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图洛书的秘密,可在彝族经典中找到

 johnney908 2014-12-06
《土鲁窦吉》一书是贵州彝族同胞王子国先生保存并翻译的。王先生家族为世袭布摩,即彝族中的智者、老师。历史上的布摩,是彝族文化的传承者与历法的解释者。
  
  “土鲁窦吉”,汉语的意思是“宇宙生化”。《土鲁窦吉》一书分三卷。卷一介绍了龙书(洛书),卷二介绍了联姻(河图)。在《土鲁窦吉》一书中,书在先而图在后。书解释了从无到有的宇宙演化,图则解释了后天从有到无的演化。为方便读者理解,本文以下称龙书为洛书,称联姻为河图。
  
  (一)《土鲁窦吉》中的洛书
  
  洛书之形。(插复印原件图)
  
  书中对洛书的解释有两种:一是彝族先贤的解释;二是译者王子国先生与贵州彝学学会会长禄文斌的解释。彝族先贤解释洛书,留下了一篇名为《十生五成》的重要文献。现将译文摘录如下:
  
  阴阳的产生,先是五生成,贤人辨别后,述它有根源;清浊元气足,充满天地间,布满了大地,在那个时期,宇宙大地间,生宇宙九宫,统一归中央,确实真的啊。
  
  天气地气交,不断地运行,天地旋转,日月出现,云星在运行,人亦生成了。这十生五成,不断地变化,一人一宇宙,掌管天地权,就是天地间,请浊气运行。
  
  天一地九,宇宙南北,居于两方位,合二生成十,它立作老阳。天三地七,宇宙东西,居于两方位,合二生成十,它立作少阳。
  
  地四和地六,宇宙哼哈,[3]居于两隅位,合二生成十,它立作老阴。
  
  地二和地八,宇宙鲁朵,[4]居于两隅位,合二生成十,它立作少阴。威荣富贵生。
  
  从此以后,天九立作首,天一立作尾,天五置于中,由五行交易。
  
  宇宙八面,所谓天五方,天一五运六,[5]天一五运七,天一五运八,天一五运九,五运不别说,十生就五成。
  
  天数二十五,地数有二十,阴阳四十五。清浊两方位,老阳老阴辨,少阳少阴别。从此以后,天地亮闪闪,富贵明朗朗,就这样产生,这样发展了。我把它写成,永世流传了。
  
  从此以后,在各个方位,序干支属相,运算天地气,要牢记明白。
  
  还不止这些,这清赤元气,春夏秋冬易,四季由天定,就是这些了。
  
  有关今人的解释,先谈翻译者王子国先生的看法。王先生在《土鲁窦吉》的前言中首先介绍说,洛书中隐含有十月太阳历,然后用相当篇幅对洛书进行了解释:“洛书所揭示的是一分为三,合三为一,统一规律的哲学体系;以老阴老阳为主体,九大黄星轮流值日,六气变通,三生人道,十生五成的规律和天地人同道,天象同人象,人体同星体,以北极星为主体,以人为准则,三位一体的理论;以天罡定年,以甲干定月,以五行定季,以干支不相应产生三个时空变通六气后运算出一年365至366日,一个月36日,十个月(一年)360日这一数据的。其余5至6日不算在月数内,作为阴阳生生不息,周而复始的交替日,定为年终节日。年又分阴阳,阴年重五月,阳年叠六月。天干的中位是五,地支的中位是六,五十有五,六十有六,天地相合,上下变通,重在午位,叠在子位,子午重叠,日复一日。同理,阴年有5天年节,阳年有6天年节。一年分五季,两个月为一季。” 一年分为20节气,18天为一个节气。一年有60个休息日,其理由是,戊己逢土,逢土不动土,满五天后休息一日。称为土矅日。一年分为十个月的基本理论是,建寅为人统,月份从寅算起,顺推到戍月只有九个月,亥子丑三个月之数,根据前述一分为三,合三为一,六甲旬中空的理论归并于中央,定为十个月,戊己逢土,重在中央,重在午位,叠于子月。重月就重季,春夏秋冬,四时变通,生成季夏,即四方退位归并凑合为中央之数。这就是彝族十月历的基本原理。”
  
  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贵州省彝学会会长禄文斌(彝族)先生,在序言中对洛书进行了精练而清晰的解释:“据王子国先生介绍:十个月历为一年的历法,是根据‘鲁素’(洛书)十生五成图,以老阴老阳为主体的八卦,相生相合的统一规律,九黄星轮流值日,六气变通,三生人道的三六九为数理而拟定的。一年360日,一月36日,余有阴年5日,阳年6日为年节,不计入月数内。昼夜12时,一旬12天,三旬36天为一个月。两个月为一季,一年有五季。18天为一个节气,一个月两个节气,一年有二十个节气。十月历以建寅为人统,月份从寅起点,顺推至亥月为一年终止。”
(二)《土鲁窦吉》一书中的河图
  
  河图之形。(插复印原件图)
  
  彝族同胞对河图的解释,一是彝族先贤的原本解释;二是译者王子国先生与彝学学会会长禄文斌先生的解释。
  
  彝族先贤解释河图,留下了一篇名为《五生十成》的重要文献。现将译文摘录如下:
  
  五生十成,五行还没生,甲干未形成,清浊九根本,附哎哺[6]发光,产生了知识。采舍[7]互相应,生天地根本。
  
  五生十成,贤人观察后,述它有根源。天气潮翻腾,地气潮徐徐,在此时此刻,天地轮属相,金木水火土,一人一宇宙,各立一位主。
  
  天一生了水,洪水泛四方,地六生水道,滔滔江水流;地二生了火,火光亮煌煌,天生大火焰,火星先出现;天三生了木,九山有森林,地八也生木,枝长挺粗壮;地四生了金,九地金银根,天九生金银,遍地出金银。
  
  五行产生山,地根生天上,地十生了山,生了九座山。五生十成后,五行即发光,先人本相,会动有生命,把它写成后,永世流传着。
  
  还不止这些,天一地六水,地二天七火,天三地八木,地四天九金,天五地十土,一行主一相。
  
  这五生十成,天地轮属相,五十五数中,天数二十五,是苍天之根,地数三十相,是大地之本。其产生之后,水断绝气源,渡过大水后,流不完的江,还会漫溢的。
  
  还不止这些,这五生十成,掌管天地权,是人的根本,属相互相应,宇宙定罡煞,就这样的。
  
  有关今人的解释,翻译者王子国先生首先在前言中介绍,河图中隐含的是十二月太阳历。他说:“河图所揭示的是一分为二,合二为一,对立统一的哲学体系;以少阴少阳为主体,二十八宿星轮流值日,四时变通,天时地利人和的理论规律,运算出一年365又4分……月也有大小之别,根据月分五阴六阳的规律,由四时变通六气后,再加上5至6日的阴阳日,月大为30日,月小为29日,余数凑合后定为闰月。一年分四季八节二十四节气,三个月为一季,15日左右为一个节气。一个月有4天的休息天还有余。根据公辰推算,逢破日休息,即月建日的第7天休息。地支相冲,不冲而合,故为日曜日。建子为天统,以子午定为阴阳交界,月份从寅起点,顺行流到丑月为一年终结,五年中有两个闰月。这就是彝族十二月历的基本原理。”
  
  关于十月、十二月两种太阳历,王子国先生之前还有一段精辟的比较,他说:“彝族十月历和十二月历两相比较,其推算的理论依据和哲学体系有所区别:十月历所依据的一分为三,合三为一,统一哲学体系;就其数理而言,属合体关系,十进制的退位规律;以五行论之,则为相生相合。十二月历所依据的一分为二,合二为一,对立统一的哲学体系;就其数理而言,属并列关系,二进制数的进位规律;以五行论之,则为相逢相克。”
  
  禄文斌会长的解释是:“十二个月历为一年的历法,是根据‘付托’五生十成图,以少阴少阳为主体的八卦,相逢相克的对立统一规律,二十八宿星轮流值日,四时变通,天时地利与人和的二四八为数理而拟定的。一年365天又4分,一个月30日,十二个月为360天,所余天数凑合后定为闰月,五年中闰两个月。三个月为一季,一年有四季。15天为一个节气,一个月两个节气,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十月历以建子为天统,以子午定阴阳界。月从寅起顺推至丑月为一年终止。”
  
  对图、书,禄先生做出了如下评价:“先人的聪明才智,使人惊叹。书中的三幅图:‘鲁素’(龙书)、‘遮佐’(罡煞)、‘付托’(联姻),反复阅读后,才深悟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时‘用图表释之’之妙。”禄先生这里所说的罡煞图,表达的是以北斗星斗柄循环为依据的历法。此图汉族文化中阙如,故本文不再讨论。五 简要述评
  
  阴阳、图书、八卦、五行、干支,是中国文化源头的几大基石,汉族经典里均有涉及,但东鳞西爪,缺乏系统解释。但在彝族文献里,却像一条项链一样完整地出现在了人们面前。
  
  《土鲁窦吉》中的图、书与天文有关,与历法有关,但与迷信无关,这是图、书的基本点。从这一基点出发,可以疏通书里书外与图、书相关的十大问题:
  
  其一,解答了图书与阴阳的关系。图书中虚实(黑白)两点,本身就是一阴一阳。组成图书的基本成分,这是阴阳在图书之中的第一层含义。十月历中一三五七九这五个月为阳,二四六八十这五个月为阴。奇数月为阳,偶数月为阴,数在时间中,这是阴阳在图书之中的第二层含义。数在中央,数在四方,数在空间中,这是阴阳在图书之中的第三层含义。
  
  其二,解答了图书与奇偶之数的关系。图书中虚实两点,奇偶之数也。一三五七九,此乃天之数;二四六八十,此乃地之数。阳奇而阴偶,天奇而地偶。奇偶之数,是图书的基本内容。
  
  其三,解答了图书与八卦的关系。除了中央之数,图书外围的四周之数可以一一对应八卦。书之数合于先天八卦,图之数合于后天八卦。[8]
  
  其四,解答了图书与五行的关系。书中有历,图中有历,十月太阳历分金木水火土五季,五行又分管东西南北中五方。图书合于五行,在图书这里合在了时空之中。
  
  其五,解答了图书与历法的关系。洛书表达的是十月太阳历,河图表达的是十二月太阳历。在十月历中,五月居中,一月与九月、二月与八月、三月与七月、四月与六月,对应的两端,气温有对应对称性,这是洛书中一九、二八、三七、四六相连、五居中央的基本含义。在十二月历中,一年分两截,或阳生阴成或阴生阳成。一月生六月成,二月生七月成,三月生八月成,四月生九月成,五月生十月成。“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河图中的生成含义就在这里,其它类推。
  
  十月历变十二月历,只是月数的变化, 365.25天的回归年长度并没有变。五季变四季,一季72天变为90天,这里只是季节数的变化与一季天数的变化,太阳运动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循环往复的规律没有变。所以,图书既可以容纳十月历,也可以容纳十二月历。
  
  其七,解答了“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的所以然。《尚书》、《礼记》、《管子》、《鹖冠子》、《尸子》、《吕氏春秋》共同指出,天文历法为立政之本,图书表达的是天文历法,圣人“则”图书,实际上则的就是天文历法。《黄帝内经》指出,养生、治病必须遵循四时之序,圣人第一要义就是要懂天文历法——“年之所加”。医圣为何要以图书为法则,于此可以得到答案。
  
  其八,解答了“立天之道曰阴与阳”一说的所以然。图书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时令——冬至与夏至。十月历一年两个年,就是冬至与夏至,以冬至为历元年,在彝语里有回转之义。谁回转?太阳!冬至,太阳在南回归线上;夏至,太阳在北回归线上。一年之中,太阳运动就在冬至和夏至两点、实际是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运转。太阳从南回归线向北回归线回转,是阳气一步步上升的半年;太阳从北回归线向南回归线回转,是阴气一步步上升的半年。一年之中,阳半年,阴半年。知道了天文历法,才能真正理解《周易·说卦》中的“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的奥秘。
  
  其九,解答了“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的所以然。《周易·系辞上》认为,万物死生的过程是原始反终的过程。原因何在?因为太阳决定着万物的一生一死。太阳运动在两回归线之间的循环是原始反终的过程,所以万物的一生一死、一死一生也是原始反终的过程。进一步的解释是,阳气升万物生,阴气升万物死,一年之中的阴阳转换,就是万物“一岁一枯荣”的根源。那么,阳气升于何时,阴气又升于何时?答曰:阳气升于冬至点,阴气升于夏至点。冬至时节,中原大地上皑皑白雪一片,可是黄泉之下,一阳开始上舒,种子的胎胚开始萌动。夏至时节,中原大地上万物郁郁葱葱、生机盎然,可是黄泉之下,一阴开始上舒,万物的根部已经开始衰退。阴阳二气的变化,决定着万物一岁一枯荣的变化。阴阳二气的变化,背后的决定性因素是太阳的运动。死生之说,原始反终,所以然的奥秘就在这天道阴阳的规律性转换。
  
  在《黄帝内经》中,多次出现阴阳关乎生死的论断,一则曰:“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 再则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三则曰:“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阴阳为何关乎万物的变化与生死?如果只是在文字中找答案,永远也找不出令学子明白的结果。如果在源头天文历法中找答案,很快就会迎刃而解。
  
  其十,解答了“一条项链,几大基石”的所以然。前面说过,阴阳、图书、五行、八卦、干支、历法这几大基石,在彝族文化中是像一条项链一样完整出现的。彝族文化以清浊二气为宇宙演化的起点。清浊二气相互交流变化,产生了整个宇宙,产生了现实世界。阴阳可以表达清浊二气,阴阳产生于此。
  
  宇宙演化,首先演化出了天地。天地形成之后又形成了时空中的五时与五方(四时与四方)。五行(金、木、水、火、土)中的每一行分管一时一方,五行即出现于此。
  
  五行中的每一行均可以分阴分阳,如金可以分阳金与阴金,其它类推。五行可以表达十月历的金、木、水、火、土五季,阳一行与阴一行则可以表达十月历的奇数月与偶数月。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可以表达十月历的月之顺序。阴阳、五行、十月历、十天干,均可以容纳在图书之中。图书、十天干即出现于此。
  
  时间空间可以分为四方四时、五方五时,还可以继续细分,一分为八,细分为四时八节与四面八方。谁来表达四时八节、四面八方?八卦!八卦既可以表达四时八节,还可以表达四面八方。八卦即出现于此。
  
  时间空间还可以继续细分,一分为十二,细分为十二月与十二方位。十二月可以用十二属相(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其中六种家畜,六种野兽)来表达,十二方位可以用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戊、未、申、酉、戍、亥)来表达,十二月历、十二属相、十二地支即出现于此。
  
  阴阳即奇偶。阴阳在时空、五行、干支中,奇偶两数随一阴一阳进入了四时四方、五时五方,进入了干支,也进入了人体与万物。数配时空、数配一切的奥秘就在于此。
  
  历法是人类第一法,也是中华民族的第一法。中华大地的历法应该出现于文字之前。有了文字用文字表达历法,没有文字之前用抽象符号的图书、八卦表达历法,这是彝、汉两族的共同点。
  
  源头清,底气足。有其源,才有浩浩荡荡之长江;有其根,才有郁郁苍苍之参天大树。自然哲理原本如此,从来如此。那么,人文哲理呢?笔者真切地希望借助彝族文化重新认识源头的中华文化——图书与八卦。所以然则何?因为源头的中华文化孕育出了领先于世界的中华文明!失落的文明?-彝族的河图洛书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阅读27次
  文载:贵州日报 2010年3月12日 2010-06-17
  
  引子
  
  《周易·系辞上》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1973年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周易》中,同样有这句话。源于《周易》的河图洛书,因为各种文献均语焉不详,所以几千年来像谜一样地吸引着后人,也困惑着后人。
  
  河图洛书究竟是何物?大文豪欧阳修在《葛氏鼎》一诗中明确质疑图书:“马图出河龟负畴,自古怪说何悠悠。”可见欧阳修视“马出河图,龟出洛书”之说为奇谈怪论。近代彻底否定图书的是顾颉刚先生,他的《三皇考·河图洛书的倒坠》,彻底宣判了图洛的死刑,定图书为宋人之造伪,这一结论在疑古思潮中,几乎被学界普遍接受。
  
  对图书的质疑之声,消声于地下两种文物出土之时:一是马王堆《帛书周易》的出土,其中有“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句话;二是安徽阜阳“太乙九宫占盘”的出土,其中有图书之形与图书之数。类似“太乙九宫占盘”这样的盘,在甘肃、山西、朝鲜均有发现,据考证,这些盘均为汉代文物。占盘所表达的是宇宙模型和宇宙秩序,这是学界的共识。占盘所画就是图书,这也是学界的共识。至此,以图书为宋人伪作的结论不攻自破。遗憾的是,这里只有图书之形与图书之数,仍然没有详细而明白的文字解释。
  
  刘明武的老本行是地质研究,2000年进入了中华文化的研究领域。2006年始从世代流传的彝族文献中找到了答案:洛书表达的是十月太阳历,河图表达的是十二月太阴历,实即阴阳合历。
  
  
   失落的文明?——彝族的河图洛书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返本开新的文化思考
  
  研究表明,距今14000——10000年前,中国境内的农业已经开始起源,至少距今8000年左右,中国南北方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的种植农业已经成熟了,这意味着古人对天象、气候、季节、年周期的认识和分割已较为熟知,原始的天象观测、天文历法知识应已粗具雏形。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关伏羲画卦、神农作稼而有文明的传说指的也应该是这一时期。
  
  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有两件事特别值得关注:一是刘尧汉、陈久金、卢央等对彝族十月太阳历的重新发现和研究以及陈久金对阴阳五行、太极八卦、河图洛书起源问题的研究,二是庞朴、郑慧生等对远古时代火历的研究。通过对一些典型器物纹饰和遗迹的形态、结构分析并追溯其来源和本义,研究者们发现并认为:中国新石器时代(距今10000年前——4000年前)器物纹饰就其主体而言,它是一个比较稳定的有效的文化传播、传承系统,其性质和功用类似于文字,而不是传统观念所认为的它们是原始人类的美术作品或图腾。就其内涵表达而言,它主要涉及原始人类有关天象观测、天文历法的知识、观念和信仰,而太极八卦、阴阳五行、河图洛书所结构的易学基本框架与远古天文历法正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二者合二而一的关系。这种释读大体上印证了伏羲画卦、《连山》易、《归藏》易、河图洛书有关神话传说及古代文献中某些记载的真实性,并与传统考古学研究、易学研究的一些结论相衔接、吻合。
  时光流转30年,2009年11月21日,贵阳花溪。
  
  在彝族同胞欢度传统彝族年的喜庆日子里,滇川黔桂彝文古籍整理出版第十三次协作会、全国第八届彝学学术研讨会、贵州省彝学会四届三次年会召开。这是一个开放的学术盛会,刘明武没有想到自己作为一个非彝族人、也非彝学专业研究人士,其研究成果《古彝人的河图洛书》,竟然被放在了此届全国彝学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跨世纪的彝学探索》的首篇。这一研究成果,刘明武去年春天发表在我国学术核心期刊《中国文化研究》上,其大胆地论述和求证了古彝人的河图洛书,解释了中华文化的源头,摘掉的中华文化玄学的帽子,甚至能从中找到后现代化的哲学基础。
  
  刘明武是由研究汉文化的源头,一直追溯到了彝族文化。“文化的源头在天文,天文的第一落脚点在历法,而历法在文字产生以前,是以河图洛书来表达的。”“彝族文化里有图有书,阴阳、图书、八卦、五行、干支,是中国文化源头的几大基石,汉族经典里均有涉及,但东鳞西爪,缺乏系统解释。但在彝族文献里,却像一条项链一样完整地出现在了人们面前。”刘明武的观点在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彝族文化中的河图洛书
  
  2006年,刘明武在书店看到了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彝医揽要》一书。令他惊奇的是,书的彩页插图中有太极图、八卦图、五行与五脏的对应图、八卦与五行的对应图等,书中还介绍了阴阳、五行、八卦、干支在彝医中的基础性作用。更令其惊奇的是,这里出现了图书之数,而且图书之数是与宇宙发生论以及时空一起解释的。
  
  刘明武当即将书架上的《彝医揽要》全部购买,并迅速赶往云南拜访了《彝医揽要》的作者、白族学者王正坤先生。在王先生的介绍中,有一个说法非常引人注意:在彝族传说中,汉族出于伏羲氏这一支,而彝族则出于伏羲氏母亲那一支。彝汉两个民族在远古时期原本就是亲戚,所以在文化本源上有着一致性。
  
  通过王正坤先生的著作与口述,刘明武了解到,改革开放之后,云南、贵州的彝族同胞已经把历代口耳相传的历史翻译集结成书。最重要的著作有贵州彝族同胞翻译出版的《西南彝志》等。刘明武经贵州大学张闻玉教授联系,从贵州毕节市彝文翻译组购得了《西南彝志》、《彝族源流》、《物始纪略》、《土鲁窦吉》等多部著作。这些著作记载了彝族先贤对宇宙发生、四时四方和八节八方的解释。其中有清浊二气、阴阳、五行、八卦、十天干、十二地支、二十四节气、十月太阳历和十二月太阴历等。在《土鲁窦吉》一书中,书先而图后,既有图书之形,也有图书之数。《土鲁窦吉》一书是贵州彝族同胞王子国先生保存并翻译的。王先生家族为世袭布摩,即彝族中的智者、老师。历史上的布摩,是彝族文化的传承者与历法的解释者。“土鲁窦吉”,汉语的意思是“宇宙生化”。《土鲁窦吉》一书分三卷。卷一介绍了龙书(洛书),卷二介绍了联姻(河图)。在《土鲁窦吉》一书中,书在先而图在后。书解释了从无到有的宇宙演化,图则解释了后天从有到无的演化。
  
  刘明武认为,彝族文化解释河图洛书,没有解释在神话上,而是解释在了天文历法上。河图洛书,洛书在前,河图在后。彝族经典《土鲁窦吉》告诉世人:十月太阳历,最早是用洛书、先天八卦表达的。十月太阳历之后,彝族同胞制出了十二月历。十二月历以太阳回归年为主,兼顾了月亮、北斗星两大因素。十二月历最早是用河图、后天八卦表达的。
  
  彝族文化所保存的图书,一有图书之形,二有图书之数,三有图书的详尽解释。
  
  图书之形由虚心圆与实心圆所组成。实心圆代表偶数,虚心圆代表奇数。上九下一,左三右七,四二为肩,八六为足,这是洛书(彝族文化称“鲁素”,汉语译为“龙书”)的图形。一六北方(下),二七南方(上),三八东方(左),四九西方(右),五十居中心。这是河图(彝族文化称“付托”,汉语译为“阴阳联姻”)的图形。图形问题,彝族文化用奇偶之数做出了解答。
  
  洛书表达的是十月太阳历,河图表达的是十二月历。图书的内容,彝族文化用历法做出了解答。
  
  洛书演化出了先天八卦,河图演化出了后天八卦,图书与八卦最初的本义都是表达天文历法的。图书与八卦的关系,在此得到了解答。
  
  洛书中的十月太阳历一年分五季,五季用金木水火土五行来表达。五季始于木而终于水,一行72天。五个季节生生不息,周而复始。一行两个月,奇数月为阳,偶数月为阴。这是一种阴阳两分法。一年分暑寒两截,暑寒两截暑为阳、寒为阴。这是一种阴阳两分法。每一行的两个月都奇偶之分。奇偶即阴阳,阴阳即奇偶。奇偶阴阳之分,划分出了阳木阴木,阳金阴金,五行依次类推。阴阳与五行的关系,洛书用历法做出了解答。十月太阳历,也可以称之为五行历。五行属于历法,历法本身由测量定量而来。所以,可以定量的五行,与虚无缥缈的玄学毫无关系。
  
  十月太阳历一年十个月,月序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来表达。一月36天,分三旬每旬12天,日序用子丑寅卯辰巳戊未申酉戍亥来表达。天干地支的“所以然”,洛书用历法做出了解答。
  
  金木水火土五季,对应于东西南北中五方;五季属于时间,五方属于空间;时间是万物生长的尺度,空间万物生长的场所;阴阳五行构筑起了时空物三位一体的时空观。
  
  历法是远古、中古时期的根本大法,根本大法是生产生活必须遵守的法则,圣人“则”图书实际上遵循的是历法。“圣人则之”的问题,在此得到了解答。
  
  河图洛书、八卦、阴阳五行、天干地支一系列千古难题,彝族文化用最初的十月太阳历做出了完美完整地解答。
  
   一家之言 信者恒信
  
  刘明武认为,彝族文化自成体系,从古至今一脉相承,远没有“焚书”之乱,近没有“疑古”之争,所以彝族文化对河洛图书的解释,有信史价值。
  
  那么,汉文化有没有十月太阳历?刘明武说,有!在《黄帝内经》《管子》里,还可以看到十月历的影子。蚩尤、大尧,是苗族尊崇的祖先,先秦与西汉的典籍中,有蚩尤、大尧帮助黄帝制历的记载。《管子·五行》记“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立五行以正天时……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之说。《尚书·大禹谟》:“时乃天道。”天道即天时,天时即天道。这里的“五行”,是关乎天时的“五行十月历”。五行十月历,将一年分为金木水火土五季,一季72天。十月历不知什么时候失传了。失传了十月太阳历,汉文化流传至今的典籍就无法解释河图洛书。解释不了河图洛书,阴阳五行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四川三星堆曾出土一枚蝌蚪文龙玺,有学者据此大胆提出了一个观点:既然三星堆玉石有了蝌蚪文,二里头没有,龙山也没有,红山、齐家、良渚诸文化都没有,那也就不再避嫌言夏。而另一樽被民间所庋藏的雕塑,戴冠神人,跣足立台上,双手捧卷轴——也就是神龟负洛书的拟人化表现的明证。因为,在神像背后,镌刻有神龟的图像。最直接的说明,是台基两侧对称性的大鱼图案,印证了《拾遗记》有关夏鲧的描写:鲧因治水无功,“自沉羽渊,化为玄鱼,横修波之上,见者谓为‘河精’”。神龟是河精的使者,以献含治水秘诀的洛书给禹。由语言传说凝固为三维空间完美的雕塑,以人为本,这在红山文化、齐家文化、良渚文化都未发现,弥足珍贵。可以让人看清雕塑后面悲剧的叙事性来——那就是大胆的史学家所推断的另一种可能:鲧禹之夏族,也就是蛇图腾部族,先据中原,亡国后(蚩尤被杀)被 罚苦役,通过治水,混合三苗九黎及蛇、鸟、猪、鳖四部族,终于再次强大。由此推论:彝族是夏代的统治者,夏亡后,彝退入西南大山。若以此说,那么十月太阳历诠释的河图洛书,或许正是解读其本源真意的正宗版本。
  
  而正是在贵阳花溪的彝族学会上,香港世界文化地理研究院秘书长吴淳也语惊四座,公布了该院古彝文与世界古文字比较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中国古彝文可以与中国甲骨文、苏美尔文、埃及文、玛雅文、哈拉般文相并列,是世界六大古文字之一,而且可以代表着世界文字一个重要起源。据了解,这个课题从古彝文毕节方言区为出发点,对中国的彝族文字六大方言区均进行了一定的调查比较。
  
  三星堆考古学证据和古彝文字学研究似乎都支持着一个观点,彝族文化里肯定蕴含着古老的还缺乏认知的人类文明。从彝族文化寻找河图洛书,刘明武等人的一家之言,当假以时日,以期得到诸多过硬的历史文献数据、考古发掘及其它专家既有研究成果作支撑。但他的研究思路,或许为解读河图洛书找寻到了一把开门的“金钥匙”。中国彝族方言区应积极启动和推动中国古彝文申报世界记忆遗产(世界记忆工程名录)工作的建议,以及毕节地区不仅加强了彝族文字文献收集、文字编译、双语应用,而且将古彝文作为打造、传播彝族文化的重要元素,将在大方古彝文化胜地集中收集展示古彝文献,利用彝族文字图画之美、象形之美、厚实之美、灵变之美、多彩之美,在中国十大避暑名山——乌蒙山韭菜坪创建“天书石林,石头字典”古彝文化景观等相关举措,不仅对于复活“水西文化”,推动当地旅游经济发展方面会起到积极作用,对古彝文化的研究、传承进而对中华文化的研究都极有价值。 好文章,你可看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