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考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之10篇说课稿(上)

 hdjsgr100 2012-02-25
整理了10篇说课稿,仅供参考:

  第一课 培养审美的眼睛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1课《培养审美的眼睛》。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 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本课作为高中整个美术鉴赏教学的开篇,对后面的教学具有指导意义。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特征,以及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由此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

  (二)重点:

  培养学生送审美的眼睛,让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认识美术鉴赏对于个人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理由:审美应是一种主动地行为,因为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有具备了一双审美的眼睛,才能会看和主动。)

  (三)难点

  如何结合实例讲清美术的主要分类方法、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美术鉴赏一般过程或方法。

  (理由:由于学生原有知识基础的制约,对新概念的理解必然有一定的难度。)

  (四)内容结构

  本课主要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学习美术鉴赏的必要性,第二部分说明什么是美术鉴赏,第三部分为美术作品的分门别类,第四部分是美术鉴赏的意义。

  二、教法:

  本课涉及的新知识主要以基本概念为主,所以我采用了讲授法、对于相关的作品采用演示法。

  三、学法:

  记录、观察、理解、记忆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满足了物质生活的需要之后,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我们面对数量众多,风格各异的美术作品时,如何来辨别作品的好坏,如何认识和理解艺术家的表现方法,作品的意义,对作品的价值的判断以及会从内心产生喜欢或厌恶等的情绪反应。所有这些疑问的产生,都涉及到了美术的鉴赏问题。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张萱的《捣练图》米勒的《拾穗》达利的《内战的预感》康定斯基的《即兴之31》

  提出问题:A、你喜欢哪幅或者哪几幅作品,为什么?B以上有你感到厌恶或不解的作品吗?为什么?C你能说说其中有关作品的表现有哪些独到之处吗?

  学生活动:带着问题观察展示的作品,踊跃的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大家对美术作品的这些疑问或者观点,都涉及到了美术鉴赏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作品是怎样分类的以及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是什么?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

  (理由:通过作品展示,让学生在看画的同时,提出自己的观点,自然而然的引出美术鉴赏的概念,比单纯由老师来讲述要直观和具有乐趣。)

  2、什么是美术鉴赏?

  基本内容:先从对天安门广场的感受和对天安门的审美认知中,说明鉴赏并不神秘,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然后从具体的美术作品入手,以张萱的中国画《捣练图》和法国画家米勒的油画《拾穗者》,来介绍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方法,阐明什么是美术鉴赏及其对象、过程、目的和本质特征等。

  通过对徐悲鸿的《奔马》和梁楷的《太白行吟图》以及吴冠中的《根扎南国》三幅国画的欣赏以及对各自相关知识的查证,得出他们的内涵是不同的。所以美术鉴赏是被动接受与主动参与的综合的审美活动。

  美术作品的直观和相关知识是美术鉴赏的基础,这就要求鉴赏者必须首先具备美术的基本知识,识别美术的基本类型和一般表现方法,然后才能进行实质的鉴赏活动。

  那么美术作品有哪些类型呢?这就涉及到了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的问题。

  教师活动:(1)、分别展示天安门的图片、张萱的中国画《捣练图》和法国画家米勒的油画《拾穗者》,徐悲鸿的《奔马》和梁楷的《太白行吟图》以及吴冠中的《根扎南国》

  (2)、提出问题:A、看到天安门我们联想到什么?(提示:造型的、历史的、情感的)

  B、《捣练图》和《拾穗者》两幅作品有什么区别?(提示:画种、服装、国家、贫富、)

  C、《奔马》《太白行吟图》《根扎南国》都是中国画吗?

  (3)、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有关理论和观点。

  学生活动:欣赏图片,探究问题,回答提问。

  (设计理由:1、在欣赏图片中,逐步训练学生区分不同美术形式的能力,2、培养学生勤劳善良的美好情感)

  3、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的?

  总体而言,美术作品都被归为空间艺术的范畴,在这下面,美术根据其艺术门类划分为:绘画、雕塑、建筑、设计、书法、摄影。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按照其材料、功能、题材和内容等分别作更细致的划分。

  依照美术作品在形式语言上的不同特征划分出了以写实性客观再现为主的“具象艺术”,以写意性主观表现为主的“意象艺术”和以艺术语言的本体性表现为主的“抽象艺术”。

  教师活动:(1)根据以上分类,分别展示课本相关图片,

  提出问题:A、各个图片分别代表哪种艺术门类?(老师给予引导。)

  B、你还发现你生活中还有那些美术作品,它们属于以上那种艺术门类?

  学生活动:欣赏图片、勤于思考、勇于回答问题。

  (能力拓展:让学生开动脑筋,列举自己生活中所发现和存在的美术元素,训练主动思维的习惯)

  4、美术鉴赏的意义

  以上我们学习了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美术作品的分类,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美术鉴赏呢?主要是美术作为上层建筑,是社会存在的产物,具有三个方面的社会功能,即:

  认识功能:

  教育功能

  审美功能:

  教师活动:(1)展示库尔贝的《筛谷的妇女》马蒂斯的《舞蹈》(2)、教师安排学生阅读课文,总结以上的三个概念)(3)提问说明以上三个概念的主要内容

  问题设置:美术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其内涵分别是什么?

  总结:人的审美能力是与其知识和道德相联系的直觉能力,只有经过不断的训练,人的审美能力才能逐步得到提高,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意义。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让美伴随终生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 学生活动:看课本,找答案。

  5、总结回顾: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美术美术鉴赏的概念、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的以及美术鉴赏的意义等,使我们从宏观上认识了美术以及美术鉴赏的基本知识,为我们今后进一步学习相关的知识打下了基础。

  6、板书设计:

  一、什么是美术鉴赏 二、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的?三、美术鉴赏的意义

  绘画、 认识功能

  雕塑、 教育功能

  建筑、 审美功能

  设计、

  书法、

  摄影

  第二课 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美术欣赏第第一册第2课《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 教材分析

  1、 教学目标

  本课是有关美术欣赏基础知识教学的第2课,是关于美术作品创作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问题.即艺术形象问题的基本知识的教学。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该是:

  A.使学生了解美术形象的基本含义和一般特征,

  B.使学生了解和明确美术形象的本质特性和基本特性。

  C.初步知道美术形象类型的区别以及形象的多样性。

  2、 重点

  美术形象是对现实生活能动的反映。(美术创作的源泉是现实生活,美术形象自然也大多数是现实生活的形象的反映。)

  3、 难点

  创造艺术典型是艺术形象的本质属性。(美术形象并不等同于世界存在的一切自然物象,它是经过艺术家对现实生活进行选择、提炼、概括、改造等艺术加工,融入作者对事物的认识和审美评价,艺术家的思想感情,按照自己的和时代的审美理想创造的)

  二、 教学方法

  采用提问法、讨论法、比较法,对于相关的作品采用演示法。

  三、学法

  记录、观察、理解、记忆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1、探究导入课题:

  各种艺术作品都是通过艺术形象表现一定的构思内容来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是艺术作品的基本成分,是艺术作品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艺术形象,就难以形成艺术作品。那么,美术形象有什么特征呢?

  2、通过寻找不同种类艺术形象的特点,体会美术形象的特征。

  教师活动:多媒体播放音乐《春江花月夜》、诗《静夜思》、油画《星夜》

  提出问题:我们欣赏了三种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文学作品、音乐作品和绘画作品.它们用不同的方法表现了同一个艺术形象 ——月亮。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三种艺术形式在塑造艺术形象的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用新颖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欲望)

  学生活动:带着问题观察展示的作品,踊跃的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通过三个例子的比较引导出文学艺术作品用语言文字塑造了月亮形象。音乐艺术作品用声音、节奏、旋律等塑造了月亮形象。绘画艺术作品用造型:色彩等塑造了月亮形象。总结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是视觉形象、空间形象、静态形象、造型形象。美术形象是以空间的静态的造型形式,欣赏者直观感受的视觉艺术形象。(提出并加深对美术形象基本使特征的认识。)

  3、引导学生分析美术作品,从中品味美术形象的基本含义。

  教师活动:演示《击鼓说唱俑》、《生与死》、《灵鹫》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简单的谈谈对几张作品形象的感受。

  学生活动:带着问题观察展示的作品,踊跃的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美术形象,即是指作品中某一个别的艺术形象,又是指艺术形象所构成的整体艺术形象。

  4、通过分析使学生了解,创造艺术典型是美术形象的本质性特征。

  美术形象是静止的空间形象,决定了美术形象是瞬间形象,不能够表现事物的全过程。而瞬间形象必须能够抓住事物的典型特征,也就是必须表现典型形象。

  教师活动:演示《思想者》

  提出问题:为什么要以这样的动作形象表现《思想者》呢?为什么不用老人、儿童、女人形象? (通过设问,引起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思想者》用鲜明而生动的性面貌,体现出普遍的共性特征,这就是艺术典型,而创造艺术典型是美术形象的本质特征。

  5、强化理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教师活动:演示油画《母亲阿莉奴》和照片《阿莉奴》

  提出问题:通过这两张图思考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美术形象是经过艺术家对现实生活进行选择.提炼.概括乃至改造等艺术加工,融入作者对事物的审美评价,注入美术家的思想感情创造出来的。它的形象特点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是艺术形象的本质属性。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美术形象的本质属性。

  6、引导学生了解美术形象创作的不同类型和不同风格。

  教师活动:演示《流民图》、《奔流》、《静物》

  提出问题:这几张作品在创作方法上存在着那些差异呢?

  学生活动:观察、发现问题并回答。

  教师点评:在美术形象的创作中,由于艺术家的主客观条件不同,创作方法与艺术手法不同,而出现了艺术类型或风格上的多样性,有的强调反映客观现实的真实,其创作的美术形象偏重于写实,可以叫作再现性形象;有的强调主观世界的感受,所创造的美术形象偏重于内心感情,情绪的发泄及主观露念的描绘,可以叫作表现性形象,其创作的艺术手法有具象性形象、意象性形象和抽象性形象。由此可见美术形象有不同的创作类型和风格。 (上面主要采用了对比教育,是教育渗透与加深印象、加深理解较好的形式,有助于课堂教学的生动化)

  7、课堂回顾小结

  通过本课堂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美术形象的基本含义和一般特征;更明确了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美术形象是生活的能动反映;懂得了美术形象是典型形象,是通过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塑造的;了解了有多种不同风格的美术形象,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

  8、板书设计:美术作品的艺术形象

  A、美术形象的基本含义和一般特征:

  B、美术形象的本质特性和基本特性:创造艺术典型

  C、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D、美术形象类型的区别以及形象的多样性:具象性形象、意象性形象和抽象性形象

  第3课 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美术欣赏第一册第3课——美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美术语言的含义,初步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特征及其在美术语言表达中的作用,这是美术鉴赏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在使用艺术语言上的不同方式,美术作品也由此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形式特征和审美意韵。

  2、重点:

  美术语言整体和构成成分之间的辩证关系;几种基本美术语言的特征及其运用。(理由:一个是这是有效完成教学目标的标准,对学生今后鉴赏美术作品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3、难点:

  不同的艺术语言在美术作品中的运用及其作用,学生理解会有很大的难度,因此,必须结合具体的美术作品并调动学生既往的美术知识来认识和理解。

  二、教法

  讲授法、演示法

  三、学法

  记录、观察、理解、记忆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1、探究导入课题

  教师活动:创设情景,导入探究课题

  设置情景:由苏轼的名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说明这些事物传递的信息是代表春天的语言符号,同时伴随展示相关图片,并巧妙的引出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然后,提出问题:

  A、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B、在美术作品中美术家是如何进行表达的?

  学生活动:

  A、感受名句及图片信息的同时,领会本课的意图,轻松的接受课题。

  B、思考老师设置的问题,进入求知准备状态。

  2、新知探究

  (一)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的概念:美术家创造美术形象并通过它来传达一定的意识和审美理想,需要运用各种合适的造型艺术表现手段和手法来实现。在这种交流美的信息的方式中,这些手段和手法起着与语言作为理论思维的符号系统相近似的作用,所以我们把它们叫做美术语言。

  教师活动:大屏幕展示美术语言的概念

  学生活动:一同朗读

  (设计理由:学生一边口读耳听,一边慢慢思考,不仅增加了向大脑传输信息的渠道。还将“读”与“思”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进行理解记忆)

  (二)基本的美术语言符号

  1、形体:

  教师活动:

  A、展示中国画《韩熙载夜宴图》、壁画《朝元图》及油画《格尔尼卡》三幅表现形式不同的绘画作品。

  B、提出问题:分析三件作品在形象塑造上运用了那些类型的艺术语言形式?

  学生活动:

  A、欣赏绘画作品,并用一分钟的时间思考讨论探究老师提出的问题。

  B、踊跃回答问题,总结出三件作品都运用了点、线、面、体。

  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出(几何学抽象出的基本概念点、线、面、体,(点、线、面、体的关系)在美术作品中,都是作为美术语汇存在的,它们在美术作品中是和形象结合在一起的,通过这些语言来表现物象的轮廓和结构)

  2、明暗:

  教师活动:

  A、展示《蒙娜丽莎》

  B、提出问题: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主要是通过什么艺术语言形式来达到的?

  学生活动:欣赏作品,认真思考,回答问题。

  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教师总结:明暗造型法是表现立体感的一种主要的虚拟语言

  (通过设问,引起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色彩:

  教师活动:

  A、讲述:色彩是最具有感染力的美术语言。它可以分为:固有色、条件色、表现性色彩和装饰性色彩等不同的类型。

  B、展示《果熟来禽图》,《静物:苹果和橘子》,《呐喊》以及故宫的图片。 C、提出问题:这些作品分别体现了哪种色彩类型?

  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分析比较,回答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从具体作品入手对色彩的各个类型进行总结阐述:

  固有色:就是物体本身所具有的色彩。(传统中国画“随类赋彩”)

  条件色:是指物体周围环境对物体的色彩影响。

  表现性色彩:通过作者对色彩的独特感受和概括,在作品中大胆的运用色彩来表现主题。

  装饰性色彩:主要运用于工艺美术和建筑作品中,另外在商业美术、工业美术等很多方面都有应用。

  (让学生对作品进行归类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加强对概念的理解)

  4、空间:

  教师活动:

  A、讲述:空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态,具有多维的性质。作为美术语言,它是以视觉感觉为特征的。建筑、雕塑和环境艺术都以空间排列体现不同的美感。

  B、展示《拾穗》,《清明上河图》,《寒江独钓图》。

  C、提出问题:你认为以上哪一幅作品更让你觉得空间广阔、悠远?为什么?

  学生活动:观察,比较、感受、分析、回答:“《拾穗》通过透视表现了农场的辽阔”,“《清明上河图》场面宏大,表现了很多内容”,“《寒江独钓图》让我感受到江河的浩渺无际”。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并进行讲解:在西方绘画作品中,主要以焦点透视(基本原理:近大远小)来虚拟性的表现空间感。而在中国画中,则多采用散点透视(多视点)的方法或者是融头脑中的客观形象与主观情趣为一体的意象空间的方式来表现。

  (通过多发动学生回答问题,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讨论,让学生乐于思考,善于总结,敢于阐述自己的观点,使本课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

  5、材质、肌理:

  教师活动:提问:同学们感受一下课桌、书、身上的衣服分别是什么材质?他们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学生活动:观察,触摸,感受,回答问题。

  教师结合画家作品进行总结:材质,是指材料本身的质地;肌理,是指材料表面的纹理。不同物质材料本身就具有不同的美感。这种材质美也是一种美术语言。无论中外美术家创造艺术形象都与使用的物质材料有关。如西方传统绘画离不开画布和油彩的表现力(《明间画家》),中国画也一样离不开笔墨和宣纸的性能(《露气》)。

  (结合现实生活,能够让学生对知识有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

  (三)美术语言整体和基本语言的关系

  教师讲授:刚才我们给大家分析了在美术作品中常见的几种美术语言,但这里要请大家注意,美术作品和文学作品中使用的语言是不同的。在文学作品中每个语词都有独立的词义,而美术语言就不同了,在美术作品中,这些基本的美术语言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如果我们把一幅绘画作品中的一根线或一块颜色分解出来它就毫无意义了,也不会被人理解。因此,美术家只有把美术语言和整体形象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按照一定的创造法则,构造出一个全新的创造物,才能被欣赏者所理解,才能表达出某种意义。

  3、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作品欣赏使大家进一步的认识到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通过美术语言创造的,我们只有了解了艺术语言才能更好的欣赏艺术作品。只有学会运用艺术语言才能创造艺术形象,传达社会意识,表现审美理想。

  4、板书设计: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一、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二、基本的美术语言符号(形体、明暗、色彩、空间、材质和肌理)。

  三、美术语言整体和基本语言的关系。

  第5课 绘画艺术的特点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美术欣赏第一册第5课《绘画艺术的特点》。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绘画的种类、绘画艺术的特点、中西方绘画的区别,从而提高欣赏绘画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绘画艺术的特点,中西方绘画的区别。

  (三)教学难点

  使学生对绘画艺术的特点和中西方绘画的区别,有切实的感受、体验。

  二、教法

  本课涉及的新知识主要以基本概念为主,所以我采用了讲授法、对于相关的作品采用演示法。

  三、学法

  记录、观察、理解、记忆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绘画是一种大家非常熟悉的美术形式,提出让学生说出他们最喜欢的绘画形式,举例回答,并说明为什么最喜欢这些形式?(鼓励学生通过思考、回忆,尽可能多说几种形式。)

  (二)讲授新课

  1、什么是绘画?

  绘画是运用点、线、色彩、明暗、透视、构图等手段,在平面上创造图像,反映现实和表达审美感受、思想感情的艺术。

  2.绘画的种类?

  (1)教师活动:图片展示《群马图》、《有鲑鱼块与柠檬的静物》、《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提出问题:从绘画材料上这些美术作品有什么区别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按工具材料和技法分:中国画(按技法分:工笔画、写意画)、油画、版画(根据板材分:木版画、铜版画、纸版画、石版画、丝网版画;根据制版方法和印色技法分:腐蚀版画、油印木刻、水印木刻、黑白版画、套色版画)、水彩画、水粉画。

  (2)教师活动:图片展示《带黑帽的老人》、《圣亚布拉恩教堂》、《有鲑鱼块与柠檬的静物》

  提出问题:这几幅作品从描绘对象上来分有什么区别

  按描绘对象分:人物画(根据描绘题材内容分:肖像画、历史画、宗教画、风俗画、军事画、人体画)、风景画、静物画。

  (上面主要采用了对比教育,是教育渗透与加深印象、加深理解较好的形式,有助于课堂教学的生动化)

  3.绘画与美术其他门类的根本区别在于作品的平面性。从欣赏的角度,绘画艺术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教师活动:展示图片《有鲑鱼块与柠檬的静物》与画面只有一块红色单色的图片。 提出问题:同样是在二维空间上的表现为什么前者能让人有三维空间的感觉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二维空间上之所以创造出三维空间。(明暗、形象结构表现物体的凹凸,造成立体幻想,通过物象的大小、遮挡关系、透视变化、和色彩变化、虚实造成深远的空间效果。)

  (2)教师活动:图片展示《有鲑鱼块与柠檬的静物》、《错误的镜子》

  提出问题:通过上面两幅作品,哪幅让人感觉更贴近现实生活一些?哪幅又让人感觉是展现主观世界更强烈些?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再现性绘画描绘的精确性与表现性绘画展现主观世界的多样性。

  (3)教师活动:展示图片《群马图》、《荷拉斯兄弟的宣誓》、《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春》

  提出问题:每种不同画种的作品都有它自己的艺术美,请同学说说自己对上面每个画种的艺术感觉。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不同画种的艺术美。(中国写意画,是讲究线条要有力透纸背的力度美,用墨具有变化和厚重感,笔墨构成气韵生动。油画,讲究色彩要浑厚、凝重和丰富、和谐的美感。版画讲究“刀味”、“木味”等和印刷的美感。彩画讲究水、色彩和笔法形成的明快、清丽、水分丰润的艺术美。)

  (4)总体而言构图是绘画的基础。提出构图的时候应该注意A宾主关系明确,位置安排得当。B构图结构形式与内容相统一。C色彩与表现内容的统一。D构图要符合形式美法则,给人一形式美感。

  教师活动:展示作品图片《开国大典》、《白夜光》、《太行丰碑》

  提出问题:根据上述作品试分析构图注意事项在上述作品中的应用。

  学生活动:欣赏图片、勤于思考、勇于回答问题。

  (能力拓展:让学生开动脑筋,列举自己生活中平时所见作品都是怎么体现本课所学的构图注意事项,训练主动思维的习惯)

  4.由于中西方绘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由于工具材料的不同和受社会、宗教、哲学以及审美趣味等因素的影响,使中西方绘画自成体系,有明显的区别:

  (1)主要造型手段的区别。(中国画以线描作为造型的主要手段,扬弃对象的光影明暗,注重形象的神韵。西方油画以明暗、色彩为主要造型手段,重视形体光影描绘、注重表现立体空间感的真实效果。中国画用色讲究概括性和装饰性。西洋画重视客观对象色彩的精确再现,以色彩的丰富变化为特点。)

  (2)空间处理方法的区别。(中国画不是定点写生,而是将不同时间、不同角度观察对象获得的形象特点,有机的组合于一起,着重表现审美感受的真实。中国画往往不画满背景,利用空白造成的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西洋油画是定点写生,按透视法描绘特定区域内的景物,全方位地描绘所见对象的形体、色彩、光线等,以求得真实地再现客观对象。)

  教师活动:展示作品图片《泉》、《有鲑鱼块与柠檬的静物》、《太行丰碑》、《李白行吟图》

  提出问题:根据所学中西方绘画体系区别,从造型手段和空间处理方法上分析、理解上面几幅作品。

  学生活动:观察、理解

  (由于中西方绘画体系的区别是本课重难点,所以先讲授理论知识再通过作品分析更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增强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5、总结回顾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绘画的种类、绘画艺术的特点、中西方绘画的区别,从而提高欣赏绘画的能力。

  6、板书设计

  (1)什么是绘画?

  (2)绘画的种类

  (3)绘画的艺术特点

  (4)中西方绘画的区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