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社会的管理》(Managing in the Next Society)是德鲁克后期最重要的一部著作。该书出版于2002年。该书由四个部分组成:信息社会、商机、变动的世界经济和下一个社会。其中许多章节正是2000年我在克莱蒙特德鲁克研究生学院学习时,德鲁克在课堂里所讲的内容。在谈到信息革命时,我的头脑里仍然回响着他那带有浓郁维也纳口音的英文。当时我师从于他的第一门课就是Information Based Organization(基于信息的组织)。我原以为,他会讲一些电子计算机以及财务报告对于组织的影响。可是我听到的是,文字的发明、文艺复兴、修道士、古登堡的印刷术、铁路。一开始,真叫人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准确的说,这是我知识底蕴不足的表现)。后来,慢慢地我才明白,他是在说,当下的信息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四次信息革命。第一次信息革命是文字的发明。第二次信息革命的标志是手抄书,而当时的信息产业是由欧洲的修道院组成的,其从业人员就是修道士,他们的工作就是每天抄写四页书(这是一个经过良好训练的修道士的最高生产力)。第三次信息革命始于古登堡印刷术的发明,新的印刷术不但把原本是奢侈品的书变成大众产品(贫穷的德国农民都能买的起印刷的《圣经》)。更具有革命意义的是,普及教育和现代的学校也应运而生,所以,印刷术造就了新型组织。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一次信息革命与以往的前三次信息革命相比,其影响有限。而推动这种影响的并不是“信息”本身,而是任何人都未能预测到的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在信息革命中的地位,就像铁路在工业革命中的地位一样,是史无前例的。1829年铁路的发明使人类掌控了距离,而电子商务的发明使人类消灭了距离。这意味着,每家企业都必须具有全球竞争力,即使企业只在本地或地方市场中制造或销售产品,因为竞争不再是地区性竞争了。 在谈到未来的新兴产业时,德鲁克认为,很少新兴产业会源于信息科技、电脑、数据处理或互联网。未来几十年间最为重要的新兴行业将是生物技术行业。我们正从海洋渔业的捕捞者和采集者的角色向水产养殖者角色转变。还有其他一些新兴行业也正在孕育当中,而这些行业也与信息技术无关,它们更多是涉及到新的思维模式。 当我读到本书第三章“从电脑普及到信息普及”时,我感到非常的亲切。因为,这一章的内容就是德鲁克在给我们讲的的第一门课“基于信息的组织”的一部分。更令我感到激动的是,他在这一章中对首席执行官提出的以下问题:“我工作中需要什么信息?应向谁索取?用什么方式得到?什么时候拿到?还有,我应该给其他人什么信息?用什么形式传递?什么时候应该交给他?”正是他要求我们撰写本课论文要回答的问题。近日,我又再次阅读我当年的论文,重温德鲁克先生在我论文上的批语,再一次感受到他那精准而深刻的提问所带来的冲击。在本课中,我得到的最大收获就是系统地回答他提出的7个问题。学习德鲁克著作的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我们将他提出的概念和方法付诸实践。因此,我建议每一位管理者,你和你的管理团队都分别从自己的角度以书面的形式回答以上7个问题,然后你们再坐在一起彼此交流,我相信,你们一定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什么是下一个社会? 德鲁克所说的“下一个社会”并不是人们常说的“新经济”。无疑,“下一个社会”是德鲁克发明的新术语。德鲁克以他特有的句式说到:“新经济可能会出现,也可能不会出现,但是毫无疑问,下一个社会将很快来临。无论对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发展中国家而言,这个新社会的重要性很可能会远远超过新经济的重要性(如果新经济存在的话)。它不同于20世纪末的社会,也不同于大多数人期望的社会。新社会中有很多是史无前例的,而且其中大部分已经来临,或正在迅速形成。”在德鲁克看来,下一个社会出现的时间,大约在2030年左右。他认为,下一个社会将是知识社会。知识会成为社会的关键资源,知识工作者将成为主要的劳动力,它具有下列3种主要特质: 没有疆界,因为知识的传播甚至比资金流通还容易; 向上流动,每个受过正规教育的人,都有力争上游的机会; 成功和失败的几率均等,任何人都可以获得“生产工具”,即取得工作所需的知识,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 这3种特性加起来,会使知识社会变成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无论对组织和个人而言都是如此。 知识工作者是下一个社会的主力军。知识工作是高度专业化的工作,知识工作者在其专业方面一定要比他的老板知道的多,否则老板就请错了人。“知识工作者是伙伴,而不是下属。”知识是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工具,由知识工作者拥有,这也许能解释为什么知识工作者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基于知识工作的特点,企业只能要求员工提供绩效,而不能要求员工忠诚。知识工作者愿意献身于他所从事的事业,而不是他所服务的组织。在谈到竞争优势的关键,他说,“让传统劳动力有生产力的保障是体制,然而,在知识型的组织中,让体制有生产力的却是个别员工的生产力。在传统劳动力中,员工为体制服务,但在知识型组织中,体制必须为员工服务。”这些精辟的论断,也许会给那些不知道如何管理知识工作者的人们提供一个正确的思路。但最大的挑战在于,他们是否愿意按照德鲁克的建议去做。 德鲁克对于制造业的独到分析令我们有顿开茅塞之感。制造业在21世纪前几十年将要经历一场根本性的转变,这种转变就就像二次大战后在全世界范围内农业发生的变化一样。这种变化不局限于某一个方面,而是在几个方面的变化。首先,预计到2020年发达国家制造业的产量将会翻番。其次,制造业的就业人数将很快减少。这是因为,新技术的巨大影响正在显现,全球范围内制造业的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其劳动密集程度大大降低。比如,在美国,制造业的就业人数,现在已经降低到只占全部就业人数的15%左右。有数据表明,1995年到2002年,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美国制造业减少了200万个工作岗位。同一时期,中国制造业减少了1500万个工作岗位。制造业不再扮演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主要角色了,这种状况改变了世界经济、社会以及政治格局。 人们需要注意的是,当制造业的人工成本大约占制造业总成本12%~15%时,廉价劳动力变得不再重要。资本的成本更加重要,质量变得更加重要。东南亚国家曾经用廉价劳动力创造的经济奇迹的模式将不再奏效。这对中国企业意味着什么?我们将采取什么举措?我们怎么做才可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胜出?宝洁公司的做法也许能我们带来一点启示。宝洁公司能有现在杰出的绩效,是因为宝洁的CEO拉夫雷在听取了德鲁克对制造业的分析后,拉夫雷对宝洁的业务做出重大转变。宝洁已经把业务的重点从食品和饮料的日用品业务,转移到成长更快、利润更高、资产密度更低的健康护理、个人护理及美容护理业务。宝洁公司收购伊卡璐、对威娜公司控股、以及在2005年以570亿美元的巨额收购吉列公司都是为实现这一战略转移而采取的相关举措。 德鲁克在书中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有限责任公司能够幸存下来吗?如果你的公司举步维艰,你应系统地审视公司的五个假设。下一个社会中能够生存的公司必须拥有“领导改变的能力”,以及打造熊彼特所主张的“创造性破坏”的能力,即:创新的能力。需要强调的是,创新的目的是有效利用资源、提高生产力、创造价值、进而提供政府和非营利机构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旨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最后,在下一个社会中,要成功地进行管理,管理者应当铭记德鲁克的忠告:“组织及其管理者能否成功,社会变化因素的作用将比经济因素更重要。”这就是下一个社会的管理。身为一名管理者,你是否曾经这样思考过?为此,你将采取什么行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