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彝医基础理论是源于彝族十月太阳历

 欢畅自然 2018-09-09



摘要:江河离不开源头,大树离不开根本。中华文化的起源,不是起于文字,不是起于儒家、道家,而是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天文历法。天文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因素是太阳。文字之前的天文历法,最重要、最根本的是太阳。研究彝族十月太阳历,得出的结论是:彝医的基础理论出自十月太阳历。太阳历是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等理论的发源地。十月太阳历和十二太阳历的文化意义与历史功绩就在于:能够合理地、完美地解释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等核心理论的出处。追根溯源,太阳历演化出了彝族文化、彝医文化的重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一套自成体系的理论和由此基础上产生的彝医临床各科学说。

关键词:彝医;基础理论;起源太阳历

彝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所以,研究源头的中华文化,无论如何不能忽略彝族文化。运用阴阳五行,是先秦华夏文化的基本特征。但是,部部经典没有一部解释阴阳五行的来源,诸子百家没有一子、一家解释阴阳五行的来源。在中华大地上的民族大家庭,能够完整、完美、一气呵成解释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的唯有彝族文化。如果没有彝族文化,阴阳五行这个千古文化之谜,永远没有谜底。[1]旗帜鲜明的指出阴阳五行、天干地支来源于彝族十月太阳历。在现代历史背景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继刘尧汉教授研究彝族十月太阳历之后,广东珠海刘明武教授步刘尧汉之思路,对彝族十月太阳历作了近二十多年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有幸于五年前结识了刘明武教授,并于2015年12月和张之道先生一起专程到广东拜访,双方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刘明武教授也专程到楚雄来了两次。在刘明武教授的指导下,我在彝族十月太阳历等方面也作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发现彝族十月太阳历是一个巨大的“宝藏”,确有“牵”彝族历史文化之“一发”而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之“全身”的推动作用,以彝族十月太阳历为基础研究中华文化和彝医文化,会达到一通百通的效果。

一、彝族十月太阳历、十二太阳历简介

彝族文化保留了一种十月太阳历,这种历的基本结构与年、月、日的划分如下:

1、由年、季、月、旬、日与年节六大元素组成。

2、一年分五季,五季称五行。一行72天,五行五季360天。五行用木、火、土、金、水五行来表达。

3、一年分10个月,一个月36天,10个月360天。月序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依次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来表达。

4、一个月36天分三旬,每旬12天,12天依次用十二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来表达。

5、年分平年与闰年。平年365天,闰年366天。四年一闰,四年之中,三年为平年,一年为闰年。四年的时间总长度为1461天,年的平均时间长度为365.25天。

6、以冬至、夏至为大小两个年节。平年年节5天,大年3日,小年2日。闰年年节6天,大、小年均3日。过年日不计算在月内,单独计算为阴阳生生不息、周而复始的交替日。

7、年论阴阳,月论阴阳。十月太阳历一年分两截,两截分阴阳,前一截为阳,后一截为阴。两截之分,吻合于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一来一往。前一截,太阳由南而北;后一截,太阳由北而南。五行每一行分两个月,两个月分雌分雄;偶数月为雌,奇数月为雄。以阴阳论之,则是奇数月为阳,偶数月为阴。

8、天干地支。十月太阳历分十个月,依次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来表达,太阳历历法改革后,十月太阳历变为十二月太阳历,依次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来表达。并由此产生了二十四节气。

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像一条完美的项链一样出现在十月太阳历和十二月太阳历中。能用天文历法完整完美地解释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的,在今天的民族大家庭中,唯有彝族文化。[2]

二、彝族十月太阳历从产生到废止的演变过程

①太阳历产生于什么年代呢?从文献记载有三种说法:

一是太阳历最初产生的年代当在10000年以上,作为官方使用的历法,当从7300年前炎帝时代开始。[3]二是据史学家考证:彝族十月太阳历源出夏代以前虎伏羲母系氏族制时代。伏羲为羌戎人或氐羌族,其图腾物均为虎,而彝族是崇虎的伏羲氏族的后裔。[4]三是十月兽(十月历)的创始距今已有6687年的历史。测绘太阳的地点“默哼伯山”。《彝族天文史》上有曾经有参与测绘过天文的妮托罗毕摩居住在“阿查”的记述,“阿查”指今天的昆明翠湖。那么,默哼伯山肯定在云南境内。[5]

②为什么要进行太阳历的改革?

太阳历的改革时间大约始于唐朝时代。彝族史诗《门米间扎节》一书中,曾有一个生动的传说,证明星月历起源于稻作农耕生产过程中。故事说有一个名叫卡叶莫的人开始种了一棵粮(一粒稻谷),“才到一个月,禾苗长三节;过了三个月,穗头金黄黄。但是平年、闰年认不得,月大、月小认不得,日子长短认不得。”因此,“六个月做一年,粮食还没有成熟。六月一年做不成。”以后,人们经过长期的观察与摸索,才知道“月大、月小怎样分?月亮里边来区别。日子长短怎么分?太阳里边来区别。”先从月亮朔望变化来看月大、月小,再从太阳起落变化来看日子长短。这才由恒星月深入到朔望月,并且将二者结合起来,形成十二月阴阳历。[6]

十月太阳历改革的另一种说法是:十月太阳历,每月36天,每月两个节令,18天一个节令,一个太阳回归年二十个节令。如此节令一不能准确地指导“何时下种”,二不能准确指导“何时收获”,所以出现了“焦禾稼”的困境。《淮南子·本经训》:“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十个太阳,烤焦了禾稼,于是出现了射日的大英雄后羿。十个太阳,射掉了九个。天上留下了一个太阳!“后羿射日”的真实意义,应该是太阳历改革。这个故事汉族有,苗族、彝族也有。太阳历的重要性,以及太阳历改革的重要性,此处可见一斑。

太阳历改革,改在了四个方面:一是十个月改革为十二个月;二是五季改革为四季,即金木水火土五行改革为春夏秋冬四时;三是月的时间长度改革,36天改革为30天;四是节气数的改革,二十个节气改革为二十四节气。春夏秋冬四时,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这就是改革后的十二月太阳历。[7]

十月太阳历所建立的五方空间结构是正确的,所以十二月太阳历中,仍然保留着五行结构。如何保留?彝族文化用“兄弟分家”的故事做出了合理的解释:弟兄五个分家,先分空间,后分时间。分空间:大哥分管东方,二哥分管南方,三哥分管西方,四哥分管北方,五弟分管中央。分时间:春夏秋冬四时每一时90天,四个哥哥每人分得90天,分时间时忘记了小弟弟。小弟弟问:我的呢?四个哥哥连忙每个人拿出18天给五弟。这样,五个兄弟每人分管72天。五兄弟分家的故事,是在彝族学者龙正清先生的大作《彝族历史文化研究文集》中出现的。[8]五行结构保留了四时十二月太阳历,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只有了解了这一点,才能合理地解释《黄帝内经》。

③旧法历被新法历废止的时间是1921年孙中山明令改行公历废止农历和彝历。[9]然而农历和彝历并没有就此消失,而且一直被保留使用着,彝族十月太阳历也不例外。1993年5月12日,四川省凉山州天文历法研究组对大小凉山彝区到底还有没有十月太阳历?专门召开了一个座谈会,邀请了17位人士参加,这些人员有凉山州政协副主席、政协常委、美姑县、昭觉县、越西县、喜德县、布拖县、会东县、金阳县、雷波县等政协主席、常委委员和彝族大毕摩参加,还有天文历法小组三位同志出席做记录。座谈会得出的结论是:

1.  从远古时代就有彝历(彝族十月太阳历)。

2.  彝族十月太阳历在大小凉山至今还没有湮灭。其依据是:有彝族向天坟;有按十月太阳历过彝族年的村村寨寨;有彝族计算十月太阳历的星占学经典;有历代政府官员和文人所撰写的汉文资料;有彝人用肉眼观察测定太阳回归的习俗;有民间流传的格言和典故;有用虎头到虎尾计算1月36天,1年365天的经书;有用豹耳到豹脚和以土公、土母、火公、火母、铁公、铁母、木公、木母的宇宙雌雄观来推算和决定1年10个月,以5个公母决定五季的月数和季节的学说。现在大小凉山特别是城镇和机关办公桌上还放着彝族历法。[10]

三、十月太阳历演化出的彝医学意义

阴阳五行的源头在哪里?其答案是:阴阳五行在远古时期的天文历法,源头在彝族十月太阳历里。

先论阴阳。彝族十月太阳历,将一个太阳回归年分为阴阳两截,前一截为阳年后一截为阴年。两截的划分,实际上是以日影长短变化为依据的。太阳由南回归线到北回归线,日影由长变短,这半年为暑为阳;太阳由北回归线到南回归线,日影由短变长,这半年为寒为阴。太阳回归年分寒暑两截,寒为阴,暑为阳。阳主生主长,阴主收主藏。上半年即冬至到夏至,主浮主升,下半年即夏至到冬至,主降主沉,彝医和中医的升降浮沉理论由此而产生。冬至是万物萌芽点;夏至是万物茂盛点;冬至是阴气之至,夏至是阳气之至;冬至,阴气的极点,是阳气的上升点;夏至,是阳气的极点,是阴气的下降点。

一个太阳回归年是一岁。岁可以论阴阳,月可以论阴阳,日可以论阴阳。岁论阴阳,一岁分阴阳两截。日论阴阳,奇数月为阳,偶数日为阴。太阳历十个月,一三五七九为阳,二四六八十为阴。日论阴阳,夜为阴,昼为阳。周岁之阴阳,决定着万物的生死。周日之阴阳,决定着万物的动静。这里的阴阳,可以实证,可以重复,可以测量,可以定量。

再论五行。十月太阳历的五行。太阳回归年分五季,五季称五行。一季一行,五季五行。与春夏秋冬命名四时一样,彝族先贤以金木水火土命名五行,五行一行72天,五行360天。五行有一定的顺序:以木为始,以水为终。一行接一行,循环不休。五行相生的顺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一行生一行,接连不断,循环不休,如环无端。五行在平面的状如圆环,运动状态是周而复始的、原始返终。

阴阳五行,在十月太阳历中是一个体系,不可分割而论。《宇宙源流论》指出:“哎哺产生之后,‘五行’充溢于宇宙空间,天的五行就是天南、天北、天东、天西和天中的日月星云;地的‘五行’是金、木、水、火、土;人的‘五行’就是肺、肝、肾、心、脾。”书中又接着写道:“人体和天体相仿,同样具有‘五行’……‘五行’中的水,就是人的血,‘五行’的铜(金),就是人的骨,‘五行’的火,就是人的心,‘五行’的木,就是人的筋,‘五行’的土,就是人的肉。”《宇宙人文论》中天“五行”、地“五行”、人“五行”的提法在其他医药理论中还没有见到过,更为细微的是在提出人“五行”肺、肝、肾、心、脾对应地“五行”金、木、水、火、土的同时,还交待了骨、筋、血、心、肉也对应铜(金)、木、水、火、土,只不过前者说的是人的脏腑,后者说的是人体架构就是了。[11]

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十月太阳历里,有五行特别重要。五行的意义在于:能够将自然界的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与人体的五脏、六腑、五官、五液、五华、形体、情志、五声、五志、五脉联系在一起,从而借助这种关系去阐述推动人体脏腑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现归纳起来,可列出一个简表来[12]

对于五行的源头,过去人们一直说不清道不明,十月太阳历发掘出来以后,应用十月太阳历的观点去解释五行,就变得顺理成章、涣然冰释。应用阴阳五行的观点推论人体脏腑之间的关系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要认真书写起来,将是一个庞大的内容,这里不再论述。

论天干地支。十月太阳历,以五行定五季——木一季,火一季,土一季,金一季,水一季;以天干定月序——十个月月序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以奇偶分阴阳——一三五七九月为阳,二四六八十月为阴。十月太阳历,一月36天一月两个节气,18天一个节气,一年29个节气。

十二月历,以春夏秋冬分四季——春一季、夏一季、秋一季、冬一季;以地支定十二月——十二月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一年十二个月,一月两个节气,15天一个节气,一年24个节气。

1.天干与时空。在十月太阳历中,十天干可以表达十个月的顺序。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个月,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历属时间,天干用于历,表达的是时间。在《史记》与《汉书》中,十天干可以表达万物生长的十种状态。

在图书之中,十天干可以表达东西南北中五方——甲乙表东方,丙丁表南方,戊己表中央,庚辛表西方,壬癸表北方。五方属空间,天干用于图书,表达的是空间。

十天干一可以表达时间,二可以表达空间。时间与空间,均可以抽象在简洁的十天干之中。

2.地支与时空。一天的时间长度可以划分为十二等分,十二辰是也。一年的时间长度可以划分为十二等分,十二月是也。十二地支既可以表达十二时辰,也可以表达十二月。辰于月,属于时间,所以,历中的十二地支,表达的是时间。

在这里,要加以说明的是:彝族的十天干是用虎、水獭、鳄、蟒、穿山甲、麂、岩羊、猿、豹、四脚蛇来表达,十二地支是用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来表达。[13]

四、十月太阳历与彝医治疗和养生的关系

在几千年前的西南边陲,“元谋人”的故乡,在金沙江河谷的大地上,彝医诊治疾病一没有显微镜,二没有X光机,更没有B超和CT等仪器,总之,没有任何仪器可以利用,彝医到底是凭借什么来治疗各种疾病呢?答案是:古代彝医找到了五种论证疾病的模式。

(一)、以天体论人体的模式。古代彝医认为:天体是大宇宙,人体是小宇宙,在大小两个宇宙之间,一是存在着紧密联系,二是存在着相互对应的关系。这种系统论认识告诉人们:人不是孤立的人,病也不是孤立的病。人由天地而生,所以人体结构与天体结构相似相同。人是时间中的人,所以春夏秋冬四时,有春夏秋冬四时之病;人是空间的人,所以四方有四方之人,四方有四方之病,也就是说,人体结构与疾病与具体的空间有关。有了这种认识论,彝医才认识了几百种今天彝医书上还在采用的病名,如:诺伊斯(伤风)、济矣(怕冷)、渥登诺(头痛)、渥背此(腹胀)、诺期且(疟疾)、朵洼(消瘦)、咪哩麻合(水土不服)等等疾病。【14】

(二)、以阴阳论病的模式。古代彝医从医疗实践中,把天地、日月、寒热、动静抽象为一阴一阳,把人体气血、脏腑、虚实、寒热抽象为一阴一阳,并在体外阴阳与体内阴阳之间找出对应关系,然后,根据寒热、虚实的不同进行对症治疗。

(三)、以五行论病的模式。古代彝医认为:天地万物,时间与空间、五脏六腑都可以抽象在木、火、土、金、水之中,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发现五行之中某一行有病,按照生克之顺序,马上就可以推测出下一步病会在哪一行,然后辨证而施方药。

(四)、以干支论病的模式。古代彝医认为:四时有四时之病,这是时间病;四方有四方之病;这是空间病;在时空与疾病之间找出对应关系,这是以时空论病的一种模式。天干地支可以表达时空,所以,天干地支也是一种论病模式。

(五)以外气论内病的模式。古代彝医认为:天地之间循环运转着风寒暑湿燥火六气,气会发生偏颇——有余与不足,每一种偏颇之气都会引起疾病。邪风致病,八种邪风与多种疾病的对应关系:冬至南风为邪,内伤心脏外伤血脉,主热性疾病;夏至北风为邪,内伤肾脏外伤骨骼,主寒性疾病;春分西风为邪,内伤肺脏外伤皮肤,主燥性疾病;秋分东风为邪,内伤肝脏外伤筋节,主衰弱性疾病;立夏北风为邪,内伤小肠外伤手太阳经脉,会致人猝死;立秋东北风为邪,内伤大肠外伤两胁肋、腋下、骨骼及肢节,主衰弱性疾病;立冬东南风为邪,内伤脾胃外伤肌肉,主身体沉重。【15】一种邪风一种病,八种邪风八种病。邪风致病,病是流行性疾病。邪风致病,病是流行性疫病。邪风致病,病一方,病在千家万户。正风也可致病,正风致病,病在一人,病在一家一户。

   彝医养生的指导思想也是出自十月太阳历。古代彝医认为:上半年为阳,下半年为阴。冬至到夏至为阳,夏至到冬至为阴,上半年阳气主升主浮,下半年阴气主降主沉,在养生方面,我们就要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养生之序,首先要合于太阳之序。太阳由南回归线到北回归线,这半年天气越来越暖,万物由萌芽到茂盛,人体随太阳而变,随万物而变,所以要养阳养生发之气。太阳由北回归线到南回归线,这半年天气由热而凉、由凉而寒,万物由茂盛到成熟再到枯黄,人体随太阳而变,随万物而变,所以要养阴养血养五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奥秘,就在于养生之序首先要合于太阳之序。

五、发掘和重视十月太阳历的重要意义

在我国56个民族中,彝族以崇拜太阳为代表,而且形成了以太阳历为核心的彝族文化体系。彝族先贤认为,太阳是光芒四射、无私无畏、主持公道、保佑人们安居乐业的好太阳。因而,彝族民众一旦遇到不合理、冤屈的事时,就高呼太阳,希望太阳为自己主持公道。发掘和重视推广彝族十月太阳历,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十月太阳历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宝库。就天文历法而言,过去,人们一般只知道中国有阴历,而不知道中国还有“太阳历”。夏代《夏小正》历代历史学家都认为是阴历,直到刘尧汉教授发掘出“彝族十月太阳历”后,人们才发现《夏小正》是根据彝族十月太阳历制定出的并且用彝族十月太阳历中的有关数字,对中国文化史上的许多“谜团”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可见,彝族十月太阳历的发掘,使国内外学者增进了对中国文明的理解,解开了中国文化史上的许多“谜团”。

(二)十月太阳历确定了中国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应有的“鼻祖”地位。过去,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国被排在最末一位,即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而过去只知,中国文明从甲骨文算起只有三千多年,自然被排于末位。彝族十月太阳历的发掘面世,这就把中国的文明史,从五千年提前到近万年前。早在1902年,梁启超曾为中国被排在四大文明古国之末不平而大呼:“中国乃世界文明之鼻祖也!”[16],但却找不到论据。彝族十月太阳历的发掘,终于证明,中国确实是世界文明之鼻祖。

(三)彝族十月太阳历问世,为世界历法的改革提供了一个科学的依据。现在通行世界的公历,年、月、日都欠工整,计算方法复杂,不够大众化,世界历法家们早就提出了改革公历的问题,但一直找不到较为科学的蓝本。彝族十月太阳历一经公布,在世界科学界引起极大反响。1990年1月5日,法国的世界历法专家乔治,在巴黎召开了一个“中国彝族十月历研讨会”。可以说,彝族十月太阳历的发现,给世界历法的发掘找到了依据,终于证明,中国确实是世界文明之鼻祖。[17]

(四)《黄帝内经》曾给后人留下了五大难题,几千年来一直无人合理解答,用彝族十月太阳历就能轻松合理地解答。[18]

(五)彝族十月太阳历中的“太阳法则”能够解答自然科学中的一切疑难问题。[19]

(六)彝族十月太阳历能演化出彝医基础理论的重要核心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能构建起一套自成体系的彝医理论和由此产生出彝医临床各科学说。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少人心目中,彝族医药是很落后的,几乎无科学可言。即使有一知半解的医学理论知识,也是向汉族学来的。有的学者还认为,彝族医学是药早于医而不是医早于药。从王正坤的《彝医揽要》和刘明武先生近期发表的专著和论文证实,彝族医药是先有理论后有药物,或理论和药物彝族先贤都同等重视。所以,我们研究和评价彝族医药,一定要从源头上开始,不能“瞎子摸象”或“大树林里捡树叶”妄端评价或下结论。

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凡是称得起“优秀”二字的文化,都有自己的天文历法。彝族就是这“优秀”的民族之一。彝族十月太阳历中的理论将改变人们这一片面的认识,因为它不仅证实彝族有自己的医学理论,而且在上古时就很发达,从而有助于恢复彝族医药的本来面目,确立彝族医药在祖国医学史上应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参考文献:

[1] 刘明武,十月太阳历背后的智慧与当代难题的解答[J],楚雄:彝族文化,2013(2):133.

[2] 王敏、王舒怡,彝族十月太阳历对中华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6,12:2.

[3] 刘志一,彝族十月太阳历和中华古文明[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12:143.

[4] 苏佩颜,彝族十月历与阴阳、五行、八卦[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6,12:193.

[5] 师有福、童家昌,彝族《十月兽历》的收集、翻译及其历史影响[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12:127、128.

[6] 刘志一,彝族十月太阳历和中华古文明[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12:141.

[7] 王敏、王舒怡,彝族十月太阳历是阴阳的发源地[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6,12:74.

[8] 龙正清,《彝族历史文化研究文集》[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6,1:69

[9] 李维宝、冒蔚、罗葆荣,论彝族新年[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12:148.

[10] 阿说科哈、马拉呷、吉好炜哈、李华、安伍合、李文华,凉山彝族十月太阳历调查[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12:237.

[11] 王正坤编著,彝医揽要[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22.

[12] 郝葆华、李敏,中医理论中的五季、五行与十月太阳历[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12:215.

[13] 苏佩颜,彝族十月历与阴阳、五行、八卦[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6,12:187-188.

[14] 王正坤编著,彝族验方[M]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2007,2:2、3

[15] 刘明武,换个方法读《内经》后记[J]楚雄:彝族文化 2013,(2):108

[16] 戈隆阿弘,论彝族历法的起源与发展[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12:235.

[17] 戈隆阿弘,论彝族历法的起源与发展[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5,12:236.

[18] 刘明武,十月太阳历与《黄帝内经》[J],楚雄:彝族文化,2013(2):80.

[19] 王敏、王舒怡,彝族十月太阳历对中华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6,12:75.

作者简介:王敏,汉族,1955年10月生,1978年云南中医学院中医系本科毕业,主任医师,云南省名中医,云南省第二批省级名老中医师带徒指导老师,云南省彝医医院、原楚雄州中医院妇科主任,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中共云南省委联系专家,云南省民族民间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副会长,云南省彝医药文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云南省中医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云南省中医学院特聘教授,云南中医学院彝医教材编写组编委《彝医妇科学》主编,西南民族大学客座教授。曾主编《楚雄彝州本草》 《中国彝族民间医药验方研究》 《王敏中医妇科治疗经验集》 《王敏彝族医药论文集》 《源于太阳历的神奇—楚雄彝族医药探微》,参加编写《中国彝族药学》《云南省中药材标准》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