题的基础。 道,可以用“一”字来代替。一,是道的代名词。《韩非子·扬权》:“道无双,故曰一。”一即是道,道即是一。明白了这一等量代换关系,才能理解《素问》中的“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这句至理名言的所以然,才能理解《灵枢》中的“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这句至理名言的所以然。 道论阴阳,日月即阴阳。认识了日月即阴阳,认识了道理,才能真正进入《黄帝内经》的大门。 就《灵枢》而言,只有明白了日理月理,才能知道针灸之纲纪从何而来,才能知道经络从何而来。 日月,这里有光和热,这里有数和理。光和热,养育着万物;数和理,演化出了中华文化与中医文化。 三、十月太阳历:针刺之纲纪 《灵枢》讲针刺,针刺有纲纪。针刺之纲纪从何而来?答案:针刺之纲纪,从太阳之理而来,从太阳之数而来。 1.十月太阳历简介。太阳历,是太阳回归年(日影回归重合点)为依据制定出来的。十月太阳历,就是太阳回归年分十个月的历。十月太阳历,汉族已经失传,但在彝族文化里还完整完美的保存。在彝族文化里,十月太阳历用是洛书表达。 十月太阳历出现于文字之前,文字之前的十月太阳历是用洛书表达的。洛书又是用抽象符号实心圆与空心圆表达的,空心圆代表奇数,实心圆为偶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这一组奇偶之数,就是一部完美的十月太阳历。“始于一,终于九”中的“一”与“九”,就出于十月太阳历。 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只有汉族与彝族两族文化里有图书之说——河图洛书。汉族文化解释图书,解释在了神话里——神龟出书,河马出图,这个解释是自然文化变成了神秘文化。彝族文化解释图书,解释在了天文历法里。图书,书在前图在后。洛书,表达的是十月太阳历。河图,表达的是十二月阴阳合历。这一解释,符合天文学是人类第一学,历法是人类第一法的历史。在彝族文化的解释中,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均源于天文,奠定于十月太阳历。这样的解释,阴阳有了根基,五行有了根基,天干地支有了根基,中医玄学的帽子就摘掉了。 彝族洛书之图形 这是彝族文化所保存的洛书,彝文名为“鲁素”,汉语意思为“龙书”,表达的十月太阳历。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均由十月太阳历所奠定。美国发射寻找外星人的太空探测器上,刻有代表地球人智慧的几个标志,其中之一就是脱胎于洛书的四阶幻方图。四阶幻方图上下左右相加皆为34,洛书上下左右相加皆为15. 2.十月太阳历的基本结构。十月太阳历由四大要素所构成——天、月、行、年。360天为一年,一年分五行十个月。十月太阳历论行不论季,实际上,行相似相通于季,五行即是五季。 一行两个月,一月36天,十个月360天。行,运行之行。五行,即运行不息的五个季节。 太阳回归年实际是365-366天(四年之中,三年365天,一年366天,平均365.25天)。365天的太阳回归年,定为平年。平年尾数的5~6天不计入月,而用于过大小两个年。大年3天,小年2天。 366天的太阳回归年,定为闰年。闰年尾数的6天不计入月,用于过大小两个年。大、小年均3天。 四年之中,三个平年,一个闰年。 以上是彝族典籍《土鲁窦吉》(宇宙生化)对十月太阳历的解释。 3.洛书:表达十月太阳历的书。洛书由实心圆与空心圆组成:上,九个空心圆;下,一个空心圆;左,三个空心圆;右,七个空心圆;左上方,三个实心圆;右上方,七个实心圆;左下方,八个实心圆;右下方,六个实心圆;中间,五个空心圆。“上九下一,左三右七,四二为肩,八六为足,五居中央”,这是从洛书图形之中抽象出来的洛书之歌。 在洛书之中,奇数分布于四方,偶数分布于四隅。阳奇阴偶,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太阳历,就隐藏在分布在四方四隅的阴阳奇偶之数之中: 阳数九表达的是火行72天; 阳数一表达的是水行72天; 阳数三表达的是木行72天, 阳数七表达的是金行72天。 这里四个72天,分布在洛书的四方。 阴数八表达的是冬春之间的18天; 阴数二表达的是夏秋之间的18天; 阴数六表达的是秋冬之间的18天; 阴数四表达的是春夏之间的18天。 这里四个18天(一共72天),分布在洛书的四隅。四个18天组成的72天,归中央统领,表达的金木水火土五行中的木一行。 一与九,还表示两个重要的节令:冬至与夏至。 以上是彝族典籍《土鲁窦吉》对十月太阳历与洛书关系的解释。 这里,笔者有责任提醒天下读书人,读书人应该知道书的起源。书,起于天文,起于历法,具体起于十月太阳历。 3.阴阳五行学说的发源地。阴阳五行学说,是由十月太阳历奠定的。失传了十月太阳历,阴阳五行学说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玄学与迷信的帽子由此而来。十月太阳历中的阴阳五行,是那样的严密,那样的完美。 先说阴阳。十月太阳历,将一个太阳回归年分为阴阳两截,前一截为阳年,后一截为阴年。两截的划分,实际上是以日影长短变化为依据的。太阳由南回归线到北回归线,日影由长变短,这半年为暑为阳;太阳由北回归线到南回归线,日影由短变长,这半年为寒为阴。太阳回归年分寒暑两截,寒为阴,暑为阳。阳主生主长,阴主收主藏。 一个太阳回归年是一岁。岁可以论阴阳,月可以论阴阳,日可以论阴阳。岁论阴阳,一岁分阴阳两截。月论阴阳,奇数月为阳,偶数月为阴。太阳历十个月,一三五七九为阳,二四六八十为阴。日论阴阳,夜为阴昼为阳。周岁之阴阳,决定着万物的生死。周日之阴阳,决定着万物的动静。这里的阴阳,可以实证,可以重复,可以测量,可以定量。 阴阳,中华文化与中医文化的基础的第一大基石。 再说五行。十月太阳历分五季,一季72天,五季360天。五季用金木水火土五行来表达。五行即五季,五季即五行。五行相生、相克的哲理由此衍生。生亦自然,克亦自然。五行生克,制出了一副自然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简图。自然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简图,恰恰是西方科学家想绘而没有绘出的一副图。 五行历,《管子·五行》与《淮南子·天文训》中还有记载。金木水火土五行,一行72天。五行的顺序,依次是木火土金水。五行以木行为首,以水行为终。 五行,中华文化与中医文化的基础的第二大基石。 五行论五脏,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不用十月太阳历,无法解释中医文化的五行之说。 《素问·刺要论》:“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注:72日四季之月,指的是春、夏、秋、冬每季后18天。《素问·阴阳类论》“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脾主72日,肝主72日,同样的道理,心、肺、肾三脏也是各主72日。一脏主72日,哲理之源源于十月太阳历。丢掉了十月太阳历,无法解释一脏主72日之说。 失去了十月太阳历,阴阳五行成了历史上的最大谜团。找到了十月太阳历,阴阳五行的所以然,半个小时之内清清楚楚。 4.天干地支的发源地。以天干地支记时,是《周易》与《黄帝内经》的特色。天干地支,中华文化与中医文化基础的第三大基石。奇怪的问题是,两部经典却都没有说明干支的来源。打开今天的《辞海》或《大辞典》,后面无一例外地附录有干支纪年表;地图无一例外地会出现子午线;“子夜”与“中午”两个词语,现实中无处不在使用。干支,一可以表达时间——年月日,二可以表达空间——东西南北中。天干地支与阴阳五行一样,是中华文化与中医文化的基础。要想弄懂中华文化与中医文化,绝对不能忽略了天干地支。 天干地支源于十月太阳历。在十月太阳历中,十天干用来表达月序,十二地支用来表达日序。 先介绍天干。天干有十,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太阳历十个月,依次记为甲月、乙月、丙月、丁月、戊月、己月、庚月、辛月、壬月、癸月。十天干,是对十个月的抽象表达。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太阳历中十个月,在平面上可以摆放成一个圆环。圆环循环不休,原始反终,终而复始。 再介绍地支。地支有十二,子丑寅卯辰巳戊未申酉戍亥。太阳历每月36天。36天分三旬,每旬12天,依次记为子日、丑日、寅日、卯日、辰日、巳日、午日、未日、申日、酉日、戍日、亥日。十二地支,是对一旬12日的抽象表达。 十二地支,一可以记时,二可以表达空间。空间中,子午两支的连线是南北线,卯酉两支的连线是东西线;东西南北,子午卯酉,是一个完美的“十”字坐标。 十二地支,在平面上可以摆放成一个圆环。圆环循环不休,原始反终,终而复始。 在彝族文化中,十二地支是用六种家养动物、六种野生动物来表达。六种家养动物是马、羊、鸡、狗、猪、牛;六种野生动物是虎、兔、龙、蛇、鼠、猴。这样一来,枯燥的历法变为生动有趣的形象,顺利轻松地走入了万户千家。 阴阳五行、天干地支,我们汉族经典里一样不少,可是部部经典都没有清晰地解释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的出处;诸子百家,子子谈阴阳,家家论五行,可是子子家家谁也没有解释阴阳五行的来源;彝苗两族的文化完整地保留了阴阳五行学说,彝族十月太阳历与苗族古历完美地解释了阴阳五行、天干地支,两千多年来讲不清的阴阳五行,用十月太阳历与苗族古历,一个小时就可以讲清楚。所以,我们应该虚心学习、认真研究彝苗两族的文化。 5.五音出于十月太阳历。西医只谈治病,不谈音乐。《黄帝内经》既谈治病,又谈音乐。《黄帝内经》中,有五音,有六律。五音角徵宫商羽,是十月太阳历的伴生物。一方一音,五方五音,一行一音,五行五音。五行木火土金水,五方东西南北中,对应五音角徵宫商羽。五行为时间,五方为空间。时空中诞生了天籁五音。五音之后有六律,六律阴六律阳六律,阴阳十二律,是阴阳合历的伴生物。十二月,十二律,十二经络,不明白十二月,十二律的来源,无法解释经络。十二月、十二律与十二经络的关系,下面有专题讨论,这里简要介绍一下。 除了五音之外,一部《黄帝内经》之中还有一系列与“五”相关的名词,与“五”相关的词语分布于天、地、人、物四大领域之中,例如五运、五味、五脏、五官、五果、五畜、五菜…… 这些与“五”相关的名词,都源于五行哲理。五行,源于十月太阳历。从根本上说,与“五”相关的名词都源于十月太阳历中的五行之说。 这里需要特别解释一下“五运”一词。五运与五行是一回事,名异而质同,都是十月太阳历所界定的、运行不息的五个季节。 6.冬至夏至:阴阳两极。十月太阳历中有两个年节——大年与小年,冬至过大年,夏至过小年。冬至夏至,实际上是一岁之中的阴阳两极。 冬至,太阳相交于南回归线;立竿测影,这一天的日影最长。夏至,太阳相交于北回归线;立竿测影,这一天的日影最短。 冬至夏至,阴阳两极;冬至为阳极,夏至为阴极;阳极生阴,阴极生阳;一岁之中,天地之间的阴阳二气是在冬至与夏至这两天转换的。 这里特别要介绍一下苗族古历中的阴阳观。苗族古历以冬至为阳旦,以夏至为阴旦。阴旦,阴气初生第一天。阳旦,阳气初生第一天。一岁之中,阳气初生于冬至,阴气初生于夏至。从冬至这一天开始,地下阳气一步步上升。从夏至这一天开始,天上阴气一步步下降。苗族古历以天文历法合理地解释了“阳极生阴,阴极生阳”的阴阳转换。 阴阳两极,在自然界中,是论证万物生死的依据,是论证草木枯荣的依据。在《黄帝内经》中,阴阳两极是论证天地之道的依据,是论证寒暑气候变化的依据,是论证人体变化与疾病变化的依据。 只有明白了阴阳两极,才能理解《素问》中的几个论断: 其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两线之间的一来一往,决定者阴阳二气的升降。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由南而北,阳气升;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由北而南,阴气降。阴阳二气的升降,就是天地之道。阴阳升降,寒暑交替,决定着万物的生死,决定着大自然的变化,决定着疾病的产生。太阳视运动所引起的阴阳变化,是自然变化,万物变化,人体变化与疾病产生的总纲。阴阳二气即一阴一阳。一阴一阳可以解释天地的变化,所以为天地之道。一阴一阳决定着万物的变化,所以为万物之纲纪。一阴一阳决定着万物的生死,所以为生杀之本始。这里需要解释一下何谓“神明之府”? “神明”是道的代名词。神明,现存的所有经典中都没有明确的解释,只有马王堆出土的《黄帝四经》与《鶡冠子》中有解释。《黄帝四经·经法·名理》曰:“道者,神明之原也。”《鶡冠子·泰录》:“夫尸神明者,大道是也。”道为神明之原,神明即大道,这两个解释告诉后人,道与神明是一物两名之关系。道为神明之原,神明即大道,这两个解释告诉后人,道与神明是一物两名之关系。道在阴阳中,神明亦在阴阳中。“府”为赋存、聚会、聚藏之地。神明赋存聚藏于阴阳之中,所以,阴阳可以解释为神明之府。 其二,“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知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冬至夏至,事关阴阳。冬至,阳气微上;夏至,阴气微上。阴阳变化的两个极点,在冬至夏至。自然界的阴阳,人体中的脉象,两者互不相连,但息息相关。以时论脉,首先论在冬至夏至,论在冬至夏至背后的阴阳变化之中。 其三,“气至之谓至,气分之谓分,至则气同,分则气异,所谓天地之正纪也。”(《素问·至真要大论》) ——气至之至,指的就是冬至夏至。两至之处,恰恰是同一种气的盈满之处。冬至点,阴气盈满;夏至点,阳气盈满。气分之分,指的是春分秋分。气分之分,会在北斗历中讨论。 7.“一”与“九”:针灸之纲纪的所以然。冬至点,在洛书中,位置在下在北,数理在一。夏至点,在洛书中,位置在上在南,数理在九(古时方位于今时的相反)。“一”与“九”,出于洛书表达是十月太阳历。一,冬至;九,夏至。冬至夏至,阴阳两极。冬至阴极,阴极生阳。夏至阳极,阳极生阴。一阴一阳,制约着万物的变化,制约着万物的生死,制约着“离离原上草”的“一岁一枯荣”,一阴一阳是万物之纲纪,人是万物之中的一员,一阴一阳也是人之纲纪。大纲纪之中有无数个具体纲纪,具体纲纪之中包括针刺之纲纪。 “一”与“九” ,简单的两个数字,丰富的自然哲理,丰富的自然意义与人文意义: 天文,表达的是太阳与地球的两个对应点; 地理,表达的是阴阳二气的两个升降点; 人文,从天文到人文,基础观念为阴阳。一与九在人文中,表达的是阳极生阴、阴极生阳的阴阳两极; 在物,表达的是万物“一岁一枯荣”的生死点; 在气,表达的是一寒一暑的无穷交替; 在历,表达的是两个重要的节令冬至与夏至; 运动,表达的是太阳视运动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一往一来; 时间之中,表达的是一岁的起点与转折点; 空间之中,表达的是贯穿南北的子午线; 立竿测影,表达的是日影最长点与最短点。 明白了这些,才能真正明白《灵枢》为何将“一”与“九”列为针灸之纲纪。 “一”与“九”,是以太阳为坐标论出的数理。阴阳五行,是以太阳为坐标论出的哲理。针灸,以“一”与“九”为纲纪,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为依据,太阳之理即中医医理,太阳之理即针灸之理也。 《管子·枢言》:“道之在天者,日也。”太阳可以论天道。天道,是地道人道的基础,也是医道的基础。医道之中包括针灸之道。针灸之道,针灸之纲纪也。 针灸之纲纪,奥秘在哪里? 针灸之纲纪,奥秘在太阳; 针灸之纲纪,奥秘在历法之数; 针灸之纲纪,奥秘在阴阳升降; 针灸之纲纪,奥秘在时空变化; 针灸之纲纪,奥秘在寒暑交替; 针灸之纲纪,奥秘在四时循环; 针灸之纲纪,奥秘在五行的运行不息; 针灸之纲纪,奥秘在“太阳如此,天道如此,医道如此,针道如此”的道理里。 四、思路与方法 以太阳为坐标论针灸之纲纪,以太阳为坐标论医道医理,以月亮为坐标论气血盈虚,以北斗星为坐标论邪风论疫病,总而言之,以天文论针灸论补泻论医道医理是《灵枢》的基本思路,以历法之数论人体之数——关节之数与穴位之数,历法之数论穴位之数,这是《灵枢》的基本方法。 一部《黄帝内经》有太阳历、太阴历(月亮历)、北斗历、阴阳合历四种历。四种历,构筑起了中医文化的理论基础。弄懂了这四种历,就明白了中医文化的思路与方法,同时也就明白了针灸的思路与方法。这里先介绍一下天文历法与中医理论基础的关系,然后再讨论思路与方法: 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出于太阳历; 月亮盈亏理论出于太阴历; 九宫八风,出于北斗历; 春夏秋冬四时、二十四节气,出于出于太阳、北斗两种历; 阴阳合历则将囊括一切。 历,构筑起了中医文化的理论基础;历,奠定了了中医文化的论证问题思路与方法。 现在,集中精力讨论思路与方法,历本身的内容会在讨论中顺时带出。 1.以四时论之。“四时”一词,是在《素问》中出现的,《素问》第二篇的题目为“四时调神大论”。调神即养生,养生论四时。《素问》奠定了重视四时的思路,奠定了“以四时论之”的方法。 一时有一时之气,一时有一时之病,四时有四时之病,以四时论病的思路与方法,始于《素问》,延续于《灵枢》。 一时有一时之气,四时有四时之气;一时有一时之脉象,四时有四时之脉象,以四时论脉象的思路与方法,始于《素问》,延续于《灵枢》。在《灵枢》之中,处处都可以看到“以四时论A,以四时论B”的方法。 以四时论“守气”。在《灵枢》中,“四时”一词也是在第二篇出现的。《灵枢·本输》:“四时之所出入。”论针刺,须先论十二经络。论十二经络,须先论“此时”的气在何处。论经络之气,须先论四时之气。“四时之所出入”之论断,首先讲的是阴阳二气在四时之内的变化,其次讲的是天气与人气的统一。针刺最高的境界是“守神”。 “守神”守什么?守神 ,守的是气。守神,一是要清楚地知道“今时之气”在四时之中为“何时之气”;二是要清楚地知道人体之中“今日今时,此时此刻”的气在何处?在脏在腑在经络?在阴经在阳经?要达到“守神”这一境界,必须以四时论之。四时,一能够界定天气,二能够界定人气,最终界定出气在何脏何腑与何条经络。 以四时论针刺之大纲。《灵枢·本输》篇在结尾之处,对四时作用的纲领性总结:“四时之序,气之所处,病之所舍,脏之所宜。”这一论断告诉世人,四时之序之中,有寒暑阴阳二气盛衰变化之序,有脏腑经络之气循环之序,有疾病出现的部位之序,关乎针刺刺于何经何脏为宜之序。病在人体之内,针刺之大纲在人体之外,在人体之外的四时之序之中。 以四时论针刺之泻。医道,关键在补泻。针刺之道,关键也在补泻。补,讲究四时;泻,同样讲究四时。《灵枢·官针》:“泻于井荥分输,取以四时。”这一论断指出,泻经络上的井、荥、输、经、合五种穴位,必须以四时之序为准则。四时之序中,井穴对应东方春,荥穴对应南方夏,输穴对应中央与季夏,经穴对应西方秋,合穴对应北方水。《难经·第74难》:“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荣者,邪在心;季夏刺输者,邪在脾;秋刺经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肾。”《难经》中的这一论断,可以解释“泻于井荥分输,取以四时”的所以然。经络有气,穴位有气;经络之气合于四时,穴位之气同样合于四时。气,可补可泻。补泻,必须合时,合四时之时。这里需要解释一下“井荥分输”之“分”。分,指的是肌肉纹理。《素问·长刺节论》:“刺诸分诸脉。”《灵枢·本输》:“春取络脉诸荣,大经分肉之间,间浅取之……冬取诸井诸输之分,欲深而留之。此四时之序,气之所处,病之所舍,脏之所宜。” 以四时论养生,《灵枢·本神》中有如是之论:“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春夏秋冬,温热凉寒,这是养生必须顺应的自然气候。《素问》:“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又:“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养生讲究合道,四时之序就是道。 以四时论正常脉象。《灵枢·终始》中有如是之论:“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之相守司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 以四时论灸刺之道,《灵枢·四时气》中有如是之论:“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故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甚者深刺之,间者浅刺之;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门绝皮肤;秋取经喻,邪在府,取之合;冬取并荣,必深以留之。” 以四时论气之逆顺,《灵枢·五乱》中有如是之论:“五行有序,四时有分,相顺则治,相逆则乱。”——人体之外,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为顺,反者为逆,过者为逆,不及为逆。人体之内,清气归阳,浊气归阴为顺,反者为逆;营气行脉里,卫气行脉外为顺,反者为逆。以四时论气之逆顺,《灵枢·逆顺》中还有“气之逆顺者,所以应天地、阴阳、四时、五行也”之论。气之逆顺,四时是一重要的坐标。 一日论四时,《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中有如是之论:“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朝为春,阳气生于春,所以病气衰于朝;中午为夏,阳气旺于夏,所以中午病气退;夕为秋,阳气衰于秋,所以病气兴于秋;夜半为冬,阳气藏于冬,所以病气盛于冬。同样一种病,一天之中有轻重不同的症状,这是常见的现象。细胞学,解释不了这种现象,只有中医的时间医学才能予以清楚地解释。 四时论五脏,《灵枢·本脏》中有如是之论:“五脏者,所以参天地,副阴阳,而连四时,化五节者也。” 四时四种风,不同的风会引起不同的病,《灵枢·论勇》中有如是之论:“春青风,夏阳风,秋凉风,冬寒风。凡此四时之风者,其所病各不同形。”春,木气旺,所以春风谓之青风;夏,火气旺,所以夏风谓之阳风;秋,金气旺,所以秋风谓之凉风;冬气,水气旺,所以冬风谓之寒风。四时之风有正邪之分,正风养人养万物,邪风伤人伤万物。《灵枢·九宫八风》篇中有详细的论述,此处不赘。 四时论四肢,《灵枢·邪客》中有如是之论:“天有四时,人有四肢。” 以四时之变论阴阳之变,《灵枢·论疾诊尺》中有如是之论:“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阴阳之变中的异常之变,会引起四时之病,《灵枢·论疾诊尺》的继续论述是:“冬伤于寒,春生疼热;春伤于风,夏生后泄肠滞;夏伤于暑,秋生病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是谓四时之序也。”——四时有序,四时相连,所以四时之病有清晰的因果性:因在前一季,果在下一季;因在昨天,果在今天。 以四时八风论瘤,《灵枢·九针论》中有如是之论:“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之中,为瘤病者也。”——瘤者,肿瘤也。瘤者,积也。寒邪生积,寒邪生瘤。外因寒邪之风客于经络,会形成瘤。瘤与积,初起为瘤,晚期就是今天所说的癌。用针用药,祛风驱寒,瘤是可医可治之病,而非绝症。 以四时论暴痹,《灵枢·九针论》中有如是之论:“六者律也,律者,调阴阳四时而合十二经脉,虚邪客于经络而为暴痹者也。”——暴痹,突然发生的难以忍受的疼痛之病也。暴痹者,暴疼也。暴疼疼在人体之内的十二经脉中;暴疼之因,却在四时之内的虚邪之风之中。 四时可以论养生,四时可以论医病,四时可以论病因,四时可以论疾病,四时可以论A,可以论B,可以论C,可以论D……四时这里有归纳,四时这里有推理;离开了四时,中医就失去了论证问题的重要坐标。 四时从何处来?一是从立竿测影中来,即从太阳历中来;二是从斗柄指向中来,即从北斗历中来。 太阳历先分五行,后分四时。分五行的太阳历,彝族文化中有详细的记载,《管子》《淮南子》有原则性的记载。 分四时的太阳历,《周髀算经》有详细的记载,《周髀算经·天体测量》中记载了以日影的长度区分出了二十四节气,这里有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里有两分两至:春分秋分,冬至夏至。 分四时的北斗历,除了《灵枢·九宫八风》篇的记载之外,《鶡冠子》与《淮南子》也有记载。《鶡冠子·环流》:“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物极则反,命曰环流。” 二十八星宿,也可以区分出四时。这,在《尚书·尧典》有记载。 四时出于天文,奠定于历法。四时,是中医文化论证问题的坐标。不懂天文历法,能弄懂四时吗?不懂四时,能弄懂中医文化吗? 2.八节论八风。“八风”一词,是在《灵枢》中出现的,《灵枢·九宫八风》篇题目中出现了“八风”一词。 八风,由八方八节所决定;八方八节,由北斗星八个指向所决定。 斗柄东指,春分;春分,风从东方来。 斗柄西指,秋分;秋分,风从西方来。 斗柄南指,夏至;夏至,风从南方来。 斗柄北指,冬至;冬至,风从北方来。 斗柄指东北,立春;立春,风从东北方向来。 斗柄指东南,立夏;立夏,风从东南方向来。 斗柄指西南,立秋;立秋,风从西南方向来。 斗柄指西北,立秋;立秋,风从西北方向来。 风有正邪之分,从斗柄指向而来的风为正,顺斗柄而来的风为邪。正风有八种,邪风也有八种。邪风,又名虚风,贼风。正风养人养万物,邪风伤人伤万物。在广东,如果立夏、夏至刮北风,菜园里的菜,鱼塘里的鱼都会死去。所以广东有民谣:“立夏吹北风,十个鱼塘九个空。”“夏至西北风,菜园一扫空。” 一种邪风一种病,八种邪风八种病。邪风引起的病,属于外邪与内虚结合的疫病。疾病病在个人,疫病病在天下;疾病病一家一户,疫病病千家万户。大面积的疫病,原因在非时之风。发生在鸡鸭猫狗中间的疫病,也是虚邪之风所致。疫病的根源,不在鸡鸭猫狗这里,而在异常的邪风里。鸡鸭猫狗也是邪风的受害者,关于这一点,应该有清醒地认识。 北斗历一会区分出八节,二会区分出八风,三会区分出邪风。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唯有我中华文化里有邪风的判断标准。敬请有心的读者记住这一点。 3.十二月论经络。十二月,是论证经络的坐标;《素问》与《灵枢》论经络的基本模式是:先论十二月,再论十二经络。请看以下五个论断: 《素问·阴阳别论》:“十二月应十二脉。” 《灵枢·经别》:“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府之所以应天道。” 《灵枢·五乱》:“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 十二月,源于何处?源于太阳历与太阴历两种历。 太阳历论十二月,这在《周髀算经·七衡六间》中有记载。根据日影一长一短的变化,中华先贤画出了“七衡六间”图,七衡即七个大小不同的圆圈,六间即七个界定圆圈出的六间空白。六间,表达的是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循环,用《周髀算经》中的话说是,太阳从外衡到内衡一来六个月,从外衡到内衡一往六个月。六间图表达的是太阳历的十二个月。太阳历的十二个月,时间长度为365.25天。每月的时间长度大于30天。“七衡六间”图,见《换个方法读内经》第356页。 太阴(月亮)历论十二月,是在《周髀算经·天文历法》中记载的。太阴历论月,其标准是月亮的圆缺。月亮圆一次,即是一个月。太阴历论月,有大小之分:大月30天,小月29天。太阴历十二个月为一年,一年的时间长度为354.37天,每月平均29.53天。太阴历有闰年,闰年十三个月。闰年的时间长度为383.9天。 十二月,一月有一月的天籁之音,一月有一月的有地籁之音,中华先贤巧妙的方法,制定出了阴阳十二律。《周礼·春官》记载了阴阳十二律,明朝世子朱载堉以天文历法释音律,整理出了十二平均律。十二平均律传入西方后,一直做为标准音调沿用至今。 几千年前的阴阳十二律是今天世界通用的标准音调,这说明中华先贤所创造的这一成果具有常青意义。常青意义的成果,出生于常青的思路与常青的方法之下。常青的思路与常青的方法之下,产生了多项成果而非一项成果,十二经络就是其中之一。 十二月是论证十二律的坐标,也是论证十二经络的坐标。十二月属于时间,时间无形无体,无影无踪,但确实存在。经络无形无体,无影无踪,但确实存在。 有天文历法,才有十二月、十二律。有十二月、十二律,才有十二经络的论证。希望有志于中医文化的读者记住这一点。 4.历数论人体。以天体论人体,这是人类先贤的共同思路。以四时论人体四肢,以365天人体论365节,这是汉族、彝族、苗族文化的共同思路。 以历数论人体结构,详细的记载在《灵枢·邪客》篇,本文不赘述。 5.昼夜论卫气行。气分营卫。营卫之气,在人体中的作用是基础性的。这里仅以卫气行讨论人的睡眠与苏醒的根源。 解释睡眠与苏醒,《灵枢》解释在了卫气在阴在阳的两种状态上。人为何早晨苏醒,晚上入睡?苏醒时为何眼睛先睁,入睡时为何眼睛先困?《灵枢·卫气行》中的答案是:卫气入阴,人会入睡;卫气入阳,人会苏醒。早晨卫气入阳,卫气入阳先入眼睛,所以人苏醒时眼睛先睁。晚上卫气入阴,卫气入阴先离开眼睛,所以人睡眠时眼睛先困。 昼夜,是论证卫气行、行卫气的坐标。昼夜,决定的因素在太阳在月亮,在太阳与月亮的交替。 五、永恒的坐标,永恒的哲理 天文,是中医文化论证问题的坐标;天文,是中医文化论证问题的依据。天文因素中,第一坐标是太阳,第二坐标在月亮,第三坐标在北斗,紧随其后的是二十八宿。 太阳、月亮、北斗、二十八宿的永恒意义,决定了中医文化的永恒意义。太阳、月亮、北斗、二十八宿的常青意义,决定了中医文化的常青意义。永恒与常青的意义,体现在数理、哲理、物理之中,体现认识论与方法论之中。 1.数理。永恒而常青的数理,体现在术数之中。术数之数首先是洛书、河图之数,《灵枢》中的一与九为洛书之数,《素问》的中的八、七、五、九、六为河图之数。这里的数字表达的是天文历法,表达的是四时与四方,表达的是五行与五方,表达的是天体与人体,更为重要的是,奇偶之数建立起的是一个时空模型。一切从时空中来,所以时空可以论一切。一切中包括了人理与物理,人理与物理中也包括了病理与医理。 术数之数,其次是节令之数,四时、六气、八节、十二月、二十四节气,这其中的数字一可以表达气候,二可以表达万物生长的状态,三可以表达天文状态。 实际上一部《黄帝内经》,从《素问》至《灵枢》,从头到尾,一直在用奇偶之数的数理在表达问题。如何看待《黄帝内经》中的永恒而常青的数理,这里有西方两位哲学家、数学家的名言,可以做为借鉴: “一切都是数,数的关键是单双。”面对茫茫宇宙,古希腊大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留下了这句至理名言。在毕达哥拉斯看来,宇宙可以用数来表达。 “0是无,上帝是1,0与1创造了世界。”面对茫茫宇宙,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留下了这句至理名言。 奇偶之数可以表述宇宙之理,可以表述上帝之理,可以表述万物之理,可以表述时空之理,这是东西方一流哲学家的共同认识。问题的关键是:唯我中华先贤用奇偶之数建立起来时空模型。 加四阶幻方图??? 2.哲理。永恒而常青的哲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哲理;二是医道哲理;自然哲理是阴阳的有序转换,无穷循环;医道哲理是平衡阴阳。 一日之中有一阴一阳,这就是无限循环的昼夜。一日中的阴阳,一日转换一次,天天如此,永远如此。 一岁之中有一阴一阳,这就是无限循环的寒暑。一岁中的阴阳,一岁转换一次,岁岁如此,永远如此。 阳极生阴,阳极生阴,为自然哲理。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为医道医理。医道医理源于自然哲理,自然哲理演化出了医道医理。自然哲理是永恒的,那么由此而来的医道医理会是“一时之理”吗?! 医病的原则是平衡阴阳,请看以下两个论断: 其一,《素问·三部九候论》:“无问其病,以平为期。” 其二,《灵枢·终始》:“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 寒热可以论阴阳,虚实可以论阴阳,气血可以论阴阳,寒热、虚实、气血均可以用抽象的阴阳来表达;寒热可以平衡,虚实可以平衡,气血可以平衡,所有这些平衡均可以用阴阳平衡来表达。平衡之“平”,既是自然哲理,又是医道医理。一个“平”字,永恒而长青。 评价中医,《汉书》也使用了一个“平”字。《汉书·艺文志》: “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至水火之齐,以通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益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气通血通水谷通,如此为通,通则无病。结,水结为肿,血结为瘤,气结为痛,通水通血通气,如此为解结。中医的目的不是治病而是“以通解结,反之于平”。中医最大的忌讳是“以热益热,以寒益寒”,即寒病用寒药,热病用热药。例如寒风所致的伤风,邪风所致的疫病,病症为热,病因为寒。针对病症为热的寒因之病,上工会对因下药,下出温热之药,以甘温除大热,而下工则会对症下药,对寒因之病会下出寒凉之药。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是寒热之平。 虚者补之,实者泻之,这是虚实之平。 损有余,益不足,这是方法之平。 所谓“反之于平”,就是通过“通塞解结”的方法,是气血寒热返回平衡的状态。敬请记住:中医的最高境界,中医的终极目的,是均衡平衡,是“反之于平,以平为期”。平衡之平,昨天适用,今天适用,明天也适用。 “均,天下之至理也,连于形物亦然。”(《列子·汤问》)平衡、平均、中和、中平,是天下即宇宙间的最合理的境界,也是中医文化中的最合理的境界。 平衡阴阳与消灭细菌,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思路。消灭细菌,必须认识细菌,认识不了细菌就无法医治疾病,而寒热虚实则是极易认识、极易判断的。 3.物理。这里所讲的物理,是广义上的宇宙之理、万物之理,包括狭义上的物理学。 先谈圆周循环。太阳视运动为圆周循环运动,月亮运动为圆周循环运动,北斗星斗柄运动为圆周循环运动,圆周循环运动为日月星三者的共同特征。圆周循环,是中华先贤对天体运动的基本把握。对天体运动的认识,延续到了对人体的认识之中。《灵枢》论气血论经络,反复出现“如环无端”这个形容词,这个形容词的根源,源于对天体运动的认识。环者,圆也。无端者,无限循环也。天体运动如环无端,人体气血运动同样如环无端。 再谈升降出入。太阳运行在天上,阴阳二气运行在地上。由太阳运行所决定阴阳二气,其运行有四种状态:升降出入。冬至阳气升,夏至阴气降;春分阳气出,秋分阳气入。阳气升,升于黄泉;阴气降,从天而降;阳气出,露出地面;阳气入,潜入地下。阴阳二气升降出的圆周运动,被中华先贤界定在四个时令点中。四个时令点,决定着万物生长收藏的四种状态:冬至种子萌,春分万物生,夏至万物长,秋分万物成。冬至夏至两个点,决定着万物的生死。 春分秋分两个点,决定着万物的生成。万物的状态,会折射人体的状态。阴阳二气的升降出入,会影响脉像,会影响五脏,会影响经络。所以针灸必须讲究时令,必须讲究阴阳二气的起始与转换,像《灵枢·本输》所强调的那样,必须讲究“四时之所出入”。这里再重复一次:一,冬至,阴气的盛极点,阳气的起始点;九,夏至,阳气的盛极点,阴气的起始点。三与七,春分秋分,阴阳二气的平均平分点。“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素问·六微旨大论》)器,指的是有形之物。器,是万物的代名词。升降出入,定着有形之器即有形之物的形成。升降出入,一旦失序,就是形成疾病。升降出入,既是自然而然的万物之理。也是针灸必须遵循的纲纪。 再谈形神质力。“粗守形,上守神。”(《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医认识人体,分有形与无形两部分:有形之体与无形之神。无形之神,对应的是无形之气。针刺之上工,必须认识无形之神。如果仅仅只认识有形之体,其水准为粗工;认识无形之神,其水准为上工。守神即守气,守气即守神。气,有内外之别。内,人体之气也;外,自然之气也。外部的自然之气与内部的人体之气,是息息相关,对称对应的关系。针刺之上工,必须明白两种气。四时有四气,四气不同,针刺的部位也不同。《素问·诊要经终论》有“春刺散俞,夏刺络俞,秋刺皮肤,冬刺俞窍”的具体归纳,又有“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的哲理总结;《灵枢·本输》有“春取络脉诸荥,夏取诸腧,秋取诸合,冬取诸井诸腧之分”的具体归纳,又有“四时之序,气之所处,病之所舍,脏之所宜”的哲理总结。 质与力,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本。血与气,是中医文化的两大基本。现代物理学告诉人们,无形之力推动有形之质。远古的中医文化告诉人们,无形之气推动有形之血。 《灵枢》告诉人们,血与气虽然是两个名字,实际上是一回事。《灵枢·营卫生会》:“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苹果落地,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有形之物下落,是物理习性。但有形之血为什么既会下落又会上升呢?这是万有引力无法解释的。人体之中,血呈上下循环状态,而且在生命结束之前一直呈无限循环状态。循环,是上下循环,有上也有下,有下也有上。循环之力从何而来?由气而来。气能升能降,血有上下循环。推动有形之物无限循环的气理论,远远高明于牛顿力学。 再谈生死循环。物有生死:小花小草,一年一枯荣;五谷杂粮,一年一次生长收藏。生死循环,在万物之中,体现得规律而清晰。 这一清晰的规律由谁决定?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由谁决定?太阳!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一往一来,决定着一寒一暑的交替循环。一寒一暑的交替循环,决定着万物生死循环。 一寒一暑即一阴一阳。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之道,决定着万物的生死,决定着万物的变化。这里演化出了“阳极生阴,阴极生阳”的自然哲理。自然哲理也是人文哲理。这里演化出了医道,演化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也演化出了针灸之纲纪。 4.认识论。将人放在太阳背景下来认识,将人放在月亮背景下来认识,将人放在北斗星背景下来认识,将人放在二十八宿背景下来认识,一句话,将人放在天文背景下来认识,这就是中医文化的认识论。 天文的量化,有了历法。历法的抽象有阴阳五行,阴阳五行表达的时间,时间对应着空间。归根结底,将人放在时间空间来认识,是中医文化的第一特色。 只要天上的太阳还在,只要天上的月亮还在,只要天上的北斗星还在,只要天上的二十八星宿还在,中医的认识论就不会过时。 5.方法论。追溯人体之病,不仅仅局限于人体本身,还要研究异常的天气,还要研究虚邪之风,还要研究时间与空间,总之,论病必论天文,论病必论地理,论病必论异常之气候,论病必论人体之外的自然因素这就是中医的方法论。 一时有一时之气,一时有一时之病。一方有一方之水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一方病。以时间空间论病,这是中医文化的方法。 气候异常,万物会有病,人也会有病。风向异常,万物会有病,人也会有病。以天气异常论病,以风向异常论病,这是中医文化的方法。 观象比类,援物比类,这是中医文化的方法。 时乃天道。时间对应空间,空间也是天道。以道论之,是中医文化的终极方法。 人体之外,道在时间空间中,所以时间空间可以论病。人文之中,道在阴阳五行中,所以阴阳五行可以论病。只要时间空间还存在,中医的方法论就不会过时。 六、结束语 每一座高楼都有自己的基础,每一条江河都有自己的源头,同样的道理,中医文化也有自己的基础,也有自己的源头;中医文化的基础为何?中医文化的源头在何处?正确的答案是:在天文,在历法。 中华大地上的天文历法,远远早于文字。我这里有以下几方面的证据: 一是文献中的证据。《周髀算经》在开篇处说,历是在包牺名下出现。《尸子》中说,伏羲画八卦,别八节而化天下。八卦就是八节历。《管子·五行》篇中说,黄帝时代就制定出了金木水火土五行历,五行历是蚩尤制定的。 二是考古学中的证据。考古学发现,远古时期的岩画上,陶瓷罐上的图像中,类似于太极的漩涡图、“十”字图、“卐”字图,均与天文历法相关。内圆外方的八方玉器、四方多层的祭祀台,均与天文历法相关。 三是少数民族文化中的证据。在苗族文化中,盘古开天,其中包括制历,十二支就是在盘古开天时出现的。女娲补天,补的也是历,是女娲将太阳历与纯阴历合在了一起。 四是神话传说中的证据。后羿射日与嫦娥奔月,这两个优美的传说,实际上都与历法改革相关。《山海经》中记载的六座日出之山,六座日入之山,被天文学家解读为“山头太阳历”。 中华民族的天文历法,可能早于文字几千年,甚至更早。所以,天文学完全可以称之为第一学,历法完全可以称之为第一法。 在天文历法中,最早出现的应该是十月太阳历。十月太阳历是用抽象符号洛书表达的。一与九,是从十月太阳历出发的,具体是从洛书表达的。阴阳五行、天干地支都是十月太阳历出发的,具体是从洛书表达的。 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奠定了中华文化的理论基础,奠定了中医文化的理论基础,也奠定了诸子百家、各个学科的理论基础。不认识天文历法,无法解读阴阳五行、天干地支,解读不了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就无法弄懂中华文化、中医文化、诸子百家,以及中华大地上的各个学科。 中华文化、中医文化,为何常青而永恒,根本原因有三:一是坐标的永恒性;二是数据的严肃性;三是哲理的常青性。 坐标,是太阳,是月亮,是北斗,首先是太阳。只有天上的太阳还在,中华文化、中医文化就不会灭亡。 数据,太阳回归年的数据,月亮朔望月的数据,都是精确的,上下几千年的进步,进步在小数点之后的第二、第三位上。太阳回归年,从365.25天精确到365.2425天;朔望月,从29.53天精确到29.5305天。 哲理,阳极生阴、阴极生阳的无限循环,天天如此,年年如此,千年不变,万年不变。子夜中午,是一天之中阴阳转换的两个极点。冬至夏至,是一年之中阴阳转换的两个极点。 以上三大原因,是中华文化、中医文化永恒而常青的根本原因。 从根本上说,应该是太阳文化与太阳中医。遗憾的是,文化批判者与文化信守者,都不了解这一点。“玄学”的帽子,从“科玄之争”开始,一直戴在中华文化、中医文化头上。一旦明白了十月太阳历,“玄学”的帽子即刻不翼而飞。 要弄懂中华文化,必须从天文历法开始。 要弄懂中医文化,必须从天文历法开始。 真诚地希望热心于中华文化与中医文化的读者记住这一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